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与求变:1920年安徽省立中等学校风潮

2013-03-24 02:40周宁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五中风潮一师

周宁

(安徽财经大学 历史文化研究所,安徽 蚌埠 233030)

1

直皖战争后,安徽教育界掀起了一场教育革新浪潮。从芜湖省立五中到安庆省立一师、省立法专,几乎所有重要的省立学校都发生了推翻校长的风潮。笔者对1919年到1926年安徽省立中等学校学潮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见表1)

表1 1919年至1926年安徽省立中等以上学校学潮统计表①

从上表可以看出1920年安徽学潮最为活跃,一共19起,几乎占到8年学潮总和的百分之四十。这一时期安徽学潮之多,令时人也深有感受。杨效春在参观芜湖、宣城两地学校之后就曾感叹说:“民国九年这一个学年里,各省学校,受新潮的激荡,时势的要求,闹风潮的甚多,但是风潮闹得最多、最利害、最变幻的,依我看起来要算是安徽”[1]。

为什么学潮会在此时集中大规模爆发,而且大都把矛头指向各校校长呢?

这首先与各校校长的任职背景有关。1916洪宪帝制复辟失败,袁世凯倒台,法统重现,国会和各省议会纷纷恢复。为了操纵和控制安徽省议会,1917年初安徽督军倪嗣冲指使刘道章、倪道烺、宁子愚等人在安徽各地发起公益维持会[2]。1918年第二届省议会选举,在公益维持会包办之下,当选议员十之八九为倪系党羽。作为酬报,许多公益维持会分子被委以知事、校长、厘金局长要缺。

以政界之人担任校长,时人对此早有不满。《安徽教育月刊》编辑高亚宾对此,就曾抱怨地说:“吾安徽今日之教育职,质言之乃三四等以下含有政治意味之差事耳。上等之优差不易得,乃纷纷集矢于此。地位贬损,尊严尽失,稍自好者,皆望望然去之。返观晚清时代,吾皖省城各校其校长等职,多系延请有品有学高名宿望者充之,今也何如?惟见以报酬政客耳,以调剂官僚耳,以位置所私耳”[3]。李家修对政治与教育相混淆也有相同看法:“夫有政治思想者,未必有教育经验。议员与校长均为重要职务,既为议员,必不能专心致志从事教育,必不能视教育为终身事业。既不能视教育为终身事业,又不能专心致志从事教育,如此而言教育,而办教育,其不失败者几希”[4]。

教育界有识之士的不满,在1919年夏曾汇聚成集体抗议,由省教育会向省长吕调元发出公呈,就校长兼差现象提出严重交涉[5]。但是抗议并没有得到省署积极回应。直到直皖战争以前,安徽大部分中等以上学校校长仍由公益维持会出身议员兼任。

2

直皖战争,皖系战败,倪嗣冲倒台,教育界终于看到了摆脱公益维持会控制的希望。

旅外皖人首先吹响了向公益维持会进攻的号角。旅沪皖事改进会②成立伊始,即积极呼吁:“各中学师范校长,非在专门学校以上毕业者,不得滥竽充数,并限制名在公益维持会之人,不得参与教育”[6]。随后旅沪皖人大会,更是将整顿教育视为皖省命脉所在,公开宣称:“安徽教育机关,久为督军省长私人及公益维持会份子所占领。……全皖教育,已陷入奄奄无生气状况,凡我皖人,焉能坐视。(1)应由全皖人民继续向教育当局刷新教育。(2)此后中学以上校长须选用专门毕业人才,公益维持会份子应尽行驱逐”[7]。北京大学教授高一涵在《皖事改进的商榷》中,也明确表示要限定充任校长的资格:“凡是省立的学校,校长都是省议员兼任。把神圣清高的教育界,拿来作酬报功狗的牺牲,岂不是教育界的大耻吗?现在应该选定第一流教育家充任教育厅,并限定凡不是专门以上学校毕业的人不得充任校长,应可以免掉从前拿校长做酬报的弊病”[8]。

舆论鼓吹的同时,旅外皖人加强了与省内学界的联系和沟通。被誉为“安徽的北大”的芜湖省立五中③首先收到了一封颇具煽动性的公函[9]。公函批评五中学生奉倪氏爪牙、祸皖罪魁潘光祖为校长,有愧皖省“文化运动先锋队”美名,希望能积极奋起,将潘推翻。公函给芜湖五中造成了巨大压力,但与此同时也促使了五中学生的觉醒:“这个学校,是芜湖文化运动的中心,但该校长潘光祖,也是公益维持会的会员。他视事以来对于本校毫无表见,故现在芜湖舆论,对于该校学生,攻击颇烈,说他们既挂着新的招牌,为什么还拥戴这狗功的校长。该校学生,受了这种激刺,遂于十五日晚开全体大会,一致主张推翻潘光祖”[10]。

