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十九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英国对中亚的“精明无为”政策

2013-04-07 08:49
关键词:中亚俄国阿富汗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试论十九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英国对中亚的“精明无为”政策

瞿毅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政府为了确保英属印度殖民地的安全,结合当时的中亚形势制定了著名的“精明无为”政策,即避免与俄国在中亚发生直接冲突,消除摩擦,与俄国保持和平关系,同时通过经济、外交手段保持英国对中亚诸国的影响力。为此,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然而这些措施虽然保证了英属印度殖民地的安全,但客观上也推动了俄国在中亚地区的扩张。

英国;俄国;中亚;“精明无为”政策

十九世纪上半叶,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英俄两大帝国在中亚(中亚地区分为北部的哈萨克草原地区,中部的河中地区以及南部的阿姆河以南地区,本文所论述的中亚地区特指的是哈萨克草原以南的中亚地区)开始了激烈的竞争。一方面为了应对俄国在中亚势力的扩张,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分“刺激”俄国,在这两难的情形下,英国自由党政府提出了著名的“精明无为”政策,①该政策在十九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成为了英国在中亚长期执行的一项政策。

一 “精明无为”政策的出台

1757年英印普拉西之战后,英国逐步确立了对印度次大陆的殖民统治。英国对印度财富的疯狂掠夺加速了其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也使英国人看到了领土扩张带来的巨大好处。讫止1800年,英国在印度榨取的年贡金额已经超过400万英镑,几乎是英国每年国库的三分之一,“贡金的增加成为英国领土扩张的一个始终不变的动机。”[1] 338因此,一方面维护英属印度殖民地的利益,另一方面向中亚进军已经成为了当时英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出发点。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英国在印度的控制范围不断北扩,如何保证印度北方边界的安全愈加成为英国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此时的英国正处于由“重商主义的殖民主义”向“自由贸易的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在“国旗要为贸易开路”的口号下,开辟新的商品市场也是执政的自由党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英国出台了新的中亚政策,即“精明无为”政策。

在中亚,英国面临的最大敌人是俄国,英国外交大臣著名政治家帕麦斯顿曾断言,英国的中亚政策对防御俄国的野心,建立边境安全是十分必要的。从俄国在高加索的地理位置来看,如果英国对俄国在中亚的扩张不加限制,那么波斯、阿富汗都有可能被俄国纳入其势力范围之内,而印度毫无疑问会成为下一个陷落的目标。所以英国中亚政策的核心就是确保英属印度殖民地及其周边的安全。起初俄国受国力的制约尚未全面染指中亚,而中亚诸汗国实力又相对羸弱对印度安全威胁较小,因此英国自由党政府出于维持欧洲均势的考虑,将专门针对俄国的中亚政策制定的相对保守,主要是以英国的军事优势为后盾,采取政治谈判、经济控制等手段控制中亚排斥俄国,“精明无为”政策因此得名。基于这个基调,此后英国对俄国在中亚的扩张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将俄国的在中亚的所作所为看作是是文明征服野蛮,秩序战胜混乱。英国政府甚至一度认为“有一个可以信赖的邻居来进行谈判,以替代野蛮人的所作所为”[2]146是对英国有好处的。但是中亚形势到1856年之后急转直下,俄国战略重心迅速东移使英国人措手不及。此时英国正处于自由党执政时期,“干涉他国内政被认为是违背自由党的原则的”,[3]76并且自由党政府主张打破贸易壁垒,取消贸易特权与垄断,“宣扬长期和平、减低政府开支和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和个人控制”成为了当时政治活动的目标。[4] 54正因为以上几点因素,面对俄国在中亚愈演愈烈的扩张态势,英国人的反应显得有些迟钝,并没有及时调整其早在30年代就制定的中亚政策,仍然延续着“精明无为”的基调,对中亚问题谨慎从事,这无疑为其之后在中亚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国在中亚的扩张态势达到了一个新高峰。这次失败使俄国失去了争夺近东的主动权,俄国人为了挽回战略劣势再次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亚,企图把中亚作为跳板进攻英属印度。此外,中亚地处战略要地,它是俄国触角伸向印度的必经之路。一旦俄国完全控制了中亚,那么俄军既可从西北方向经伊朗、赫拉特直抵印度,亦能翻越帕米尔高原从阿富汗北面直抵印度。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俄军这样深入中亚细亚以后,从北方进攻印度的计划,已经不再是模糊不定的意图,而是具有相当明确的轮廓了。”[5]641最后,中亚丰富的资源和广袤的土地是俄国理想的原材料市场和商品输出市场,在俄国人眼里中亚地区正是理想的选择。在19世纪初期的俄国官员和军事长官的眼里,占领中亚能够促进帝国的经济发展,[6]37时任俄国财政部官员的加格米斯特是这样描述中亚市场的:“随着俄国工业的发展,出口商品对市场的需求就越来越迫切,而俄国又不能同西欧的产品竞争……故只有中亚的市场才是俄国出口商品的有保障的出路。”[7]154总之,1856年后,俄国在中亚扩张的态势给英国的中亚政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精明无为”政策也在此时达到了顶峰。

