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阅读环境:语文高效阅读的基础

2013-02-01 13:36宋列过广东省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读书语文教师

■ 宋列过(广东省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

语文要回归根本、回归阅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这一根本受到普遍重视的同时,我们不可否认,在教学实践中,阅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爱文学而不爱语文课;指导阅读放任、低效;阅读的兴趣不断下降等。与之相应,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阅读研究指导方面的工作仍有待深入,高效的阅读与我们的阅读现状还有很大差距。现实呼唤我们语文教师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改善学校的阅读生态环境。

东莞高中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笔者曾对我校高二学生阅读情况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阅读目标盲目,阅读内容浮浅,阅读形式单一。在大多数学校,课本之外的书籍阅读还是一块有待开发的荒土地,阅读教学没有像作文教学、课本教学那样受到高度重视;也没有多少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去探究这方面的理论,没有用心去设计阅读的指导,有的教师甚至用播放视频的方法代替文本阅读。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阅读指导的重要性,要研究阅读,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的效率。让学生热爱读书、享受阅读,形成一个读书的好氛围,让阅读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形成良好的阅读环境是阅读的当务之急。为什么语文阅读会是如此的现状呢?当然,我们可能从社会与学生身上找到诸多理由,但学校的阅读环境问题终究要从我们自身出发进行反思。

首先,与教育观念有关。无须讳言,一线的教师都知道,我们阅读面临的困难是很多的。其中之一是语文在高中的生态环境并不理想。许多学校认为语文是用时多而成绩提高慢的学科,在时间上应当让位给理科,甚至规定学生自习时间不能读文学书籍。这无疑给部分学生以误导,认为阅读与自己的学习成绩关系不大,只要学好课本就行了。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强调阅读对于各科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阅读,形成一个好的阅读大环境。

其次,与语文教师的教学有关。语文阅读中,还存在一个过于功利性的问题。教师教学的功利性太强,会伤害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学生读书不可能不带有功利性,但不能把训练学生阅读的应试技巧当做唯一目的。东莞市教研室把促使东莞学生阅读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举行了《红楼梦》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推动高中学生阅读。然而,有多少学生真正读过《红楼梦》?许多学生只是为竞赛而反复地做训练题,真正把精力投入到阅读的人少之又少。这显示与我们举办这一活动的初衷相悖。在活动中如此,更不要说在教学上。许多教师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高考的阅读试题上,以训练答题能力为要事。教师的态度自然也影响到学生对于阅读的态度。

另外,教师在阅读方面缺少阅读、缺乏研究、投入精力不足,怎么能引导学生去读呢?学生读,首先要教师读。“给学生要一杯水,教师须一桶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的教师能精读一本书,如同于丹精研《论语》、易中天精研《三国》,对一本细读、深读,读出自己的见解,那我们只要画龙点睛地指点一二,必能引起学生深厚的阅读兴趣。要学生读,首先教师必读。随着网络的广泛使用,能静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要特别重视教师阅读这一问题。教师知识广泛,指导得心应手,也给学生做了榜样,自然会带动学生读书,也为书香校园的文化形成开了好头。

还有一个需要重视的原因是评价机制的问题。一个学校用什么来评价教师的贡献,这对工作的方向影响很大。许多学校以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绩效,也会导致一些教师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只抓训练、忽视阅读。

综上所述,阅读生态环境不好,语文教师是有很大责任的。

怎样营造校园阅读的环境呢?我认为重在教师的引导,把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转化为对具体的阅读学习的兴趣,形成校园浓郁的读书文化氛围。

一、解决“读什么“的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文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对阅读有具体的要求:“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可见,阅读的目的不仅是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和遣词、造句等运用语言的技巧,还要让他们增强文化意识,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增加民族文化知识的积淀。

我认为高中学生要特别重视文言文的阅读。从语文的工具性来看,我认为高中学生阅读的文言文太少。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文言文知识贫乏,许多教师只重视句法、文法的讲解,而学生学了就忘,效果不好。我们应该从英语教学中借鉴其成功的方法,重诵读,轻讲解,用阅读代替机械的积累。东莞一些教师在这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例如从高一开始就指导学生读文言《成语故事》,阅读《古文观止》,重视半白话的小说阅读。以阅读文本为核心,认词,背精彩句段,了解一些阅读方法,积累相关的语文知识,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感悟文言文,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而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收获,将构筑起学生知识和能力体系中的宏伟的语文殿堂。学生对文言文的悟性高了,学习文言自然就轻松了。

要多层次、多方面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谈到写作,学生的问题主要来源于阅读。高中生的阅读主要分为三个类型:自主消遣性阅读、教学阅读和考试阅读。学生凭兴趣购买报刊,因时间少而随意浏览,使阅读停留在浅层次;所读的书有时也限于指定的几本距离现实遥远的名著,都限制了学生的思想与思维。因此,要提倡多层次、多方面的阅读。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的规范,对阅读的书籍应开出具体的书目,给学生设定阅读的方向。

学生除阅读文学书籍,还要阅读军事、经济、哲学等方面的书籍,让学生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积累。这样你会发现,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会有很大变化,对生活的认识也理性、深刻多了。

因此,读什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我们在指导阅读时往往会忽视这个问题,所选阅读内容盲目、散乱,学生的阅读没有连续性,不易感受到阅读成功的喜悦,慢慢地兴趣就会降低,从而产生把阅读当任务、不配合教师的现象。

二、阅读与教学活动相结合

要把阅读当做一项日常的教学任务来完成,我强调“日常”,就是将这些阅读行为渗透到教师每天的教学工作中,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中,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存方式。这样,良好的阅读环境就形成了。

良好阅读环境的根基就是阅读的兴趣。兴趣来源于成功感。在阅读活动的设计上,就是要给学生以阅读产生的成功感。在这方面做得较为成功的是松山湖学校的教师,我曾向他们请教“以读促写”取得成效的原因。吴老师告诉我,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学生感到阅读得来的成就感,让阅读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成为他们生命的需要。受此启发,我通过组织活动督促检查学生的阅读,让学生都有成功的幸福感。例如:

1.在班级开展“小教师”活动,让学生举办读书讲座。每月规定阅读范围,学生选定必读篇目,主动申请做“小教师”。学生表现积极,阅读也极用心。2.办班级文学社,激发阅读兴趣。把读与写结合起来,选择积极分子参加,选择优秀习作出版作文集,印编学生作品集,激发学生兴趣。3.举行读书知识竞赛,展示学生作品。4.开设读书专栏,将阅读点滴渗透进学生每天的生活,办读书板报,督促、规范、引导学生的日常阅读。

把读与考结合起来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读的成功感。做法就是把学生刚读过的内容,作为测试的文本,读过的学生成绩当然高了,阅读的积极性就有了。利用多种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他们阅读的自主性。学生从读中得到收获,得到了成功和满足,写作水平提高了,学习成绩增长了,当然也会更加喜爱阅读。此外,师生同读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阅读氛围中,教师的读起引领作用。教师要读得透、钻得深、写得好,师生共同推动阅读气氛日趋浓厚。

总之,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最基础的。语文教师要立足于实际,先让学生愿读、爱读、享受读,形成好的阅读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阅读才能走向深入。

参考资料:

1.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3.《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读书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