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与自然融合理念的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
——以重庆巫溪至陕西镇坪高速公路为例

2013-04-02 01:05琴,张平,艾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巫溪景观设计绿化

李 琴,张 平,艾 乔

(1.重庆工商大学 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重庆 400067;2.重庆江北区绿化管理处,重庆 400067;3.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重庆 400067)

基于与自然融合理念的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
——以重庆巫溪至陕西镇坪高速公路为例

李 琴1,张 平2,艾 乔3

(1.重庆工商大学 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重庆 400067;2.重庆江北区绿化管理处,重庆 400067;3.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重庆 400067)

通过对重庆巫溪至陕西镇坪段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的绿化景观建设环境、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法的分析,并对一些重点地段的景观设计方案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提出了“尊重自然,适应自然,融入自然”的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理念,打造融入自然环境,环境优美、景观协调的新型高速公路,实现自然景观与再造景观的和谐统一,以期对今后其它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理念;设计方案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高速公路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对原有的自然环境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破坏。为减轻破坏痕迹,创造优美的行车环境,避免和减轻高速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造成的破坏是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需要突出解决的问题[1]。但是现在的高速公路绿化景观中很多设计都过分的追求细节和形式,忽略了自然的特点,人工痕迹过于明显,不能与周围自然景观很好的融合[2]。而“尊重自然,适应自然,融入自然”的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理念,就是要打造融入自然,环境优美、景观协调的新型高速公路,最终实现自然景观与再造景观的和谐统一。

2 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理念—“尊重自然,适应自然,融入自然”

“尊重自然,适应自然,融入自然”的绿化景观设计理念,是在满足车辆顺畅、安全通行的基本要求上,应用生态设计,保护和恢复路域生态自然,达到自然景观与再造景观的和谐统一。

高速公路的绿化以保护性和修复性两种绿化方式结合为主。设计需要充分理解高速公路绿化是联系高速公路与自然之间的纽带,它不仅是单纯的植物景观,更是高速公路与自然之间能否和谐对话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满足高速公路的功能性需求,另一方面要衔接高速公路与自然,起到良好过渡的作用。

在设计施工中,遵循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理念,使公路与地域风貌直接对话。最大限度地利用现状条件,减少对原生地境的破坏,力求“最小程度破坏、最大程度恢复”。同时结合森林通道工程的要求,强调景观和生态效果并重,即突出绿化的生态效益、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又注重景观效果,提高森林覆盖率,科学选择树种,尊重规律;强化后期管理,巩固效果,形成“房在树中隐、车在林中行”的效果,打造人、车、路与大自然相协调的绿色生态大通道网络[3]。

3 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原则及设计手法

3.1 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3.1.1 安全原则 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首先要保证高速公路的使用功能和交通安全,绿化景观设计要做到防眩、视线引导和减轻视觉疲劳,要注意引导视线,安全视距,并且要避免单调或者变化突然给司机带来的不适感因素。重庆巫溪至陕西镇坪高速公路的中分带绿化景观设计就是首先满足了防眩功能,并通过改变其种植设计起到诱导视线和改善景观的作用。同时点缀观花植物和秋色叶植物,拉开植物层次,从而丰富设计形式。在行车视线内栽植常绿的大灌木与小乔木相结合,形成四季丰富的独特景观带。

3.1.2 连续性原则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是一个线性、统一的景观。一些设计过于追求局部的效果,没有对整体性和一致性引起重视,忽视了道路景观设计的韵律和节奏,破坏了道路的整体感。高速公路景观只有适当的强调节奏感和韵律感才会增加驾驶员的兴奋感和乘客的兴趣,所以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安排一些兴奋点,通过高低错落,明暗互换,宽窄交替等变化来形成一个连续的统一整体并具节奏和韵律感的景观。

3.1.3 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原则 高速公路的建设必须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依据“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原则合理地设计,公路建设尽可能保护现有的植被树木,能不扰动的尽量不去扰动原生环境,同时充分利用场地特有的植被、地貌等自然资源,有效地组织场地内部的景观布局,从而达到利用环境造景而恢复自然景观的目的[4]。比如在高速公路绿化景观中边坡就是高速公路景观营造的生态基底,合理选用边坡的生态防护措施,不仅能有效防止坡面冲刷,而且能迅速恢复因边坡开挖带来的破坏。同时,通过对边坡各个部分绿化景观的合理营造,也可以弱化边坡体量,为用路者提供一个自然舒适的行车环境。

