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参与区域历史文化协同创新
——以池州学院为分析向度

2013-04-02 01:05何根海阳光宁谈家胜黎俊祥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池州市池州协同

何根海,阳光宁,谈家胜,黎俊祥

(池州学院a.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b.历史与社会学系,安徽 池州247000)

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参与区域历史文化协同创新
——以池州学院为分析向度

何根海a,阳光宁b,谈家胜a,黎俊祥b

(池州学院a.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b.历史与社会学系,安徽 池州247000)

高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是其服务社会功能的需要,地方高校参与组建区域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也是高校实现文化传承功能的需要。池州历史、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积淀深厚,富有特色,池州学院多年来坚持一贯的特色科研策略,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了区域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研究、规划与开发,因此,组建池州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不仅是重要的、必要的,也是迫切的、可行的。该文还对协同创新中心组建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社会成效、基本形式与构成、任务分工、研究计划和政策支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设构想与实践方案。

池州学院;池州;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协同创新

池州地理位置独特,历史上既是吴楚交界之处,也是北方大族避乱南迁之地,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在此碰撞生辉,衍生积淀出丰富的区域文化。目前,池州正处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等“三区”建设的过程中。在“三区”建设推进过程中,工业文化和社会文化须同步推进,尤其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情况并不令人乐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文化遗产,尤其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困境,开发也面临一系列难题,因此亟待寻求更好地保护传承的机制和途径。地方政府与区域高校进行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协同创新正是推进池州经济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进一步加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功能的有效实践。

关注、引领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是区域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任务。池州学院在池州历史文化研究、区域宗教、民俗研究、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等领域有着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突出的引导作用。根据2011计划扶持、扶需、开放的原则,落实安徽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总体要求,由池州学院牵头组建 “池州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可汇聚校内外诸多创新力量,聚集各种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我校创新机制体制改革,转变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提升我校的创新能力。本文拟对池州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协同创新问题进行整体审思,旨在结合池州区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我校特色科研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未来五年的建设构想和实践方案,企望引起学界政界关注。

1 开展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1 重要性

学校参与池州“三区”建设的需要。我校以地方性、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强调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目前,池州正处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专业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大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作为地方性高校,我们应该以此三大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学院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功能。而2011协同创新体的构建,将进一步发挥我校的科研优势,与池州的区域优势相配合,争取高校与地方的优势互补。

池州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的需要。皖南地理位置独特,历史上既是吴楚交界之处,也是北方大族避乱南迁之地,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在此碰撞生辉,衍生积淀出丰富的区域文化。池州文化主要以徽文化、佛文化、诗文化、戏曲文化等为代表为核心。池州自有州府建制至今有近1400年历史,池州区域文化也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国家级4项,省级12项。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文化遗产,尤其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困境,亟待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协同创新,寻求更好地保护传承的机制和途径。

池州文化旅游开发的需要。池州工业还不太发达,但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九华山、牯牛降、杏花村等文化资源均已获得较为充分的开发,但现有的开发同池州的旅游资源相比仍有较大欠缺。池州已提出“旅游强市”的目标,各县区旅游文化部门都迫切需要开发本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因此,获得地方相应职能部门配合,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进一步推动池州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极为重要。

1.2 必要性

是学校进一步开展特色科研的内在要求。我校在区域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方面具有较大的特色,池州目前正处于三大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作为地方性高校必须自觉地参与到三大示范区建设,为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高校需要地方政府的资源与配合,地方政府需要高校的智力支持,两者协同方能推动高校的人才培育、科研发展,推进地方的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利用学校的特色科研成果、平台和研究力量,参与组建2011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也是凝聚校内外力量,进一步强化学校特色科研的优势的内在要求。

