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困境 觉醒的意识
——《五号屠场》的生态批评

2013-04-07 08:49
关键词:比利人类小说

于 娟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生存的困境 觉醒的意识
——《五号屠场》的生态批评

于 娟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后现代小说家之一,其作品《五号屠场》自问世以来备受关注。冯内古特在该部作品中描绘了一幅生态失衡的画面,小说的主人公毕利初到德勒斯顿时,被这个城市的美好环境所震惊。然而科技的发展,文明进程的推进,战争的爆发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美丽与和谐,该市也没能逃过此劫,使其成为“荒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一去不复返了,人与人之间变得异常冷漠,人性被严重地摧残和扭曲。作者希望通过小说,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

《五号屠场》;生态批评;失衡;生存困境;和谐

库尔特·冯内古特(1922-2007),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常常通过夸张的科学幻想来探讨诸如金钱对价值观的改变、战争对世界的毁灭性打击、科技对人性的压抑等问题”。他中学时,担任报纸编辑,练就了高超的写作技巧。1942年应征入伍,二战中不幸被俘,囚于德勒斯顿战俘营。135000人丧生,以及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被夷为平地,母亲的自杀,这些痛苦的经历对他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造就了他的这部代表作《五号屠场》的产生。自《五号屠场》问世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后现代作品的一部经典之作。这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比利·皮尔格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经历。在这期间,他见证了德勒斯顿的大轰炸。残酷血腥的战争给他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痛苦记忆。这样一部经典之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其展开了研究。

《五号屠场》是一部典型的反战作品,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强烈的反战情绪。罗杰·马图兹(Royer Matuz)说到,“《五号屠场》的反战主题使冯内古特成为美国学生心目中的反文化英雄人物”。批评家尼尔D艾萨克(Neil D.Isaacs) 评论到,“它是一部反战作品,为被炮轰的德勒斯顿而悲痛的一部作品”。战争一直以来都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就如研究者所说,“冯内古特用他的反战名篇《五号屠场》向读者清晰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无情、毫无人性的恐怖本质”。其他研究者从创伤视角展开对该作品的研究。 “德勒斯顿被轰炸的那种被抑制的记忆,对于冯内古特而言,已成为一种疾病”。战争是残酷的,不仅对于作者,而且小说主人公比利的心灵也受到创伤,以至于他得了“时间痉挛症”( Time Spasms)。

该小说的写作技巧也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该小说也以“黑色幽默”著称。因此Royer Matuz在他的作品中说,“冯内古特就是一个黑色喜剧家”。同时,中国研究者彭娜娜,突破传统科幻小说的写作特点,运用后现代主义技巧并娴熟地运用黑色幽默。“这短短五个字‘就这么回事’包含着诸如愤怒、痛苦、无可奈何以及对历史和生活的厌烦与玩世不恭等多种感情色彩,让读者在幽默中体验无助的心情,在轻松的语调中消解死亡的严肃意义,在感慨之余去体会作者内心深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痛苦和失望”。一些评论家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该小说。陈世丹说,“《五号屠场》的历史叙事,是一个任意、循环的话语结构,既有历史的事实又有虚构的故事,用语言构筑了历史的现实动机,真实地揭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此外,还有评论者从元小说,陌生化,原型批评,死亡与重生等方面对其研究。但到目前为止,除了从精神生态研究该小说外,还几乎没有人从生态批评理论的另外两个范畴(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来解读这部小说。因此在这样的研究现状下,本文主要从自然和社会生态两方面来解读该作品,从而探究冯内古特超前的生态意识。并且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

一 自然生态危机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文明进程的加速,人类为了一己之私,对自然的破坏也在逐步加深。在这样的情境下,“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便应运而生。“自然生态”是其一个重要范畴。这一术语首先是由鲁克特(William Ruekert)在1978年发表的文章“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试验”中提出。在这篇文章中,他将生态批评定义为:“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的一种研究范式,他把生态学以及与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之中”。格罗特费尔和弗鲁姆在《生态读本》一书中给生态批评一个相对全面的定义。他们指出,“生态批评简单地说就是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Glotfelty and Fromm Xviii)。通过这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批评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学批评来重新审视文化,进行文化反思、文化批判,揭露、批判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从而确立一种新的生态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生态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自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世界,广义的自然则指整个物质世界及其一切表现。即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除了包括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外,还包括人和由人组成的社会”。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说自然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一个纯粹的自然环境,也包括存在于这个环境中的万事万物(河流,树木,飞禽及走兽)。在生态批评理论视域下,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是探寻人与自然关系的两大观点。生态中心主义强调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生态批评家认为,人应该平等地对待自然以及其他生物。然而,在《五号屠场》这部小说中,作者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不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自然生态危机也就随之而产生。

