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医家王问儒学术思想探源

2013-02-20 09:48张工彧
江苏中医药 2013年5期
关键词:王氏脾胃

张工彧

(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29)

先母王问儒(1920-2006),建国前名医,毕业于民国时期的南京国医传习所,为民国医宗张简斋的嫡传弟子。曾任南京中医公会第一届(1938年)、第二届(1942年)委员会秘书长,南京中医学会第一届(1952年)、第二届(1954年)理事会秘书长,南京中医学会第三届(1956年)理事会理事(委员)。曾于1954年在南京市卫生局医政科工作,后调入江苏省中医院(筹备创院),直至退休。

1 崇尚经典 精究脉学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中医经典浩如烟海,王问儒医学底蕴和文学功底深厚,崇尚经典,精研《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著作,兼通佛经、史记、四书五经、金刚经、音律学、风水地貌学等。王氏在繁忙的诊务之余,撰写了许多研经习典的论文和心得体会,如论伤寒六经辨证、论金匮脏腑辨证的意义和临证体会、奇经八脉考及其临床应用、经方的特色及其临床价值等。在闲暇之时,她用蝇头小楷把有关经文名句抄录成袖珍本,还把《伤寒论》的397条原文和113个古典经方一一抄录成书签状,随身携带以备随时诵读。因而,王氏对于经典中的名篇名句、后世医家的名论名言、名方妙法,以及诸子百家的诗词警句等都能了然于心,脱口而出。王氏对脉学的研究多有心得,颇有建树。迄轩、岐而下,第《素》《灵》《难》三部九候脉始,径东汉《伤寒论》、《金匮要略》辨六经及杂症之脉,迨西晋王叔和《脉经》五部九道脉、明崇祯施沛《脉微》独取寸口,一脉九道,二十一部说等,探精索微,炉火渐青。《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至道之微,变化无穷。脉之理洵微矣哉!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脉为何物,观脉之治乱,以决人之死生。脉之在人身,顺则治,逆则病,而绝则死矣。王氏精研脉学,三部九候遍寻,尤擅独取寸口法,不论外感时病,抑或内伤杂病,大小方脉,切脉便知病因病源,诊脉即晓病根所在。王氏善于通过切脉的脉形大小、脉动盛衰、脉体宽薄、脉率徐疾来判定血证的预后向愈。如出血患者脉动如豆,其人必有大出血;若出血患者脉徐而缓,神清气爽,其血必止。她对妇科的病脉与孕脉亦颇有研究,通过切孕妇的脉象,判别生男生女之功也很独到,准确率较高。

2 治病求本 独辟蹊径

几千年来中医学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许多流派,如伤寒派、温病派、火热派、温补派、滋阴派、攻邪派、补脾派、补肾派等等,不同门派各有特色,而王氏独尊脾胃派李东垣和补肾大家张景岳,提倡培后天之本以畅气血生化之源,补先天元精之气以固其精。《内经》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滋养。五脏六腑赖脾胃之气而得滋养;人体靠脾胃之气才能化生气血津液。后世补土名家李东垣对王氏影响较深,治病用药处处注意顾护脾胃之气,遵“有胃气则昌,无胃气则亡”之旨,奉“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之意。胃气一败,则百药难施。王氏除重视脾胃后天之本的重要作用以外,亦非常强调肾为先天之本的重要性。肾为水火之宅,肾精禀受于先天父母,化生元阴元阳,肾为封藏之官,全身阴阳的根本。但先天之精血本身,禀受父母之后,还需要依赖于后天水谷的滋养培充,才能逐渐强盛。先天之精气不得水谷,无以立形体之基;非后天之精微,无以成形体之壮。故人之自生至老,如先天不足者,可经后天精心培育,则先天之虚而得强壮;而后天不足之人,若不得脾胃重新恢复其运化、滋养之功,则非但脾之气日渐衰弱,即使先天强盛之精血,也会因失于水谷精微的调养、充实而虚弱,导致元气的匮乏。五脏之病,穷必及肾,王氏治疗内伤杂病必补其肾,而补肾需分阴阳,贵在分清补阴还是补阳,先补阴还是先补阳,抑或是阴阳并补。其补肾观念且高而奇,效果且佳而捷,深得明代补肾名家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精髓。但肾先天精气的充沛与否必须依赖后天脾胃精气的滋养才能不断发挥其作用,而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不可或缺。其治久病虚病重病,必调补后天之本,使气血之源充沛;同时还兼固先天之本,滋肾中精元之气。王氏遵益肾大家景岳阴阳并调之补肾名方,自创别具特色的验方、药对、配伍方法等,其法温而不燥,滋而不腻,水中生火,源源不断,生生不息,故而每获良效,屡起沉疴。

3 衷中参西 辨证察病

中医学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数千年来宏观地指导着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王氏崇尚中医学,强调首先要原汁原味地继承中医传统,其次必须使之发扬光大和改革创新,衷中参西,摒弃门户之见,博采众长。倡导中西医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脏象学说和现代生理学互为参考,中医四诊合参与西医的生化物理检查相结合,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为我所用,使中医的诊断由宏观逐渐走向微观,由肉眼观察上升到细胞、分子,甚至基因等,由尺寸到公分到纳米,以延伸中医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辛勤耕耘,积累经验,不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色、诊断特色和临床特色,同时还将此特色贯穿在中医学的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之中。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现代药物研究的日新月异以及中药新药的不断发现,我们必须接受这些新生事物,快速、准确、全面地汲取之,应用之,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新发明的先进实效的检查仪器、新发现的科学实用的检验方法、新研究的卓有良效的抗癌新药等等,我们都可以在诊断疾病和药物选择上为临床所用,并为我们走出一条新路,形成我们的特色,创出我们的品牌。

