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大学青年教师校本成长之道

2013-04-02 01:05汪志国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校本大学

胡 程,汪志国

(池州学院 a.中文系;b.教务处,安徽 池州 247000)

新型大学青年教师校本成长之道

胡 程a,汪志国b

(池州学院 a.中文系;b.教务处,安徽 池州 247000)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当前青年教师业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主力军,尤其是新型大学,要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实施青年教师“校本培养”,主动求变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提升质量以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加强实践应用以适应高等教育多元化办学目的,最终形成青年教师成长、本科人才教育与新型大学自身进步三方受益的良性发展态势。

新型大学;青年教师;校本培养;三方受益

据教育部网站发布的 《2011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公办普通高等院校(不包含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数据)专任教师总数为1433579人,其中30岁及以下总数为326339人,31—35岁总数为319396人,36—40岁总数为238707人。经测算,35岁以下专任教师数占45.04%,40岁以下专任教师占61.69%。本文关注的“新型大学”,是指“1998年至今,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设置的,以本科教育为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型院校”[1]。新型大学由于办学历史短、办学资源匮乏;高素质人才引进力度小、流失量大,青年教师所占比率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当前青年教师业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主力军,尤其是新型大学,要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实施青年教师“校本培养”,主动求变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提升质量以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加强实践应用以适应高等教育多元化办学目的,最终形成青年教师成长、本科人才教育与新型大学自身进步三方受益的良性发展态势。

1 “初生之物,其形必丑”:新型大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潘懋元先生曾援引古语“初生之物,其形必丑”论及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问题[2],此语对新型大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同样适用。新型大学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时代向大众化时代迈进的新生产物。所谓“丑”,并无太多贬斥,“丑”因“新”致,突出体现在数量、质量、结构、类型等方面。数量上:不光青年教师比例过大,更严重的是总体数量不够,生师比1:22的最基本合格标准都不能达到的,并非个案。质量上:虽然质量衡量标准多元,但总体水平不高是不争的事实。结构上:结构不均衡,紧缺型师资成为新型大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类型上:恰恰是新型大学最亟需的“应用型”师资,反而成为稀缺资源。毋庸置疑,上述种种肯定让人感觉不合理、令人感到不满意,但也需理性看待:新型大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之不足,既是客观存在,也是必然存在。

存在必然合理,但更重要的是——“合理必须存在”。对应到新型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合理”就是青年教师必须尽快成长,更好地达到与自身所在学校、自身培养学生共同发展进步的目标。那么,“合理”的该如何“存在”呢?笔者认为,把握“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总体原则,充分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统筹兼顾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利益,以青年教师校本培养为突破口,或可探索出一条破解新型大学发展问题的发展之道。

2 “校本为基,破茧成蝶”:新型大学青年教师校本成长之道

蚕有蚕的吐丝苦,蛹有蛹的破茧痛,但若能换来蛹化为蝶的飞翔美,那么之前所有辛劳疲累都值得。2012年11月7日,湘南学院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指出,新型大学的五条基本共性是:起点低、时间短、基础差、压力大、行路难。坦率说,新型大学发展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发展难度。另一方面,1998年到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 “十年大跨越”,而新型大学则为其铺设了 “高速公路的超车道”[3]。质言之,新型大学实际承担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责任。

发展难度大,承担责任更大,新型大学究竟该何去何从?唯有找到症结,对症下药,才能良性发展。影响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是教师,拖累教师总体质量的薄弱因素是青年教师,而青年教师目前又占队伍总量绝对多数,综合考量,紧抓青年教师成长问题是实现新型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同时,在外部资源支持短缺的形势下,充分整合、调动、激活校本资源应成为主要选择和强力突破口。如此,“校本为基”有效开启青年教师校本成长之道,定能实现新型大学“破茧成蝶”。

2.1 转变观念:变“无奈之举”为“主动求变”

20世纪70年代,“校本”(school-based)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率先于英、美等国滥觞,因其有效性逐渐成为国际性的教育变革潮流,盛行于英美澳法德加荷等国。