二 英国与“精明无为”政策

为了贯彻这一政策英国政府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首先,通过一系列条约加强对阿富汗的控制。

阿富汗地处亚洲中南部,因其位于英属印度殖民地西北方,所以被称为印度的西大门。但它紧邻中亚也极易受到俄国的影响,鉴于阿富汗的独立与否对于英国而言至关重要,所以对俄国在阿富汗的一举一动英国都极为警惕。在面对控制阿富汗的问题上英国采取了两种方式。起初是武力征服,英军凭借着先进的军事装备很快控制住了阿富汗的战略要地,但在风起云涌的阿富汗人民反英斗争下,英军的入侵很快就以惨败告终。军事失败的教训让英国人更加坚定了对阿富汗和平渗透的决心。1850年到1870年间,英国利用阿富汗艾米尔为消除来自俄国的压力而倒向英国的契机,与阿富汗签署了一系列条约:“1855年东印度公司与阿富汗艾米尔签订条约,东印度公司保证尊重艾米尔领土的独立完整,并且绝不干涉其内部事务,阿富汗艾米尔保证公司朋友的朋友和敌人的敌人。”[8]731857年《英阿条约》英国向阿富汗艾米尔多斯特·穆罕默德保证在战时他能得到英国的补助金。作为交换,艾米尔同意英国派遣军官驻留喀布尔、坎大哈、巴里黑等要地以监督补助金的使用情况。1869年,英阿签订《安巴里条约》,条约规定英国需向阿富汗艾米尔什尔·阿里提供步枪、大炮等军事物资和300万英镑的现金援助。通过这一系列的条约使俄国在阿富汗的影响力被严重削弱,阿富汗实际上成为了英国政治上的附庸,英国则初步实现了对阿富汗政局的控制。

其次,借助经济、宗教手段不断加紧对中亚的渗透。

虽然英国极力避免与俄国发生正面冲突,但是在商业领域的竞争却时刻没有停止过。自由党领袖帕麦斯顿认为:“为商人们打开并保护其通商之道是政府的职责。”[3]14为了在商业上同俄国竞争,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积极进军中亚市场,极力扩大英国商品在中亚市场的份额。截至1863年,“英帝国每年经由阿富汗输往中亚各国的商品额已增至62.1918万英镑”,[9]1033由此而知,英国在中亚的贸易规模是相当可观的。英国在中亚的贸易活动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就连俄国陆军大臣苏合扎莫特也承认“英国并不打算占领波斯的或里海上的任何领土,而是要追求商业上的利益,……俄国比较担心的是英国威胁俄国在中亚以及中亚毗邻地区(如喀什噶尔)的贸易。”[7]152~153在商业渗透的同时,英国亦试图利用宗教的影响力控制中亚。早在十九世纪初,英国就向中亚地区派遣大量的传教士传播福音,据史料记载,在阿富汗曾发现一辆满载《圣经》和阿拉伯文《古兰经》的英国运输车,当地毛拉一再肯定地说这些《古兰经》中刊印着故意造成的错误,英国人显然是要在这里(阿富汗)扩大自己的信仰。[10]635俄国人对此也清楚地认识到“英国人不能带武器渗入的地方他们就带俄尺,如果俄尺也达不到目的,就不客气的使用福音书。”[11]145

