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诊察常脉的原则和方法探微

2013-02-20 02:57鲁明源
江苏中医药 2013年6期
关键词:寸口脉象元气

鲁明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难经》倡导“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的脉诊方法,遵循“法天地、则阴阳”的原则,对人之常脉进行了详尽的理论阐发和细致入微的体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常脉辨识技术。本文就《难经》诊察常脉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予以探讨。

1 宗法天地人 划分三部与九候

脉诊是中医最具特色的诊法,学者普遍认为《内经》所论“寸口”并无尺部,其“尺寸”之“寸”是指寸口脉诊处,而“尺”则是指尺肤而言。

《难经·十八难》提出:“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独辟蹊径,倡导“独取寸口”,更新三部九候,取代了《内经》遍诊全身的三部九候法、寸口人迎切脉法等脉诊方法,明确地将寸口脉分成寸、关、尺三部,以对应候察人体上、中、下三部。

“关”在《内经》中是脉的现象或是脉名[1]。在《难经》中则是尺与寸的分界钱。以桡骨茎突内侧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在脉诊的指力运用方面,概要分为浮、中、沉,分别对应皮肤血脉、肌肉、筋骨三个层面。

《难经》寸关尺和浮中沉三部九候划分的理论依据是取法天地阴阳,是将寸口脉与天地人“三才”取象比类的结果。由于符合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原则,为后世尊奉和沿用。

2 以关界阴阳 长度为一寸九分

《难经·二难》首次明确了寸关尺的长度,指出:“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从字面上理解,正常脉象的长度为一寸九分,历代医家对此多有探讨,也多有分歧。正如杨玄操在《难经》注中说:“寸关尺之位,诸家所撰,多不能同……”并引皇甫谧脉诀云:“以掌后三指为三部,一指之间为六分。三部凡一寸八分。”引王叔和脉诀云:“三部之位,辄相距一寸,合为三寸。”丹波元简的《脉学辑要》则认为:“脉法缩三部于两寸。”

笔者认为,对于脉诊的长度问题的探讨,必须要从医学与文化两个方面予以分析。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寸口脉的长度大约是两寸,但中医诊断具有只定性、不定量的特点,所以根据个体差异应该有一定范围的变动,可以为两寸,也可以是一寸九分、一寸八分或者两寸一分。至于为什么《难经》要选择一寸九分标定寸口脉的长度,则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依据阴阳学说,寸为阳、尺为阴,寸口长度的界定也遵循阴阳的基本原则。滑寿认为:“老阴之数终于十,故阴得尺内之一寸;老阳之数极于九,故阴得寸内九分。”所以,《难经》很自然地选择了一寸(十分)与九分这种奇偶数字的组合,这一选择的目的与其说是用于严格限定脉诊长度,还不如说是要寓义阴阳的关系。

如此看来,后世对于寸口长度过于“严格”的界定和争议主要源于对《难经》文化内涵的不理解。所以,临床诊脉的长度可以适度“模糊”,一般以中指定关,然后用示指在关前定寸,用环指在关后定尺,并根据患者手臂长短与医生手指粗细来调整布指的疏密即可。

3 五行更相生 每部脉各有四经

《难经·十八难》谓:“脉有三部,部有四经。”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主表里两经,左右合计各有四经,将经脉及其所属脏腑严谨地分配于各部。

从哲学角度分析,寸口脉以“关”为界一分为二,是从“太极”而分为“两仪”,每部脉各配属四经,则由“两仪”而演化为“四象”。寸关尺三部与脏腑经脉的配合关系,则皆以五行相生为序,左右循环:手太阴肺为“华盖”,治右,配右手寸部,大肠腑随之;足少阴肾,位于下焦,配于左尺,膀胱腑随之,居左,乃阴阳循环相生之意;厥阴肝木由肾水滋生,不能远水,配属左关,胆腑随之;手少阴心属君火生于木,火炎上故配于左寸,小肠腑随之;手厥阴心包、少阳三焦相火,君上臣下,配属右尺。脾胃俱为土,由相火代君火行令而生,位居中宫,配于右关。

这种配属次序体现了子母相生互养,循环相资的五行推衍观点。同时,脉的左右排列也暗含八卦之位,左手寸、关、尺,属离、巽、坎卦;右手寸、关、尺,属兑、艮、震位,且左寸、左尺又是乾、坤卦之所在,正合四象八卦之义[2]。

4 依据浮中沉 甄别五脏之常脉

五脏之脉不仅见于不同的部位,而且其脉象搏动层次的深浅也与其固有的生理特性相应。《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因为心肺居于上焦属阳,肝肾居于下焦属阴,脾居中焦,为阴阳之输转。《难经》据脏腑阴阳之理立论,认为心肺之常脉见于寸而俱浮,然心为“阳中之阳”,其脉浮而有散越外趋之势,肺为 “阳中之阴”,其脉浮而短涩。肾肝之常脉见于尺而俱沉,但肝为“阴中之阳”,脉象牢而长;肾为“阴中之阴”,脉象按之濡,举指有如石之感。脾脉则见于关,在浮沉之间。所以,《难经》将脉象浮、中、沉三候与五脏阴阳属性相结合测度五脏常脉层次,使五脏脉象诊察更有针对性。