近年来,校本理念西学东渐,国内研究方兴未艾。最近十余年,基于校本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培养培训的研究成果颇丰。如:研究教师“学中做,做中学”是校本培养的重要特征;从校本行动研究层面探讨青年教师的培养与专业发展方法路径;从校本管理层面论证建立健全以校本管理为基础的师资研修制度;研究合理配置校本资源体现对青年教师的帮扶和助力;论证校本培养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要求,同时有利于教育质量提升;从专业学习共同体与教师合作文化层面研究青年教师团队的培养与打造;有的从“教学—变革—研究”三位一体基本教学研究形态发表见解;也有从“校本为基”、“双能并重”层面探索创立应用型教师能力发展基本模式。

“校本”,是以“以校为本”的略称,涵盖“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三层所指。从逻辑关系来看:“为了学校”是出发点和归宿,“基于学校”是着力点和基础,“在学校中”是生长点和过程。新型大学能够获取的办学资源相对较少,青年教师培养发展存在瓶颈。然而,只要充分发挥办学灵活优势,锐意改革创新,也可以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校本之道”。

诚然,新型大学虽相较传统综合性大学资源不足,但却具备改革心理负担小、制度设计转身快的后发优势;青年教师虽相较知名学者教授学识尚浅、经验不足,但却具备知难而进、奋马扬鞭的探索勇气;一般本科学生正因为缺乏重点大学学生的优越感,但却换来了知耻后勇的危机感。应该看到,新型大学的青年教师虽然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他们的成长是和学校发展、学生成才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假以时日,也会“映日荷花别样红”。

必须强调的是,秉持“以校为本”理念并不意味着闭门办学和单打独斗,更不是固步自封和坐井观天。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条条大路通罗马。之所以格外重视强调“校本”培养路径,是综合考量新型大学现实处境及新型大学青年教师队伍培养现状后得出的应然选择。一方面,新型大学最缺乏的就是师资。传统的“校外培养培训”路径并非不可信赖,但如果只采取这种形式,势必造成一线教师队伍数量的进一步萎缩。若选派大量青年教师出访学习和全脱产进修,甚至都不能保障基本教学运转。另一方面,新型大学师资培养规格和目标有别于传统大学。新型大学急需“双师型”、“双能型”师资,只有打造出一支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过硬的师资队伍,才能有效开展"应用型"本科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复合型人才。因此,大可不必将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所全都设定在传统综合性研究大学。依托地方经济社会,遵循区域行业发展规律,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同样可以闯出一条新路。

此外,校本培养必须考虑经济实用原则,“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如设立校园大讲堂,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来校指导,比起一个个选派青年教师出外培训,受益面更大,见效更快。如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实现校内师徒结对,比起全脱产国内外访问学者培训形式,可有效保障工作、学习两不误等。

需要补充的是,由于国内引进“校本”理念,最初只在中小学教师内进行培养培训实践。现有研究成果,绝大部分也围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来立论。由此,无意中会给人一种“校本”不适合高校的错误判断。同时,“高校教师校本培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均出现严重的缺失状态”[4],因此,我们还需转变僵化观念,主动求变,充分吸取国内外校本培养先进理论和具体经验,包括中小学校本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

2.2 拓展思路:化“有限资源”为“有效资源”

观念决定思路。只要牢固树立“校本为基”的青年教师成长观念,新型大学就能化解学校改革的“压力”,为其增添“动力”;消除学校办学的“阻力”,为其注入“活力”;摆脱资源短缺的“无力”,为其挖掘“潜力”,从而化“有限资源”为“有效资源”。

2.2.1 “因时而动”顺天时 这里的“天时”,指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新型大学常被称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回到原点,审视“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名称,就已打下了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的烙印。“新建”,对应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应用型”对应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政策导向;“本科”对应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深刻转变。概言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即新型大学,要想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下占得先机,就必须“应时而动”,做好自身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质量标准。

具体到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层面,顺应形势,趁势而上,是和新型大学成长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其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对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同样,青年教师校本成长也有赖于新型大学的内部资源整合。其二,新型大学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职责。这一职责的实现,必须建立在青年教师校本成长基础上。其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要求新型大学坚守“本科”之道,同样为青年教师校本成长提出了内涵发展要求。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尊师重教”之邦,文明之风亘古未绝。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201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指出,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

2.2.2“因地制宜”寻地利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对新型大学而言,因地制宜,依托“地方性”谋划教育教学事业,才能占尽“地利”,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新型大学归属地方,而且大多位于非省会城市,按说毫无优势可言。但只要打好“地方牌”,同样能唱好“高教戏”。以池州学院为例,2007年3月升本以来,大力实施校地合作办学模式。充分借助池州市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显著优势,学校积极发展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2007版本科专业目录)等专业,全面承接池州市旅游委员会市区方位内所有的旅游资源开发与景点设计工作。获建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社科资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资金项目,全都立足于池州经济社会发展[5]。

