学校管理: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2013-02-01 02:30胡荣山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3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医学生人文

胡荣山

(桂林医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本文所言“学校管理”,是学校全部管理工作的统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医学院校有直接的重大责任。近年来通过加大医学生人文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加大人文实践环节、加大语言和行为交流技巧的训练等努力,取得一定效果。但我们认为,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和有效发挥学校管理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目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成效不容乐观的状况就得不到根本改变。

一、学校管理生成的校园环境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养成具有重大影响

人文素质内涵丰富,但在把“德”看成人文素质核心这一点上,意见是高度一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在《基础医学教育全球基本要求》中,放在首位的就是医学职业态度、医学的价值观念和伦理塑造。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指南》里,对医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态度有如下说明:(1)尊重个人;(2)重视关于生与死的伦理问题;(3)真诚希望减轻患者痛苦;(4)意识到与病人及家属交流的必要;(5)愿以最低费用达到最理想康复;(6)认识病人和社区的健康利益至关重要;(7)乐意与其他卫生保健从业者进行团队合作;(8)重视自己的责任,在职业生涯中尽可能保持最高行医标准[1]。无疑,贯穿八条具体说明内容的核心就是“德”。

既然人文素质核心是“德”,“德育”本质上属于养成教育,其所涉及和解决的首要问题,不是如何做事而是如何做人。两者最大不同,一是前者主要靠知识、技能的掌握,有浓厚功能性、功利性色彩;后者主要靠教化,即要在适宜的外部环境潜移默化作用下,使个体逐渐将特定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诉求等内化为具有稳定、持久影响力的自觉信念,从而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主流的需要。二是前者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目标;后者则是个较长时间的持续过程。养成教育这一基本规律告诉我们,如没有优良外部环境施加影响,一个人即便学习、掌握了较多关于怎样做人的知识,也不能保证他一定变成好人。这种道德知识和道德意识相脱节、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想分裂的现象,在社会上是非常普遍的。

基于人文素质的核心及其教育培养的基本规律,对医学生而言,其人文素养能否形成、提升并保持稳定,固然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办法进行人文知识教育,但更重要的是能否给他们提供优良外部环境。由于学生更多时间更直接接触的是校园环境,在校期间又是他们医学人文素养开始形成阶段,因而校园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简言之,如校园环境好,学生就能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时时处处感受到“人文”、“人性”的存在,得到“人文”、“人性”的熏陶,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影响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反之,如校园环境不好,学风、教风、校风败坏,学生感受不到大学应有的人文精神,缺失人文气息熏陶,那么不用出校门,只是走出教室,在课堂上学到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理念,也足以被现实冲淡甚至清除掉。

二、学校管理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具有高度一致的内在关联性

学校管理工作和医务工作的对象都是人。科学、正确、有效的学校管理必然包涵或体现着以下基本要求。一是服务。所谓管理就是服务,学校管理必须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种种便利。二是平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只是分工不同,管理人员不能自视高人一等、盛气凌人。三是尊重。管理人员要在平等关系下充分尊重师生员工,而不是冷漠生硬、恶语相向。四是责任。管理者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为师生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而不是敷衍了事、推诿应付。五是同情。有同情心才会有爱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有责任心才可能做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这五个方面,是成功的学校管理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恰是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这些内容,如果仅仅看作某种知识性的东西,医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人文课程的教育教学了解、认识和掌握。然而如前文所述,对知识的掌握与化为实际的行动是两回事。要实现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变,一个重要因素和环节就是学校管理。我们经常说: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学生眼里,管理工作者也是老师。担负管理工作的“老师”,其“育人”方式主要不是课堂知识传授,而是行为上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们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更直接、更现实的示范意义。

还须指出,大学几年,正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从学校步入社会、由学生变成职业者的过渡阶段,在学校的经历,将留下尤其深刻的印象。因此,虽然有许多人文课程和人文实践训练,懂了许多理论知识、交流技巧,但如果学校的管理工作、管理人员不能在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传递给学生服务、平等、尊重、责任、同情心等真、善、美的理念,反而留给学生假、丑、恶的记忆,那么谁也不能保证他将来不会把在学校看到、“学”到的种种失德、失范之行用于工作、施于患者。正如论者所言:他也许可以在医院各种场合大谈“一切为病人着想”;他也许能够在工作中始终面带微笑;他也许可以为病人把生活等方方面面安排得井井有条。但这一切都有可能并非出于内心高尚的自觉,而只是为了更好地谋利,这就丝毫谈不上医学人文精神,不过是一场“人文秀”[2]。

三、努力强化学校管理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极有必要从学校管理的层面积极探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新途径、新办法,以强化学校管理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积极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民主化的一个核心,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平等。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就是切实尊重和维护师生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所体现的正是全体师生在人格上、权利上、地位上的平等[3]。医疗实践无数事实表明:医护人员是否树立平等观念,能否以平等态度待人,能否在平等的情境中予患者应有的尊重,是能否真正提升医护服务水平的基础,是能否真正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可见,牢固而强烈的平等意识,无疑是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要素。因此,应该顺应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客观规律和迫切需要,不断扩大学校管理中的民主因素,以促进学生现代民主作风、平等观念、尊重意识的养成。

2.大力增强学校管理中的人文精神。保存、维护、发扬人文精神,是高校的本质内涵之一,包括管理工作在内,高校的任何行为都应与传播进步思想、塑造人文精神、提高文明素养的要求相一致。但我们同样不难看到,当前学校管理中仍有大量不利于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现象,如以“生、冷、硬”、“管、卡、压”为基本特征的管理。对有困难、希望得到帮助的人,毫无焦虑之态、恻隐之心、怜悯之情等等不良情形。这些都是与人文精神的要求格格不入,医学生在耳濡目染下,会有多高的人文修养、会有多少文化的情怀?所以,大力增强学校管理中的人文精神,是培养和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当务之急[4]。要做到以人文精神打造人文的管理;以人文管理创建人文的校园;以人文校园生成人文的风气;以人文风气造就人文的学生。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校管理干部队伍。人总是第一位的要素。学校管理干部队伍的高素质,不仅是实现学校管理民主化、增强学校管理人文精神的根本保证,而且通过他们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能够充分发挥管理工作者对医学生的正面引导和示范作用。但现实状况是,不少学校由于不够重视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甚至把某些管理工作当成了老、弱、病、残人员的“收容所”,结果导致管理队伍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少数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失情、失理、失德、失范、失法的言行,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因此,要在提高对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对医学生素质培养重要性的认识的基础上,一方面,要适应学校管理的现代发展趋势,对管理人员提出相应的要求,以优化队伍结构;另一方面,更要以管理育人、服务于人为目标,加强学校管理干部队伍自身的管理、学习、培训和教育,使他们不仅能认清自己的岗位职责,而且能认清自己的工作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以自己乐于助人、热情服务的思想,平等待人、相互尊重的态度,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与人为善、急人所急的品德感染、教育学生。这种现实的、生动的、榜样的教育作用,是其他教育方式和手段不易达到的。

总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与医学专业能力的教育培养不同,它不是单纯地教人知识,而是教人自我认识;不是单纯地教人技术,而是教人一种品德;它不是为了直接的功利用途,而是为了实现医学的人本价值。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学校管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并充分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

[1]何亚平,刘立萍.从中外医学教育标准的差异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68.

[2]杜治政,赵明杰.医学人文与临床医学结合的若干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6):3.

[3]周 敏.通过深化高校校务公开促进高校民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2:29.

[4]宋佐东.文化管理模式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4):93.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医学生人文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