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人名英译
——从三种英语全译本对比分析出发

2013-04-07 08:49巫元琼
关键词:谐音译本英译

巫元琼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基础教学学院,上海 201620)

论《红楼梦》人名英译
——从三种英语全译本对比分析出发

巫元琼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基础教学学院,上海 201620)

《红楼梦》人物众多,且命名颇具特色:谐音取名、诗词成语取名是其典型特点,且排列整齐。这些人名特点应当在翻译中得到体现。通过对《红楼梦》三种英语全译本人名翻译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译者在翻译富有汉语言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人名时所采取方法与翻译目的之间的联系,并有助于我们客观认识翻译行为。

红楼梦;人名英译;对比分析

一 《红楼梦》人物命名特点

汉语人名承载着丰富的中国语言文化信息,现实生活中的人名如此,文学作品中的人名也不例外。在伟大的文学著作《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成功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使得每一个人物都说着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的话。在这精彩纷呈的人物形象背后,该小说人物的命名也颇具深意。清人佚名氏在《读红楼梦随笔》(1984:6)中说:

“红楼妙处又莫妙乎命名之切。他书命名皆随笔杂凑,间有一二有意义者,非失之浅率,即不能周详,岂若红楼一姓一名皆具精意,惟囫囵读之,则不觉耳!”

可见,《红楼梦》中人物的姓和名都是仔细推敲的结果。相关研究表明(金启孮,1980)《红楼梦》人物的命名具有如下特征:

谐音取名,以人名暗含特殊意义。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写道:“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在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年代,由于该小说所反映的历史现状以及作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作者“将真事隐去”,而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这一创作特点也体现在小说人物的命名中。如“甄士隐”即“真事隐”,“贾语村”即“假语存”,“贾化”即“假话”,“娇杏”即“侥幸”,“单聘仁”即“善骗人”,“卜固修”即“不顾羞”等等。

以诗词成语命名,且具深意。《红楼梦》的诸多人物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名均与诗词或成语相关。例如,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宝钗”的名就源自李商隐的《残花》诗句“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这在小说第六十二回中已由香菱交待。这首诗从一个侧面预示着宝钗虽得到一个名分,却终究没有得到爱情的悲剧结局。小说中的其它人名,如黛玉、宝玉、迎春、探春、惜春、湘云、鸳鸯、抱琴等也均出自于诗词,且与各自的或各自主人的性格、命运相系。

此外,《红楼梦》人名齐整,不仅四大家族人物的姓名如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姓名一样符合中国传统命名习惯,小说中丫鬟书童的名字也都排列整齐,自成一套。如小说中贾家四春的丫鬟为琴、棋、书、画,而宝玉的书童则有培茗、锄药、扫红、伴鹤等,对仗非常工整。

二 《红楼梦》人名英译研究现状

“凡是世界级的文学名著,只要翻译一定得是研究式的翻译”(杨自俭,2004:35)。在翻译《红楼梦》时,无论译者背景如何,翻译目的是什么,小说中诸多人名的翻译是译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课题,而人名的以上特点则不可不察。因此,对《红楼梦》人名英译进行研究也应成为研究该小说英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我们简要回顾一下《红楼梦》人名英译研究现状。

经冯全功(2011:138)统计,2000年至2010年期间,在国内常用外语类期刊和《红楼梦学刊》共16种期刊上发表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共132篇,且总体上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并于2010年达到高峰31篇。但是,在红译研究迅速发展的今天,有关《红楼梦》人名的翻译研究还处于沉寂状态,11年期间只有6篇文章涉及该小说人名或称谓的翻译,其中还包括英语以外语种的研究。即便把视野扩大,将国内近十年的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和其它期刊论文计算在内,数量也非常有限。《红楼梦》人名英译研究的寂寥状态由此可见一斑。《红楼梦》人名英译研究成果有限,且呈现出以下特点:(1)研究译本集中,大多以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全译本(以下称杨译本)以及以霍克斯与闵福德翻译的全译本(以下称霍译本)为研究对象,涉及其它英译本的成果罕见。如林克难(2000)分析了霍译本的人名英译策略,提出人名英译应根据具体文体、修辞及传达内容的需要采取灵活翻译的主张。杨英(2001)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也以霍译本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文学作品人名英译的类似主张。张欣欣则从杨译本人名翻译出发审查了威妥玛拼音翻译的利弊。(2)研究模式相似。在现有的《红楼梦》人名英译成果当中,似乎每名研究者心中都存在一个既定标准,并以此衡量英译本中人名翻译的得与失。肖家燕、庞继贤(2007)在文学和文化语境的观照下考察了霍译本人名音译和意译的得与失;李志奇、李小霞(2008)则针对《红楼梦》中的人名冗余信息对杨译本和霍译本所进行的欠额翻译进行了评价。

