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櫆“神气说”批判
——兼论其散文艺术风格

2013-04-07 08:49张迪平
关键词:神气音节层面

张迪平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桐城 231400)

刘大櫆“神气说”批判
——兼论其散文艺术风格

张迪平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桐城 231400)

“神”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气”是一篇文章的生命。刘大櫆“神气”说传承了中国古典文论“文气”“神韵”说之内质。“神气、字句、音节”的文本解读方式,寄寓了清晰的结构层次意识。丰富多样的散文艺术风格为其理论作了明确的实证注解。

神气;文本结构;艺术风格

如果说神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的话,那么气就是一篇文章的生命。气如深秋绽放的兰花,神似沁人心脾的幽兰之香味;气如黄山俊秀雄奇的七十二山峰,神似缥缈缭绕于山峰间的云海;气是生动的感性直观,神是依赖感性又超越感性的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韵味,指向深沉的历史,无限的宇宙,通向道。本文既欲显其灵魂,又欲扬其生命。文章拟从五个方面来解说其万千气象,以味其情,以通其气,以悟其神。

一 诠释“ 神”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神曰:“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天垂象见吉凶以示人”之义,实是指客观世界一种异常的现象。《易传·系辞》上云:阴阳不测谓之神。指明神是一种变化莫测的自然规律。《易传·说卦》又说:“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意思也就是说:通晓变化道理的人,大概可以知道神妙的自然规律吧。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神”有二义,第一义是“‘养神’之‘神’,乃《庄子·在宥》篇:‘无摇汝精,神将守形’之‘神’,绝圣弃智,天君不动。至《庄子·天下》篇:‘天地并,神明往’之神,并非无思无虑,不见不闻,乃超越思虑见闻,别证妙境而契胜谛。《易》所谓‘精义入神’,《孟子》所谓‘大而圣,圣而神’,《孔丛子》所谓‘心之精神谓之圣’,皆指此言。……《文子·道德篇》:‘上学以神听之,中学以心听之,下学以耳听之。’晁文元《法藏碎金录》卷三亦谓:‘觉有三说,随深浅而分。一者觉触之觉,谓一切含灵,凡有自身之所触,无不知也。二者觉悟之觉,谓一切明哲,凡有事之所悟,无不辨也。三者觉照之觉,谓一切大圣,凡有性之所至,无不通也。’”三听三觉中“以神听”之“神”与“觉照”之“觉”是神之第二义,是最高境界的思维活动和审美感知,融自然力量的神秘性和人的灵魂的超越性于一体,能感悟客观事物的精义妙理及其神妙的变化。

二 诠释“气”

《说文解字》对气的解释是:气,像流动的雲气。气是象形字,造字本义是指易于在天地之间均匀扩散、飘逸的第三态物质,汽流。老子说:冲气以为和。此处气的涵义是天地阴阳之气。《左转·曹刿论战》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中气的涵义是指士兵的勇气、锐气。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自谓:“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他什么是“浩然之气”? 他回答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以此浩然之气涵育主体的崇高人格,这般伟岸的人格力量自然被士人所继承,并延伸至艺术风格,滋养了文章的刚健风格。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论文着力强调“气盛则言之短长声之高下者皆宜”,即是对孟子“浩然之气”所呈现的人格修养造诣的自觉道德认同。曹丕在《典论·论文》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的“气”指的是文章中呈现出的属于作者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个性和精神风貌。南宋刘宰秉持对精神实体及人格完整之高度信念,在《漫塘文集》中论述道:“文章所以发天地鬼神之秘,……必其气之清也,故物不得而汩之,必其气之直也,故物不得而挠之;必其气之和且平也,故物不得而激之;必其气之果毅奋发也,故物不得而沮之。……故论者曰:文章以气为主。”

三 “神”“气”合论

在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论的悠长历程中,时常可见神与气携手相牵、结伴而行的身影,如《礼记·乐记》记载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有伪。在阐述艺术本质时,由内到外,将气与神联系起来。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在论述艺术想象时,将神与气的微妙关系给予辩证性品质。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序》中直接提倡“夫文有神来、情来、气来 ”。视神与气如亲密情侣。宋濂在《文原》中指出: 为文必在养气,气与天地同(通),苟能充之,则可配序三灵,管摄万汇。灵与神相通,论气论灵也即是论气论神。刘大櫆继承中国古典神气说之精髓,在《论文偶记》中写道:“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曹子恒、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

这是对散文注重应用功能的反驳,将散文的审美功能充分显现,突出了散文创作的艺术旨趣和诗意美感。又说:“神者,文家之宝。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神只是气之精处”。他力图抓住散文创作的灵魂,给散文创作的神秘性去除魅惑,彰显了他的散文理论自觉和散文理念自信。

