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汉语詈语词

2013-04-07 08:49王颖哲
关键词:骂人语词汉语

王颖哲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浅议汉语詈语词

王颖哲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詈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更多的是针对詈语本体的研究,鲜少提及对外汉语教学。试从詈语定义出发,阐释詈语的使用目的和分类,对詈语教学进行重新定位。

汉语詈语词;骂詈行为;对外汉语教学

《说文解字》中对詈的解释是“詈,骂也。”詈语,即是骂人的话,也称脏话,粗口,不同的学者采用的术语不同。[1]詈语存在于每一种语言之中,是人类受到社会和环境影响下的产物,受到心理机制和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制约,“是语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中国号称“礼仪之邦”,讲究“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种传统观念导致人们很少正式谈论詈语。“不可否认的是, 这种语言现象以语言的负样态形式出现, 古来就有, 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至今未绝, 成为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3]因此研究詈语及隐藏在行为表面下语用价值是十分必要的。学界之前对于詈语词一直多以本体为研究对象,鲜少涉及对外汉语教学。本文试从詈语定义出发,阐释詈语的使用目的和分类,对詈语教学进行重新定位。

一 使用詈语的目的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一句彻骨寒”,没有人会在毫无原因的情况下使用詈语。一般来说,使用詈语主要出于以下几个目的。

1. 发泄愤怒。

詈语,从目的来看,最主要的是说话人为了发泄愤怒,这是它最原始的功用。梁实秋在他研究骂人的名篇《骂人的艺术》一开头就阐述了骂人的目的:“骂人就是有道德观念的意思,因为在骂人的时候,至少在骂人者自己总觉得那人有该骂的地方。……骂人是一种发泄感情的方法,又是那一种怨怒的感情。想骂人的时候而不骂,时常在身体上弄出毛病,……”语言作为人类最有效的表达工具,总是不可避免地带着说话者的感情色彩。而詈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其感情色彩更加强烈。骂詈者通过使用詈语来表达自身对于事、物、人等的极度不满情绪。骂詈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语音语调、身体形态的变化。如《吴越春秋》卷五:“越王复瞋目怒曰:‘死者,人之所恶,恶者,无罪於天,不负於人。今君抱六过之罪,不知愧辱而欲求生,岂不鄙哉?’”

2. 无奈的妥协和发泄。

孙顺霖在《中国人的骂》中将阿Q精神定义为“精神胜利法,是弱者无力抗衡强者在心理上的一种畸形反映;是旧社会身处最底层、受尽剥削压迫的人们,对于统治者的一种愚昧无知的消极反抗。在人格对等者之间,这类事情也屡有发生,这主要表现为对不明显攻击者的无力控诉和无知的对抗。”但是笔者认为,在人格对等者之间,更多的是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孙先生后来又举了一个孩子受到欺负的母亲骂人的话:“是哪家的不要脸的王八羔子,打了俺家的虎犊子!”其实要是这个母亲知道是谁打了她的孩子,也许她就不会这样骂了,但是就是因为她不知道,所以只能“站在雪地里,不顾天寒地冻,亮开嗓门”来表达自己的不甘,另外也有威胁他人不能再打自己的孩子的意思。

3. 生活的调剂。

有些詈语,如“兔崽子”“小混蛋”,并不是表达说话者对于詈骂对象的不满或者怨恨。有时候,是为了让气氛活跃或者表达喜爱的感情色彩。比如关系非常好的朋友好久不见,见到对方,其中一个说:“你个兔崽子,最近跑哪儿去了?”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的骂詈,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如骂詈者不会称一个老年人为“小兔崽子”,也不可能在寺庙、教堂等正式场合使用詈语。由此可见,虽然詈语是人们用来表达情绪的一种手段,措辞可能比较粗鄙,但是一样也要受到社会文化因素和环境的影响。

二 詈语的主要类型

对于詈语的类型,即詈语的本体,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法,刘福根概括了汉语詈语的11 个基本类别,[4]孙顺霖将其分为六个大类,[5]包括:

1. 与人相关的,包括性别、姓氏、丑俊、生理和职业;

2. 各类动物;

3. 植物,包括外形、质地和种属;

4. 灾异和神怪;

5. 工具、器物类;

6. 时间、地域类。

不过,两位的分类中,没有出现关于民族和历史的分类。中国古书中经常指称少数民族的“蛮夷”。如,岳飞著名的《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用胡虏、匈奴来指代金族,也是詈语一种。还有关于历史类的詈语,用历史上的反面人物进行骂詈,如秦桧、《窦娥冤》中的盗跖,似应也归为一类。

