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留守儿童成长现状调查研究

2013-04-02 01:05夏文华潘世鹏陈慧芳方国朋檀鑫超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池州市池州儿童

夏文华,潘世鹏,陈慧芳,方国朋,檀鑫超

(1.池州市委讲师团,安徽 池州 247000;2.池州日报社,安徽 池州247000;3.池州市社科联,安徽 池州 247000;4.贵池区高坦中学,安徽 池州 247114;5.东至县胜利镇桃源小学,安徽 池州 247220)

池州市留守儿童成长现状调查研究

夏文华1,潘世鹏2,陈慧芳3,方国朋4,檀鑫超5

(1.池州市委讲师团,安徽 池州 247000;2.池州日报社,安徽 池州247000;3.池州市社科联,安徽 池州 247000;4.贵池区高坦中学,安徽 池州 247114;5.东至县胜利镇桃源小学,安徽 池州 247220)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成长现状并采取切实措施帮扶他们健康成长,关系到千万个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文章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通过抽样调查,研究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影响,探索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帮扶对策和措施。

池州市;留守儿童;成长现状;调查研究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很多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仍然留在农村,形成了父母与孩子分开居住、生活的状况,形成了大批的“留守儿童”,他们或与父(母)单方生活、或与年迈的祖辈生活、或寄居于亲戚家中、或独立居住。为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教育现状,我们设计了一套问卷,分生活、心理、学习和教育四个维度,对池州市五所农村学校(贵池区高坦中学、贵池区殷汇中心学校、青阳县九子山公学、东至县胜利镇桃源小学、石台县仙寓小学)的25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8份,有效率91.2%。

1 池州市留守儿童现状及表现

1.1 池州市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据历年资料显示,池州市常年父母在外经商、务工的“留守儿童”在5万人左右,占在校中小学生的五分之一,他们相对数量较大、分布广泛,遍布全市各个乡村和学校,总体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留守儿童比例呈逐年平稳下降趋势。据池州市教育局统计,2008年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总数为6.84万人,占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43.03%,但截至2012年底,全市农村留守儿童不完全统计有 4.6万人,约占全市在校生总人数的18%。二是留守儿童父母双方皆外出的比例下降,随父母一方生活的留守儿童约占50%。三是留守儿童寄宿学校数量日益增多。从2005年开始,池州市启动实施寄宿制学校工程,2010年启动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到2012年已建成420所留守儿童之家并全面完成配套建设任务,实现全市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全覆盖。四是留守儿童分化明显。据统计,留守儿童总体表现良好,自立自强,相对于普通的孩子,他们更懂事,更多地体谅父母,更加勤奋。如有51.6%的留守儿童学习都在良好以上,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的孩子占11.2%,有68.6%的孩子表示自己要努力学习,将来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26.1%的孩子希望将来回报社会的关心和爱护,29.3%的孩子有爱心,愿意帮助弱小。但也有少部分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正常监护、缺少家庭亲情和教育,在学习、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出现一些行为偏差。

1.2 留守儿童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及影响

据统计,50%的留守儿童由父(母)一方抚养,47.9%的留守儿童由祖辈、叔伯姑姨等代为抚养,2.1%的留守儿童是独居儿童,受条件所限,留守儿童普遍存在重“养”不重“教”的状况,其情形有四:顾不上,这主要是父或母一方抚养的家庭,父或母一方承担原来由两人承担的家务、农活、赡养父母和抚养子女,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管不住,这主要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家庭,他们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行,没有能力管住孩子;不愿管,这主要是由其他亲友代为监护的“家庭”,有“孩子不是自己生的”顾虑,即使孩子犯了错也不愿严管;没人管,这主要指独居的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事实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和指导教育以及社会支持,在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方面受到一些负面影响”[1]。本应在父母庇护下健康成长的孩子,因为缺少关爱和情感上的孤独,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成长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性格及行为习惯的形成。