是实施“文化名市”、“旅游强市”发展战略的要求。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区域发展重要的软实力,池州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需要各方协同共同努力,深入整理研究,精心谋划开发,不断提升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的协同创新水平,池州学院多年来在推进区域文化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方面作了积极的努力,随着池州“文化名市”“旅游强市”战略的实施,建立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是整合各方资源,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市校培育协同创新接口的重要途径。组建池州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是以服务地方为旨归,因此从培育协同创新接口,与地方政府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获取地方政府的资源与支持来看,选取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为研究方向实现市校协同合作的重要途径。高校和政府、高校和企业必须进行协同创新,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致力于区域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保护与传承。这一学术研究和实践操作的联动将成为文化传承的必然发展趋势。池州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遵循这一趋势。建成后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将成为池州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研究中心、旅游开发的促进中心和政府决策的信息咨询中心,这三个中心也是市校协同合作的接口。

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研究中心。建成后的2011协同创新体从历史、文化、旅游开发三个方向对池州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及旅游开发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其将产生一批丰硕的学术成果,从而成为池州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研究中心。

旅游开发的促进中心。自2007年《中共池州市委、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市的决定》提出“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至今,文化旅游开发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进一步的发展存在着瓶颈,已有的文化资源已经获得了较为充分的开发,而新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乏力。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在文化旅游开发方向进一步挖掘池州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编制文化旅游开发规划,进一步促进池州的文化旅游开发。

政府决策的信息咨询中心。学以致用,研以致用,对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的研究,归根结底将体现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上。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成果将尤其注重产学研用的结合,为政府决策,为濒危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旅游开发提供智力支持,从而成为政府决策的信息咨询中心。

2 开展协同创新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2.1 迫切性

池州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的迫切需要。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方对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颇为重视;同样也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文化遗产也遭到一定程度的毁坏,有的甚至濒临消亡的境地。比如国家级非遗“池州傩戏”“青阳腔”等的传承就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况。因此,高校与政府联合开展有关池州历史文化发掘保护与传承开发的协同创新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文化旅游开发的迫切需要。落实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发展战略,池州承担着重要使命。池州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实现“文化名市”、“旅游强市”的目的,发挥以九华山为龙头的佛教文化品牌、以杏花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品牌、以升金湖牯牛降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文化品牌“三大品牌”效应,使旅游业更能体现集聚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旅游开发的总体效果和目标之间仍有不少差距,特别是在文化旅游的开发方面有不少困难,探寻文化旅游资源问题、开发与保护问题等都有待进一步解决。因此,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进一步推动池州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极为迫切。

学校办学定位和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池州学院2007年升本,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建立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师范性、开放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升本以来,我校在规模发展、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现正处于从先前的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组建协同创新中心,以凝聚校内外的创新要素,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高素质强能力的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

2.2 可行性

池州学院坐落于皖南历史文化名城池州市,组建、成立“池州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有着较为现实的基础。

其一,从学校层面来看,关注、引领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是我校的特色科研之一。我校省级重点学科专门史有区域民俗史、区域经济史、区域社会史、区域教育史等四个方向,均以地方历史文化为研究目标。学校也建立了22个研究中心,其中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为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资源环境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是省级研究中心,此外还有傩文化研究中心、皖南诗学研究中心、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等院级研究中心。学校与池州市文广新局、市旅委等相关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我校区域历史文化和旅游开发的特色科研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省内外媒体曾多次予以报道。

其二,从社会层面来看,目前池州正处于三大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池州市提出了“文化名市”、“旅游强市”战略,加快“历史文化名村”和“美好乡村”建设,这些对高校的积极参与地方社会发展、旅游开发提供了政策保障。

其三,从协同创新团队层面来看,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资源环境与旅游系等均有一支优秀的“省级教学团队”,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凝聚了校内文史哲方面从事皖南区域文化研究的优秀人才。整个团队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特点,涉及历史学、管理学、文学等多个学科,具有优良的学缘结构。

