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口译研究方法论专著
——《口译研究方法论》评介

2013-03-27 03:30蓝红军
当代外语研究 2013年11期
关键词:口译方法论学科

蓝红军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州,510507)

1. 引言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的口译研究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绩,但实际研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概说性、技巧总结性研究偏多,结论主观臆断等。另外,口译研究作为翻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领域,其学科化、学理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诉求变得越来越强。这都决定了探讨口译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近年来,仲伟合带领的口译研究团队对口译研究方法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出版了《口译研究方法论》①(以下简称《口译》)一书。鉴于国内此前没有口译研究方法论方面的专著问世,该书的出版可谓口译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

2. 简介

该书由三部分组成,共十章,包括“历史与现状”、“学科理论与方法论”及“选题与方法”。

第一部分由第一、二章构成,分别对国内外口译研究的历史概况与发展现状进行考察。第一章按照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活动对我国口译研究作了分期。该章综述了我国口译研究著作和教材、口译研究学位论文、国家级研究项目中口译研究的立项、港澳台地区的口译研究状况,并指出了我国口译研究的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和提升的路径。

第二章介绍了国外口译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为起始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实验心理学研究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为“口译实践型研究者”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口译研究“新兴期”。该章简要介绍了波赫哈克、法国释意派、吉尔等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指出国外口译研究的发展呈现出研究主题多样、多范式并存以及研究出现“社会性转向”等特点。

*本文为2012年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国翻译教学体系建构及其理论探讨”(编号2012JDXM_0021)研究成果之一。

第二部分由第三、四章构成,分别对口译研究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进行探讨。第三章明确了口译研究的对象,对口译作了新的界定,并归纳了口译区别于笔译的规定性特征,回顾和梳理了口译研究的学科发展历程,介绍了口译研究的主要视角,回答了口译研究如何进行学科定位和学科框架如何设计这两个学科理论建构的关键问题。

第四章从学科视角构建了口译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介绍了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研究立场下的口译研究具体方法。该章还讨论了口译研究的设计与实施,包括课题选择的标准、研究问题的发现、研究目标的明确、研究设计的标准、以及研究信度与效度的保障等。

第三部分由六个章节构成,分别从口译过程、口译产品、口译质量评估、口译职业活动、口译教学和语料库等方面分述口译研究的选题与具体研究方法。第五章介绍了口译过程研究的定义、主题、范式及模型,也对中西口译过程研究进行了简单的综述,重点讨论了口译过程研究中所使用的实证研究方法。第六章从管理学角度对口译产品作了定义和分类,描述了口译产品的特征,将口译产品的研究领域分为有形产品研究、期待产品研究和延伸产品研究,以实例简述了口译产品研究的具体方法。第七章从口译质量评估的三大目的出发,从面向口译职业实践、面向口译教学和面向口译研究的口译质量评估三方面对中西方口译质量评估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对口译质量评估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建议。第八章对口译职业活动的发展简史、口译的职业规范、口译社会学等方面的具体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九章对口译教学的基本情况、教学理念和基本原则、教学体系与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模式与方法、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评估和译员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第十章指出了语料库在口译研究中的运用对于解决口译研究困境的方法论意义,对语料库应用于口译产品特征、译员表现、口译评估、口译策略和口译教学等方面的研究作了案例介绍,并重点介绍了口译语料库的创建及其实际应用的方法。

3. 简评

3.1 研究特点

总结起来,《口译》一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脉络清晰,信息丰富。《口译》既有从历时角度对口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梳理,又有从理论维度对口译研究的学科定位与对口译研究方法论的宏观架构,还有不同视角选题的具体研究方法的介绍。

第二,概念明确,学理性强。口译研究起步晚,但跨学科性很强,从不同领域借用概念的情况和以往不太注重术语统一的情况容易造成学术交流的混乱和困难,不利于学科范式的形成和稳定,因此给相关概念进行明确界定也是口译研究方法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严谨的学术概念语言是学科成熟程度和理论解释力的表征。该书各章虽由不同的著者执笔,但表述统一严谨,十分注重对于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三,基于实践,重在理论。学科方法论是对该学科研究与实践的方法的反思和理论化。《口译》著者团队带头人仲伟合为我国翻译学研究领军人物之一,具有引领性的学科建设思想,所有团队成员的口译研究和口译实践经验均十分丰富,该著对口译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做了多维思考与冷静审视,结合具体研究实例说明理论问题,为我国口译研究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参考和指导。

3.2 学术价值

作为国内第一部专门探讨的口译研究方法论的专著,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第一,明确了对口译研究的学科定位