四 “神气”、字句、音节之文本结构层次论

《系辞》借孔子之口阐明:“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已尽其言,变而通之已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三国时著名经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立象”的目的在于“尽意”,“象”是“意”的感性显现,“意”寄寓在“象”中。从书、言到象、意,显示了明晰的思维层次结构,书、言、象的感性直观与意的理性内蕴共同组成了文本的层次结构,这种结构意识,是古典思维智慧的典型体现,它超越时空界限,获得了广泛的呼应。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中指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精确指明了艺术作品的不同层次结构的多样美学价值。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本文由表及里地分成五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声音层面;基于这一层面产生了第二个层面,即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也就是说,每一句法结构都有它的意义单元;在这种句法结构上产生了第三个层面,即要表现的事物、人物、背景这样一个层面,英伽登称之为小说家的“世界”;第四个层面是所谓的“观点”层面,即本文中的“世界”,是从一个特定的观点来看的;最后,也即第五个层面,英伽登还提出了“形而上性质”的层面(崇高的、悲剧性的、可怕的、神圣的),通过这一层面艺术可以引人深思。英伽登的这五个层面,层层沟通,逐渐深入,最终指向了文本的最核心最本质的层面——引人深思的形而上层面。现代文艺理论家李长之在其著作《苦雾集》中就文本的层次结构论道:“我们可以先问这个作品是口说的,还是笔传的?这一层离作品的核心最远,受的物质的限制也最具体。假如是笔传的,次问:第二,是写的,还是印的?第三,假如是写的,是毛笔,还是钢笔?假如是印的,石印,还是铅印?截至现在,这些问题还触不着那篇作品,事实上,无论批评者或研究者也还迂阔不到如此地步。然而如以那作品之达到读者的眼前的条件而讲,确不是毫无意识的发问。如果这些问题答复,我们就问:第四,文言,还是白话?偶尔一想,这似乎触着作品,实则还不行,因为我们并不能由此而加以理解或批评。第五,代表什么思想?这依然有关于物质环境,即所谓作者的时代,所属的阶级等。可以说触着作品的皮了。把这一层剥去,第六,会见那作品为什么发这样的情绪?也就是那情绪所由惹起的事实问题,也许因为革命,也许因为失恋……种种不一。这层还可剥去,其实是可以令人忘却,而到第七层,便只有令人把握的感情,感情的对象却已经抽掉了。这种没有对象的感情,可归纳入两种根本的形式,便是失望和憧憬,我们称这为感情的型。”经过抽丝剥茧般的思维旅行,终于抵达作品的核心地带,和真诚的灵魂热情相拥。视角超越了文本的感性层面,凝神聚焦于作品的最深本质。李长之的这个没有感情对象的感情的型与刘大櫆的“神气”、英伽登“形而上性质的层面”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共同地栖居于作品深邃的神秘之园。是意蕴一致、情绪相近的双胞胎,拥有几乎相同的思想基因。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写道:“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则音节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从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神气”到铿锵悠长、平仄呼应的“音节”,再到灿然直观、珠玑毕露的“文字”,从虚到实,从无到有,从理性超越到感性直观,蕴含着层次分明的思维结构,构建了层层流美溢芳的文本艺术结构,超越时空的界限和古今中外的文论家、艺术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共同将智慧的眼光聚焦于文本结构层次,丰富了欣赏、解读文艺作品的方法。刘大櫆更以此卓越的散文创作才能,给散文史留下了大量异彩纷呈、风格多样的优秀作品。

五 散文风格论

文章、艺术、学术及于清朝,皆具备其集大成之品性,刘大櫆之文章亦体现了其种时代风潮,《国史文苑传》记载道:大櫆并古人神气音节得之,兼集《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其气肆。其才雄,其波澜壮阔。尝著《观化篇》,奇诡似《庄子》;其它言义理者又极醇正。庄周之逍遥适意,寓言荒诞,思出尘外,超然物表。屈原之怨愤沉痛,缠绵悱恻,山下苦求,高洁精神。左氏之微言大义,辞约意丰,言近旨远,简约隽永。司马迁之发愤著书。萧墨 《经史管窥》引李耆卿《文章精义》盛赞韩、柳、欧、苏之文云:“韩如海,柳如泉, 欧如澜,苏如潮。”刘大櫆采众家之长,蕴自身之恢宏文气。

1.飘然之气

《观化》篇:结璘与郁仪遇于青冥之野。郁仪谓结璘曰:“吾与君御此轮也,自始有之而御之者数万年于今矣,而未之或改也。”结璘曰:“若欺余也哉!若今所御之轮非若昨所御之轮也。吾今与若言,若之轮非若与吾言若之轮也。”郁仪曰:“若何以知之?”曰:“吾以吾轮知之。”于是,两人相视尔嘻,曰:“吾知之,若亦知之,彼外人不知也。”