三 詈语的语用研究

詈语既是语言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说话者在说出詈语的同时给予詈骂对象一个刺激,同时也从詈骂对象的反应中得到新的刺激,从而进行自己的行为。作为一种相当激烈的言语行为,詈语是对骂的双方互相刺激的直接结果和手段。它普遍存在于社会中,与其使用者的身份、地位、背景、社会关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口头形式来表达。詈语一般句式较短,没有实际的意义,只是借用其字面的形式,通过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说话者的情绪,即梁秋实所谓“骂人是一种发泄感情的方法,又是那一种怨怒的感情。”同时,詈语也伴随着相应的体态语。通过一个人的詈语可以判断出他的性格、心情等情况。

通过詈语可以了解说话者的如下几个特征。

1.强烈的阶级观念和伦理道德意识。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所以语言不可避免的带有鲜明的阶级观念和社会道德意识。詈语一般都是说话者借贬低别人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威,如自称是“祖宗”。

又如《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凤姐把袖子挽了几挽,跐着那角门的门槛子,……又冷笑道:‘……糊涂油蒙了心、烂了舌头、不得好死的下作娼妇们,别做娘的春梦了!’”

王熙凤是贾府的实际当家人,是正妻,在她眼里,赵姨娘等小妾不过是下人,是不“配使三个丫头”的。而其中,“下作的娼妇们”体现了对于妇女的性别歧视。而伴随詈语的“挽”袖子,“跐”着门槛子,则表现了她与其他大家闺秀身份不符的肆无忌惮,嚣张跋扈的个性。

2.鲜明的民族观念。

华夏先民自认为自己居住在“中土”“中原”,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是开明先进的民族,由此对于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产生歧视,认为他们是“蛮夷”“胡虏”。抗战时期,称呼日本侵略者为“鬼子”也表现了保护家园,抵御外敌的民族意识。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蛮夷”“胡虏”等词应该属于民族侮辱语。[6]

3. 从反面说明中国人的理想。

在詈语中,说话者为了表达其愤怒、不满等情绪,往往诅咒詈骂对象遭受不幸或得到不好的结局,其中经常出现的就是诅咒詈骂对象死亡。于是詈语中,关于死亡的词名目繁多,如 “杀才”“夫杀的”“天杀的”“亡身短命”“该雷劈的”“该死的”“不得好死”等。另外还有咒人残疾的。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基本规律。长生不老是每个人的理想。正是由于有中国人普遍有这种理想,所以才会在宣泄情绪的时候诅咒其詈骂的对象不能实现这些愿望。除了死亡之外,财富、地位、名誉等理想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詈语。

四 詈语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詈语作为语言组成的一部分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不管是在汉语教学还是外语教学中一直都对詈语词避而不谈,更遑论对外汉语教学。近年来, 就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对待和处理詈语词,一些学者给出了一些建议。祝四清( 2003 ) 提出“脏话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是否应该学”的问题, 指出“从语言交际的角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脏话无论如何都不应被排除在语言学习之外, 脏话是任何一种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7]就对外汉语教学来说,宋玉柱(1999)认为“在高年级的对外汉语教学中, 不妨让学生接触一些常见的骂人话, 这样做当然不是鼓励学生去骂人, 而是为了增加他们的理解能力, 以利交际和阅读。”[8]

我们认为,詈语词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为了帮助学生使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在课堂教学和教材的编写上可以不必刻意地回避詈语词。但是也要注意几个问题,如詈语词的选择原则、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詈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它的认知价值就在于揭露社会丑恶现象,从说话者希望的对立面出发去攻击詈骂对象,以实现其宣泄感情的最终目的。詈语不完全是攻击对方的语言,要结合语境来分析判断它的真正目的。因此,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时,进行适度的詈语词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1]吴恩锋,全晓云.詈语的语用认知价值讨论[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2).

[2]胡士云. 骂人话及骂人话研究杂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 .

[3]刘文婷. 《金瓶梅》中詈语的文化蕴含与明代市民文化[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4]刘福根. 汉语詈词浅议[J]. 汉语学习, 1997(3) .

[5]孙顺霖.《中国人的骂》[M].河南出版集团中原农民出版社,2005 .

[6]胡剑波.我国詈语研究综述,西南农业大学学报[J].2009(7).

[7]祝四清.英语无“脏话”? ——关于我国英语教材的一点思考[J].云梦学刊,2003(4).

[8]宋玉柱. 要不要学点“骂人话” [J].汉语学习,1999(3).

ClassNo.:H195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OnChineseSwearWords

Wang Yingzhe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Jiangsu 221000,China)

Swear words, or verbal abusiveness, as a part of a language, now have been studied much as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recently. Yet it hardly concern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essay discuses the aim and sorts of swear words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teaching them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hinese swear words; verbal abusiveness;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王颖哲,在读硕士,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1672-6758(2013)04-0139-2

H195

A

猜你喜欢
骂人语词汉语
学汉语
你是那样美 唐心语词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喧噪
《老子》“自”类语词哲学范畴释要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骂人大声机
一首诗开始的时候
知己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