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研究综述

2013-04-07 08:49
关键词:隐性要素体育

林 锋

(1.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 2.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

我国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研究综述

林 锋1,2

(1.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 2.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

从体育隐性课程的概念、功能、构成要素、开发与实施对策以及现状等方面,对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研究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研究数量不多,而且重复研究现象严重;第二,理论研究较多,而实证研究缺乏。

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综述

一 隐性课程与体育隐性课程概念研究

1.隐性课程概念的界定。

教育家高顿(1982)指出:隐性课程是通过学校物质和社会环境无意传递给学生的非学术性结果。马萨诸州立大学马丁教授(1983)他把隐蔽性课程定义为:是大学校园与非校园环境中学生所能学到的非指定的副产品。当代瑞典教育学家胡森(1990)提出:隐性课程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这些要素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于研究的视角差异,我国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陈玉琨(1989)认为隐性课程是学校教育有意或无意传递给学生的一种教育环境,是课程之外的教育活动。班华(1989)认为隐性课程指的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而郑金州(1989)则认为隐性课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经验。

由此可以看出:隐性课程概念界定没有统一的规定,但多数学者都提出了隐性课程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经验,是间接、内隐式的学习方式。综合隐性课程的多方研究结果,笔者认为:隐性课程是通过显性课程教育过程或者校园文化对受教育者产生心理反应的所有因素总和。

2.体育隐性课程概念。

很明显体育隐性课程属于隐性课程的下位概念,有关体育隐性课程的概念学者们也给出了相关界定。姚蕾(2000)认为体育隐性课程是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范围内,为了体育教学目标实现而特定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总和。王虹(2002)也认为体育隐性课程是在学校体育教学环境中,按照一定的体育教育目标而形成的各种体育文化要素总和。其他学者对体育隐性课程给出的解释基本上大同小异,比如庞玉枝(2005)同样认为体育隐性课程是一种内隐地、间接地呈现体育文化要素总和。

因此,体育隐性课程概念的界定在国内比较统一,结合隐性课程的概念,笔者认为体育隐性课程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特征:第一体育隐性课程是内隐、间接式产生作用的,与显性课程产生结果具有相对性。第二,体育隐性课程是在学校体育教学范围内所能产生作用的各种体育文化因素的总和。第三,体育隐性课程作用是通过体育文化影响对体育学习者产生心理效果作用的反应。

二 关于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研究

1.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功能的研究。

黄宝军(2007)认为通过高校中各种体育文化影响学生学体育的动机、兴趣,从而提高显性课程体育学习的效果,能够更好地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刘彬(2008)认为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具有认知导向功能、可以促进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可以促进大学生个性完善发展功能。王向东(2009)认为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功能主要体现在对高校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上,即有助于完善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提高体育文化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通过体育学习中的文化熏陶,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综合素质;通过体育精神的培养,有利于体育文化的传播。同时他还指出通过大学体育隐性课程的开设可以更好地实现新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他在2010年又提出体育隐性课程的开设符合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体育隐性课程的开设符合课程发展的要求,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而且可以丰富通识教育的知识结构。

就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功能与作用来说,学者们也是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综合学者们的观点,笔者认为: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功能表现在:第一,它应该具有文化的功能,对体育学习者具有教育作用,与显性体育课程相比,发挥的作用具有内隐性,但是对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更突出的是心理教育功能。体育隐性课程培养的不是学习者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而更注重的是体育兴趣动机的培养、体育交往中的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体育文化中蕴含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第三,是对以往大学体育教育不足的弥补,对现代高校体育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解读。高校体育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社会适应性目标。很明显,情感态度、社会人际交往与适应离不开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假如我们还是以本为本,完全知识技能的传授,大学体育课程新的目标要求永远都无法实现。

2.高校体育隐性课程构成要素研究。

刘根平、黄松鹤(1992)认为体育隐性课程构成要素包括由校园建设、班级、课程设置以及校园规划等能对大学体育教学产生潜在影响的条件称之为物质空间类;把学校组织方式各种管理制度归结为组织制度类;把文化学科、师生交流、学生心理等归为文化心理类。张清江(2003)把大学体育隐性构成要素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要素。张自力等(2004)从物质性、行为性、制度和精神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周玉成(2008)把高校体育隐性课程构成要素分为四个部分,即物质要素,包括大学校园内的各种体育场馆、设施等物质资源,其数量、质量的优劣会影响参与体育学习的大学生体育兴趣、动机、意识的发展过程;文化要素,包括体育文化活动、体育规则、体育宣传等;精神要素包括体育传统风气、领导者的体育风格、体育教师的道德;制度要素,包括各种与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相关的规则与规章制度,是体育隐性课程有效实现的保障条件。