第三,同俄国签订条约,划分势力范围。

英国与俄国争夺中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中亚建立一道屏障以此确保英属印度殖民地的安全,因此英国政府希望在印度与俄国控制的中亚地区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以此阻止俄国进一步向南推进。据此英国积极开展与俄国的外交谈判,英国人提议双方通过签订条约确定阿富汗北方边界问题,“以这种方式永远消除英、俄之间关于他们各自在亚洲政策方面的不安和嫉妒。”[12]297~298俄国方面迅速给予了积极地回应,1873年1月31日,马尔查可夫亲王在给英国的一封回信中提到:“我们满意的看到英国内阁在那些地区继续追求的目标与我们完全相同,即保证和他们以和平,并尽可能的保证以安宁……我们不拒绝英国提出的边界线。”[12]298~2991873年,英俄在划定阿富汗北部边界问题上达成共识,双方签署《英俄协定》,条约规定俄国的势力范围不能超过阿姆河,同时俄国亦向英国保证尊重阿富汗的独立与完整。1873年条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英俄在中亚的紧张对峙,但条款中关于阿富汗西北边界划定原则的模糊性为此后俄国进一步南侵提供了借口。

三 “精明无为”政策的评价

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英国由区域性帝国走向世界帝国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帝国的外交政策呈现出连贯性的特点。从1815年到1865年这五十年间,英国的外交政策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外交政策实施的原则始终围绕着:对和平的渴望,全球贸易扩张、对某一大国独霸欧洲大陆的抵制这几点展开实施。从这些原则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英国外交政策的重心是全球贸易和欧洲均势这两方面,殖民地问题并不是英国自由党政府首要关心的问题。而且与十九世纪下半叶不同的是,高额的管理与防卫费用使在维多利亚时代中期,殖民地渐渐被认为是一种财政负担——是“戴在脖子上的石磨”。[3]10即便像是印度这样重要的殖民地,英国自由党政府也不愿承担过多的防卫职责,“伦敦将英属印度的守卫职责交给了印度殖民政府”,但“印度政府只能在既定的框架内做出有限的选择,[13]302-303这无疑是英国中亚政策的致命缺陷。英国政府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与当时英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密不可分的。在国际上,欧洲的均势一直以来是英国外交政策的重心所在。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欧洲表面上回到了旧秩序当中实现了欧洲的均势,到了1848年,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使俄国在欧洲的影响力激增,俄国成为了“欧洲的宪兵”。一直极力维护欧洲均势的英国不得不将主要的精力聚焦在欧洲事务和近东问题上,远东的印度和中亚自然就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1856年之后的情况又有所不同,由于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随后它自愿从欧洲事务中退出而不再扮演积极的角色,英国又开始了担心大国之间势力均衡的问题。[3]6一方面英国与俄国在中亚有着激烈的矛盾,另一方面英国又不希望俄国被过分削弱以至于没有足够的实力去牵制欧洲大陆的其他强国。这就是为什么英国“既不想看到俄国在中亚屡屡得势,又不愿意付出代价与俄国一决雌雄”[14]36的原因。在国内,英国外交政策因其一贯性的特点,虽然在有些问题上领袖的意见也能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但是那些事关英国命运的外交决策非到万不得已不论是自由党政府还是保守党政府都不会轻易地做出变更,这也是“精明无为”政策能维持四十多年的原因。最后,英属印度殖民地上层内部的分歧也严重削弱了英国中亚政策的实效。殖民地上层在面对俄国威胁的时候分成了两派,以霍布豪斯(Hobhouse)为代表的激进派认为在中亚英国有一个可怕的敌人,那就是俄国。而保守派则声称“印度没有受到俄国人严重的威胁,那些宣称俄国威胁的人是为了隐藏他们寻求在印度及其周边进行扩张的野心。”[15]647经过反复的争论两派达成了妥协,双方都认为除非做好了充分的与俄国交战准备否则对于俄国在中亚的扩张英国只应该做出有限的回应。综上所述,英国的将欧洲摆在第一位的外交政策和国内的政治环境都是制约英国在中亚与俄国展开争夺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中亚问题上英国采取”精明无为“的姿态就不足为奇了。

