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阈下徽州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2013-04-02 01:05聂秀娟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黄山市徽州体育项目

聂秀娟,贾 磊

(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阈下徽州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聂秀娟,贾 磊

(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古徽州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但在民俗体育旅游开发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及田野调查法,分析了徽州民俗体育旅游的优势、发展现状,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探讨了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其能为徽州民俗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民俗体育旅游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徽州体育文化研究的价值及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颂、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技能等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其特点是活态流变,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 “活”的显现。

徽州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其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源头可追溯至距今5000多年前[2]。20世纪50~70年代,在徽州的屯溪西郊弈棋村发现了八座土墩墓,先后出土一批青铜器、陶器等,说明3000多年前这一带的古越文化已相当发达。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汪华归附唐朝,封越国公,改新安郡为歙州。大历五年,歙州辖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婺源,从此形成延续1700多年的“一府六县”格局。宋宣和三年,改为徽州,自此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历经790年,这一名称一直未变。1987年,国务院设立地级黄山市。建市之初,黄山市因其有厚重的徽文化底蕴和优美的山水,而将城市定位为新兴旅游城市。城市因优美的山水和“东南邹鲁”的美名而享誉海内外。徽州体育文化是指发生在皖南古徽州的地方性区域体育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徽州最早的居民是山越人,其性剽悍,尚武好勇,在农忙和节庆之余常以粗狂豪放的舞蹈自娱自乐。东汉以后,随着中原世家大族躲避战乱的南迁,带来了封建文明。作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一种独特形态,体育活动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和发展。在明清发展的蓬勃时期,呈现出丰富多彩,地域性、群众性、规模性越来越大的特点[3]。据现在不完全统计来看,徽州体育文化形态有一百多种,形式丰富多样,且很多内容通过不断提炼、砥砺、聚合,已改变了其初始的性质,形成别具一格的体育文化,是包含有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全息基因”。

近年来以黄山市为中心的徽州地区旅游业发展迅猛,已构成优化地区经济结构、旅游业格局,提升黄山城市形象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在徽文化中包含极其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目前的开发却远远不够。因此,如何更好地传承、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民俗体育旅游对旅游业的作用,促进黄山与国际进一步交流融合,对黄山市及古徽州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徽州民俗体育旅游

徽州民俗体育旅游是指人们利用休闲时间,暂时离开居住地,以非营利为前提,借助各种民俗体育活动手段,欣赏、观看或参与徽州民俗体育活动内容,以身心和谐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终极目标且与徽州体育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发生各种关系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4]。徽州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繁衍和传承进程中,其文化深深扎根在各民族大众的生产生活中,反映了当地人们的智慧、想象力和创造力。虽然已进入21世纪,但其仍然能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认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如2013年蛇年春节黄山市歙县推出了“徽州民俗体验游”活动持续走俏,跳钟馗、绣球招亲、猜灯谜、撞钟祈福、舞龙、太极表演等活动令广大游客乐而忘返,也集中体现了徽州民俗体育旅游的价值。

3 徽州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3.1 徽州民俗体育旅游优势分析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自古就因山水之盛而闻名[5]。境内崇山峻岭,峰峦叠翠,风景如画。著名的旅游景点如黄山、九华山、芙蓉谷、翡翠谷、牯牛降、太平湖、九龙瀑等不胜枚举。其境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既有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又因是三大显学之一徽文化的发祥地而具有底蕴丰厚的人文景观。现政治经济中心黄山市,辖三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四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人口148万。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黄山为中心,四周散布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中国道教圣地”齐云山、“全国唯一一连七座牌坊群”棠樾牌坊群、“黄山情侣”太平湖、“山水画廊”新安江、“活动的清明上河图”屯溪老街、徽州古建长廊、徽州古村落等众多景点。

其二是区位优越。黄山市好像一枚红枫叶,镶嵌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处,恰好位于合肥、杭州、南昌三个省会城市的正中心,自古就是 “三省通衢”之地。目前已建成徽杭、合铜黄、黄塔(桃)和宣黄四条高速公路,在建和拟建高速还有四条。黄山机场为4D级口岸机场,现已开通首尔、台北两条境外航线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十条国内航线;随着京福高铁安徽段、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和黄杭快速铁路的开工建设,三到五年后,黄山东至杭州、上海,南至福州、广州,西至南昌、武汉,北至合肥、北京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优越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其三是文化优势。徽州拥有灿烂的文化,自古就有“东南邹鲁”之称。在博大精深的徽文化中,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的文化,也有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就包含着异常丰富的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1]。徽州在秦汉以前的山越人是“断发文身”、“勇悍尚武”,后随着中原不断的战争和动乱,世家大族远远迁入,改变了当地的居民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儒风,使得徽州体育出现了由“武功”向“文雅”的风尚转变。徽州民俗体育也进一步融入了宗教祭祀、民风民俗、修身养性等活动,由竞技性向表演性转变。因此,徽州民俗体育既包含了汉越体育文化的全息基因,成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缩影,又体现了徽州地域特色,其多样性、时效性、群众性、轰动性都是其他地区不多见的。如扑蝶舞、云舞、蚌舞、舞回、地戏、马戏、抬阁、芦溪傩、婺源傩、寒酸傩、跳钟馗、仗鼓舞、渡仙桥、亮船会、钹舞、滚车、游太阳、赛龙舟、百子会、舞龙、舞狮、舞象、嬉鱼灯等一百多种,特别如叠罗汉、板凳龙、舞草龙、舞麒麟、抬阁、嬉鱼灯、舞回、五猖会、婺源傩、寒酸傩、仗鼓舞、登源花朝会等众多的民俗体育项目皆是徽州地区特有的民俗体育活动。

