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语言学视阈下的聋人手语研究

2013-04-11 11:20靳开宇吕金月黄龙斌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聋人手语语言学

靳开宇 吕金月 黄龙斌

(1.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2.吉林大学文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一、视觉语言学的兴起及内涵

人类要在社会中得以生存,最重要的是与外在世界保持密切联系以获得各种信息。众所周知,“人类有五种感知能力,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是人类认知外在世界最重要的两个途径。”[1]自然社会中的人依赖相关的感知能力认识世界从而培养改造世界的能力,运用各种能力正常生活、传达情感、交流思想等等。但是聋人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丧失了听觉接收信息的功能从而影响了言语能力的获得,相对于健听人,他们更重视从视觉感知上获得信息,为了能够正常生活、交流,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视觉语言——手语,学界首先从视觉语言学角度出发研究聋人手语的是法裔语言学家游顺钊先生,他从视觉语言理论框架对聋人手语做了全新阐述。

就本质上来说,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是相同的,都是人类传递信息的载体,聋人用他们的语言——手语,来传达信息进行交流,因此成为视觉语言学研究的鲜活生命,架起视觉与语言的桥梁。1983年,游顺钊提出“视觉语言学”这一新的概念。之所以提出这一理论框架,不是为了与众不同、独辟蹊径,也不想把它当作一门新的学科,而只是希望“对来自手语等不同系统的材料的视觉和空间因素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把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作为普通语言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

依照游先生的看法,视觉语言学的兴起只是对语言学领域中所忽视的部分进行深入挖掘,追溯到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对语言的研究也只是针对语言结构内部的研究,逐渐发展为功能研究,重视语言的发展脉络,但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研究,语言都是人类的交流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以人们能说会道为前提的,没有涉及到对非语言形式的研究,只关注了舌头和耳朵,用来听和说,从而就忽略了眼睛和双手也就是对视觉上的忽视。

所以,游顺钊先生希望通过引入“视觉”这一概念,拓宽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把人们一直以来忽视的视觉语言引入人们的视线,从而进一步加强语言学心理学、医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联系,从而充实和完善普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基于此,视觉语言学的研究就并不仅限于手语的研究,它包括一切可以从视觉方面进行研究的语言领域。例如:设计中的视觉语言,就是通过视觉概念来传达设计的理念,使设计通过眼睛来传达感情,达到设计理念的升华。另外,还有新闻媒体中的视觉语言,通过电视网络平台以视觉信息传达媒体效应。

“视觉语言”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视觉形式来传达语言的一种表现方式。游顺钊先生对视觉语言的研究是从我们熟悉的手语开始的,对手语的兴趣来自于他小时候对哑剧的喜爱,并从中发现视觉领域下无言语声音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它依赖一定的心理认知能力,从视觉角度阐释手语的交流方式,为人类开辟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游顺钊先生认为“视觉语言学”就是“着眼于视觉方面,从时空角度对聋人手语以及其他一些表达系统进行语言学范围的研究。”[3]

二、视觉语言学与聋人手语关系

(一)视觉空间性与聋人手语语序

手语不同于口语,手语主要依赖于眼睛与双手,通过空间上的手势动作进行交流,而口语依赖人类的声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以空气为媒介传递音波,让听话人感知语言从而进行交流。因此,在研究手语时要注重视觉上的空间顺序,聋哑人进行交流时,就依赖了视觉所看到的最为明显的部分,按照空间顺序捕捉信息。因此,视觉语言学与聋人手语的关系就表现在话语形成上的时空联系。比如说汉语的健听人在形成一个表达的时候都遵从主语+谓语+宾语——SVO的形式,这是现代汉语基本的句法规则,也符合语言符号线条性的特点,线条性要求人们在说出一句话的时候要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形成,没有线条性也就没有语法,不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也就成不了正真的语言,这是健听人说话时所遵守的语法规范。