5 菽重权轻重 厘定脉诊之指力

《难经》以脉象的浮、中、沉三候厘定五脏常脉层次,探测病位及邪之浅深,为了准确标定不同层次脉法指力的轻重,又创造性地用菽(豆)的重量对脉诊的指力予以客观化描述。《难经·五难》曰:“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队,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切按脉搏时手指用力一般是先轻后重。开始触按脉搏时,指力约与三粒豆的重量相当,即轻触皮毛,测肺之常脉;稍加用力至相当于六粒豆子的重量,按到血脉,测心之常脉;用力与九粒豆重相当,触按至肌肉,测脾脏之脉;指力加大与十二粒豆重相当,即按压到筋,测肝脏脉象;重按到骨,感觉脉跳,轻抬手指脉搏有力,则为肾脏常脉。约言之,用力在皮毛、血脉者,为浮脉;用力较大,在肌肉者,为中取之脉;重按到筋骨始得之脉,属沉脉。这也是后世所谓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之立论基础。

可见,经文对脉诊指力的运用,不满足于浮、中、沉的模糊描述,而是进行了更为细化的定量(不同菽重)与定位(筋脉肉皮骨)相结合的阐述。这种准确细腻和相对客观化的描述,非常切合临床实用。

6 气血应天时 三阴三阳有王脉

古人用甲子计时,以冬至为起始,六十日为阶段推算自然界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冬至后的第一个甲子日以后少阳气旺,第二个甲子日后阳明气旺,第三、四、五、六个甲子日以后依次是太阳、太阴、少阴、厥阴气旺之时。以上六气各旺六十日,共三百六十日,为一年。

依据天人相应的道理,人体的气血会随着自然界三阴三阳的变化而在脉象上有所反应,即不同时段的“王脉”。所以《难经·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小乍大,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皆王脉也。”

王脉,即“旺脉”。少阳气旺,阳气初生,进退无时,脉象忽小忽大,忽长忽短;阳明气旺,阳气外趋但未盛,故脉虽浮大而短;太阳当旺,阳气大盛,其脉滔滔搏指而脉体较长;太阴气旺,余阳将收,阴气始萌,脉虽盛大但有收紧之势;少阴气旺,阳衰阴盛,阳气入藏,脉象紧而细弱微小;厥阴气旺,阴气至盛,阳气蕴育,脉沉短但应指有厚重之感。

三阴三阳“王脉”也是构成人之常脉的一部分,诊脉不可不知。

7 五脏合四时 弦钩毛石兼胃气

气血应于天时表现为三阴三阳的“王脉”,五脏也可应于四时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季节的脉象特征。《难经·十五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

五脏之气应四时变化,分别出现“春脉微弦”,“夏脉微钩”,“秋脉微毛”,“冬脉微石”,“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等常脉,即五脏四季的旺脉。然四时正常脉象皆要“以胃气为本”,说明正常脉象既要有脏气的节令特征——弦、钩、毛、石,又应兼有胃气的特征,即和缓滑利,节律均匀。

总之,五脏常脉要随四时而动,又要以胃气为本,胃气的有无、多少是判断常脉与病脉、死脉的重要标志。

8 元气为根本 诊察于尺部沉候

《难经》重视元气的作用,《难经·十四难》指出:“人有元气,故知不死。”《难经·八难》说:“肾间动气也……一名守邪之神。”《难经·三十六难》云:“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强调元气是推动生理机能,抗御邪气和维护健康的根本,可以通过脉诊候察元气的盛衰。

对于元气充盛的正常脉象,《难经·十四难》说:“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脉有根本,人有元气”。因为肾间动气为元气,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皆在下焦,所以元气的候察部位在于尺部,后世据此将尺脉视为根脉。

尺部的正常脉象当沉取得之,故元气诊于沉候,须按之至骨。沉取之,若尺脉和缓有力则元气充盛;尺脉不绝则元气犹在,生机尚存;尺中脉绝,则元气败绝,病势危重。

9 男女当有别 尺脉恒弱与恒盛

《难经》论人之常脉,既强调共性规律,也注重个性差异。男女性别不同,其脉象表现也各有特征。《难经·十九难》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恒……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

人体男为阳,女为阴;脉位寸为阳,尺为阴。男子为阳体,阴偏不足,脉盛在寸脉,弱在尺脉,故男子以“尺脉恒弱”为特征。女子为阴体,阳偏不足,脉盛在尺部,弱在寸部,即女子以“尺脉恒盛”为特征。

男女正常脉象特征能反映其各自的生理倾向,若男得女脉,或女得男脉,皆为阴阳失和而为病。

10 结语

《难经》立足整体观念,取法阴阳五行,对“独取寸口”诊察人之常脉的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主要包括寸关尺的划分、寸口脉的长度、三部脉的脏腑经脉配属、五脏常脉的层次、指力轻重的运用、三阴三阳王脉、四时五脏脉象特征、元气的候察方法以及男女脉象的区别等九个方面。这些细致入微的脉学理论和简洁实用的诊脉技术是《难经》最有代表性的学术成就,故被誉为“脉学之宗”,应该得到研究者的充分重视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11 参考文献

[1]刘艳,李毅.初探《难经》对脉学的学术贡献.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4):1

[2]杨毓隽.试析《难经》对“寸口诊法”的研讨与贡献.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5,14(1):4

猜你喜欢
寸口脉象元气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人迎寸口脉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临床观察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如何养元气?
三种端元气ð13C1-Ro模型建立与应用
扮嫩高手“元气裸妆”来袭
《灵枢·禁服》“人迎”“寸口”位置初探
论脉象基值及其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