3.2 徽州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古徽州地域(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山市),因优美的山水和底蕴深厚的徽文化而定位为一个新兴旅游城市,并重点发展山水优美、文化灿烂、生态优质、物产丰富、区位优越和品牌响亮六大特点。目前已拥有联合国颁发的世界级“桂冠”三顶、国家级“桂冠”九大类一百一十四顶,并先后荣获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公众最向往的中国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等一系列殊荣。为进一步拓宽旅游资源,黄山市于近年相继推出了如 “三大特色旅游迎接大众旅游休闲时代”[6](即品质旅游、数字旅游和自助旅游相结合的创新营销理念)、“文化、旅游、商贸“三位一体”发展”的模式[7]等,在2013年“春节”黄金周,全市旅游秩序良好,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161.18万人次、同比增长14.29%,实现旅游总收入8.31亿元、同比增长15.47%。全市纳入统计的52个景点共接待游客42.44万人次、同比增长11%,门票收入2134万元,同比增长10.5%。其中尤以在春节期间推出的歙县“徽州民俗体验游”、祁门傩舞、舞龙迎新春、歙县叶村叠罗汉、汪满田村嬉鱼灯等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发更是令游客流连忘返。

4 徽州民俗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

4.民俗体育旅游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

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旅游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体育旅游市场及产业发展不断拓展。黄山市作为新兴的旅游城市,也在不断打造新的旅游内容,拓宽旅游市场,特别是近几年成功的举办 “黄山国际论剑大会”、“新安江龙舟赛”、“徽州民俗体验游”等均给了人们耳目一新的感受。但纵观现今的体育旅游市场发展,黄山市在民俗体育旅游开发方面观念仍然落后,政府主导力度不够,虽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开设的民俗体育旅游线路几乎没有,项目还没有全面的介绍,民俗体育旅游的资源还远没有整合,产品开发尚待培育,市场定位和其他旅游市场的定位混淆于一体,整体处于发展起步阶段。

4.2 民俗体育旅游市场主体不成熟

黄山市民俗体育旅游市场的社会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8],针对民俗体育旅游,在形象策划、营销机构、旅游产品等方面的市场主体还处于起步萌芽阶段,特别诸如叠罗汉等一大批具有鲜明徽州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表演中,广告宣传和媒体介入仍显缺乏,更没有相关的旅游产品,仅仅只是靠普通旅游市场的产品来进行推销。这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看,是徽州地区缺少真正的体育旅行社,体育消费的意识和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还无法将丰富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4.3 民俗体育旅游政府主导性强弱不一

目前,我国在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当中,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仍然是主流,民俗体育旅游虽然能有多种发展模式,但一样会受其限制。而黄山市因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更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和开发更多、更好地民俗体育旅游市场,但在资源丰富的民俗体育中,政府只是对少数几个项目进行了开发和宣传,更多的诸如抬阁、嬉鱼灯、板凳龙、舞草龙、滚车、芦溪傩、游太阳等好像只是在民间传承,政府主管部门的积极导向作用缺失,市场培育不足。

4.4 民俗体育项目地区保护性阻碍

徽州地区现存的很多民俗体育项目皆属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活态”的传承是其重要特点。如歙县叶村的叠罗汉,现已是黄山市旅游文化活动的保留节目[9]。但其蜚声中外却是近年来的事。特别是1995年“中国民俗风情游黄山市首游式”先后在央视一套《新闻联播》和央视七套《金土地》播出后,受到中外学者及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随后在1999年央视专题片《叠罗汉》拍摄过程中,歙县文化局逐步组建了歙县叶村叠罗汉艺术团,除参加省内外旅游活动外,还应邀参加了杭州、澳门、上海等地的表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叶村也成为“全国民俗文化村”。但在叠罗汉为游客带来民俗体育文化大餐的同时,其旅游的宣传、策划,特别是该项目旅游产品的开发却严重滞后。受“活态”传承的影响,目前叠罗汉本身要进一步发展,首先就是传承人的欠缺,其次对叠罗汉的很多保护性研究,因叶村叠罗汉艺术团本身的很多地方性保护意识的作用,形成了一定的阻碍,这对于徽州地区很多优秀的民俗体育项目的进一步开发形成了一定的不利因素;同时很多传承下来的民俗体育项目,或多或少的带有宗教祭祀的功能,这也造成一定的潜意识,即不是在特定的时节是不能进行该项目的表演,这对项目开发和的快速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不利因素。

