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2013-02-01 14:16王斌白霄龙飞
中外医疗 2013年8期
关键词:海绵状影像学病灶

王斌 白霄 龙飞

云南省个旧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云南个旧 661000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王斌 白霄 龙飞

云南省个旧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云南个旧 661000

目的 探讨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方法 对该院收治的2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归纳主要的诊断手段、治疗方法,并评价预后和安全性。 结果 该组20例患者经CT检查后确诊8例,经MRI检查后确诊12例;其中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9例,常规手术切除6例,开放定向手术5例,完整切除病灶19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损害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可经CT和(或)MRI平扫或增强扫描而确诊,可通过不同手术方式到达治疗目的,并且近几年来显微外科手术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治疗方式。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方法;治疗方式;显微外科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IC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发生的脑血管畸形性疾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病理角度分析,典型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多由微动脉及后微动脉向局部扩张成为窦状结构而成,血管窦样结构壁薄,管壁由纤维和肌层构成,窦内血流慢,压力低,没有明显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血管窦相互排列在一起但不成规则结构,血管窦之间无正常脑组织,也没有伸进组织,多由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纤维隔间隔;按照临床习惯可分为脑外型和脑内型,脑外型多发生于颅中窝地步凹陷处、海绵窦等部位,常为单发灶病灶,脑内型多位于幕上,额、颞、基低节区,幕下以小脑半球及脑干为多见;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20~50岁青壮年,未成年患者少见,临床表现因血管瘤所在部位不同而呈现多样化,可表现为癫痫样发作、头痛、脑出血和局限性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以癫痫最为常见,并且各种临床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呈逐渐加重趋势[1]。该文中该院结合云南省个旧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7月—2012年7月间收治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做回顾性分析,力求总结提高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治疗效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神经外科为了探讨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现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7月-2012年7月间收治的2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结果报道如下。收治的2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22~51岁,平均39.8岁;该组20例患者脑内型主13例,主要表现为:头痛(8例)、癫痫发作(6例)、偏瘫(4例),以脑出血急诊入院5例,按血管瘤所在部位分,位于额叶9例,顶叶6例,枕叶3例,颞叶2例;另外3例为脑外型,主要临床症状是头痛、不同程度面瘫、眼球运动功能障碍、复视等,病变均位于海绵窦区(旁),均为女性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和(或)核磁共振(MRI)检查排外其他疾病。

1.2 方法

有课题组专门人员调取20份病历并注意查阅,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要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治疗方式和预后;对影像学的确诊依据做总结,归纳主要的影像学表现和特点,同时归纳治疗的手术方式。

2 结果

2.1 影像学诊断结果

该组20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行CT平扫或增强后确诊,主要的影像学表现是:脑内病变表现为不均匀的高密度影,呈圆形或结节状,境界清楚,病灶周围无水肿和占位,增强扫描呈轻微增强或不增强;脑外病变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哑铃形的低密度病灶,无占位效应,不伴周围水肿,注射对比剂后显示均匀增强。另外12例患者经MRI检查后确诊,肿瘤直径0.7~2.8 cm,主要变现为:脑内病灶在T1加权上多表现为均匀高信号或稍高信号,在T2加权则多为不均匀的混杂信号,病灶边界清楚,一般无占位效应,当病程中发生血栓或出血是可因为血红蛋白的沉积而在病灶周围形成含铁血黄素环,从而在T2加权上呈现出典型的的“黑环征”;注射增强剂后可在病灶中心见到小血管影;脑外病变型在T1加权上多表现出均匀高信号或稍高信号,边界清楚无占位,在T2加权上呈现高信号,无环形征,注射增强剂后呈不均一的增强,内部多呈絮状、斑点状,但无明显占位效应[2]。

2.2 治疗措施和疗效

该组20例患者中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2例,常规手术切除4例,开放定向手术4例,完整切除病灶19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损害2例,无死亡病例。总体而言,对脑外型血管瘤,对脑内型血管瘤采取相应的手术入路,到达病灶部位充分观察后将病灶完整切除;对脑外型病灶,采用改良翼点硬膜下入路开颅,缘血管瘤包膜外侧将肿瘤完整剥离,注意仔细止血,对于病灶侵入较深者仅行病灶部分切除术。所有患者手术后均将标本送病理检查证实为血管瘤,无死亡病例,术前5例偏瘫患者中3例术后完全康复,2例不同程度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其余患者手术后恢复较理想,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3 讨论