2.3 申报基础与培育组建情况

⑴牵头和主要参与单位

本协同创新中心由池州学院牵头,池州市人民政府参与。池州学院委托历史与社会学系牵头,整合历史社会学系、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中文系、资源环境与旅游系、省级研究中心资源环境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系部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

⑵牵头单位的已有基础和影响力

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是池州学院建制较早的系部之一,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5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副教授9人,博士9人,安徽省属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安徽省高校省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2人,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名师3人。

历史与社会学系重视学科专业建设。现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专门史),1个省级教学团队(中国历史与文化),1个省级特色专业 (历史学),1个院级重点学科(历史学);建有《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近现代史》、《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等3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4门院级重点课程;主持编写出版“历史与社会丛书”一套,参与组织编写出版“社会工作丛书”一套,其中由我系教师主编的《中国历史与文化(上)(下)》和参与编写(副主编)的《历史教学论》为安徽省高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获安徽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历史与社会学系牢固树立以特色科研打造科研特色的理念,科研成果丰硕。全系教师共主持各类研究项目近百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4项,安徽省高校重大教改计划项目3项,安徽省教研项目10项,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及青年项目近30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10部,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获安徽省社科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池州市社科成果奖7项,曾获校“科研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积累,形成了若干较为集中的研究方向或领域,特别是在池州傩戏研究、东至周氏家族研究、安徽自然灾害史研究、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⑶参与单位已有的基础和影响力

——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

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要依托我校历史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省级重点学科“专门史”等学科专业的力量,还依托我院“中国历史与文化”省级教学团队、“池州傩文化研究中心”、“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皖南诗文化研究中心”及“中韩南泉禅学研究所”等研究团队的力量,并吸纳校外在皖南区域文化研究领域有着较高造诣的专家学者,积极开展皖南区域文化的研究。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6人,科研力量雄厚。

中心自中心成立以来,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在皖南区域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主持了各级各类项目共38项,先后在《戏曲研究》、《戏剧》、《学术界》、《东南文化》、《历史档案》、《中国地方志》、《宗教学研究》、《安徽史学》、《禅文化》(韩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多人次参加有关区域文化研究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

——资源环境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资源环境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是池州学院于2008年7月新成立的省批研究机构,中心是以地理科学为主的多学科研究中心,主要依托池州学院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和旅游科学等专业与学科的力量,致力于地方区域开发、城乡规划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旅游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和咨询工作。

近年来,中心研究人员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持和参加了池州市及各县区、九华山风景区委托研究项目20余项,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信任和认同,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池州学院中文系

池州学院中文系共有教授8人、副教授15人,硕士生导师2人,安徽省高校省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现有3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高级文秘方向)、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4个研究中心: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皖南诗学研究中心、通俗文学与张恨水研究中心、女性与性别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该系注重区域文化研究,在杏花村文化研究、明末清初皖江作家群研究、皖南诗学研究、黄梅戏研究、张恨水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共主持国家级、省级、院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80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近500篇,其中在 《高校理论战线》、《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北京大学学报》、《语言文字应用》、《课程·教材·教法》、《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10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校级奖励。

——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

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共有教授6人,副教授8人,讲师15人;博士5人,硕士37人;硕士生导师2人,安徽省高校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名;安徽省高校教坛新秀1人。现设有7个本科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现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入选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地理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该系近五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安徽省软科学研究项目3项,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科研课题3项、一般科研课题20项,省教育厅教研课题5项,校级教研课题6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优秀课程1门。在《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10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3部。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主持横向地方性研究项目10多项,如池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池州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市建设规划等。

——池州市人民政府

池州市人民政府主要参与协同单位为池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池州旅游管理委员会等部门。池州市文广新局为池州市主管全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等方面工作的市人民政府部门。池州市旅游管理委员会由池州市政府于2009年创建,为市政府组成部门。旅游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市旅游业发展有关工作的综合协调;参与城市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项目建设的规划指导;负责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市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