注释

① “精明无为”(masterly inactivity)一词在亚瑟·斯文森(Arthur Swinson)的《西北边界:人物与事件1839-1947》(North-West Frontier: People and Events 1839 - 1947)和ME·亚普(M. E. Yapp)的《英属印度的战略:英国、伊朗和阿富汗1798-1850》(Strategies of British India :Britain, Iran, and Afghanistan 1798-1850)中多次使用,中国学者朱新光在《英帝国对中亚外交史研究》一书中将该词解释为“克制且谨慎的行动”,即“精明无为”,本文采用此说法。

[1]ChahryarAdleandIrfanHabib:HistoryofcivilizationsofCentralAsiaVolumeⅤ,UNESCOPULISHING,2003.

[2]HerryRawlinson:EnglandandRussiaintheEast,London:J.Murray,1875.

[3]约翰·劳尔著刘玉霞译英国与英国外交[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4]刘行仕.世界近代史不同时期英帝国殖民政策比较[J].咸阳师专学报(文科版),1997(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6]TimothyAndrewDempsey:RussianRuleinTurkestan:AComparisonwithBritishIndiathroughtheLensofWorld-SystemsAnalysis,OhioStateUniversity,2010.

[7]王治来,丁笃本.中亚国际关系史[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

[8]A.W.WardandG.P.Gooch:TheCambridgeHistoryofBritishForeigenPolicy,Cambridgeuniversitiypress,1923.

[9](俄)波将金.外交史(汉译本)卷1(下)[M].上海:三联书店,1979.

[10](俄)捷连季耶夫.征服中亚史(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1](俄)捷连季耶夫.征服中亚史(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2]王治来.中亚通史(近代卷)[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13]M.E.Yapp:StrategiesofBritishIndia:Britain,Iran,andAfghanistan1798-1850,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0.

[14]朱新光英帝国对中亚外交史研究[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5]M.E.Yapp:BritishPerceptionsoftheRussiaThreattoIndia,ModernAsianStudies.vol.21,No.49(1987).

ClassNo.:K14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Onthe“Masterlyinactivity”PolicyAdoptedbytheUnitedKingdomDuring1830sand1870sinCentralRegion

Qu Yi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China)

In the 1830s, considering the situation of Central Asia , the British government worked out a well-known "masterly inactivity" policy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British colony of India in order to eliminate clash and direct conflict betwee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Russia and keep peaceful relationship with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Meanwhile, through economic and diplomatic means, the British government still gave the full play in its influences in this region . All of these measures ensured the safety of India. However, it also stimulates the expansion of Russia in Central Asian region.

the United Kingdom; Russia; Central Asia; “Masterly inactivity policy”

瞿毅,在读硕士,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研究方向:中亚史。

1672-6758(2013)04-0143-3

K141

A

猜你喜欢
中亚俄国阿富汗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美国正在窃取阿富汗的钱
中亚速览
民营油企的中亚并购潮
阿自杀袭击频发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阿富汗让美国走开
《20世纪俄国史》前言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