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战争诗研究综述

2013-04-07 08:49张兆年
关键词:边塞诗军旅三国

张兆年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三国战争诗研究综述

张兆年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将三国战争诗的研究成果划分为:专著、硕博论文,期刊论文,辑评本三个部分。并对重要的论点、论著进行了评介,总结了三国战争诗研究的经验及不足。

三国战争诗;分类研究

战争诗歌作为诗歌苑囿中的一大分支,历来被创作者和研究者所重视,但三国战争诗的研究则相对要薄弱些,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条:第一,“文学自觉”的光辉遮挡了它的光芒。对于这一段文学,研究者更注重从宏观的视角描述它对于整个文学史的作用,而很少将它拆开来进行单个的研究。第二,位于两座高峰之间的尴尬地位。三国战争诗处于乐章诗歌和徒诗交替期,它的创作既可以看做是乐章诗爆出的最后一团焰火,又可以看做是徒诗所鼓荡出第一波浪潮。但现实却是它的前面有《诗经》、汉乐府战争诗的经典篇章,后面又有唐代边塞诗的辉煌巨制,因此上研究者常常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它们身上,从而造成对其研究的不足。第三,研究对象很难界定。首先是文学史上常常将这一段文学以魏晋来命名,在研究时研究对象不好明确,研究者必须花费很大精力对“三国”这一概念进行阐释。其次是命名混乱难以确切定义,对这些诗歌,研究者要么将其归入征戍诗、军旅诗进行研究,要么将其当做边塞诗进行研究,一直以来很难达成共识,命名的混乱也是造成研究较少的原因。就研究现状来看,相对于其它题材、其它时代,三国战争诗的研究仍处于较为冷落的境地。研究者或者是将其植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简单梳理, 或者是选取单个作家作品加以研究, 或者是选择个别作家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未能从整体上对三国战争诗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因而使得三国战争诗的研究略显单薄,这与其在中国古代战争诗歌史中的地位极其不相称。现将其做一简要的回顾与述评,以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点必要的学术史资料,进而推动三国战争诗的研究进程。

一 研究专著及硕、博论文

就三国战争诗而言,真正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的只有台湾张姊明的《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三国时代战争诗研究》[1]一书。该书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是三国战争诗研究的重要成果。全书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到第二章结束,重点是对“三国战争诗”这一概念的界定以及其选题目的、研究意义等方法论的介绍。在三国战争诗的界定上,作者主要从三国时代含义、战争含义、战争诗之含义三个层次上对三国战争诗进行了界定,最后在定义时说:判断一首诗歌是否为战争诗,首先要以文本为基础,观察其内容是否为战争之呈现。以时间为经线将战争分为战前、战中、战后,以空间为纬线将战争分为战场与非战场。并据此将战争诗分为直接战争诗和间接战争诗两类。第二部分为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是进行作家研究。第三章论述了战争诗的产生背景及意义。第四章进行作家研究,将战争诗人分为作品多的与作品少的,战争诗作品比例高的和战争诗作品比例少的两种状况进行了研究。第三部分从第五章到第十章,用了六章进行作品研究,主要从战争观的角度入手将作品分为主战类、非主战类、对战争态度不明显三类进行研究,并对每一类题材都从修辞上做了详尽的分析。其不足在于对战争诗的概念界定过于主观,依据此概念进行界定与研究,可操作性不强,还有就是未能对三国战争诗有一个在整个战争诗史上的准确定位,客观上未能提升三国战争诗的历史地位,不利于引起研究者对三国战争诗研究的重视。其它的都是进行整体研究的著作。胡大雷《金戈铁马诗里乾坤:汉魏晋南北朝军事战争诗研究》[2]一书,全书整体性观照中古时期的军事战争诗歌。全书分三卷。上卷“战争实录编”,探讨叙写实际进行过的中古军事战争活动的诗作,有统一篇、四境篇、观兵篇、纪功篇;中卷“尚武精神编”,叙写中古军事战争活动诗歌的精神内涵,有边地篇、民歌篇、任侠篇、游猎篇、文教篇;下卷“人文情怀编”,叙述中古军事战争活动诗歌中的人文情怀,有外交篇、和亲篇、从军篇、闺怨篇、诗人篇。汪守德的《中国战争诗歌》,[3]该书是从战争角度阐发诗歌的美学,从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氛围中挖掘战争诗歌及诗人的内心世界。整体性的把握了中国战争诗歌的脉络、走向和魂魄,对各个时段战争诗的研究以战争观为基本立足点,以代表作品表现手法为切入点,点面结合,是一部具有较强探索性和阅读价值的著作。黄刚的《边塞诗论稿》,[4]在书中提出了“大边塞诗观”的概念,认为: 在中国古代边塞诗范畴的界定上, 我们认为应该坚持时间上的无限制性( 包括有边塞以来的整个古代社会)、地域上的全方位性(包括四境之地)、题材上的与边事相关性这三个方面。这样的界定使得边塞诗的涵盖面扩大,很多地方与战争诗交汇在一起,但对战争题材作品而言,却可以利用这样的界定去做整体上观照,避免了研究对象的孤立。