3.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要点

3.1.1临床表现是诊断的重要线索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生理特点决定了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对于大多数中青年患者来说,当出现反复发生的剧烈头痛、癫痫发作或是眼球运动功能障碍以及偏瘫等神经系统损害表现而又未能找到明确病因时应该想到本病,特别对于年龄偏大的患者容易与高血压脑病相混淆,此时应该追问有没有既往高血压病史,在排外其他疾病后应该首先考虑颅内病变可能。

3.1.2影像学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正如前文所述,海绵状血管瘤的基本结构是一些管壁缺乏平滑肌层和弹力层的血管窦样官腔,个官腔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没有脑组织,只有少许的纤维组织,官腔直径大小不等,因此这样的结构容易破裂而发生出血病使小的官腔形成大的窦状结构,腔壁也容易发生玻璃样变、纤维样变、出血、血栓形成及钙化,因此在这些结构和病变的基础上,当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时便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密度、信号,从而根据临床做出诊断。

3.1.3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 根据病灶所在的部位不同可表现迥异,颅内型病灶在平扫是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均匀的高密度或稍高密度影,当发生出血是可成颅内出血灶的典型表现,即表现为均匀的高密度阴影;发生钙化后可见斑点状钙化影,病灶周围脑组织一般无水肿,无占位效应,病灶较大时可有轻度水肿;因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内血管窦多有动脉血供,因此在注射对比剂后病灶中心可表现为均匀的高密度强化;对反复发生过出血或血栓形成的可在周边看见钙化影[3]。3.1.4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 核磁共振(MRI)对神经系统的特异性是有目共睹的,其主要的原理是依靠质子的运动产生不同的信号,因此对于海绵状血管瘤也是较为敏感的辅助检查。颅内型病变由于其病灶内血流缓慢,已发生出血和血栓形成、钙化、胶质增生等继发改变,瘤巢内反复多次少量出血和新鲜血栓内含有稀释、游离的正铁血红蛋白,因此无论在T1还是T2加权上均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脑外型病灶,在T1加权上多表现出均匀高信号或稍高信号,边界清楚无占位,在T2加权上呈现高信号,无环形征,注射增强剂后呈不均一的增强,内部多呈絮状、斑点状,但无明显占位效应,增强后扫描,T1上瘤巢呈明显强化的高信号[4]。

3.2 治疗措施

3.2.1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治疗手段时能够治愈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对颅内、颅底解剖认识的不断提高,外科手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娴熟。创痛的手术方式即开颅后找到病灶在直视下将病灶切除,这种术式的缺点是损伤大,危险性高;随着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和显微技术的不断应用,目前临床上利用显微手术全切病变已经成为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手段,显微技术造成的手术损伤小,而且切除病灶更完整,出血量更小,因此安全性也较高,得到了患者和医生的信赖。显微手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在显微镜下进行及其细微的操作,不仅可以切除病灶,而且可同时切除瘤周的含铁血黄素环及胶质增生,从而消除病灶以后再出血的隐患,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使神经功能障碍得以恢复,并减轻或控制癫痫的发作。基于这一点,因此该方式更加适用于临床症状重,病灶小,部位深的病灶。此外还可以在神经导航针的引导下,经钻颅到达病灶区,将病灶切除,不论是何种手术,重要的是术前利用多为检查技术对病灶进行精确的定位,手术中仔细操作,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2.2伽马刀治疗 虽然显微手术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很多患者不愿意承担如此大的手术风险以及基础情况不能耐受手术,因此许多患者最终放弃了手术治疗,此时伽马刀不愧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手段。不同于手术治疗的是,伽马刀主要利用三维空间定位后,经多个方向将伽马射线聚焦于病灶所在部位,通过反复的射线损毁作用,使病灶完全闭塞,防止再出血,控制癫痫和改善神经功能。

[1]赵继宗.颅脑肿瘤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00-511.

[2]杜洪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J].山东医药,2012,52(2):40-41.

[3]杜红升.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0):393.

[4]侯卫武.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与MRI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4):36-37.

R651

A

1674-0742(2013)03(b)-0068-02

2013-01-19)

猜你喜欢
海绵状影像学病灶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PSMA-靶向18F-DCFPyL PET/CT在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病灶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果观察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术中超声在颅内占位病灶切除中的应用探讨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