国际译学界波赫哈克(Pochhacker 1993)、塞拉夫斯基(Salevsky 1993)等等发表过对口译研究进行学科定位的意见。国内学者也曾对西方翻译研究范式与口译研究范式的演变作了对比,发现“两者在学科发展的早期曾有过不少交集,但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对各自学科特征的认识亦不断加强”(李德超、唐芳2012:25)。根据笔者所知,《口译》是国内第一次明确提出对口译研究进行学科定位诉求的论著,虽然“口译研究的学科定位或学科归属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48),但该书提出了明确诉求和建设性意见:“最有利于口译研究充分发展的学科定位是:一门属于‘翻译学’(Translation Studies)②学科之下的独立的子学科”(49)。

第二,扩展与深化了对口译性质的认识

基于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口译》对口译作了新的界定,总结了口译区别于笔译的规定性特征。更为重要的是,该书以专门的章节讨论了口译过程、口译产品和口译职业活动的研究方法,著者不仅将口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行为、一种复杂的认知行为、一种人际的交际活动、一种跨文化的社会活动”(49),还引入了口译的产品观和职业观,从“提供产品服务”和“开展职业活动”来考察口译,无疑扩大了口译研究的视域范围,也丰富了人们对口译性质的认识。

第三,建构了口译研究方法论体系

口译研究方法论可分为两层含义:(一)作为某一层次或某一具体口译研究方法的理论,如对描写性口译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二)作为口译研究诸方法的系统性理论,即口译研究方法论体系。许多研究者在口译研究中对科学方法的运用存在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未获得过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法论训练,因而口译研究的当务之急是展开方法论的研究,而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构建口译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口译》对口译研究作了学科框架规划,将“学科方法论”和“学科认识论”并列置于口译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下,分两级讨论了口译研究方法论构成,不仅按照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不同的取向讨论了口译研究的具体方法,还按照研究目的、研究逻辑、研究用途、研究性质对口译研究方法作了分类,此外还按照对口译性质的认识归纳出口译研究的五种不同视角。

《口译》开创性地从学科学的角度构建了口译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其论证严密,逻辑自洽,各分支关系明确,能很好地为口译研究实践和口译研究人才培养提供方法论图谱指导。

第四,提供了口译研究发展的路径

从根本上来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是为了回应社会实践的需求。倘若没有在理论上回应实践中问题解决之需要,那么方法论就不会成为一种迫切的学科自觉。而作为一门子学科的口译研究对方法论的需求本身即是一种现实需求,这一需求很大程度表现为口译研究遇到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口译》的出版正是口译研究团队为回应这一需求所做的努力,该团队以探索空白领域的精神和勇气为口译研究的发展示范了路径。

作为方法论专著,《口译》十分重视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文献梳理详尽、评述客观也是该书的一大特点。各章著者在综述中揭示出现有口译研究的研究基础、存在的问题、研究的趋势以及继续深入的可能性,从而为各选题类别的口译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3.3 不足之处

如上所述,该著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也取得了重要的学术价值。作为国内第一部口译研究方法论方面的专著,该书在翻译学学科发展历程上会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标志。但不必讳言,该书大胆的探索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小小的缺憾。

该书的重点在于口译研究的学科理论体系构建、选题领域的分类和已有研究文献的系统分析三个方面,而对研究操作方法(如对获取研究数据的途径分析与质量评价,以及对具体研究方案设计的逻辑和基本假设的考察等)还可以加强讨论。

第三部分“选题与研究方法”中各章内容的安排并不完全并行,写作风格也表现出明显的著者差异。另外,有的章节的讨论略显简单,如第八章对口译史研究方法的讨论仅限于“编年史”、“专门史”和“人物史”,而基于口译特殊性的可采用的具体史学研究方法则未予以交代。

当然,这些微小的不足之处必定可以在后续研究中得到补充和完善。

附注

① 下引此作仅注页码。

② 此处,著者对“翻译学”的英译采用“Translation Studies”,而“翻译研究”为“translation studies”。

Pochhacker, F. 1993. On the science of interpretation [J].TheInterpreters’Newsletter5: 52-59.

Salevsky, H. 1993. The distinctive nature of interpreting studies [J].Target5(2): 149-67.

李德超、唐芳.2012.道不同,亦相为谋——西方翻译研究范式与口译研究范式流变之比较[J].中国翻译(3):20-25.

仲伟合等.2012.口译研究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猜你喜欢
口译方法论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超学科”来啦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