在硕、博论文方面,直接以三国战争诗为研究对象的是张在存的《三国军旅诗赋研究》,[5]这篇论文以引言为第一部分,对军旅诗进行了定义;第二部分为一到五章,分别以“三曹”“七子”“三国后期”为界限,对这一时期的诗人及作品做了赏析与评价。阎福玲《汉唐边塞诗主题研究》[6]以主题研究为切入点,将汉代至唐代边塞诗分为苦寒主题、尚武主题、征战主题、乡恋主题和风俗主题五个主题,将边塞诗研究和地理研究、民族研究、征戍制度研究以及民俗研究结合在一起,对于开拓边塞诗研究视野有很大的作用。其它都是整体观照式的研究。佘正松《中国边塞诗史论》[7]一文,从先秦一直梳理到唐代,将边塞诗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边塞诗的萌芽与成型期,认为初民之歌是萌芽中的边塞诗,先秦雄音是成型中的边塞诗;第二时期为边塞诗的转型与成长期,认为秦汉、魏晋南北朝边塞诗都属于这一范畴;第三时期为边塞诗的成熟与鼎盛期,隋、唐都属于这一时期。文章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作品为“纬”,注重“史”的发展咏络的梳理,是该文的主要贡献,但正是因为注重了“诗史”的脉络,使其在界定“边塞诗”概念时便将战争主题诗歌都定义为边塞诗,这样显得过于牵强。另外就是将秦汉和魏晋南北朝一起归入发辗转型时期也是极不合适的,因为秦汉诗歌与先秦诗歌一样都属于配乐诗歌时期,虽然时间上有先后但遵循的创作原理与机制是相同的。成曙霞《唐前军旅诗发展史》[8]将唐前军旅诗歌分为六个时期。先秦时期:军旅诗的形成期;秦汉时期:军旅诗的定型期;魏晋时期:军旅诗的发展期;南朝时期:军旅诗的逐步成熟期;北朝时期:军旅诗的南北交响期;隋代:军旅诗的进一步发展期,同样是以“史”的角度进行梳理与研究。关永利《唐前边塞诗研究》[9]将边塞诗分为先秦、秦汉、建安、南朝和北朝五个时期进行了“史”的梳理研究。李艳辉《中国古代战争观及其影响下的魏晋隋唐战争诗》[10]以战争观为切入点进行了“史”的梳理研究,认为中国古代战争观是以忧患意识为主导。

二 期刊论文的研究状况

期刊论文的研究状况可以分为三个种类来看。第一类是将其植入整个战争诗史中进行的整体性研究的论文。佘正松《边塞诗研究中若干问题刍议》[11]一文,对边塞诗做了整体梳理,并从三个方面对三国时期出现的新变化进行了论述。第一,边塞题材、形式进一步扩大,作者众多。第二,主题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第三,描写繁富,形象鲜明。同时也指出这一时期的创作既注重内容充实,又注重诗歌形式的华美。黄鹏《中国古代军旅诗发展略论》[12]同样是在宏观上梳理了中国古代军旅诗的发展过程,在论述三国时期时,重点分析了曹操自创《苦寒行》乐府,同时借旧体抒己怀的富有创造性的、开创了一代新风的文学创作活动。突出了曹操对战争诗的推进作用。黄刚《略论唐以前的边塞诗》[13]将魏晋南北朝定义为边塞诗由基本定型逐渐走向成熟期,同时肯定了曹操、曹植、蔡琰的战争题材诗歌的创作。阎福玲《中国古代边塞诗的三重境界》[14]将魏晋南北朝边塞诗界定为第一境:情境。认为魏晋南北朝边塞诗创作是虚设背景,进而达到抒情的目的;此外还说曹氏父子的创作为边塞诗奠定了两个基本主题:描写征战苦寒,抒发功业理想与报国热情。并进而指出其为“为抒情而造境的产物,不是真情感人而是矫情娱人”。结论显得较为偏激而有失公允。兰翠《论唐以前征戍诗的发展》[15]在论述三国时期时,肯定了他们模仿民歌,用乐府古题反映时事,言志抒怀。同时认为抒情主人公的转化和用征戍题材表现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这两种模式是三国时期诗人们的真正贡献。此外还有刘艳《浅谈军旅文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16],黄芃《中国古代军旅诗词发展略论》[17],郭其云《中国古代军旅文学的艺术特点与时代价值》,[18]这三篇文章都是从宏观视野对军旅诗的发展脉络做了简单的梳理。