从上述中不难看出:国内学者对高校体育隐性课程构成要素的认定基本上趋于一致,总体上包括大学校园内的与各种体育学习相关的物质条件;影响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各种心理因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以及体育学习的各种规则制度。

3.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与实施对策研究。

潘凌云(2008)从美化大学校园体育物质环境、净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环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提出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建设路径。他指出:物质载体是校园体育隐性课程构建的基础与保障,有形物质本身就是一种物质文化,对大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精神文化方面,他主张结合校园内各种体育赛事,积极大力宣传体育精神,运用校园传媒的力量宣传国内外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宣传奥林匹克体育精神。 刘卫军,韩晗(2012)根据体育隐性课程构成要素从加强体育硬件设施建设、加强体育教师言行举止的影响、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此来开发学校体育隐性课程的策略。

4.我国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现状研究。

在所能查到为数不多的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现状的研究文献中,大都体现出了当前我国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现状不容乐观。邓莉萍(2008)通过对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现状调查研究,结论为:体育教师对该概念比较模糊,认知不足、场地设施略显不足、师生交流互动不足、评价单一等。刘彬(2008)通过对江、沪部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也得出相同的结果,第一,体育教师缺乏对体育隐性课程理论的深入研究;第二,体育物质场馆设施配置不够合理,对学生性别和体育兴趣爱好的针对性不强。第三,学校对体育精神文化开发不足等。

三 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内涵归纳为:它属于高校隐性课程的下位概念,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重要的内容,是以高校体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为载体共同构成了隐性课程的内容,它是通过体育教育与学习对大学生产生了体育兴趣、动机培养、促进了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也是体育精神塑造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认为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在现代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从现有学者对我国高校隐性课程相关研究的文献来看,略显不足,具体表现为:第一,研究数量不多,而且重复研究现象严重;第二,理论研究较多,而实证研究缺乏。基于此,加强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系统性、带有数据支撑的实验研究是未来必须解决的课题,力争使体育隐性课程开发与实施尽快产生实效,让理论尽可能地转化为现实。

[1]Gordon D. The Concept of t he Hidden Curriculum, Journal of Phil’s pony of Educate ion,1982(2):187~198.

[2]Martin J. What Should We Do with a Hidden Curriculum When We Find One? In Grouch amp; Purpled. (Ed) ,opacity. 1983:124.

[3]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第四卷) [M].贵阳: 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0:108.

[4]陈玉琨.试论潜在课程的性质功能和组织[J].上海高教研究,1989(1):14-16.

[5]班华. 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 1989( 12):28-32.

[6]郑金州. 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J].外国教育动态,1989(1):46-50.

[7]姚蕾.体育隐蔽课程论—体育隐蔽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 2000.

[8]庞玉枝.河南省城市中学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 2005.

[9]王虹.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 2002(4):51-55.

[10]黄宝军.高校体育教学中隐性体育课程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134.

[11]刘彬. 江、沪部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扬州大学,2008.

[12]王向东. 再论体育隐性课程-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最佳途径[J]. 山东体育科技,2009,31(6):55-57.

[13]刘根平,黄松鹤.浅课程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16-18.

[14]张清江.对学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3(1):38.

[15]张自力,陈彪,谢风辉.试论隐性课程的本质结构和特征[J] .中国学校体育, 2004(1): 62~63.

[16]周玉成.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隐性课程教育要素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17]潘凌云. 和谐校园视域下的高校体育隐性课程问题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5):1-6.

[18]刘卫军,韩晗.开发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意义及途径[J].运动,2012(38):98-99.

[19]邓莉萍.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现状调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ClassNo.:G807.0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Reviewofthe“Hidden”CurriculumofPhysicalEducationStudyinUniversities

Lin Feng1,2

(1.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China;2.Quanzhou Medical College, Quanzhou, Fujian 362000,China)

The paper studies the Hidden Curriculum for Sport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definition , func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as well as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ports "hidden" curriculum study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rst, the small number of studies can be obtained and the problem of repeated studies is serious; Second, more theoretical research rather tha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can be found.

university; sports; hidden curriculum; summary

林锋,硕士,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助教,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1672-6758(2013)04-0035-2

G807.0

A

猜你喜欢
隐性要素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也谈做人的要素
刍议隐性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