学潮爆发后第二天,五中学生发出推翻校长宣言,潘光祖公益维持会的身份随即成为攻击的焦点:“我们反对安福部,所以不得不反对安福部的附属物。本省公益维持会是安福部的支部,所以我们要反对公益维持会。我们既反对公益维持会,那末,公益维持会的分子,我们焉有不反对之理?敝校的校长潘光祖,是公益维持会的分子,所以我们现在决意把他推翻,不承认他为敝校的校长,从今以后,潘光祖失了敝校校长的资格”[11]。

与此同时,旅外学界积极响应,对五中风潮予以声援。芜湖旅沪学生会首先在报端发表反对潘光祖的通启[12]。文中对潘光祖运动议员、吞蚀公款、废驰校务、任用私人、压制学生运动的罪状进行了逐条列举。

迫于内外压力,潘光祖很快称病辞职,安徽新文化运动领袖刘希平随后被教厅任命为五中校长。

五中风潮虽在刘希平继任之后渐渐平息,但其“示范”效应却迅速扩散,安庆省立一师继之而起,不过,相比较而言,一师风潮要缓和得多。如省立一师学生自治团发出革新宣言[13],要求校长自动辞职,但态度却相当委婉。第二次宣言,一师学生虽提到校长赵继椿是公益维持会分子,不得不请其辞职,但总体而言仍是就事论事,没有情绪化的人身攻击[14]。

一师学生为什么对校长赵继椿那么“客气”呢?这首先与赵的态度有很大关系。赵继椿“为人颇称稳健,外间亦无烦言”[15],一师学生发表革新宣言后,赵审时度势,立即表示辞职,因而一师推翻校长的阻力不在校长本人。一贯支持学潮的《民国日报》就曾这样报道:“这回一师的学生,推翻腐败的校长赵继椿,取一致的手段,首先发一篇要求革新的宣言,要求赵继椿自行辞退,莫要阻了一师的新文化发展。……赵倒想允许学生的革新要求,无奈左右一般坏东西,如赵纶士等,一味的把持不让,勾出几个头脑不清的学生,出来辩护,弄得该校学生自治会又发表第二次宣言,使社会明白一师革新的真相”[16]。

如果说一师学生顾及师生之谊,考虑赵的辞职表示,尚不肯与其彻底撕破脸皮的话,那么外界在对一师学潮做出回应之时,则少了些人情羁绊,颇有些痛打落水狗的味道。如芜湖学生联合会就发表了一篇措词严厉的驱赵宣言[17]。

宣言发表后,赵继椿去志更坚,三上辞呈离开了省立一师[18]。教育厅长张继煦应一师学生要求,随即委任安徽教育界前辈李光炯出长一师,风潮逐渐平息④。

与五中、一师一同迸发学潮的还有省立法专,但当五中、一师风潮渐趋平静之际,法专学潮却有愈演愈烈之势。

法专学潮的长期迁延与法专学生内部的分裂有很大关系。法专校长胡寅旭,皖北人,1920年初接替皖南人张铭出长法专。胡上任之初,部分皖南学生因怀疑其有运动校长之嫌,曾有抵拒表示,后经教育厅长董嘉会斡旋,胡得安然继任,但皖南学生的不满并没有随之而消。直皖战争之后,胡寅旭虽非公益维持会分子,但在趋新求变的舆论氛围下,校内部分皖南学生积聚下来的不满情绪还是引发了一场推翻校长的风潮。

学潮爆发后,部分皖南学生即以法政专门学校全体学生名义发表了罢课宣言书[19]。然而宣言发表之后,并没有得到全体学生一致拥护,支持胡寅旭的皖北学生反而散布传单,公开否认宣言中“全体”二字,这使得皖南学生十分被动。在他们看来,这是胡寅旭收买同乡窦鸿光为其运动的结果。不仅如此,他们还对窦鸿光等一百八十七人署名传单的真实性提出严重质疑[20]。

