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秉久诊治黄疸的经验

2013-02-20 09:48于立红
江苏中医药 2013年5期
关键词:茵陈利水陈皮

于立红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指导:卢秉久

卢秉久教授为辽宁省肝胆病专家,致力于肝胆病的治疗与科研工作多年,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益良多。现将卢教授治疗黄疸之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湿邪、瘀热为黄疸致病之关键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湿热相交,民当病瘅。”指出湿热乃黄疸形成之关键,此为阳黄。而寒湿亦可致疸,如《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记载:“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外感寒湿,或湿热黄疸过用苦寒等,导致脾阳受损,水失输布,肝胆疏泄失常,可发为阴黄。

《金匮要略》云:“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指出黄疸的另一致病关键便是“瘀”。卢师强调黄疸之病尤以湿热互结为患多见,而发病之关键在于“瘀”,认为“瘀”之原因或为外邪郁闭,或湿热瘀阻,或瘀血阻络,终致经络不畅,血脉瘀滞,气机失调,水湿停滞不去而为黄疸。

2 注重给湿邪以出路,随证运用活血大法

湿邪去则气机畅,邪热易除,瘀滞易消。而活血之目的在于行湿,在于疏通经脉,在于调畅气机。血活湿易行,血活则经脉通,气机畅,升降出入无碍则湿邪易去[1]。卢师多以祛湿、活血为大法治疗黄疸。《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指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强调黄疸之治,以祛湿利小便为要。卢师推崇仲景治湿之法,谓:“祛湿之法,在表者汗之,偏上者吐之,在里在下者二便分消之。”而活血之法,多随证以施之,卢师喜用丹参、赤芍等凉血祛瘀之品。

3 柔肝之体以养肝之用,调护中焦脾胃

《四圣心源·黄疸根源》云:“其起于湿土,而成于风木。”黄疸之病变脏腑在于肝胆脾胃。肝体阴而用阳,所以成黄疸者,湿邪与瘀热损伤肝体,导致肝用失常。柔肝之体可以养肝之用。故在治疗过程中多以养血柔肝之剂,投以当归、白芍等品。

脾胃一阴一阳,互根互用,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气和,则脾气升,脾胃升降协调,中州行湿而不留[2]。《金匮要略》又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脾胃健运,亦有助于利湿泻热。故应重视调护中焦脾胃,卢师多予鸡内金、焦三仙等品。

4 化裁运用经方,喜用药物配伍

卢师熟读四大经典,尤推仲景之治,灵活运用仲景之方,随证加减。湿热在里者,区分热重于湿与湿重于热,分别以茵陈蒿汤、五苓散为基础加减治疗;湿热在表者,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化裁,使湿热从表而出;湿热在下者,予栀子柏皮汤加减,使邪从小便而解;邪在中焦者,以栀子大黄汤化裁,清热而除湿;寒湿发黄者,宗仲景“于寒湿中求之”之法,以茵陈术附汤加减治疗。

卢师喜用药物配伍,谓之可补彼不足,增彼之势,又可增益新效。黄芪补气生血,当归养血,二者相伍,养血柔肝之力显;三七伍阿胶,养血活血又止血,使祛瘀却无出血之虞,尤适于肝硬化所致之黄疸;陈皮、腹皮相伍,健脾行水之力效显,肝硬化水肿、臌胀甚,出现黄疸者用之最宜。

5 验案举隅

5.1 阳黄案

郑某,男,56岁。初诊日期:2010年12月27日。

一周来目黄,身黄,小便黄,黄色鲜明,腹胀,倦怠乏力,便溏,日2~3次。查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121μmol/L,谷丙转氨酶(ALT)2268U/L,谷草转氨酶(AST)1299U/L。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诊断为黄疸(阳黄)。辨证属毒热内蕴,气滞湿阻。治宜清热解毒,行气祛湿。予茵陈蒿汤加减。处方:

茵陈 100g,栀子 20g,大黄 7.5g,蒲公英 30g,连翘 20g,赤芍 20g,丹参 20g,陈皮 15g,内金 20g,焦三仙(各)10g,生甘草 30g。用法:日 1剂,水煎服。共 10剂。