(1)亲情缺失影响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行,容易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于留守儿童成长中缺少了完整的亲情,而承担监护职责的祖辈或单亲父母受年龄限制和家庭劳务的影响,无暇对留守儿童给予科学合理的教育和关怀。调查发现,在问到“你最希望和谁住在一起”时,有58%的学生选择父母,29.3%的学生选择爷爷奶奶。而在“生活上你有什么希望”的问题中,45.8%的学生选择“父母在身边”,89.9%的学生选择 “经常或有时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大部分留守儿童对父母能够在身边的期待十分强烈,并对他们拥有强烈的依恋,而现实中留守儿童却更多地缺乏完整的家庭管教和父母的沟通交流,他们的情感长期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对于与祖辈生活的留守儿童,他们与年迈的监护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代沟,更容易不服从监护人的教导,认为与他们无法沟通,当与监护人发生矛盾时,9.6%的人选择顶撞或吵架,48.4%的人选择保持沉默,13.8%的人选择发泄。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据统计,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如课堂上的违纪行为、极少参加集体活动、懒散、不注意卫生、爱讲脏话等,通常表现为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纪律,尤其是一些正值叛逆期的孩子,上学时间逃课去网吧,迷恋游戏机,有些孩子整天成群结队在街上滋事,完全没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只占47.3%。

(2)“重养不重教”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效果,容易导致厌学情绪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一旦父母无法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而主要承担监护职责的祖辈又无力承担职责时,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由于相当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年迈的祖辈,他们大部分人文化水平较低,并不重视孩子的学习,或者说是有心无力,致使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差,形成了“重养不重教”的现状。据统计,留守儿童的学业辅导相对缺乏,更多依靠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遇到疑难无法解决和求助,有67.6%的学生 “在学习上希望得到更多的指点、辅导”。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监管有39.9%处于或有或无状态,在看电视的问题上48.9%的孩子欠缺监管,有18.7%的孩子每天看电视时间1小时以上。长期缺乏学习上的督促和检查,留守儿童易自暴自弃,沉迷于玩耍和看电视,有33.5%的孩子漠视甚至不喜欢学习,16.5%的孩子认为父母的外出影响了自己的学习,1.6%的学生“不想读书了,想自己去赚钱”。而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在监护方面出现的空档,直接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有的孩子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孩子的心灵一旦受到伤害,就会留下长久的阴影,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其厌学甚至厌世心理的产生”[2]。 在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态度上,有2.7%的孩子认为自己本来就不行,4.3%的孩子有摆脱痛苦的世界的想法。

(3)特殊的成长环境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容易引发性格偏差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主要的问题有自卑心理、情绪问题和交往问题等。一些孩子性格开始变得孤僻,自我封闭,胆小自卑,平时沉默寡言,自信心严重缺乏。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一些孩子可能变为攻击性的性格,他们脾气暴躁,叛逆,对于他人存在敌意,不好相处。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庭中作为监护人的祖辈没有心理健康的意识,一味地溺爱孩子,有的孩子会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无理,行为习惯差,轻则经常逃学,重则小偷小摸,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据统计,留守儿童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占 35.1%,和他们经常或偶尔有矛盾的占68.6%。在对待与孩子的沟通问题上,76.5%的孩子希望父母每天或者至少每星期沟通一次,53.2%的孩子希望父母每天能联系自己,但遗憾的是只有57.4%的家长做到了一星期一次的沟通频率,很多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沟通需求和情感渴望,致使留守儿童13.3%性格内向,11.2%比较任性,6.9%相对暴躁,8%相对柔弱,有8%的人觉得社会不公平,前途一片昏暗,4.8%的留守儿童总是担心被身边的人欺负。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和倾诉的对象,留守儿童的认识观较易出现偏差,影响性格发育,出现放任自流、不服管教、性格孤僻、感情冷漠、行为夸张、叛逆心强等表现,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4)家长的缺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容易产生安全隐患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许多监护人对照看孩子的责任感不强,孩子呈放养状态,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如不断发生的儿童溺水事件,意外伤害等。同时,缺乏父母保护的留守儿童容易成为心怀不轨之人的侵犯对象,形成各种伤害。缺乏监管的孩子自身也容易互相纠结,做出一些不合常理和道德之事。据调查统计,23.9%的留守儿童曾受到过欺负或人身伤害,72.5%的留守儿童要承担一部分家庭劳务,14.9%的监护人对孩子迟到、旷课持放任或支持态度。