第二类是以三国时代为背景的战争主题诗歌的论述。胡大雷《中古纪实性战争诗》[19]一文将韦昭《炎精缺》等诗歌定义为纪实性战争诗。并指出了这些诗歌对战争的描写,情感的抒发,人物的塑造以及景物的描摹上都与通常所说的边塞诗迥然不同。文章实质上是对战争诗和边塞诗做了一个基本的区分。郑虹霓《双峰并峙,声气相求——初探建安诗歌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20]一文认为“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作为中国美学史上两座高峰,遥相对峙。建安诗歌以其昂扬乐观的精神改变了此前边塞诗的悲凉感伤的面貌,开启了以边塞题材抒写壮志的诗风,从精神风貌、内容及形式上都对唐边塞诗有深刻的影响。陈芳《建安军旅诗简论》[21]文章首先分析了军旅诗的三种类型:直接描述战争战场,描写征夫与怨妇的作品,对征途中所见风景的描写、并加上了与战争相关的感情。然后论述了军旅诗与边塞诗既区别又联系的关系。成军《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谈魏晋南北朝军旅诗》[22]一文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军旅诗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建安诗人们多以史实为依据,慷慨侠气,雄浑浩大的场景与强烈奔放的激情有机地结合,具有同时期其它诗所无法比拟的阳刚之美和豪放之气。

第三类是以三国时代作家作品为论述对象的文章。黄昌年《曹操曹丕军旅诗之比较》[23]通过曹操曹丕军旅诗的比较得出了三个共同点和三个不同点。刘晓莉《曹操诗歌对汉乐府叙事题材的突破》[24]一文从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论述了曹操战争题材诗歌对汉乐府的突破。邢培顺《蔡琰lt;悲愤诗gt;非自述身世之作》,[25]作者依据诗歌内容去探索诗人生活经历,最后得出蔡琰诗中所叙乃是战争暴行给妇女造成的深重灾难,而非其自述身世。冯文凯《慷慨雄壮的爱国乐章:曹植lt;白马篇gt;浅析》[26]认为《白马篇》全诗以“忠勇”二字为线索,用赋的手法,热情赞颂边塞英雄少年,表达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大志和忧国忘身的豪情壮志。王莉《论lt;文选gt;中的边塞诗》[27]认为从《文选》所选边塞诗可以看出魏晋、刘宋这一段历史时期边塞诗发展两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是诗人主体由不具备边塞意识转向具备边塞意识,另一个是诗歌从建安军事诗衍变为刘宋边塞诗。