新型大学依托“地方性”,正是体现了化“有限资源”为“有效资源”的积极务实理念,充分吸纳“地利”的结果。新型大学处于教育外部资源管道的末梢,青年教师成长能够分有的资源更其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更要充分发挥“校本”优势,因地制宜引导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珍贵的“校本”资源,关键是如何开发利用。新型大学对于其青年教师成长颇具 “地利”:从顶层设计看,体现了倚重青年教师队伍的校本体制机制;从日常管理看,建立了助推青年教师成长的校本制度;从具体措施看,搭建了帮扶青年教师成长的校本平台。

2.2.3 “因人而异”求人和 如前所言,新型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一枝独秀不是春”,如果只强调传统综合性研究大学的发展,忽视了新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就谈不上“百花齐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因此,“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业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

中国古人很早就明白了“和而不同”的道理。新型大学正因为“新”,必然不能循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旧辙,而是要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新路。对新型大学的青年教师而言,“和而不同”、“因人而异”,才能求得“人和”,这其中包涵了青年教师校本成长的三层意蕴:其一:人和为美,强调团结共进。由于新型大学的劣势地位和青年教师的弱势地位,抱团取暖、协同发展是值得信赖的发展策略。其二,和而不同,彰显个性特长。回归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要,青年教师应根据自己特点和优长设计符合自身成长的个人发展规划。其三,因人而异,注重分类指导。个体的发展客观上受外部环境、政策的制约,所以在学校层面要适时引导、有效指导青年教师成长。

2.3 创新方法:改“一筹莫展”为“多措并举”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方法,理念上“主动求变”,积极探索挖掘整合“有效资源”,一定能改变目前青年教师成长难题,破解新型大学“一筹莫展”的困境。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必定能“多措并举”,引导新型大学走上校本培养的健康发展之路。池州学院作为新型大学的一支新兵,近年来不等不靠、自我加压、负重前行,在推动青年教师成长方面做出了积极有效的尝试,逐步探索构建出“一个载体、两翼齐飞、三方协同、四项支撑”的校本培训路子。

2.3.1 “一个载体”:青年教师成长沙龙 万事开头难,我校青年教师成长沙龙的创建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畏难情绪,青年教师担心加入成长沙龙会分散精力,此外也担心一旦加入,无形中就说明自己的工作不够出色,自我感觉矮人一等;另一方面是质疑眼光,不少教师认为成长沙龙只是“作秀”,根本不能解决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问题,纯属浪费时间。

扎实工作以取得实效,是回应质疑的最好途径。经过全校上下共同努力,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主动融入,池州学院青年教师成长沙龙逐渐常态化、制度化、系统化,逐渐成为青年教师校本成长的助推器。尽管成长沙龙还有很多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但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其一是“聚拢人心”,成长沙龙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青年教师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命运牢固相系。毫不夸张地说,从成长沙龙走出的青年教师不但收获了专业成长,而且潜移默化地树立了学校教育事业主人翁意识。其二是“对症下药”,青年教师进入成长沙龙后,参加座谈会、观摩教学、教学诊断会、成长交流会,在教学督导员、资深教授、同行专家的帮助下,能够较快地发现自己的专业薄弱点,以图改善。其三是“取长补短”,进入成长沙龙的青年教师年龄相仿,但各有所长,加之彼此间不存在年龄代沟,相互取长补短比较顺畅。其四是“共同进步”,这也是成长沙龙的创建初衷,更加着眼于整体发展、共同进步。

2.3.2 “两翼齐飞”:教学科研同步提升 鸟有双翼,然后能飞。教学与科研是对高校教师的双重要求,我们当然要反对只顾科研,不顾教学的功利性学术投机行为;但同时,认为新型大学只要把书教好就够了,不需要从事科研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只不过,新型大学更强调的是实践应用导向,理论转化效率和产学研用四位一体能力,这同样要以扎实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研究实践来支撑。

池州学院在创建青年教师成长沙龙伊始,就积极谋划“青年教师导师制”设想并付诸实施。由于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相对较低,为帮助他们尽快成长,学校通过择优遴选、任期考核、结对帮扶的办法,分别设立“科研型导师”和“教学型导师”。由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三方配合,统筹兼顾,实行青年教师与导师之间的双向选择。从制度上予以规范,严把“导师制”质量关,切实帮扶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提高。