聋人在完成一句表达的时候有着独特的手语语序的排列规则,一般情况下聋人的手语表达是按照SOV的形式完成的,因为聋人是以视觉为主要传达手段,他首先注意到的是实际存在的事物,然后依据两者所发生的配价关系来发出所要表达的动作,所以在展现手势语的时候就会按照先事物后动作的顺序来完成,因此就产生了SOV的表达形式。所以,聋人手语表现出的语法倒置现象正是其独特之处,由于受时空条件的限制,在表达方式上会与健听人有明显的区别,但不影响对整体语言的理解程度。

桂诗春先生在《新编心理语言学》一书中曾谈论“认知”论这个问题,其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信息处理模型也是一种“认知论”。[4]简单地说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在处理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按次序一个接着一个的串行处理”[5]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线性排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另一种是同时进行的并行排列”[6]对于并行排列的说法书上说得很复杂,但是如果把这种说法应用到视觉语言学视角下的手语表达会更容易理解,视觉空间下的聋人手语把所反映的信息有限空间里表达,对信息进行并行排列,这是由聋人特殊的语言表达所造成的,对聋人来说他们自身的表达需要不能用嘴说出来,只能用手势反映出来,而他只能在他视觉范围以内的有限空间里表达出来,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也必定要并行排列在视觉空间内。

比如:用中国标准手语打出“伯父”这个称谓语的时候,聋人需要打出两个动作,先打出手指字母“B”的指式,来表示伯的这个音,然后一手伸拇指贴在嘴唇上表示爸爸,即组成了伯父这个词。我们能够想象聋人在完成这个信息表达的时候是在同一个平面内并行完成的,如果不能有这样的认知那么聋人表达的手势就不具备任何意义。

另外,空间性也表现在手语表达出来的时序性,即在空间内手语表达的先后顺序,这与语言的线条性有相似性,没有语言的线条性就谈不上语法,语言的层次性也就消失了,那么也就无所谓语言。同理,手语也是语言,它要求具有自己的语言系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表达。

(二)视觉上的认识制约与聋人的认知心理特点

“认知语言学是在描写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努力解释其后的认知机制和规律。”按照王寅先生的观点,认知过程就是人的心智和思维与外在世界作用的过程,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通过自己认知过程获得经验,与心理形成相互照应的联系。聋人也有自己的思维,只不过他们失去了与外在进行交流的听觉能力,所以聋的内心很脆弱,在认知世界过程中并不都显示出积极的态度,有的聋人没有经过正规的学校教育,认知水平低没有形成与外在交流的欲望,反而失去交流的能力,完全依靠自己的经验尝试不同的手势与人交流,效果不明显,交流范围局限于身边的人。但是,无论是自然手语还是经过教学训练的聋人手语,他们在心理认知过程中都表现在对重点事物的关注上。

游顺钊先生在《视觉语言学》一书中举过一个经典的例子“一只猫逮住一只老鼠”[8],聋人在表达这一句话的时候为什么要先打出 “猫和老鼠”的手势,从认知角度就可以揭示出原因所在,“猫和老鼠”是聋人通过自身经验得知的具体的概念,在学习使用中,也会更加突出他们已知的共同的东西,表达出学习者认知的水平。然而又由于视觉上的限制,他先看到猫和老鼠,然后才明白两者的动作,所以在表达时会先表示出“猫”然后表示“老鼠”最后表示动作,而且这个动作还会带有方向性的空间特点,这是由聋人特有的认知心理决定的。

健听人通过眼看耳听使大脑获得信息,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物理心理上的反应,最后通过语言进行表达,是人的认知能力在起作用。那么聋人也同样具备这样的能力,语言学界关于认知领域的研究被看作是一个全新的过程,视觉语言学引入认知概念是一种突破,意在说明手语研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其中认知水平涉及到了心理语言学的内容,视觉语言学中的认知能力与聋人手语的关系表现在心理机制上,具体体现在聋人认知一句话的话语意义时,施事、受事、动作三者关系不能按照正常话语来分析,需要依靠聋人视觉先接触到的,心理上作为重点的内容来确定手语的表现形式。