以寓言述参天悟地之理,无论是寓言形式之运用,对话问题之采纳,天道大理之冥然默会,皆既模庄子文之形,亦传庄子飘然之文气,思落尘外,神行文中,形神兼备。

2.浩然之气

《海舶三集序》:乘五板之船,浮于江淮,滃然云兴,勃然风趣,惊涛生,巨浪作,舟人仆夫,失色相向,以为将有倾覆之忧、沉沦之惨;又况海水之所汩没,渺尔无垠,天吴睒睗,鱼鼋撞冲,人于其中,萍飘蓬转,一任其挂罥奔驰,曾不能以自主;故往往魄动神丧,不待樯摧橹折,而梦寐为之不宁。顾乃俯仰自如,吟咏自适。驰想于流瀣之虚;寄情于霞虹之表。翩然而藻思翔;蔚然而鸿章著。振开、宝之余风,仿佛乎杜甫、高、岑之什,此所谓神勇者矣。

此段文章得盛唐之气象,飘逸与沉郁齐飞,豪放共顿挫一色。浩然之气鼓荡文中,字里行间挺立一至大至刚之士君子形象。读之油然而生钦佩之情,仰慕之意。亦思乘五板之船,浮于茫茫人海间,从容自在,游刃有余。

3.超然之气

《游凌云图记》: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于时极乐。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

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我们也可以说,味刘大櫆之文,文中有画。山势逶迤,崇岗积石之间,闲坐童幼三两,一冠者衣袂轻扬,超然欲仙。超然之气行于山岩积石间,游于文里画外,飘然之神则孕于情怀胸襟中。

4.逸然之气

《张复斋传》: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刘大櫆纳小说叙事法于文章之中,在紧张诙谐而略带戏剧性的叙述过程中,以从容笔墨,展悲悯眼光、真挚情怀,呈闲逸之气。节奏鲜明、矛盾叠起的行文脉络,内蕴舒展自如、闲逸淡定的心理和音。在文章变化律动与心理平和舒缓的矛盾对峙空间中,留闲逸之气、悲悯情怀自在鼓荡。

5.愤然之气

《顾备九时文序》:楚之南有渔者,冀得吞舟之鱼,而恶其钩之曲也,乃取庄山之金以为锥,投之潇湘之浦,大鱼之食其饵而去者以千数,而终年不一得鱼也。人见之,或讽其少曲。渔者曰:“宁终吾之生不得鱼,顾不忍曲钩而求之为耻也。”

此番失意之情,愤慨之气,远接屈子“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高洁精神,近连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之自由人格。

6.悠然之气

《祭左茧斋文》:君在山中,左图右书。池水浏浏,映蔚芙蕖,垂杨匝岸,潜有嘉鱼。千章之木,饶屋扶疏。佳花异卉,环植庭除。花开之日,照耀里闾。呼召僚党,荐酒陈蔬。作为诗歌,聊以自娱。

此段文有兰亭之遗风,拥桃花源之意境。以悠然之心映照自然之境,悠然之文气遍布于文之心胸。人与自然悠境倾心交换,自然以其花开换人之心开,人怀其诗意赠水面芙蓉,水畔杨柳、水中游鱼,人与自然悠然相合。

刘大櫆“神气”说上接方苞“义法”序物、清正雅洁之神脉,下启姚鼐“格律声色神理气味”“阴柔阳刚”之文思,成就中国古典文论史上蔚为大观之景象——“桐城派文论”,亦为桐城派居中国文学史之卓越地位而献巨量才识胆力。

[1][清]刘大櫆.吴孟复 标点 刘大櫆集[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8]汪裕雄,陈文忠.古典文艺理论批评论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9]朱良运.中国诗歌体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0]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1]李长之.苦雾集[M].重庆:商务印书馆,1942.

[12]贾文昭.桐城派文论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3][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ClassNo.:I206.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TheoryofSpiritandMoraleMadebyLiuDakuiandtheArtisticStyleofHisProse

Zhang Diping

(Tong Cheng Normal College,Tongcheng, Anhui 231400,China)

The spirit is regarded as the soul of an article, while the morale is as the life of an article. Liu Dakui’s theory of spirit and morale is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of romantic charm .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structure implied an idea of layer of structure . Various prose artistic style have provided a reliable evidence for his theory of spirit and morale.

spirit and morale;text’s structure;artistic style

张迪平,硕士,讲师,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安徽省社科联课题《桐城派文化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批准号B2012021)。

1672-6758(2013)04-0106-3

I206.2

A

猜你喜欢
神气音节层面
拼拼 读读 写写
神气的公鸡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神气小老虎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
神气小羊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