2.4 已开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主要措施

⑴目前面临的主要体制机制问题

虽然地方高校和政府部门的联动契合点已出现,但关于池州历史文化传承的研究与实践尚不够深入,出现学术研究和保护传承两条平行线的状况。其缘由在于高校与政府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尚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首先,高校的学术研究尚存留于纯学术的层面,应用性科研的体制尚欠完善。

其次,政府部门的工作行政性强、主动联合并依托高校开展研究的积极性不高,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协同机制不健全。

再次,地方政府有关文化传承研究的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支持有限,高校参与度不高。

⑵体制机制改革和主要措施

自2007年升本以来,池州学院在内涵发展与提升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组建了一批适应学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科研平台,并在教科研管理和人事管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期培养高质量的教研人才和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主要措施有下述三个方面。

其一,成立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和资源环境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两个正处级研究中心,使协同创新组织上得到保障。设立“产学研用和学科建设办公室”,进一步强化我校学科专业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彰显我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

其二,组建系列研究中心,开展特色科研。目前,我校有“池州傩文化研究中心”、“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等内设校级研究中心20个,省级研究中心2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

其三,出台了相应的制度,为协同创新中心提供了政策保障。《池州学院科研管理学术规范》,就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管理作了详细的规定;《池州学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明确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经费资助与管理;《池州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度》,要求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对新进教师或中级职称以下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两方面工作进行指导;《池州学院优秀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相关规定》,内容涉及校级学术带头人和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池州学院重点学科建设若干规定》,规范了省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的申报与建设;《池州学院以研促教的相关规定》(试行),要求承担省厅以上项目者必须开展学术报告活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素养、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池州学院双师型教师建设管理办法》,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其四、学校和地方政府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的联动,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更多途径地获取资源,学校和地方政府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池州学院相关部门还承担了一系列横向课题,并在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邀请下主持或参与了一系列规划的起草、论证、实施工作。如资源环境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持和参加完成了“池州市‘十一五’旅游产业振兴规划”,“池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和历史与社会学系联合承担并完成了东至县人民政府的委托项目“南溪古寨历史文化发掘与开发研究”等。

3 协同创新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与社会成效

3.1 基本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精神为统领,以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为指导,积极与池州市人民政府及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组建创新团队、形成创新氛围、培养创新人才,进一步提升我校的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夯实我校的“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3.2 发展目标

以安徽省级重点学科专门史学科队伍为基础,依托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及相关系部,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协同配合,比较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池州区域的历史文化,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功能,通过中心的建设,形成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行业之间的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综合相关的协同创新要求充分发掘协同要素、发挥高校产学研用的作用,促进学科特色的凝练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具体言之如下:

其一,组建学术研究团队,梳理、登记池州历史文化资源名录,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的困境。

其二,着力研究相关池州历史文化遗产(侧重于池州区域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市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内涵和其产生、传承下来的历史渊源和机制问题。

其三,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研究破解相关文化遗产传承困境的方法与途径,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学术支撑。

其四,在学术支撑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池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开发,促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及“历史文化名村”和“美好乡村”建设。

3.3 重点任务

未来五年重点建设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科研方面。在已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乃至于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互动,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拓展研究领域,鼓励交叉学科研究,强化本中心在池州区域历史研究、文化研究、旅游开发研究方面的科研优势和创新能力。

第二、学科建设方面。通过合理配置、聚集校内外的创新要素,以协同创新研究为基础,进一步促进我校历史与社会学系、中文系、资源环境与旅游系等部门的学科专业建设。

第三、人才培养方面。通过本创新体的组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科发展、服务社会方面起较大作用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多种途径吸引学生参与到部门科研项目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第四、培育接口方面。在学术研究基础上,通过纵向、横向项目,积极与池州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市辖各县区人民政府建立战略联盟,着力开展池州区域文化(侧重非遗文化)的旅游开发、池州历史文化名村和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3.4 社会成效

