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眼睑下垂中医诊治心得

2013-02-20 09:48费鸿翔顾婷婷
江苏中医药 2013年5期
关键词:僵蚕眼睑气虚

费鸿翔 顾婷婷

(1.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上海 200065;2.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上海 200125)

中风后遗症是临床常见病。近10年来,中风发病率逐年增长,一旦发病,或危及生命,或遗留严重功能障碍。眼睑下垂是中风病不常见但较为棘手的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眼睑下垂,眼裂变窄,眼球不能向上、内、下三个方向运动,眼球位置向外下方偏斜,复视,瞳孔散大以及光反应消失等。目前西医对此病尚无肯定的治疗方法。兹将我们使用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病因病机探析

中风的病因病机,历代诸说纷纭。唐宋以前,以“外风”立论,认为“内虚邪中”;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张锡纯认为中风以内生居多。内中缘于“肝木失和,风自肝起……”,使血液上注太过所致。王清任则更明确地指出中风是由气虚血瘀而成。笔者认为:中风的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多因肝阳暴亢、肝肾阴虚而致内风妄动,又多因气血不足而由外风引动内风而发病。中风后多留有瘀血与痰湿。眼睑下垂属中医学痿证范畴,又称上胞下垂,睢目,睑废,眼睑垂缓。本病属胞睑疾病,当胞筋不养,胞络受阻,气血瘀滞,精气不能上承于胞睑,皆可发为本病。

1.1 肝不养筋型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眼部周围复杂的经筋循行,以及眼的各种运动与经筋的密切联系。肝主管全身筋膜,筋要赖肝的精气滋养,才能活动有力。 《灵枢·九针论》:“肝主筋”;《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其充在筋”。病家多因肝肾阴虚而致中风,又因肝阴不足至肝不养筋,则筋痿不用,动作迟钝,活动不灵,目纲失司,故“目不开”。

1.2 风痰上壅型 《素问·太阴阳明论》记载:“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说明眼部是风邪的易感区域。《诸病源候论》记载:“目,是腑脏血气之精华……然则五脏六腑之血气,皆上荣于目也。若血气虚,则肤腠开而受风,风客于睑肤之间,所以其皮缓纵,垂覆于目,则不能开。”明·孙一奎力申中风病必有外中之病因,《赤水玄珠》载:“因先伤于内,而后感于外,相兼成病者也。”两者说明眼睑下垂的内因是气血亏虚,外因为风邪乘虚而入引动内风,气虚者体内的津液运化失司,痰湿内生,风邪挟痰上壅,阻滞胞睑脉络,气血不能濡养筋肉,而致眼皮纵缓。

1.3 脾胃气虚型 《灵枢·大惑论》记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肌肉之精为约束。”《黄帝内经》认为主司眼睑开合的结构“约束”与“肌肉”有关,而“肌肉”功能的正常则取决于脾,脾的功能可以间接影响到眼睑的开合。元代眼科专著《原机启微》在论述“眼睫无力,常欲垂闭”时写道:“足阳明胃之脉,足太阴脾之脉,为戊己二土,生生之原也……此病起自七情五贼,劳役饥饱,故使生意下陷,不能上升。”明确地将眼睑下垂的病机归结为脾胃。病家多因肝阳暴亢而致中风,肝属木,脾属土,肝气疏泄太过,横逆犯脾胃,即肝木乘脾土。日久脾胃气虚者,升阳无力而致睑皮垂缓。

1.4 气血瘀滞型 中医学历来关注眼与气血的关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已经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素问·五脏生成》也记载:“诸脉者,皆属于目。”说明眼部是一个血脉充盈的器官,而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则与气血的盛衰密切相关。王清任创气虚血瘀之说,“三张”(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之血气冲脑之说,认为中风的发生是由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瘀于脑所致。气血运行不畅,胞络失于濡养,升提无力而致上胞下垂。