2.3.3 “三方协同”:导师引领、朋辈互助、自修反思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不应是单打独斗,也不应完全依赖他人,只有将个人努力和外部帮扶促进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理想的发展效果。

对此,池州学院青年教师成长沙龙采取的策略是:“导师引领、朋辈互助、自修反思”的“三方协同”。“导师引领”、“朋辈互助”是外因和催化剂,“自修反思”是内因和关键点。在“自修反思”层面,学校要求教师要制订“专业成长规划”、填写“专业成长记录”、开展“专业成长总结”。 但,无论是“规划”、“记录”还是“总结”,都带有“三方协同”的痕迹。个人所定的“规划”是在结对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个人所写的“记录”是在朋辈灵感的激发下产生的,个人开展的“总结”是在导师引领和朋辈互助的共同作用下提炼的。

2.3.4 “四项支撑”:教学有地位、科研有项目、培训有基地、提升有空间 新生事物的成长,需要有充足的资源和动力来支撑,以实现可持续化发展。进一步说,支撑的资源和动力越足,获取成长的空间与效益才越大。

在确保青年教师成长沙龙健康发展问题上,学校提出了“四项支撑”:即教学有地位、科研有项目、培训有基地、提升有空间。其一,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经济待遇,谋划“安居工程”等项目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弘扬尊师重教传统,提升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其二,在院级科研项目上向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倾斜,并长期坚持实施“研究生科研启动项目”。其三,依托池州市“江南集中区”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内嵌式实验室”、“外置式实验室”,为青年教师提供实践教学与合作研究平台。其四,吸纳青年教师进入院系教学管理组织,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听取青年教师意见,“问计于青年”。

3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新型大学青年教师校本成长前景

令人欣慰的是,新型大学与他们的青年教师成长问题已经被提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重要议事日程。因为被关注,其中存在的不足越发凸显:如培养环境有待改善、校内资源亟需整合,专业成长机制尚未成形,培养培训方法不够丰富等。

但,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更由于新型大学的自身发展与青年教师成长目标一致、互为补充,这为青年教师的培养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内在支撑。因此,新型大学青年教师培养“危”中有“机”。

高等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也会倒逼新型大学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深入把握“校本培养”理念精髓,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宗旨,紧扣“校本培养”主题,契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校本培养”新模式,善于“无”中生“有”。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号角已经吹响,新型大学应充分挖掘“校本培养”资源,有效探索基于“校本培养”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之路。从不同层面综合构建 “校本培养”模式,力争在教科研团队打造、导师制与助教制引入、师生合作式教育、校园文化激励、青年教师成长沙龙、校内自培自修、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渠道加大研究实践力度。同时,注重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青年教师培养发展的主体地位、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实现一举“三”得。

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有言“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并勉励中国青年“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新型大学,恰如梁启超先生眼里的青年,正处于“红日初升”的成长期。而新型大学的“主力军”更是广大青年教师,他们的成长现状虽不尽完善,但毕竟“来日方长”。

[1]柳友荣.中国“新大学”:概念、延承与发展[J].教育研究,2012 (1):75-80.

[2]林金辉.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82.

[3]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394.

[4]周月朗.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的现实意义和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80-82.

[5]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158.

[责任编辑:余义兵]

The Young Teachers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New Universities

Hu Chenga,Wang Zhiguob
(a.Chinese Department;b.Academic Affairs Office,Chizhou University,Anhui,247000)

The quality of high education greatly depends on the overall level of teachers.At present,young teachers have become themajor force especially in newly-built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o that it is crucial for these schools to culture their young teachers by strengthening school-based training and servic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so as tomeet the needs of the new era.High education has the tendenc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ims to diversified objectives,which can be realized by raising the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activities.Only in this way,can the young teachers,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type colleges be able to develop and make progress at the same time.

New University;Young Teachers;University-Based Cultivation;Tripartite Benefit

G645

A

1674-1104(2013)06-0020-05

2013-10-17

安徽省2011年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皖教高[2011]5号);安徽省高校省级质量工程教研项目(2013JYXM254);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重点项目(2012JYXM564);池州学院研究中心项目(xky201314)。

胡程(1978-),男,安徽东至人,池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化学与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校本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