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聋人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教学法的探究

2013-04-11 11:20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聋生历史

成 彦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0020)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春季全国高校普遍开设了一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史纲》”)。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1]。增设《史纲》课在新形势下对于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都是十分必要的。因而进入高校的聋人大学生也必须学习《史纲》这门课程。

《史纲》是一门以历史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它既是历史课,更是政治理论课。然而聋人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学习史政类课程有不少的困难。因为史政类课程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而聋人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着不足。聋人大学生部分或全部丧失了听力和语言能力,在高级思维能力、语言能力、阅读能力这三方面与常人相比都有较大差距[2]。又由于目前基础教育中的聋校基本上实行的是隔离式教育,和普通学校在教学进度上存在着差异,考入大学的大部分聋生在中学阶段没有系统学过历史课程或学得很少,所以聋生缺乏学习《史纲》所需要的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和历史分析能力。面对上述情况,怎样才能将欠缺的中学历史背景知识与大学偏理论的《史纲》课程在短时间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聋生更好地的理解并掌握《史纲》理论知识,笔者结合给聋人大学生讲授该课程的实践,对此进行了探索。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课前预热

了解聋生学习历史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找到聋生学习历史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所有学生都有用,对残疾学生更适用。运用该理论检验聋生自身智力发展水平与在教师、同学、教材或课程媒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以便找出最适宜的发展区,采用最佳的学习策略,以提高聋生学习经验的增长程度。虽然部分聋生未上过历史课,但可以先了解聋生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可以先从聋生所了解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开始。笔者在班级QQ群里问:“请问热播剧《还珠格格》里的皇帝是谁?”有个别聋生答了出来,可见清剧的热播使聋生对康雍乾以及三者的关系并不陌生。有的聋生对当年的热播穿越剧《宫》感兴趣,问康熙有几个儿子,这时可以顺便告诉他正史和野史的区别。有的聋生甚至按自己的固有思维单纯从字面理解“白色恐怖”四个字,这时可以乘机告诉他关于白色恐怖的历史背景。该课程讲的是中国近现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为了培养聋生纵向的历史时间表象和人物表象,笔者有意识地让聋生运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查找清朝十二位皇帝的帝号、名字、在位时间并作为作业。让学生了解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是道光皇帝在位,逐步在脑海中产生联系,并回答出道光皇帝和乾隆皇帝的关系(祖孙关系)。

(二)选取教学内容

对聋人大学生而言,《史纲》课的学习一方面有助于他们进一步了解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困苦生活;另一方面,更有助于他们把握近代早期的先进分子、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不懈探索和顽强抗争;有助于他们认识现代化社会建设中取得的种种重大成就,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通过深入学习中国人民为了完成独立自主、富国强兵的梦想奋斗一百多年,最终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挽救中国人民的命运,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等内容,在培养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选取教学内容是促进聋人大学生学好《史纲》课的第一步。目前高校使用的《史纲》课教材主要是针对健听学生编写,其本质上是 “说理”,就是讲思想、理论。教材由规范性和概括性比较强的历史语言构成,语言表述准确但理论性较高,抽象概念较多,学生难以理解[3]。更何况对聋生而言,内容多、篇幅大、理论深,不仅教材中的理论概括难以理解(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做铺垫),甚至教材中的一些文字也难以理解,加之缺乏学习历史课程的经验。如果完全照搬普通高校的史纲课教材,一是课时不够,每周2节课,一共28课时很难让聋生掌握 《史纲》课的全部内容;二是难度大,聋生很难看懂逻辑性、抽象性、概括性很强的教材。因此,在目前尚未有聋人大学生的专用教材之前,应该对普通高校的《史纲》课教材内容进行筛选,选取基本的历史背景知识进行教学,使聋生初步了解历史史实和历史规律,帮助他们掌握《史纲》的学习方法,开阔了解历史的眼界,增加历史知识的积淀,丰富人文素养。

(三)策划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和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在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上,它是指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筹划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灵活处理的过程[4]。由于聋生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策略必须经过精心策划,它既要能够调动聋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又要符合聋生的认知特点,激发聋生的思考,促进聋生的思维。一是在整个课程开始前,先让聋生了解整本教材的框架,了解教材内容覆盖中国近现代史160余年历史,时间跨度大,空间分布广,涉及领域多的特点。二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创始人的泰勒曾指出:“教学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教育者从事某种活动,而是在于引起学生在行为模式上的重要改变。”[5]所以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所以要引导学生根据他们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把中学的历史背景知识与大学的理论结合起来,在一周只有2课时的时间里根本不够用。所以,笔者的做法是:PPT上尽量多补充些历史知识背景,略述理论。当同学们头脑中有大体的历史框架和历史表象后,可以课后自学并深入理解。例如,由于每节课要学习一章的内容,预习时先看本章的内容,看不懂的就跳过。用笔勾划出关键词,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条约、会议及会议内容等),其目的是了解基本的史实知识。预习时不要求把书看得很完整,要求学会勾画关键词、关键句。接着,在课堂上笔者运用手语、PPT、板书进行教学,并与学生进行互动。由于历史专业的手语词汇较少,加之受笔者自身手语水平所限,故采取以PPT和板书为主、手语为辅的方法来讲授。三是布置课后作业,精选书后附录的题目,以巩固所学知识,学会自主分析问题,进行思维的发散和概括。要求学生做作业前在了解基本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把书完整地看一遍,看是否理解书中内容,不要求死记,但求理解。之后推荐一些具有相关资料的网络,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自主学习。