法校学生各执一词,使得舆论一时之间也莫衷所是。有报道猜测说,法校的风潮是否别有隐情[16]。也有报道坚定地认为,这是校内分裂循环报复的结果:“缘该校向有皖南北之分,上年推翻皖南籍校长张铭,本年又推翻皖北籍校长胡寅旭,循环报复”[21]。更有甚者,认为法专学潮背后有人操纵:“安徽各学堂校长,在倪嗣冲时代,大都系省议员或公益维持会会员充任,现倪既去职,而省中高级行政人员,为位置私人计,又恒利用学生风潮,以达其更换校长的目的。现各校长之为省议员及维持会分子者,均已次第去职,惟法政专门学校及第一中学两校长,向与维持会无关,但逐鹿者众,暗潮遂起,法专学校中,乃有学生攻击胡校长之事”[22]。

法专学生的分裂,对校长胡寅旭来说,本是好事,起码不用面对五中、一师那样来自全体学生的压力,但也恰恰因为有了部分学生的支持,使得胡寅旭在随后学潮的处理上少了些谨慎。如招警入校干涉[23],带领校役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24],这些都导致了学潮的不断升级。胡最终也无法安于其位,被迫提出辞职。

胡的辞职,并没有换来学潮的平息,围绕着继任校长的人选,反而使更多的力量卷入到这场学潮中来。

胡辞职以后,丁述明被委任为代理校长,但其公益维持会的身份随即成为众人指责的焦点。芜湖学术研究会⑤在和省长聂宪藩的通函中,首先对丁的任职资格提出严重质疑[25]。与此同时,安徽学生联合会致函丁述明,希望丁及早觉悟,退避贤格[26]。法政校友会对丁出长法校也有反对表示[27]。五中学生发表宣言,甚至认为丁接替胡寅旭出长法校,是公益维持会余孽为之运动的结果[28]。

尽管外界纷纷发表反对意见,可法校内部却传出了不同声音。法校学生首先对法政校友会宣言做出回应。他们认为法政校友会散发母校传单,是“藉词拥护,意图位置”,别有用心。紧接着他们又以全体学生名义发表改造终结书,对丁出长法校表示拥护[27]。

法政学生的态度,使时人均感意外,有报道就曾感叹法校风潮前后之反复[29]。通启事后被证明是少数学生盗用全体名义所发,丁也因而更加被动。11月29日,丁被迫提出辞职,教厅任命光昇为法专校长,风潮遂渐渐平息。

3

五中、一师、法专风潮得以最终解决,除了各校学生一致抗争,省内外学界的互动沟通以及旅外学界的积极运作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如风潮初起之时,芜湖新文化运动领袖高语罕就曾与北大教授高一涵交换意见,希望得到旅京同人的大力支持:“此次风潮,一班教育界的‘阀阅’群集矢于五中,万望和京中同乡设法保全。他就是我们安徽底‘北京大学’。…… 法专务必设法找明甫去干,不然以第五中学而敌全省腐败教育底势力,孤军深入,实属可虑。万望拼命奔走”[30]。

京、沪学界同人对皖省学潮也均有积极表示。如旅京皖事改进会代表拜会新任教育厅长张继煦,明确要其罢免不合格校长[31]。旅沪皖事改进会和高一涵本人则对一师校长问题表示密切关注[32]。

1920年发生学潮的绝不仅仅五中、一师、法政三校,四师、一农、二农、二中、七中、七师、一中也相继爆发了推翻校长的风潮。大批校长的更换,驱逐了公益维持会对教育界的盘踞,使得刘希平、李光炯、光明甫这样一些以提倡新文化、新思想著称的知识分子登上了安徽教育界的中心舞台。在他们的鼓吹和带动下,安徽教育界思想更加活跃,革新求变意识更加明确,但随之而来与军阀的冲突也进一步加剧,这直接导致了安徽学潮日后的转型,即从学校内部的学潮演变为更大规模的学生社会政治运动⑥。

注释:

①学潮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学潮包括教职员索薪运动,经费独立运动,学生政治运动,学生反抗教职员和其他要求等。狭义的学潮则仅为上面列举的最后一项,即专指学校学生在学校以内因对人问题或对事问题所起的反动。参见常道直《民国十一年度学校风潮之具体的研究》(《教育杂志》第15卷4期)。本表的学校风潮取狭义的理解。另外学潮的统计受两方面的制约:一是报刊本身报道的缺陷,一些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学潮报道的相对详尽,而在另外一些偏僻的地区,学潮的报道则往往有很大的缺失;二是统计者资料利用的不足,造成无法准确统计出学潮发生的次数。笔者在第二方面做出了尽可能的努力,如吕芳上先生统计民国8年至17年安徽的学潮为22起,而笔者仅1920年安徽中等以上学校就发现了21起,但未统计到的学潮恐仍有不少。参见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第21-22页(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71),1994年版)。

