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选择性插管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2013-03-18 12:40于宝林纪胜鹏李晓林刘宏宇
哈尔滨医药 2013年1期
关键词:血细胞脾脏门静脉

于宝林,纪胜鹏,李晓林,赵 林,刘宏宇

(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重要并发症,脾功能亢进的传统治疗手段为外科脾切除术,但手术风险较大,病死率较高。超选择性插管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是经导管栓塞部分脾脏(partial splemic embolization,PSE),在保留脾脏的同时又去除部分巨大脾脏的功能。我科于2008年至2012年对32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了超选择性插管栓塞脾动脉下极,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32例患者均为符合2000年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均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脾亢。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年龄39~65岁,平均年龄(42±8)岁;Child分级包括:A级18例,B级14例;全部患者均有中度至重度脾脏增大,中度23例,重度9例;并发食道静脉曲张9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合并肝癌18例。

1.2 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在患者右侧腹沟区股动脉搏动最强处穿刺、置入5 F动脉鞘管,透视下将5F RH导管送至T12至L1水平,在腹腔干开口处插至脾动脉开口造影,观察脾动脉及分支走行,将导管在导丝配合下超选择性插至脾动脉下极脾段动脉内,脾动脉过度迂曲则使用3F微导管Progreat(泰尔茂)进行超选择性插管,然后缓慢推注聚乙烯醇颗粒(PVA,500~700 μm)及1 mm3明胶海绵颗粒与8万单位庆大霉素、碘海醇混合液,造影复查脾动脉栓塞程度,栓塞面积达到30% ~60%时停止栓塞,拔出导管加压包扎。术后给予1周抗感染治疗,术后1周及4周复查血常规及监测体温上升情况。

1.3 观察指标: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肝功能检测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下门静脉主干内径,术后反应及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本组研究资料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一采用t检验,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外周血象及肝功能变化:本组患者行PSE术后1周以及1个月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有显著升高,对比术前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患者红细胞无显著变化;术后1周转氨酶升高明显,术后1个月较术前无明显差异,见表1。对症处理无明显不适,1例重度脾大患者术后3 d左侧胸腔少量积液,经过1周对症治疗胸水消失。

3 讨论

脾功能亢进是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脾大、血细胞减少等。脾亢与脾大有关,脾大时滤血功能亢进,正常或异常的血细胞在脾中阻留或破坏增加,引起血细胞减少、贫血、感染、和出血倾向。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导致患者体内血小板、白细胞及红细胞病理性减少,引发感染以及严重出血,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脾切除虽可使血细胞数接近或恢复正常。但可引起继发性血栓及血源性感染,所以对幼年、老年及长期卧床的患者切脾要特别慎重[1]。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早期是在脾动脉主干进行栓塞,栓塞范围及数量不易控制,在脾动脉干进行栓塞往往不能有效栓塞脾动脉分支,易形成侧支循环导致栓塞治疗失败[2]。近年来,超选择插管栓塞脾下极动脉分支从远端细小分支血管向主干方向逐渐栓塞,远端不易形成侧支循环。选择性阻断部分脾脏血供,使其缺血坏死减少脾脏对血细胞的破坏[3],削弱了脾脏吞噬和破坏血细胞能力,白细胞数量提高,增强了患者的免疫功能,使肝癌患者能接受肝动脉化疗。不但达到了切脾的目的,而且保留了脾脏的正常免疫功能,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法,栓塞范围一般控制在30% ~60%,过少可能疗效不佳,过大可导致脾脓仲发生[4]。

本组病例栓塞治疗后复查外周血象均有明显的改善,特别是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最为明显,在改善脾功能亢进方面与外科脾切除达到同样效果[5],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合并肝癌时治疗脾功能亢进选择微创的导管栓塞治疗较外科脾切除有更大的优势。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常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压力增加可引起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大呕血,引起门静脉高压的血流量有60%~70%来源脾动脉,部分脾动脉栓塞后,降低了门静脉压力,使出血风险大大降低[6]。

4 结论

超选择性插管栓塞部分脾动脉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具有良好的疗效,对于患者肝脏功能较差、凝血功能严重障碍、高龄或伴有不能切除的肝癌等提供了一种全新、微创、可靠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表1 超选择性栓塞治疗前后对比 (±s)

表1 超选择性栓塞治疗前后对比 (±s)

观察指标 术前 术后1周 术后4周WBC(×109/L)1.50 ±0.20 1.40 ±0.30 1.20 ±0.10 2.81 ±0.82 10.82 ±1.22 6.52 ±1.64 PLT(×109/L)42.52 ±7.30 202.31 ±16.22 138.21 ±14.62 RBC(×109/L) 3.52 ±0.21 3.53 ±0.31 3.52 ±0.23 AST(U/L) 38.22 ±8.20 65.28 ±20.42 34.24 ±6.36 ALT(U/L) 35.32 ±7.28 56.00 ±30.46 28.00 ±9.52门静脉内径

2.2 术后反应及并发症:术后第1~3天内全部患者均出现发热及脾区疼痛,持续时间均为7~14 d,体温最高39.2℃,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36-637.

[2] 蒋锐,何乾文,顾明,等.部分性脾栓塞在肝癌伴脾功能亢进中的临床应用[J].四川医学,2010,31:1180 -1182.

[3] 崔雄伟,郑加生,李睿.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4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27:6725 -6726.

[4] 徐家华,李茂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155-158.

[5] 张旭,董自军,杨庆春.超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大、脾功能亢进[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7:41 -42.

[6] 王悦,王林.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5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2:5445.

猜你喜欢
血细胞脾脏门静脉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血细胞分析中危急值的应用评价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沙塘鳢的血细胞分析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对诊断脾脏妊娠方法的研究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操作台使用体会
肝脏门静脉积气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