(四)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根据笔者的实践以及聋生的特点,总结出以多媒体为中介,讲授法为主,并灵活采用其他教学法(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参与教学法等)的综合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通过描述事实、解读概念、阐释规律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以教师为主导调控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主要由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方式构成[5]。虽然讲授法有利有弊,但讲授方式应该与其他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相配合,避免“满堂灌”式的讲授。尤其是利用聋生具有书面语言的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可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由于聋生缺乏中学的历史基础知识,这种方法更显必要。历史学科中存在着大量的陈述性知识,知识的系统性也很强,这种学科特点适宜于讲授法,聋生能够较完整地接受特定的历史课程学习内容,了解历史事件及其构成要素的内在关系。为了合理解决有限的教学时间与丰富的历史知识间的矛盾,教师要精讲,有重点地讲,用丰富的历史细节内容支撑讲授,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教育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课堂学习感觉器官接收信息的比例为:视觉占83%,听觉占11%,其他为触觉、味觉、嗅觉,可见视觉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聋生虽然有听力障碍,但他们的视觉相对发达,形象思维较好。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大量相关历史图片进行讲解。同时将历史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短时间内增加较深的印象,使聋生直观、形象地掌握教课内容,这就需要在选择、组织讲授材料上下功夫。

例1:在一张PPT中展现法西斯三巨头的形象,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合影单列一张、东条英机的形象作为一张放了出来,不仅让聋生了解其人,而且了解到两位合影巨头的关系。

例2:在讲授官僚资本(以四大家族为例)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四大家族代表人物单个展现出来,而是将宋氏家族的合影列为一张,陈立夫的照片列为一张。因为在宋氏家族的合影中(有宋母、蒋介石夫妇、孔祥熙夫妇、宋子良、宋子安),就包括了蒋介石、孔祥熙、宋氏家族三方面代表人物,这样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历史是鲜活的,在头脑中产生了人物关系之间的联系。可以趁机提问学生照片中宋氏三姐妹里少了谁?有学生答道:“宋庆龄。”接着顺便介绍宋庆龄是民主党派人士,而图片中的其他主要人物是国民党人士,这也同时为后续课程中讲授有关党派的学习内容打下了基础。

例3:恰当引入地方特色的文史资料。比如在讲授辛亥革命一章时,讲到最早涌现民主革命的思想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及他们的代表作时,详细对邹容进行介绍。加入了重庆一主城街道被命名为邹容路的历史知识,并配上街道邹容路牌的照片,让同学知道这是辛亥革命在重庆的重要历史见证。后来笔者和一聋生去重庆解放碑时,她马上问道:“老师,我记得你讲过邹容路,是指这条街吗?”可见利用当地历史资源活学活用是很有效的。

2.多媒体教学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制作包含影像视频资料的多媒体课件讲授《史纲》,声形并茂的课堂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使得课堂“动静结合”,激发了聋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具体表现为:

第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有效拓展课本内容及相关背景知识。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6]。而教材限于篇幅和结构编排,对历史背景的阐述很简略。多媒体课件利用视频资料以声形并茂的形式将有关背景知识呈现给学生,短时间内能一定程度上弥补解决相关背景知识的不足。如在讲授“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节时,由于聋生缺乏相关的初高中世界历史知识背景,仅靠文字材料和图片无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涵盖所涉内容。所以笔者在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纪录片《世界历史》之《欧洲人的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在课堂上播放,在短短十五分钟里很好地展示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结果极其影响。同时边播放边在黑板上画出‘世界地图’,向聋生解释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的大体航线和位置,顺便普及地理知识。接着PPT呈现一幅油画《蒙娜丽莎》,开始播放与之有关的纪录片《文艺复兴》(有选择地播放),并板书写下罗马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区别。最后展现克伦威尔与《圈地运动》、华盛顿与克林星顿的枪声、拿破仑与《自由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处死路易十六》等图片作简要介绍,同时问聋生:“当时中西断头台的区别是什么?”来引起聋生的兴趣。之后接着放word版的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横向比较表格来作总结,使学生一目了然。不要求聋生全记下来,而是做大体了解即可,同时提高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的能力。