三 辑评本的出版状况。

辑评本主要有周深远、翟淑新选编《中国古代军旅诗词选注》,[28]郎宝如评注《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 军旅卷》,[29]宁国仕编著《中国历代军旅诗词注评》,[30]更生选注《历朝边塞军旅诗》,[31]鉴晔等主编《中国古代诗词分类大典 ——人物军旅类》,[32]孙丕任 郭春鹰选评《中国古代军事诗歌精选 》,[33]夏传才编着《军旅诗选讲》。[34]辑评本方面专门对三国战争诗开展研究的著作目前还没有出现,都是将其放置在整个战争主题研究的概念下进行了研究,辑评者通常会依据自己对战争诗的理解,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加以评点,在诗歌的鉴赏方面能给读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以上通过对三国战争诗研究现状的概述 ,我们明显的可以感觉到,三国战争诗的研究远远与其在战争诗歌史上的地位不相称。将其植入整个战争主题诗歌研究中进行的研究,出发点本来很好,就是以“史”的视野去阐释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用一个“模式”去套却是不可行的,三国战争诗中有边塞诗也有军旅诗,但是用“边塞诗”或者“军旅诗”去对三国战争诗进行界定却是极不合适的。可喜的是,在经历长期彷徨之后, 三国战争史研究现在已走上了正轨,张姊明先生的研究专著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三国战争诗研究领域还有很多潜在的内容需要挖掘,三国战争诗繁荣的原因、 三国战争诗诗歌意象的研究以及三国战争诗的历史定位等,都是需要我们去进一步进行研究开拓的地方,而这些薄弱环节乃至空白点,都为我们后续的研究留下了巨大的开掘潜能。

[1]张姊明.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三国时代战争诗研究[M].台湾:万卷楼出版,2004.

[2]胡大雷.金戈铁马诗里乾坤:汉魏晋南北朝军事战争诗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汪守德.中国战争诗歌[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9.

[4]黄刚.边塞诗论稿[M].黄山书社,1996.

[5]张在存.三国军旅诗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6.

[6]阎福玲.汉唐边塞诗主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6.

[7]佘正松.中国边塞诗史论[D].四川大学,2005.

[8]成曙霞.唐前军旅诗发展史[D].山东大学,2010.

[9]关永利.唐前边塞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

[10]李艳辉.中国古代战争观及其影响下的魏晋隋唐战争诗[D].内蒙古大学,2006.

[11]佘正松.边塞诗研究中若干问题刍议[J].文学遗产,2006(4).

[12]黄鹏.中国古代军旅诗发展略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3).

[13]黄刚.略论唐以前的边塞诗[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3).

[14]阎福玲.中国古代边塞诗的三重境界[J].北方论丛,1999(4).

[15]兰翠.论唐以前征戍诗的发展[J].烟台大学学报,1992(3).

[16]刘艳.浅谈军旅文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5(2).

[17]黄芃.中国古代军旅诗词发展略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3).

[18]郭其云.中国古代军旅文学的艺术特点与时代价值[J].武警学院学报,2006(6).

[19]胡大雷.中古纪实性战争诗[J].古典文学知识,1997(5).

[20]郑虹霓.双峰并峙,声气相求——初探建安诗歌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2).

[21]陈芳.建安军旅诗简论[J].文教数据,2006(15).

[22]成军.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谈魏晋南北朝军旅诗[J].古典文学知识,2003(6).

[23]黄昌年.曹操曹丕军旅诗之比较[J].船山学刊,2006(2).

[24]刘晓莉.曹操诗歌对汉乐府叙事题材的突破[J].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25]邢培顺.蔡琰《悲愤诗》非自述身世之作[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3).

[26]冯文凯.慷慨雄壮的爱国乐章:曹植《白马篇》浅析[J].武警学院学报,2008(1).

[27]王莉.《论文选》中的边塞诗[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4(1).

[28]周深远 翟淑新. 中国古代军旅诗词选注[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29]郎宝如.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 军旅卷[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

[30]宁国仕.中国历代军旅诗词注评[M].白山出版社,2000.

[31]更生.历朝边塞军旅诗[M].华夏出版社,2000.

[32]鉴晔.中国古代诗词分类大典 ——人物军旅类[M].华文出版社,2004.

[33]孙丕任,郭春鹰. 中国古代军事诗歌精选[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

[34]夏传才.军旅诗选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ClassNo.:I207.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GeneralReviewofThreeKingdomsWarPoemsStudy

Zhang Zhaonia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China)

The study of Three Kingdoms War Poem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 i.e. monograph, thesis and dissertation, journal article, and album evaluation. The paper reviewed the main arguments of those studies and sums up the achievement and the deficiencies about the Three Kingdoms. war poetry study.

poetry of the Three Kingdoms;classification study

张兆年,在读硕士,兰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0级。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

1672-6758(2013)04-0112-2

I207.2

A

猜你喜欢
边塞诗军旅三国
军旅青春正步走
胸怀军旅梦
本期主题:军旅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三国乱谈(1)
林宥嘉:军旅回归,重新上路
论中唐边塞诗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边塞诗概念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