4 养生康体 食调膳补

王氏认为:我们在用药物治疗各种疾病的同时,尤其应重视养生、保健、食疗、药膳的应用,这在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加强抗病防病能力,预防疾病产生方面意义重大。早在《内经》中就有了预防医学思想的萌芽,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王氏重视养生保健、药膳食疗的观点亦是其学术思想之又一大特色,也是与张简斋恩师的养生思想一脉相承的。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内侵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产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与人体正气的强弱息息相关,《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的强弱由体质所决定,因此增强体质,是提高抗病能力的关键。如何增强体质,王氏指出,可以坚持锻炼身体,如散步、跑步、游泳、打球,还可打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锻炼贵在坚持,必须持之以恒,定有大益。王氏还指出:应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生活要有规律,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静养,长寿在于生活有规律。还要注意调摄精神,愉悦情志,不贪念,断妄想,对待任何物质、荣誉、金钱的得失要看开、看淡、看远,心胸要开阔,要努力做到“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吃亏是福”。到了这种境界,也就与《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合拍了。王氏认为气功疗法亦有益健康,可尝试做一些简单的内养功、小周天功、大周天功,和一些摩头、抬腿、蹲步、叩齿、摇身等养生动作以健身康体。王氏还强调适当的药膳、食疗对养生保健也很重要,正如《内经》所说:食物养生,可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食疗药膳中,气阳虚者常用人参、党参、黄芪等益气健脾之药,血阴虚者常以阿胶、枸杞、石斛等补血养阴之品。西洋参、太子参可以气阴双补。在这些食疗药膳中,含有各种黄酮、人参皂苷、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多糖类以及微量元素有机锗和硒等,具有抗菌、抗毒、抗辐射、抗疲劳、抗肿瘤、抗衰老和延年益寿等作用。

5 名利淡泊 德艺双馨

王问儒精勤不倦,毕生奉献给了中医事业。一生淡泊名利,德艺双馨。她虚怀若谷,尽显儒医风范。其作为苍生大医,只知博极医源,以其精湛的医技仁术普救天下含灵之苦;其为人谦和求实,孜孜不倦;大医精诚,对医业忠诚,对病人真诚,对同道坦诚,对朋友实诚。凡有疾厄来诊者,先发恻隐之心,誓愿普救。不问贫富贵贱,华夷愚智,普同一等,待病人如亲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的江苏省中医院成立了专家工作室(当时叫“特诊室”,类似现在的名医堂),医院请王氏坐镇,专为当地的要人、名人以及外宾看病,同时还经常会诊、出诊,专攻疑难杂病、奇病怪症。除了在“特诊室”上班外,王氏亦不忘普通群众,看普通号经常忘我工作,拖班加班,忙得顾不及喝水和上卫生间,日复一日,风雨寒暑忙碌了近40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早期医院条件较差,夏天没有电风扇,室内40多度的高温下仍然坚持看病。王氏对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病人,不但不收挂号费,还自己掏钱为病人付医药费。人命至重,贵于千金,故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故不论何时何地,所遇病人皆当如至亲之想,若自身之苦,竭诚以待,尽力赴救。省疾诊病,至意深心,纤毫勿失。王氏除仁心高尚、仁术精诚外,还做到待人谦和,为人师表。王问儒时刻不忘张简斋恩师的遗训“不谏往者追来者,尽其当然听自然”,在同道之间亦能友善相处,开诚礼待,谦虚随和,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学术上不违心奉迎,直抒己见;同道背后,从不说长道短,为人刚正不阿。

6 临床溯源 承古创新

先母王问儒,早年就读于南京国医传习所(首届),五年制本科,拜一代医宗张简斋门下,为其关门弟子,得简老真传。修完中医理论课程和临床实践后就开始了自己独立行医的中医生涯,理论联系实际,自己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临床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在自己私人开业的阶段,坚持抽空去恩师张简斋私人诊所抄方学习,留下了大量张简斋治疗杂病的医案,这些第一手资料珍贵无比,是研究大师高深学术思想的绝佳素材。王氏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和多年跟随大师学习的经历,初步掌握了大师治疗内科疾病的辨治经验和用药特色。大师还把自己治疗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辨治经验和用药特色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王问儒,并加以讲解如何掌握重点要点难点。王氏通过自己长期不懈地努力钻研,得到了大师治疗妇科杂病的真传,并保存有很多张氏处方脉案,已经加以整理并装订成册。王氏融会贯通汲取大师的学术精髓,再结合自己的领悟,在临床上承古溯源继承创新,博学活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学术特色,并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验,学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王问儒用药轻灵,变化万千,别具特色,擅长治疗冠心病、心肌桥、心律失常、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克罗恩病、顽固性头痛、柯兴氏综合征、桥本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不孕不育等,均有独到之处。

王问儒还是现代针药结合新领域的先驱者,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她曾移师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数年,独创针药结合疗法,再加上肌肉注射维生素等方法,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严重的带状疱疹、中风后遗症、慢性强直性脊柱炎等病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猜你喜欢
王氏脾胃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脾胃不和的人,夏季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夏天容易拉肚子,可能是脾胃虚弱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算命
梦里梦外
梦里梦外
梦里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