科技产出: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凝聚团队力量,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6-8项,省厅级项目15-20项,院级项目(含地方政府的合作项目)若干项。并以院级、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为抓手,鼓励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积极参与研究。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100篇以上,其中在CSSCI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篇左右、出版学术专著或校本教材5-10部。

人才培养:在中青年教师申报高级职称,科学研究、科研成果发表、论文出版等方面创造条件予以大力支持。支持4-6名专兼职研究人员申报教授职称,支持5-6名研究人员攻读博士学位,强化中心的科研团队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心的科研实力。

学科发展:积极参与历史与社会学系的“专门史”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支持省级重点学科申报国家级重点学科,协助中文系、资源环境与旅游系相关学科、专业申报省级重点学科或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2项。

社会贡献: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将以服务池州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为主要着力点。积极参与池州市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整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参加池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为推动池州广泛参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提供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可持续发展能力:(1)从区域特点来看,池州历史文化深厚,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区域,这必将进一步推动本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2)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池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随着池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会逐渐对池州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协同创新中心的成果也必将促进池州的可持续发展。

4 协同创新的基本形式与构成、任务分工、研究计划和政策支持

4.1 基本形式与主要构成

基本形式:产学研用创新体协同合作式,即学术研究以池州学院为主导,传承保护、旅游开发以池州市人民政府为主导,池州学院参与的形式。

主要构成:以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省级重点学科“专门史”和省级特色专业“历史学”为基础,联合我校中文系、资源环境与旅游系、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和省级研究中心“资源环境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的科研力量,并联动池州市相关职能部门的行政资源和力量,以地方文化经济建设的需求为导向,灵活组建科研团队,以项目合作的形式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形成以任务为牵引的研究模式,共同致力于池州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保护传承及旅游开发利用研究。

4.2 任务分工

池州学院负责实施新的体制机制改革计划,为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营与管理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牵头负责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和运行的日常管理。

建立战略联盟关系的市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提出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方面的具体文化建设任务,并提供相关行政资源和资金支持。

根据需要组建的研究团队负责具体的项目研究,具体如下:

池州历史研究团队由历史与社会学系骨干教师为主体,中文系及地方文化部门协同,主要承担池州地方历史、人物、建制等方面的研究。

池州文化研究团队由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为主体,傩文化研究中心、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等校级中心及地方文化部门协同。承担池州民俗、戏曲、宗教等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机制研究任务。

池州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研究团队由资源环境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为主体,资源环境与旅游系及地方旅游部门协同。负责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和历史文化名村的建设规划工作。

4.3 主要研究计划与重点任务安排

⑴主要研究计划

池州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从遗产学角度来看,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物质文化遗产以实体的形式存在,易被人们认识,也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加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存在于民间生活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它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危机,值得我们关注。我校申报协同创新中心目的在于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更好地研究池州历史文化,探寻池州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机制与方法,促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

主要研究计划:

其一,研究池州地区的地方史,充分利用地方志、宗谱、档案、书牍等材料,着重研究池州地区的建制沿革、著名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生态环境变迁、社会发展等问题。

其二,研究池州地区的文化,侧重于民俗、宗教、戏曲。又以非遗文化的研究为重点,开展包括非遗文化的调查与名录登记,非遗文化的现状评估,非遗文化产生与传承的机制研究,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等。

其三,研究池州地区文化旅游开发问题。在与池州市政府签订协议建立协同创新体的同时,积极争取市辖各县政府、各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的支持,研究池州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

⑵重点任务安排

科研方面。在已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乃至于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互动,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拓展研究领域,鼓励交叉学科研究,强化本中心在池州区域历史研究、文化研究、旅游开发研究方面的科研优势和创新能力。