因此,聋人通过视觉来认知外在事物,聋人的认知顺序表现为先用视觉观察外在形象,然后把看到的信息传入大脑,通过大脑形成聋人特有的“语言”理解认识,把这种“语言”外化为具体的手势语,聋人的心理认知机制与正常听人部分一致,只是接受信息的渠道有所限制,不能把握对事物的全部认识。认知机制是对聋人手语研究的另一个独特之处,聋人依靠手语表达思想,所表达的方式也是在反映聋人的认知心理特点,我们看到聋人用手语表达时会出现违反正常听人语言表达的方式,正是这种“违例”才体现了手语的特点,而对这些“违例”的合理解释必须考虑“视觉的感官认识制约。”

三、视觉语言学下聋人手语研究的意义

(一)视觉语言学下聋人手语研究的理论意义

重视视觉视角,加强手语研究的理论建设从视觉语言学的视阈下研究聋人手语是一个新的视角,意在通过对视觉下的观察研究深入到聋人心理,从而更好地为聋人进行话语训练,许多聋人从心理排斥语言习得,把自己封闭在小范围内,把聋人群变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特殊人群,淡出人们的视野,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视觉语言学下要探测聋人的内心,不断鼓励聋人群,让聋人从意识上把自己定位在正常人群范围上,争取聋人群应有的社会地位。

以往对聋人手语只注重研究手语的表达方式,设计出不同版本的手语表达形式,没有建立一个有系统的聋人手语研究理论框架,人们不否定聋人手语也是一种语言,但是语言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又符合自己的语法规范,有统一的语言形式,但是手语仅局限在表层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这是对手语的歧视。从视觉语言学的视角下对聋人手语进行研究,使我们或多或少地有一种理论意识,明白手语不同于正常人的语言在于它的视觉空间性,这对日后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聋人手语的空间时间性以及它所反映的聋人认知心理特点都是其手语形成的理论基础,对研究手语有理论上的支撑作用。

(二)视觉语言学下聋人手语研究的实践意义

理论服务于实践,要把人们归结出来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就要求实践的可行性,最突出的一点是要推广聋人手语,重视聋人教育。聋人手语教学在各大高校推广力度不足,社会上对聋哑人群的关注也不足,造成聋哑人群只与聋哑人群交流,社会交际范围少,生活范围也不足,这就对聋人的生存造成了威胁,如何推广聋教学,不仅需要学会手语,还需要关注聋人的实际状况,从实际经验中得到教学经验,鼓励广大在校生也学习手语,在关爱下学会如何交际,重视聋人教育,把所谓的特殊人群变为社会中应存在的一份子。

聋人的手语教学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不少特殊教育机构在聋儿童康复治疗中实行汉语手语双语教学,“双语教育是指让孩子从零岁到青春期之间早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利用这两种语言来与人交往,学习知识经验和阅读写作。”一方面来说是有积极作用的,聋人因为听不到所以缺少话语反馈,因此不会说话,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聋人有学会“说话”的可能。另一方面,手语和汉语都是语言,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会有干扰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实际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推动理论上的进步。

可以说,视觉语言学下的聋人手语研究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平台,现如今,聋人成为社会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应当得到更正常的交流与生活,加大对手语的推广力度,重视视觉传媒的效度,使特殊人群不再孤独,从视觉语言学视阈下进行的聋人手语研究就变得更加有意义。

[1]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游顺钊.徐志民译.视觉语言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3]王寅.认知语言学之我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173.

[4]徐志民.游顺钊与视觉语言学[J].国外语言学,1989(2).

[5]薛艳红.设计的视觉语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6]杨军辉.中国手语和汉语双语教育初探[J].中国特殊教育,2002(1).

猜你喜欢
聋人手语语言学
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刍议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美国聋人文化略观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科学认识中国手语,努力提高应用水平
奇怪的手语图
手语与聋人文化自尊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