第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强化聋生对课本知识的接纳与理解。对当前的许多大学生来讲,公共历史课的学习更侧重于应付考试[7]。考前突击背记,考后迅速忘记,这与当前的历史教学目的相差甚远甚至相左。为此,笔者利用聋生对电影感兴趣、具有视觉特长的特点,播放相关影片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授完《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章后,随即播放影片《建党伟业》片段,收到了良好效果。

第三,多媒体课件中影像资源辅助教学在学生形成知觉的整体性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8]。比如在讲授洋务运动的内容之一派遣留美学生话题时,呈现“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的图片并作简要介绍,接着播放纪录片《大清留美幼童》第一集,使这些历史人物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具体形象在课堂上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为聋生播放视频资料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几个有针对性的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去观看视频资料,增加课堂的有效性。比如在播放纪录片《大清留美幼童》第一集前先设计三个问题:1、洋务派为什么会有留美的计划?2、容闳在推动幼童赴美学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赴美留学有什么意义?播放完后,请学生自主发言回答。最后教师再补充由于洋务派的顽固封闭,使留美举措中途夭折的历史经过。

3.情境教学法

近代中国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内容,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可以有效培养聋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而情景教学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创设贴近这些史实的良好情境,将近代历史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思想,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由于仅靠手势来解释历史学科教学中的专业词语是较难让聋生完全理解的,只有在特定的教学情境来学习历史,才会使学生有正确的感受,真正地使知识“活起来”[2]。如讲到黄花岗起义,在简要介绍起义的内容后,接着介绍其代表人物林觉民与他感人至深的《与妻书》,播放电影《辛亥革命》里林觉民英勇就义前与妻子对话的片段,学生的表情随着气氛的高潮而变得深沉,然后播放word版《与妻书》的译文并找一位聋生带有感情地将文章用手语表达出来。英烈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精神感染、熏陶和激励着学生,使这种精神渗透、潜伏和弥散在每个聋生的思想里面。

再如讲到北伐战争时,展现《国民革命歌》的旧照片。接着老师问聋生有谁知道《两只老虎》这首歌,大部分同学都知道,这时告诉他们《国民革命歌》的旋律来自《两只老虎》。然后让一位爱听音乐的聋生用手语将《国民革命歌》‘唱’出来,该聋生表演时很有感情,同时也带动了课堂气氛,全班聋生都欢呼雀跃起来,课堂效果非常显著。

4.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形成令自己信服的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现实情况,对案例教学方法也提出了迫切要求。在《史纲》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原因在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有着许许多多可以作为典范分析和教育学生的人物和事件。例如:讲到长征一节时,笔者选择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的诗词《七律 长征》,该诗从时间和空间上高度概括了长征的全部过程,描写了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浓缩了很多景观,概括了惊险、曲折、悲壮、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笔者启发学生从诗词中了解到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以及爬雪山、过草地、三军会师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壮举。让该诗担当这节案例教学的灵魂。在此过程中,适时适度地插入讲解一些历史故事,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活跃了聋生思维方式,聋生感到本节课程内容既生动又丰富。

5.小组参与教学法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使之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并生成信息,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强调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发现,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9]。小组参与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呼应,能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境体验中理解、拓展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如当《史纲》整门课程讲授到一半时,聋生对历史知识基本有了大体的了解和感受,故笔者采取了小组参与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在PPT上阐明“小组参与教学模式”的要求,老师拟好备选题目;

第二步:采取以相邻宿舍为单位(便于彼此讨论、互相协作)的形式,每5人组成一个讲课小组。然后以“抓阄”的形式让每个小组选择题目,并选出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

第三步:讲课小组进入备课阶段(包括按选题查阅资料、制作课件以及推选授课代表等),在此期间可随时咨询老师;

第四步:由推选代表登台讲述、演示制作的PPT课件,每组20分钟;

第五步:随堂点评。

小组参与教学法调动了聋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了主动学习、相互协作的良好氛围,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能力和表达能力。

结语

笔者通过给聋人大学生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具体实践和探索,就如何认识聋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特殊性,将聋生的特点与历史课程的规律有机地结合并相互渗透这一命题进行了尝试、分析与探究。旨在使聋生掌握学习《史纲》课程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史纲》教材知识,更快地提高历史知识水平。当然,《史纲》课程中书面语言的固有特点,手语语言的准确表达,以及历史基础知识的铺垫等都是聋生学习历史课程至关重要的方面,故尚需不断地探索和深化。

[1]沙建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花钰锋.信息技术与聋校高中历史课程整合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5.

[3]尹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情境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设计[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5):123—124.

[4]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7.

[6]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解读 [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7.

[7]孙自俭.加强和改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理性思考[J].传承,2009(4):67.

[8]赵惠.影像时代的历史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论丛,2009(1):21—25.

[9]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J].全球教育展望,1999(1):21—23.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聋生历史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新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