5 徽州民俗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5.1 建立“非遗”民俗体育文化圈

国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制度本身就是为了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更好的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其社会的知名度,增强大众的文化自觉意识。而古徽州地区却有着大量的应需保护的民俗体育项目,因其保存完整、特色鲜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而使其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重要的社会价值。因此,我们可尝试对古徽州地域内的民俗体育项目组建民俗体育文化圈,在文化圈内建立以“非遗”民俗体育项目为代表的多种民俗项目,使民俗体育旅游的产业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融合在一起,即可以带动圈内的民俗体育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又可以扩大其知名度,提高辐射作用,带动原来影响力不大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也能进一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真正开创一条“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2 打造“非遗”民俗体育旅游核心品牌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中,核心品牌的竞争力不言而喻,一个企业、一次商业活动等如果没有核心品牌,其社会影响力及商业成功率就会大打折扣。徽州民俗体育项目根植于博大精深、底蕴厚重的徽文化,其造就了很多多元共生、粗犷豪放、雅俗共赏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如歙县三阳叶村的“叠罗汉”、歙县汪满田村的“嬉鱼灯”、婺源的“芦溪傩”、屯溪的“仗鼓舞”等,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健身娱乐价值,对这些“活态”传承的民俗体育项目的大力开发与推广,必然会突出其特色,使其形成品牌,创建品牌战略,为徽州民俗体育旅游的市场开发起到积极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5.3 加大“非遗”资源挖掘与宣传,整合与扩大产业链

徽州民俗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俗体育项目的宣传和被民俗体育旅游者参加或观赏的程度。徽州民俗体育项目多数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根植于乡村之中,而这些项目的表演具有随机性、即时性、和不可确定性,这对于民俗体育项目的挖掘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应进一步加大挖掘与宣传力度,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要具备超前意识,在开发的过程中力求原生态的保存,并根据现代人的旅游需求,精心打造独具徽州特色的民俗体育旅游风情和旅游产品,调整营销策略,逐步走向市场化的模式,使策划、宣传、餐饮、住宿、交通、购物有效地整合与民俗体育旅游的产业链中,带动徽州民俗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充分体现出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黄山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黄山市乃至古徽州地域建立一个全新的旅游亮点。

5.4 以“非遗”民俗体育文化圈为平台,建立有效市场竞争机制

以“非遗”民俗体育文化圈为平台,鼓励政府部门打造特色民俗体育旅游市场,或在现有的旅游市场中增加特色旅游项目,即徽州民俗体育旅游。这既是对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同时也是进一步增加市场竞争性的有效机制。对民俗体育旅游市场开发可采取一定的竞争策略,如可将其作为与其它旅游同样对待的无差异性目标市场经营策略,使民俗体育旅游包含在旅游之内;又可采取密集性目标市场经营策略,即在大市场中进一步细分,明确具体的客源市场,针对一定的人群和时间采取针对性较强的经营方案,这样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形象和市场占有率,同时又能够降低成本,为进一步宣传和提高市场竞争奠定基础。

6 结语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徽州民俗体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应当高瞻远瞩,科学合理的将本地区独特凝重的民俗体育文化与国内外旅游交流融合在一起,起到自我展示,自我张扬,引领徽州民俗体育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旅游潮流和国际体育赛事中起到指南作用。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大力加强古徽州民俗体育的深入挖掘和整理,切实做到徽州民俗体育的传承性、大众性和娱乐性,努力深入到民俗体育的发源地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地区深入调查与研究,充分发挥徽州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这也正是日后研究的重点和强化之处。

[1]杨晓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注意的几个问题[EB/OL]. [2012-04-28](2012-10-01).http://www.gzfwz.com/Article/ShowArticle. asp?ArticleID=59.

[2]贾磊.徽州体育文化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1-25.

[3]聂秀娟.徽州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7 (10):66-69.

[4]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1-8.

[5]姚邦藻.徽州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6.

[6]屯溪区旅游局.三大特色旅游迎接大众旅游休闲时代[EB/OL]. [2013-03-01].(2013-03-21).http://www.ahta.com.cn/xinxi/info.php?id= 130228130600.

[7]白水.屯溪区着力推进文化、旅游、商贸“三位一体”发展[EB/ OL].(2013-03-21).[2013-03-01].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 2013-01/01/content_28101209.htm.

[8]张俊.徽州民间传统休闲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开发[J].滁州学院学报,2010,12(1):63-65.

[9]吴灵萍,方利山,蒋国强,等.徽州民俗体育项目“叶村叠罗汉”的特征与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2):41-44.

[责任编辑:李荣富]

F590

A

1674-1104(2013)06-0107-04

2013-05-15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SK2013B482);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3A182);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ASS2012109)。

聂秀娟(1981-),女,江苏徐州人,黄山学院体育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

猜你喜欢
黄山市徽州体育项目
“全家福·幸福时刻”摄影作品
——部分获奖作品(黄山市)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黄山市屯溪区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
传统村落民宿发展研究——以黄山市西溪南镇为例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黄山市养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