德勒斯顿是二战中唯一一个没有设防的城市。然而,在历经劫难的情况下,终未能免于毁灭。人类在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的驱使下,疯狂发动战争,使这个城市丧失原有的自然之美。正是人类的愚蠢与残忍才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小说中,主人公比利刚到德勒斯顿这座城市时,他就被这座城市的美景所震惊。以至于他情不自禁地说道:“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这是他们生平所见的最可爱的城市。天际变幻莫测,妖娆多姿,富有魅力而又荒诞离奇。它好像一幅逐日学校的天国画”。主人公说这些话时正是二战的后期,德国的其他城市都已遭到狂轰滥炸,而德勒斯顿这座城市连一块玻璃都未打碎,这似乎是战争为人类留下的最后乐园。然而六十八天后却被炸毁,跟月球表面一样,所有的有机物都烧透了。作者在这里写这些话,无疑就是要告诉读者,人类所居住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完全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枪林弹雨,烟硝弥漫,整座城市毁于一旦。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原有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一去不复返,人们被迫四处流浪。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冯内古特对环境遭到破坏的惋惜,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悲哀。同时,战争也破坏了道路和街道。就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路沿和人行道很多地方被碾坏,标示着国民卫队的坦克和半履带车辆曾到达了哪些地方”。在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如果我们见到一条河,就得停下,这样他们可以站在河边,稍作思考。她们从前从未见过这么长、这么窄,又没有盐分的水体。这就是哈德逊河。河中有鲤鱼,我们能看见它们,大的就像核潜艇”。这一段话,不仅表现出比利和两个小女孩对自然美的欣喜与渴望,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渴求。的确,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随即扩展到世界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为了个人私利,日益膨胀的欲望,在不经意间已破坏了自然环境,河流被污染,鱼儿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濒临灭绝。因此,当他们看到鲤鱼时会有这样的反应。不仅鱼濒临灭绝,动物在战争中也未能幸免于难。在小说中,作者写道,“德国境内几乎所有带蹄的动物都已经被人类,尤其是士兵宰杀,吃掉和排泄了”。“手推车的轴是用死动物的油脂润滑的”。从以上可以看出,一大批动物被人类屠杀。这样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冯内古特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渴求。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主体,人的地位要高于自然和一切生物。人类可以不考虑自然和一切生物,根据自己的意愿, 通过一切手段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可见,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必须坚持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地对待自然和生物。

二 社会生态危机

著名学者鲁枢元在《生态批评的空间》一书中,将生态学分为三类: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和精神生态学。更详细地说,这种三分法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生态学、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学、以人的内在的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态学”。因此,社会生态也是生态批评的又一重要范畴。生态批评不仅要解放大自然,倡导人类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倡导人类要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

冯内古特生活在一个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为了一己私利,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高度的工业化和资本化,一方面使人类获得了物质上的满足,另一方面也使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无情。人类面临严峻的社会生态危机。在这部小说中,社会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上,即夫妻关系,父女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向读者展现了主人公与其妻子扭曲的关系。主人公比利和他的妻子瓦伦西娅的婚姻是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他们不理解对方,他们的婚姻完全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瓦伦西娅是伊利昂验光配镜专科学校产权所有人的女儿,很有钱。比利跟他结婚完全是因为他可以获得财产,并且提高社会地位。就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他同一个人和头脑正常的人都不会要的姑娘结了婚,得到了报偿。他的岳父送给他一辆新的别克‘漫游者’,一套全电器的住所,让他当伊利昂分店的经理……每年至少挣得三万美元的收入”。在金钱,地位,利益的驱使下,比利和瓦伦西娅结婚。然而他们之间存在着交流障碍。比利把她看成是头脑简单的机器,不和他交流。相反他却幻想着在特拉法马多尔星球上和女明星幸福快乐的婚姻生活。这无疑与地球上的婚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这点来看,他们的婚姻没有真爱的存在,只是徒有虚名罢了。