学科建设方面。通过合理配置、聚集校内外的创新要素,以协同创新研究为基础,进一步促进我校历史与社会学系、中文系、资源环境与旅游系等部门的学科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方面。通过本创新体的组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科发展、服务社会方面起较大作用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多种途径吸引学生参与到部门科研项目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培育接口方面。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积极与池州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市辖各县区人民政府建立战略联盟,着力开展池州区域文化(侧重非遗文化)的旅游开发、池州历史文化名村和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社会建设。

⑶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计划

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中心的科研团队建设,支持4-6名专兼职研究人员申报教授职称,支持5-6名研究人员攻读博士学位,支持1-2名研究人员申报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使10-15名左右的专家被政府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聘为咨询专家与学术顾问,进一步提升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培养计划:首先,在中心的研究范围内,支持中心研究人员出版文化传承内容的校本教材5种,并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以增强学生对区域历史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吸收学生参与中心项目。中心以科研项目的形式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部分科研项目将吸收学生参与,以此提供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

⑷新的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

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资源环境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中文系、资源环境与旅游系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内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协同创新方面也有着较为密切的合作。今后将进一步凝聚优势,采取多重措施汇聚资源。

争取各级各类项目:包括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以课题凝聚力量,带动科研,推动发展。

进一步扩大协同创新团队:其一、吸纳地方在文化传承、保护、开发领域做出较大贡献的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其二、聘请在学科方向和有关研究领域内取得突出贡献的校外专家学者担任专职顾问,扩大学术交流。

多渠道筹集资金:文化资源的发掘、文化资源的研究、研究成果的刊布、文化资源的保护等各环节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本项目虽可以依托于省级重点学科、省级特色专业及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的资金支持,但仍旧具有较大的资金缺口。为此,鼓励研究人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项目,获取项目经费支持;寻求学院专项经费支持;积极寻求地方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

4.4 政策支持

⑴已有的政策支持

池州学院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为省级重点学科及校级研究中心安排专门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对申报省厅级及以上的科研项目予以相应的配套经费支持;制定了科研成果奖励政策,对各类科研成果根据不同级别予以相应的奖励;制定了教师进修政策,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前往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访学。

池州市人民政府对池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予以积极支持,制定了“文化名市”、“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提出“历史文化名村和美好乡村建设”,正在全力推进生态、旅游、美好乡村“三位一体”发展。

⑵希望给予的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需要学校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本协同创新中心以池州地区的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为研究方向,需要联合地方文化旅游部门共同进行,因此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

人才支持:在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学院和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倾斜。

经费支持:协同创新中心将联合池州学院内4个教学科研单位及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在人员配置、学术交流、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科研资助等方面需要较大规模的资金支持。

环境条件支持:需要学校和地方政府在办公场地、办公条件、引进人才的住宿条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保障。

[责任编辑:余义兵]

How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Participate Collaborative Innouation of Reg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A Case Study of Chizhou University

He Genhaia,Yang Guangningb,Tan Jiashenga,Li Junxiangb
(a.Research Center ofWannan Folk Culture;b.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Sociology,Chizhou University,Chizhou,Anhui247000)

That the university participates i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its need of serving society;that the local university participates and establish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s its need of function of cultural inheritance.Chizhou is abundantwith history and culture resources.Chizhou university adheres to the characteristic scientific research policy over the years,and extensively and deeply partipates research,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tourism.Therefore,it is important,necessary,urgent and feasible to establis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Chizhou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The paper makes a probe into the basic ideas, development goals,key tasks,social effect,fundamental form and constitutions,task allocation research plan and policy support,and proposes construction conception and practice plan.

Chizhou University;Chizhou;History and Culture;Tourism Development;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G648

A

1674-1104(2013)06-0012-08

2013-09-16

安徽省级重点学科“专门史”建设项目(202);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2BZW121)。

何根海(1963-),男,安徽枞阳人,池州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俗文化学与历史学。

猜你喜欢
池州市池州协同
不要坐享其成
池州学院二级学院商学院简介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新四军第七师沿江团池州抗战述评
爱是什么
晚唐池州诗人张乔三考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