2 证治类裁

2.1 肝不养筋,目纲失司 本证多见于中风发病初期。证见:突发上胞下垂,头目眩晕,烦热目涩,目胀耳鸣,胁肋隐痛,失眠多梦,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弦数。治法:育阴熄风,柔肝养筋。方选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g、生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版 15g、生杭芍 20g、玄参 15g、天冬 15g、川楝子6g、生麦芽 6g、茵陈 6g、甘草 6g、生地 12g、木瓜 30g、僵蚕9g、全蝎3g。方中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用龙骨、牡蛎、龟版、芍药以镇肝熄风;赭石以降胃、降冲;玄参、天冬以清肺气,肺中清肃之气下行,自能镇制肝木;茵陈泻肝热兼舒肝郁;生麦芽顺肝木之性;川楝子善引肝气下达;鲜生地、白芍、甘草、木瓜柔肝养筋;以僵蚕、全蝎熄风止痉。

2.2 风痰上壅,胞络受阻 本证多见于中风发病初期。证见:骤然发生上胞下垂,胞睑皮肤麻木不仁,口眼歪斜,夜寐安,便畅,舌淡苔腻,脉弦滑。治法:祛风化痰,舒筋活络。方选正容汤加减:羌活9g、白附子6g、防风 9g、秦艽 9g、胆南星 9g、白僵蚕 9g、制半夏9g、木瓜15g、甘草6g、茯神9g、生姜1片。 方中白附子入阳明经,善行头面,祛风化痰止痉;僵蚕熄风止痉化痰;羌活、秦艽、防风祛风舒筋通络;胆南星、制半夏燥湿化痰;木瓜祛湿舒筋;茯神宁心安神。

2.3 脾虚失运,中气不足 本证多见于中风发病后遗症期。证见:上胞下垂,晨起病轻,午后加重,症重者眼球转动失灵,视一为二,并有周身乏力,食欲不振,眩晕,脉虚无力。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阳。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0g、甘草 6g、当归 10g、陈皮 6g、升麻 6g、柴胡 9g、生姜9g、大枣 6g、僵蚕 9g、白芍 9g、川芎 9g。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党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芍药、川芎补血活血和营;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僵蚕引药上行兼有通络之效。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眼睑下垂自复其位。

2.4 气血瘀滞,胞络失荣 本证多见于中风发病后遗症期。证见:单侧上胞下垂,伴有单侧头痛,舌质紫暗,苔薄白或黄,脉弦。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9g、生地9g、桃仁9g、红花 9g、枳壳 9g、赤芍 9g、柴胡 6g、甘草 6g、桔梗6g、川芎 9g、川牛膝 9g、地龙 9g、全蝎 3g、神曲 9g。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祛瘀;当归、生地养血化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开肺气,引药上行;地龙、全蝎通络除痹;甘草缓急,调和诸药。

3 病案举例

王某,男,60岁。2010年11月8日初诊。

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眼睑下垂2月余。症见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上胞下垂,时有右侧头痛,疼痛点固定,以刺痛为主,纳可,寐安,大便尚畅,舌质暗红、苔薄,脉弦细。头颅MRI示:脑梗死。此乃瘀血阻滞,胞络失荣之证。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

当归 9g,生地 9g,桃仁 9g,红花 9g,枳壳 9g,赤芍 9g,柴胡 6g,甘草 6g,桔梗 6g,川芎 9g,川牛膝9g,地龙 9g,全蝎 3g,神曲 9g。 常法煎服。

本方服用14剂后上眼睑略能抬起,头痛不适明显好转。续服28剂后,能自主睁、闭眼,头痛痊愈。嗣后用生蒲黄粉3g、三七粉1g,每日2次吞服,以资巩固。

按语:中风后眼睑下垂之症,病因复杂,治疗之时,当详审虚实。虚者,或肝不养筋,或脾虚下陷;实者,多为本虚标实,或气滞血瘀,或风痰上壅。本例患者,为中风后遗症期,表现为上胞下垂,且时有右侧头刺痛,疼痛点固定,实多虚少可知,故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之。全方配伍,恰和病机,故衍用之而获良效。

猜你喜欢
僵蚕眼睑气虚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不同重量僵蚕总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规模化养殖中降低僵蚕灰分含量的方法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僵蚕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
复杂眼睑裂伤分型及手术整形的临床分析
改进式提上眼睑肌缩短术治疗儿童青少年上睑下垂的临床观察
眼睑外翻矫正术的护理
复杂眼睑裂伤分型及手术整形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