除了这种异化的夫妻关系外,小说中还表现出了一种不和谐的父女关系。比利的女儿芭芭拉不理解父亲的精神抑郁。比利把自己在特拉法马多尔星球上发生和经历的事情告诉其他人,迎来的却是别人的嘲笑和女儿的咒骂。“不要对我说谎,老爸,”芭芭拉说。“你听见我喊你了,我完全知道。”“老爸,老爸,老爸,我们到底应该对你怎么办?你是不是要逼我们把你送到你妈呆的地方去?”从这些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芭芭拉完全把父亲当孩子来对待,她不听取父亲的意见,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同时,在这个家里面,比利也没有行使他作为父亲应该履行的义务。他从不关心女儿以及儿子。他们的关系就像陌生人一样冷漠。家人之间都存在这种关系,更不用说社会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了。我们可以从小说中的这几句话看出这种冷漠。“对面那辆列车中有人透过通风口向外喊,里面刚刚死了人。事情就是这样。有四个卫兵听到他的喊叫,但他们对这个消息无动于衷”。我们可以想象人类面临如此烟云的生态危机。人类丧失了怜悯,同情及友爱之心。因此,比利在特拉法马多尔星球上说地面上是“地狱”。比利的时间旅行,在特拉法马多尔星球上的经历,体现了人类在地球上存在生存的困境。他之所以要来到特拉法马多尔星球,是因为他要找到人类与自然及社会和平相处的办法。就像他在小说中所说的一样,“整个星球上的人如何才能和平相处”。

三 结语

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体现出人类面临生存的困境,以及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另一方面,城市化,商业化以及资本化进程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社会环境凄凉无比。比利穿梭到特拉法马多尔星球,无疑说明他已不能存在于地球之上。为了生存,他只能到外星球以及找到人类和平相处的办法。作者冯内古特刻画比利这一形象,其实间接地表现出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担忧。他渴望人类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探究出作者超前的生态意识。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的一样,“大屠杀以后,一切都趋于无声,永久沉默,只有鸟儿还在啼叫”。这句话十分引人深思,作者想让人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怎样才能做到和平共处。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得出,作者超前的生态意识旨在唤醒人类,是时候要考虑自身的生存环境,是时候要有生态意识,只有这样,人类才有美好光明的未来。

[1]Cacicedo, Alberto. “You must remember this”:Trauma and Memory in Catch-22 and Slaughterhouse-Five. Critique 46.4 (2005) :357-368.

[2]Glotfelty, Cheryll and Harold Fromm. The Ecocriticism Reader: 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 Georgia: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

[3]Issaacs, Neil D. “Unstuck in Time: Chockwork Orange and Slaughterhouse-Five.”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Detriot: Gale Research Company, 1990 (60).408.

[4]Matuz, Royer. ed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Detriot: Gale Research Company,1990.

[5]陈爱敏.生态批评视域中的美国华裔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2010(1):66-72.

[6]陈世丹.新历史主义与《五号屠场》的历史叙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81-184.

[7]黄丽双,徐媛媛.剖析《五号屠场 》的反战思想[J].世纪桥,2009(7):49-50.

[8]库尔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M].虞建华,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8,8.

[9]罗钢.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7.

[11]刘文良.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彭娜娜.科幻外衣下的黑色幽默——解读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J].世界文学评论,2009(2):273-275.

ClassNo.:I106.4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OntheSurvivalDilemmaandAwakeningConsciousnessandtheEcocriticismofSlaughterhouse-Five

Yu J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 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Jiangsu 221004,China)

Kurt Vonnegu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st-modern novelists in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His work Slaughterhouse-Five has got great concern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the novel, Vonnegut describes a picture of unbalanced ecology. Billy Pigrim, the hero of this novel is shocked by the beautiful scenery in Dresden.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dvancement of civilization, the outbreak of the war destroyed the original nature beauty and harmony, the city is destroyed and become a “wastelan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the nature has go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become indifference and human nature is seriously vandalized and distorted. Through this novel, The author hopes to arouse people'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make the humans and nature, humans and society achieve a harmonious and unified relationship.

Slaughterhouse-Five;ecocriticism;unbalance;survival dilemma;harmony

于娟,硕士,江苏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现当代英美文学)。

1672-6758(2013)04-0095-2

I106.4

A

猜你喜欢
比利人类小说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幸运的“比利”(下)
幸运的“比利”(上)
人类第一杀手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布尔和比利
布尔和比利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