3.1.4 景观环境的协调与融合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应强化利用现状地形,使高速公路路域内的构筑物与当地原生自然环境相协调,并充分利用场地现有条件,使高速公路构筑物与山地背景相融合,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重庆巫溪至陕西镇坪高速公路沿线风光秀丽,山势险峻、横坡陡峭、生态环境条件脆弱,所以在整个方案设计中都尽可能的去做到设计与自然的相互和谐,通过绿化手段修复由于工程措施对自然造成的破坏,以实现绿化景观融入自然的目的。

3.2 设计手法

3.2.1 自然式设计 基于 “和谐统一”理念的要求,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立足于将公路景观充分融入自然环境中,创造和谐、自然的新景观。自然式设计的核心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域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公路路域生态景观[5]。

3.2.2 保护性设计 设计中合理布置线位充分保护并利用这些有价值的自然、人文资源,使公路与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和谐共处、互为依存。树立“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理念,强调对原有植被的保护与利用。同时对于有历史及景观价值的古树名木、文物古迹等更应该妥善保护,合理利用。

3.2.3 恢复性设计 运用多种科技手段来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针对边坡,提出模拟原有植被类型的边坡绿化植物选择方案,方案中不仅要考虑草本地被植物的使用,更为重要的是要合理配如当地原有的乔木及灌木植物种子,达到恢复原有的植被类型与原有植被融合的生态环境。

4 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方案

4.1 项目慨况

重庆巫溪至陕西镇坪高速公路是重庆市“三环十射三联线”高速公路网规划中“三联线”的北段,南起重庆巫溪县城南墨斗城,向北经巫溪县宁厂镇、大河乡、白鹿镇、徐家镇、鱼鳞乡与陕西省安康至巫溪高速公路在渝陕界相接。总长约47.5 km,是重庆市三峡库区出省和三峡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通道,也是重庆连接西北地区的主要通道,它的建设有利于渝陕两地建立新的水陆联运,完善重庆市高速公路网和区域公路网,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4.2 绿化景观建设条件分析

4.2.1 沿线景观特征 研究区路线穿山跨沟、多为桥隧相接和隧道群,周边景观该段群山连绵、沟谷纵深、横坡陡峭、生态环境条件脆弱。对与周边环境优美地段,景观设计应突出借景和视线诱导,非桥隧段临近河谷一侧保证视线的畅通,以露、透为主,将周边河谷景观引入视线。临近山体一侧,在边坡开挖的过程中,保留完整岩石的自然形状和纹理,并尽量通过植物种植,充分恢复山体原生态景观。

4.2.2 区域人文历史及旅游景点 线路起始于巫溪县城。巫溪县城城厢镇座落在大宁河畔,四面群山环抱,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城周古有“东山起凤、西岭伏麟、南渊跃鲤、北阁观谰、秋江月色、春岸花香、两溪渔火、万灶盐烟”八大名景。

线路经过的“上古盐都”宁厂古镇是巫文化的发源地。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在以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为中心创造的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形式,以盐文化和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特色文化。古镇周边的大宁河古栈道、悬棺“二谜”等则更是神秘幽古。

线路终点位于陕西省镇坪县鸡心岭,此处享有“一脚踏三省”之称,三省市交汇于此,奇景众多、边民混居、民俗各异、山野田园风情浓郁,出陕进楚入渝近在一念之间。

4.3 绿化景观详细方案设计

4.3.1 路堑边坡绿化 在边坡绿化设计中,提出“融合性”的理念,以实现边坡生态恢复、与周边环境自然过渡的目的,从而为公路营造一个自然的的生态基底。

对有条件的坡面进行灌木自然式种植,使边坡与周边环境融合协调,更好地形成自然过渡,并起到增强行车诱导性的作用。

4.3.2 路侧绿化 路侧绿化主要是依托于全线的路堤边坡进行设计,路侧种植绿化采用丛状种植乔木绿化为主,并形成“显、透、藏、引”的路侧自然绿化效果。采用了如下几种特色路侧绿化模式。