②旅沪皖事改进会,1920年8月成立,以改造安徽为职志。陈独秀、常潘侯为该会发起人。

③芜湖省立五中是安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高语罕、刘希平等均在此执教,学生思想相当活跃。旅沪皖人给芜湖五中发去公函,自有其深意。

④李光炯起初并未接受一师学生的邀请,正式委任后也未立即到任,而是由学监李盛豫暂时兼代,但一师对李盛豫和李光炯均抱好感,因而学潮逐渐平息下来。参见《安徽学生的新运动》(《晨报》1920年10月28日)、《安庆一师风潮之近状》(《民国日报》1920年11月1日)、《安徽教育厅张厅长任内大事记》(《安徽教育月刊》第46期)。

⑤芜湖学界的中坚组织,由高语罕、卢仲农、王肖山、刘希平等人发起。参见《芜湖最近之文化运动》(《晨报》1920年8月2日)。

⑥台湾学者吕芳上认为五四之后的学潮经历了“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的转变,就安徽而言情况亦复如此。而1920年的这场大规模推翻校长风潮实可视为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安徽的学生运动,开始走出校园,具有了越来越明显的政治色彩。比如1921年6月2日,安徽学生走上街头,与军阀发生冲突,酿成著名“六·二”惨案,即可视为安徽学潮转型后的代表性事件。再比如,1923年底与学生与军阀马联甲的对抗,都不再仅仅局限于校园。

[1]杨效春.芜湖宣城两处的学校参观记 [J].中华教育界,1920,11(3).

[2]官办政党之奇闻[N].民国日报,1917-02-25.

[3]高亚宾.安徽教育机关之弱点[J].安徽教育月刊,1918(8).

[4]李家修.安徽教育不振动之原因[J].安徽教育月刊,1921(44).

[5]呈省长为请令行教育厅恪遵部令各校长不得兼充他项职务由[J].安徽省教育会季报,1919(2).

[6]旅沪皖人组织皖事改进会[N].申报,1920-08-20.

[7]安徽旅沪各团体宣言[N].民国日报,1920-10-19.

[8]高一涵.皖事改进的商榷[N].民国日报,1920-09-16.

[9]旅沪皖人之逐倪运动[N].时事新报,1920-10-01.

[10]皖学校推翻校长一阵风[N].民国日报,1920-10-22.

[11]皖五中推翻校长[N].民国日报,1920-10-18.

[12]安徽五中校长之罪恶[N].时事新报,1920-10-19.

[13]皖一师要求革新宣言[N].民国日报,1920-10-21.

[14]皖一师学生之革新热[N].民国日报,1920-10-26.

[15]皖学潮之近讯[N].新闻报,1920-10-28.

[16]生气勃勃之安徽教育界[N].民国日报,1920-10-24.

[17]芜学生为一师后援[N].民国日报,1920-10-26.

[18]安徽教育界近闻[N].中华新报,1920-11-01.

[19]皖法政学生罢课宣言[N].民国日报,1920-10-14.

[20]法校风潮近纪[N].时报,1920-10-18.

[21]皖学潮之经过[N].新闻报,1920-10-22.

[22]皖省近闻揭要[N].新闻报,1920-11-01.

[23]皖法校推翻校长经过[N].神州日报,1920-10-15.

[24]皖法政校长凶打学生[N].民国日报,1920-10-20.

[25]学术会推荐法校校长[N].民国日报,1920-11-06.

[26]安徽学生联合会来函[N].申报,1920-11-12.

[27]安徽法政风潮未已[N].神州日报,1920-11-15.

[28]安庆通信[N].时事新报,1920-11-11.

[29]皖学潮之蔓延不已[N].新申报,1920-11-20.

[30]高语罕.高语罕致高一涵信一通[C]//耿云志.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1册,合肥:黄山书社,1994.

[31]张继煦与安徽教育之前途[N].晨报,1920-10-23.

[32]皖省一师问题搁浅[N].民国日报,1920-11-20.

猜你喜欢
五中风潮一师
早春新风潮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curriculum of English major
电竞小镇:掀起电竞产业新风潮
博瑞GE开启“风潮”之旅
Essay on My English Learning Standpoint
几种苹果矮化砧木苗在一师垦区的生长表现
Accessories Report配饰新风潮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召开,绿色发展成为“十三五”时期主旋律
更正
一师四团“十二五”期间畜牧业发展规划与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