通过简要回顾,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红楼梦》人名英译研究还大有可为。首先,研究的对象要扩大。迄今为止,《红楼梦》已有11种英译本发表(刘泽权、刘艳红 2011:31),再加上2004年在香港大学图书馆主页上发布的邦斯尔神父(以下称邦译)的120回全译本手稿,已有12种之多。在众多的英译本中包括节译本、转译本、不完全译本和全译本,每个译本都有自身的翻译背景和翻译特色,研究的视野也应该扩展到这些不同的译本上去。其次,对比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现有阶段的对比研究工作虽然不能说是空白,但还确实非常薄弱,存在成果数量少,模式雷同的情况。这方面要取得突破,既取决于对该小说有更深入的认识,适当的时候还需要引入红学研究的成果,对《红楼梦》人名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对研究对象有了深入认识之后才能把握翻译研究的重点,否则停留在表面认识上的研究,结果只能是人云亦云。最后,《红楼梦》的翻译研究者不能总是以一副判官的姿态对待各种译本及其翻译方法。取而代之的是研究者应该有历史的眼光,回到不同译者所处的时代和翻译背景去审视不同的翻译成果。因为,翻译行为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翻译成果是译者协调各种翻译制约因素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还原历史的真实,否则,脱离语境的主观评判有可能导致纸上谈兵,研究成果很难运用于翻译实践。

三 三种英语全译本中人名翻译的对比分析

综合以上讨论,我们选择了迄今发现的三个《红楼梦》英语全译本作为考察对象。这三个全译本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合译本,霍克斯、闵福德合译本,以及邦斯尔神父全译本。其中邦斯尔全译本虽然没有正式出版发行,但该译本完成于1967年(王金波、王燕,2010:199),比杨译本(1978年正式出版)和霍译本(1986年出齐)早了十多年,是《红楼梦》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英语全译本,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在本研究中,我们对三个全译本人名英译进行归纳整理,并通过细读译者前言、译者笔记、脚注或尾注,捕捉其间流露的信息来分析三位译者在处理人名英译时的各种考量,展开和译者以及译者所处时代的对话。通过本研究,我们拟探讨影响文学作品人名翻译的复杂因素,并试图对文学作品人名翻译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1.三译本人名音译系统对比分析。

在人名翻译过程中,无论译者的翻译目的是什么,都必须遵守一个原则:无论译出语和译入语之间存在多大差异,当人名从译出语进入译入语时仍旧应当保留其人名的特征,而不应该变成其它类型的词语。因此,在人名英译当中的一个惯例就是采用译音法,将人名的读音在译入语允许的范围内尽量保留,《红楼梦》的三个英语全译本也不例外。尽管如此,在三个全译本中,我们还是发现了音译人名大前提下的一些差异。如同一个人名在三个译本中的呈现方式各不相同。现举例如下:

(1)贾宝玉

邦译本译法:Chia Pao-yü

杨译本译法:Chia Pao-yu

霍译本译法:Jia Bao-yu

(2)薛宝钗

邦译本译法: Hsüeh Pao-ch□ai

杨译本译法: Hsueh Pao-chai

霍译本译法: Xue Bao-chai

(3)王熙凤

邦译本译法:Wang Hsi-fêng

杨译本译法:Wang Hsi-feng

霍译本译法:Wang Xi-feng

在三个译本所采用的人名音译系统中,邦译本和杨译本采用的是威妥玛拼音系统,而霍译本采用的是汉语拼音系统。英国神父邦斯尔采用威妥玛拼音系统音译汉语人名不难理解,因为在邦斯尔翻译该小说的年代,西方实际使用的就是威妥玛拼音系统来改写汉语人名,他只能在既有的条件下进行翻译工作。但是,在杨宪益和戴乃迭开始翻译《红楼梦》的1960年,尽管中国已于1958年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并规定用该方案来转写汉语人名、地名,杨氏夫妇还是采用了西方通行的威妥玛拼音系统来翻译《红楼梦》人名,这与杨氏夫妇的工作性质和翻译目的密切相关。当时,杨氏夫妇工作的单位是外文出版社,该出版社刚刚创立《中国文学》杂志,我国向西方社会系统介绍中国文学作品的工作刚刚开始。杨氏夫妇“以传播中国古典文化为主要翻译任务,侧重中国文化输出与影响”(陈晓勇,2003:76)。因此,在翻译时,杨氏夫妇采用了西方人所熟悉的威妥玛拼音系统来改写汉语人名,以确保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接受。霍克斯则不同,他既可以选择威妥玛系统也可以选择汉语拼音系统来改写人名,但他最终选择了汉语拼音系统。作为一名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对《红楼梦》非常热爱。在《红楼梦》英译本前言中,霍克斯阐述了他翻译该小说的原则是“翻译一切”,其目的是要向西方读者传递该小说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为此,考虑到西方人对汉语拼音认知度不高,霍克斯在每一卷开始都对译本中人名、地名使用的汉语拼音作了详细介绍。也就是说,在把小说主旨内容介绍给西方读者的同时,霍克斯也没有忽略小说主旨内容的承载方式,并努力地把这种承载方式传递给译入语文化和读者。

2.三译本谐音人名翻译对比分析。

正如霍克斯所言,“雪芹令译者绝望”。①《红楼梦》中谐音人名的翻译也碰到类似情况:既要在译文中保持人名的形式,又要保持其谐音取名的特点,这对任何译者都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试看三译者是如何处理谐音人名的。

如前所述,邦斯尔和杨氏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采用的威妥玛拼音系统来改写汉语人名,而且这一系统基本上贯穿了整部小说人名的翻译。但是,邦斯尔和杨氏夫妇都注意到了该小说谐音取名的特点,所以在音译人名之外,他们都采用了额外的方法弥补信息流失。例如,邦斯尔在附录II中将小说人物一一列出,并对谐音取名的人名作了说明:

贾雨村

Chia Yü-tsun.i. A poor scholar befriended by Chên Shih-yin who rose to be a high official. His personal name was Hua and his ‘style’Shih-fei. Chia Hua is a homophone for ‘False Speech’.

对于在附录中没有说明的谐音人名,邦斯尔还在该人名第一次出现的章节用注释对其谐音意义进行说明。如,冯渊(Chapter iv notes):The name Fêng Yüan is a homophone for ‘meeting retribution’。杨氏夫妇传达谐音人名意义的方法与邦斯尔相似,即在谐音人名出现的相应页面用脚注形式对其谐音意义进行解释。如:

甄士隐Chen Shih-yin1

1 Homophone for “true facts concealed”(Page 1)

贾雨村 Chia Yu-tsun1

1 Homophone for “fiction in rustic language” (Page 2)

卜世仁 Pu Shih-jen1

1 Homophone for “not a human being” (Page 343)

霍克斯显然也注意到了小说中人名的暗含意义,如在第一卷前言中对卜世仁的解释:Bu Shi-ren (a name that could be roughly anglicized as Mr Harleigh Hewmann)。但由于他翻译该小说人名采取的原则是根据人物身份采用不同翻译方法:

音译主人、小姐:贾政Jia Zheng 林黛玉Lin Dai-yu

意译丫鬟、佣人、下人: 袭人 Aroma 晴雯 Skybright

宗教人物用拉丁语翻译:妙玉 Adamantina 空空道人Vanitas

女戏子名字用法语翻译:芳官 Parfumée 玉官 Topaze

考虑到西方读者难以理解并记住汉语人名的现实,霍克斯对《红楼梦》的众多人名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方法进行翻译,希望西方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至少知道该人物是什么身份的人。因此,对于谐音人名霍克斯没有采用额外的翻译方法。至于将“霍启”译成Calamity,将“娇杏”译成Lucky则完全是在其人名翻译原则之内再兼顾谐音命名特点的幸运之作、成功之作。由此可见,一旦翻译选择了一个方向,便很难面面俱到,那种不切实际地站在一个所谓的高处,对各家译法“一览众山小”的做法,将无益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四 结语

“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异质文化与话语的潜在对话”(朱安博,2011:120)。汉语人名,尤其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学作品人名,在进入英语时也会存在异质文化之间对话时产生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存在一个得与失的衡量。同时,翻译行为又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并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因此,我们审视翻译成果时,应该具备一种历史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红楼梦》三种英语全译本的译者在翻译该小说人名时采用了不尽相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邦译和杨译在采用西方熟悉的威妥玛拼音系统转写汉语人名的同时利用脚注、注释、附录等方式对人名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说明,确保该小说的人名特点能顺利传达给英语读者;而霍译为了确保英语读者的阅读效果对众多人名采用了区别对待的翻译方法,虽然霍克斯向英语读者介绍了汉语人名依附的汉语拼音系统,但《红楼梦》里众多人物的命名特点(如谐音命名)在进入英语系统中则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红楼梦》三个英语全译本在传播中国命名文化中的贡献。《红楼梦》的解读有千万种,其翻译也不应当千篇一律。如若不然,只能说明我们对自己文化认识的单薄。

注释

①“Xueqin is a translator’s despair”,出自霍克斯《红楼梦》译本第一卷前言42页。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岳麓书社,1987.

[2]陈宏薇,江帆.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J].中国翻译,2003(5):46-52.

[3]冯全功.新世纪《红楼》译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J]. 红楼梦学刊,2011(四):135-154.

[4]姜其煌.欧美红学[M].大象出版社,2006.

[5]金启孮.红楼梦人名研究[J].红楼梦学刊, 1980(一):129-166.

[6]李根亮.《红楼梦》的传播与接受[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李绍年.红楼梦翻译学概说[J].语言与翻译,1995(2):62-71.

[8]李志奇,李小霞.《红楼梦》中人名的冗余文化信息与欠额翻译 [J].红楼梦学刊,2008(三):285-301.

[9]林克难.《红楼梦》人名翻译艺术欣赏[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1-3.

[10]刘泽权,刘艳红.初识庐山真面目—邦斯尔英译《红楼梦》研究(之一)[J].红楼梦学刊,2011(四):30-52.

[11]肖家燕,庞继贤.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193-200.

[12]杨英.《红楼梦》霍译本人名翻译的研究 [D].陕西师范大学,2011.

[13]杨自俭.《红楼梦》翻译研究与翻译批评问题 [A].红楼译评[C].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4]佚名氏(清). 读红楼梦随笔[M]. 四川巴蜀书社,1984.

[15]朱安博. 翻译中的“同”与“异”之辩[J].外语学刊,2011(5):120-123.

[16]Hawkes, David and John Minfor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Vol 1-5)(translated)[M].London: Penguin Books 1973-1986.

[17]Hsien-Yi, Yang and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Vol. 1-3) (translated)[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4.[18]Http://lib.hku.hk/bonsall/hongloumeng/index1.html.

ClassNo.:H315.9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OntheEnglishTranslationofChineseNamesinADreamofRedMansions

Wu Yuanqiong

(School of Basic Teach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China)

The nam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well-known Chinese novel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re diverse in origin and rich in meanings. Moreover, they are stylish in arrangement in the text. The features of these names should be reflected in translation. Through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the three complete English versions of this novel, the paper attempts to disc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ferring these names and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or reasons. By so doing, we hope to establish a historical and objective perspective towards the activity of translati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ames; comparative analysis

巫元琼,硕士,副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1672-6758(2013)04-0069-3

H315.9

A

猜你喜欢
谐音译本英译
摘要英译
勇闯长龙阵
摘要英译
《谐音词里的民俗》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谐音词的规则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绝妙的数字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