2 池州市帮扶留守儿童的建议和做法

留守儿童问题关系社会方方面面,需要各方力量的全力配合,切实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入手,真正关心他们的心灵,走进他们的生活,陪伴他们的成长,做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知心朋友。

2.1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

据统计,有35.6%的留守儿童不愿意父母外出,有55.3%的留守儿童虽然愿意父母外出务工,却希望他们经常回家,因此加快本地经济发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之举。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抓住三区建设大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扩大当地就业容量,吸引外出民工返乡就业,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落实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抓住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引导、承接相关产业转移,增加农民在当地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和人口吸纳能力,鼓励、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回到小城镇创业和居住。

2.2 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强化落实各方责任

继续推行关爱留守儿童的各项制度和社会关爱网络,强化落实各方责任。一是强化家庭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责任不可推卸,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联系,即使外出务工,也要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建立一种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要让他们时时刻刻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并做到有事早知道、早应对。二是强化学校在教育孩子中的主阵地作用。除了家长,老师和学校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好的老师和负责任的学校就像黑暗中的灯塔,引领着前进的方向。对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更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增设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室,丰富学校课余文化生活。池州市自2004年起,就制定了《池州市关爱留守儿童实施方案》,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纳入与各县区教育部门签订的年度目标责任书。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村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优先享受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寄宿制生活补助费。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监护人联系制度、结对帮扶制度、寄宿优先制度。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在专业教师缺乏、社会讳忌心理健康问题状态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三是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综合资源。发挥村、社区综合教育功能,提供积极良好的社区环境;充分调动组织部门的领导协调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五老”、退休人员、妇委会的优势,共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构建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关爱网络,积极开展“代理家长”、“爱心妈妈”、“手拉手关爱留守儿童”等关爱活动;构建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公安、司法等部门通过发挥社会化协调机制、法律服务机构和信访网络作用,依法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四是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3 深化“关爱留守儿童”专项志愿服务,开展针对性辅导

“关爱留守儿童”专项志愿服务活动,是针对大量留守儿童缺乏关爱而发起的爱心活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更是需要大量爱心人士以真心相对并长期坚持,不能是轰轰烈烈的一时兴趣和冲动。

根据留守儿童存在的五种常见心理,即孤独心理、逆反心理、厌学心理、逃避现实心理和“破罐破摔”心理,留守儿童关爱志愿者应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针对他们不同的行为、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开展辅导,创造性开展服务活动,要让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关爱,学业上得到辅导,生活上得到照顾。要找准载体,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深入他们的内心,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与他们定期谈心并认真记录,记录他们成长中的每一点变化,既记录优点,也记录不足,并与他们的父母定期联系和沟通,及时掌握他们在学校和家庭的情况。志愿者要尽可能与联系结对的留守儿童一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与孩子相处和交流的时间,并注意指导留守儿童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其他优良品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 结语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必须全方位构建帮扶体系,建立健全帮扶的长效机制。在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和寄宿制学校作用的同时,要积极吸引更多社会热心人士参加到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中去,开展长期性多种方式的志愿帮扶活动;尽量控制和减少自我留守、隔代监护、上代寄养型留守儿童的出现;加强在外务工父母与子女的交流,鼓励留守儿童自强不息,大力宣传留守儿童勤奋好学、孝行感人的优秀典型,用榜样引导其他留守儿童;转变教育理念,保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政府参与,努力使留守儿童在家也能享受社会关爱,同时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子女随迁入学接受教育等工作,为更多随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只有在一个和谐平等、健康有序的社会有机体中,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才能逐渐得到有效解决[3]。

[1]辜胜阻,易善策,李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9):30-31.

[2]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81-83.

[3]岳天明,原明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及其对策研究[J].西北人口,2008(2):82-83.

[责任编辑:束仁龙]

G448

A

1674-1104(2013)06-0116-04

2013-11-12

池州市社科联2012年课题(A2012001)。

夏文华(1969-),女,安徽金寨人,池州市委讲师团团长,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心理学。

猜你喜欢
池州市池州儿童
不要坐享其成
池州学院二级学院商学院简介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新四军第七师沿江团池州抗战述评
爱是什么
晚唐池州诗人张乔三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小小书画廊
2010-2013年池州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回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