4.3.2.1 公路两侧自然景观较好的路段

(1)采用“显”的手法,矮化路肩种植,仅种植低矮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道路两侧,风景画面的前景,两侧的农田或自然植被以及连绵远山成为中景和远景。

(2)采用“透”的手法,对于路侧行道树的种植模式,根据现场行车视距仔细分析,合理的调整路侧植树的间距,以形成框景的效果。

4.3.2.2 公路两侧自然景观质量较差的路段 依据“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的原则,可采用“藏”的手法,对于因施工原因而导致沿线地貌、植被破坏较严重和沿线本身景观较差的路段,如较近的施工便道破坏区,靠近公路的取土场,可采用乔灌结合的绿化遮蔽模式,形成对行车人两侧观赏视线的遮挡,既遮挡了较差的自然景观,又使游人有景可赏。

4.3.2.3 需加强公路行车安全的路段 采用 “引”的手法,对于平曲线半径较小的弯道外侧路堤,采用行道树的线形种植模式,以加强诱导性,保证行车安全性。

通过这些规划措施,可实现公路自身景观与两侧自然景观融合,充分展现重庆巫溪至陕西镇坪高速沿线特有的自然风光。

4.4 中分带绿化

中分带可点缀本地的观花植物和秋色叶植物,或拉开植物层次,从而丰富设计形式。在行车视线内栽植常绿的大灌木与小乔木相结合,形成四季丰富的独特景观带。设计主要选用乡土植物,生长缓慢,且抗污染。小乔木高度控制在1.8 m左右,灌木高度控制在1.4~1.6m。地表绿化从美化路容和改善小气候出发,设计选择铺麦冬为主,使地表得以有效覆盖,防止土层污染路面,达到保湿效果,适应高速公路的绿化的特点。

4.5 互通绿化

互通绿化设计目的在于避免互通区内水土流失,恢复由于工程建设造成的植被破坏,提高交叉口的辨认性,起到诱导驾驶员视线,保障行车安全的作用。互通绿化设计与全线景观绿化的总体风格协调,并追求个性的变化,以形成鲜明的景观亮点。选用3-4种乔木树种做骨干,并配置形态相协调而又有季节变化的若干种灌木组成树丛或树群,在不同绿岛区采用不同的乔灌木树种,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

4.6 服务区绿化

联系高速公路与当地环境最根本的纽带是内在的群落结构。人工植物群落模拟当地的生态群落结构,效法自然,体现和谐的美感,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容[6]。沿线调查的主要植物群落结构类型有乔-灌-草结构、乔草(针叶林)、灌-草结构、草甸结构。所以服务区绿化是要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建立起的视觉上的植物层次感,主要表现在植物外形、大小、色彩、季相变化等方面。绿化植物主要选用有天竺桂、杜英、香樟、栾树、毛杜鹃、火棘等。

5 结语

高速公路的绿化景观设计要综合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接近自然、无强烈人工痕迹的绿化方式来缓解高速公路与环境的冲突。“尊重自然,适应自然,融入自然”的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理念的提出就是建议设计者们运用自然设计、保护性设计、恢复性设计等设计手法,同时遵从安全原则、连续性原则、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原则、景观环境的协调和融合性原则,从而实现打造融入自然环境,环境优美、景观协调的新型高速公路。

[1]刘朝晖,仁杰.公路环境与景观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2]黄小军.生态公路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

[3]王烈芹.公路景观和绿化的设计[M].青海交通科技,2001(2): 48-49.

[4]林皇仁.高速公路绿化景观改造设计策略[J].现代园艺,2012 (8):112.

[5]张文哲.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08,34(2):284-285.

[6]罗鹏程.海南中线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J].环境工程,2013 (2):208-212.

[责任编辑:李荣富]

S731

A

1674-1104(2013)06-0085-03

2013-10-12

李琴(1979-),女,四川南充人,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巫溪景观设计绿化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在十八梯遇见巫溪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巫溪洋芋”拿到出口欧盟“通行证”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奉溪高速进入扫尾阶段 年底通车实现“4小时”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