复诊:黄疸明显改善,腹胀明显缓解,大便调。肝功能:ALT345U/L,AST58U/L,TBIL43.7μmol/L。舌质红、苔黄根稍腻,脉沉弦。再予上方随症加减治疗1个月后,黄疸消失,肝功能正常而归。

按:此案湿热在里,卢师运用“下法”,以茵陈蒿汤为基础。茵陈清热利湿,大黄清泄瘀热除湿,二药合用,使湿热之邪由二便而去,栀子清热利湿以导湿热下行,如此前后消,湿热易去[1]。肝病大家关幼波曾指出“治黄需解毒,解毒黄易除”。另加入蒲公英、连翘以清热解毒。再佐以调理脾胃之陈皮、内金、三仙,健脾祛湿,并防肝病传脾。曾有云“有大毒者,渗入百脉而为病”,湿热疫毒交结于血分,病急而难愈,治当清热凉血,方中赤芍、丹参即行此效。待患者邪气渐消,适时增加扶正之品。卢师权衡周到,药味少却可兼顾,湿热郁毒易去。

5.2 阴黄案

朱某,女,38岁。初诊日期:2012年4月25日。

患者巩膜黄染,面黄晦暗无泽,小便如茶色6年,于当地诊断为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近来下肢浮肿加重,便溏,日2~3次。查肝功能:TBIL75.1μmol/L,ALT93U/L,AST123U/L;彩超提示:肝硬化,脾大,腹水。舌淡红、苔白腻,脉沉弦。诊断:黄疸(阴黄)。辨证属阳虚水泛,气滞湿阻。治宜温阳化湿,行气利水。予茵陈术附汤加减。处方:

茵陈 100g,白术 20g,附子 15g,陈皮 15g,大腹皮 20g,茯苓 20g,桂枝 20g,车前子 20g,泽泻 20g,楮实子20g,路路通 15g,三七 10g,阿胶 20g。 用法:日1剂,水煎服,共10剂。

复诊:黄疸明显改善,下肢浮肿减轻,大便略调。舌淡红、苔白腻,脉沉。利水消肿效显,故上方酌减腹皮等利水之品,加入黄芪30g,鼓舞正气以驱邪外出。用法:日1剂,水煎服,共15剂。

三诊:黄疸及下肢浮肿已不明显,肝功能基本正常,继以扶正祛邪之法。后又随症加减治疗1个半月后,黄疸及下肢浮肿消失,肝功能正常,彩超提示肝硬化较前明显改善。

按:此患者阳气虚弱,寒湿为患。故卢师以茵陈术附汤为基础方,方中茵陈利胆退黄;附子、桂枝温阳化湿;路路通利水通络;白术、茯苓健脾除湿;陈皮、腹皮行气利水;泽泻、楮实子利水消肿,兼实大便,泽泻除可“泻其有余”还可“泽其不足”,而楮实子补肾阴,又助生肾气,《医宗必读》记载:“脾肾虚寒,脉沉而细,身冷自汗,泻利溺白,此名阴黄”,指出脾肾阳虚,阴黄可致,故用泽泻、楮实子二药最宜;三七、阿胶补血活血又可止血。二诊后逐渐加入扶助正气之品,既不至补益过早以助邪之势,又可适时加强驱邪之力。卢师遣方用药法明而药备,效宏而力专,堪可借鉴。

[1]卢秉久.张仲景治疗黄疸的思路及对后世的影响.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9):1871

[2]罗仁,杨运高.肝胆病证妙谛.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6

猜你喜欢
茵陈利水陈皮
卡西米罗·吉塞拉的诗
陈皮很养生 但不宜久服
聊聊陈皮的保质期
益气活血利水复方塌渍治疗大鼠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蛇胆陈皮制剂中陈皮UPLC指纹图谱
利胆退黄夸茵陈
绵茵陈养肝祛湿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较
绵茵陈与花茵陈的现代药理对比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