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谱系障碍研究进展综述

2013-04-11 11:20张明平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谱系自闭症研究者

张明平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北碚 400715)

自闭症谱系障碍这一概念是在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以及阿斯伯格症等概念提出之后才得以提出的。目前,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数量繁多,领域各异。除教育界外,还有心理学界和医学界。文章选取、分析了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发现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一、描述性概念界定,概念使用不一致

1943年卡纳(Kanner)根据13个儿童的行为特点,把他们归为“情感接触性的自闭症障碍”儿童,1944年,他又将“情感接触性的自闭症障碍”定义为“自闭症幼儿”——指那些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世界的儿童。[1]

1991年,美国教育部将自闭症界定为:“自闭症意味着一种发展性障碍,对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交流以及社会性相互作用都带来了显著影响。通常在三岁之前症状已经出现,广泛地影响教育成绩。自闭症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他们好进行刻板运动和反复行为,抵抗环境的变化和日常生活规律的变化,并且拘泥于一种感觉体验的反应。”这一界定将自闭症确定为一种发展性障碍,并且注意到了自闭症的特征,及其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影响。

2001年,许天威指出“自闭症儿童是因神经心理功能异常而显示出的沟通、社会互动、行为及兴趣表现上有严重问题,造成学习上及生活适应上有显著困难者。”[2]该概念指出了自闭症产生的原因,自闭症的行为表现及它的影响。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3]岁前即有所表现的社交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缺陷,以及重复性的刻板行为,是自闭症儿童的定义特征。但是无论哪一种定义都主要是从自闭症的特征、产生原因及其影响这几个方面来界定的,但自闭症的产生原因尚不明确,因此这些描述性概念有失准确性。从中国近十几年的研究来看,2007年前,文章大多使用“自闭症”和“孤独症”,从2007年开始,也有文章使用 “自闭症谱系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概念使用的不一致表明,研究者没有对“自闭症”及“自闭症谱系障碍”间的联系和区别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常,“自闭症”指的是卡纳所定义的自闭症,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把“自闭症”分为了低、中、高功能自闭症。1994年汉斯·阿斯伯格(Hans Asperger)报道了4名伴有人际交往、行为互动等精神发展障碍方面的自闭症儿童,并将这类儿童称为“阿斯伯格症”患者。然而,由于这类儿童没有明显的智力发展迟缓或语言能力低下等特征,因此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由于阿斯伯格症患者和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即智商在75以上,没有明显的语言障碍的自闭症儿童)极为相似,又因自闭症儿童往往有某种特优能力,要截然分开他们很难。1981年,罗纳·温(Lorna Wing)提出涵盖两者的“自闭症谱系障碍”概念,它是指“在社会性互动、人际交流方面有欠缺,并在行为与兴趣上有着固着性与反复性”的儿童。[4]

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还需进一步对自闭症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且还要注意概念使用的准确性。

二、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原因研究

研究者分别从社会学、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角度探究了自闭症谱系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学原因

在社会学方面,研究者主要是从父母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进行研究的。Kanner(1943)认为,父母对儿童的情感需要的冷漠造成了自闭症。5 Bruno Bettelheinm(1967)指出,“自闭症”是那些冷漠、无情的父母不能和他们的孩子建立感情纽带的后果。自闭症患者的父母被冠以“冰箱父母”的称号。但是徐翠青、张静(2004)的研究表明:儿童自闭症可能发生在任何社会阶层的家庭,与家庭环境、父母职业、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等没有明显的关系[6]。

虽然徐翠青等人的观点对前人的研究提出了质疑,但是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父母、以及家庭对于自闭症的产生还是有很大的关系。

(二)医学生物学原因

医学生物学的研究集中于生物因素中的遗传因素、神经因素和孕产期危险因素,也有研究者认为免疫与营养因素也和自闭症有关。

1.遗传因素

有关自闭症的双生子研究、家系研究、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等表明,遗传在自闭症病因中起重要作用。

Folstein,Piven,Baily(1991)的双生子研究显示:单卵双生子自闭症发病一致率明显高于双卵双生子。[7]Bolton(1994)发现:在自闭症家系中,自闭症和广泛发育障碍发病率增加,因此指出自闭症存在家族积聚现象。[8]Cook(1998)通过研究,指出自闭症的染色体15q11-13部位存在重叠,因此得出 “在染色体15q11-13部位可能存在与自闭症相关的印迹基因”[9]。但是目前人们也研究较多与自闭症相关的其他染色体区域,而且所得结果和Cook不一致,因此难下肯定结论。

从已有研究来看,研究者都认为遗传可能导致自闭症,但是到底是哪些具体的遗传因素导致了自闭症还存在争议。

2.神经因素

一些研究者(Fetemi,Wilcox,2002)研究发现部分自闭症患儿脑体积比同年龄正常儿童相对要大,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异常。10Moreno-Fuenmayor(1996),Fatemi(2002)等认为,自闭症的发生可能与神经系统中中枢递质的功能失调有关。[11]但戴旭芳(2006)指出,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正常,仅极少数有脑部结构异常或病理性改变。[12]这些不同的研究结果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但仍然有待于医学生物学的进一步探索。

3.孕产期危险因素

一些研究者认为孕产期的危险因素也是导致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原因。李素水,谭钊安(1998)指出孕期病毒感染、先兆流产以及出生时窒息导致自闭症。[13]Hultman, Wilkerson(2002)认为与儿童自闭症有关的孕产期高危因素有精神抑郁、吸烟史、病毒感染、高烧、服药史、剖宫产、患儿早产、出生体重低、有产伤等。[14]李思特(2002)也指出,婴儿窒息、母亲年龄以及妊娠期水肿会导致自闭症。Emma(2004)15则认为,头胎、父母育龄大、先兆流产、使用尾骨硬模外麻醉、诱导分娩和产程小于1小时、胎儿窘迫、剖宫产分娩等因素导致自闭症。

这些不同的观点表明:虽然孕产期危险因素与自闭症有关,但不具特异性,也就是说,不能找到固定的几个或单一孕产期危险因素与自闭症的发生有关。

4.免疫因素

黄立宏,黄流清,杜亚松(2003),通过测定自闭症患儿血液中的免疫因子,发现这些因子存在异常。因此,他们指出:免疫功能障碍可能在自闭症的发生或发展中起了某种作用。在2005年的第4届国际自闭症研究大会上,美国研究人员报告说,自闭症儿童的免疫反应异于正常儿童。

除了上述原因外,研究人员通过已获得的研究成果一致认为,谷蛋白和/或酪蛋白饮食(主要是谷类食物和牛奶)对儿童自闭症有重要影响作用。

(三)心理学原因

在心理学与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原因中,研究者集中于心理理论 (Theory of Mind简称ToM)。该理论于1978年由普雷麦克和武德鲁夫提出,也称“心理推测能力”理论,指人类应具有的直觉的表征、理解和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16]研究者认为ToM的特殊受损引起了自闭症谱系障碍。[17]

卢天玲,李红(2004)介绍了国外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及其使用规则。[18]任真,桑标(2005)从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及其与言语能力、中心信息整合的关系等,研究论证了心理理论的缺损导致了儿童的自闭症。19焦青,曾筝(2005)从心理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其对自闭症儿童情绪理解的影响。[20]陈巍,郭本禹(2011)通过研究儿童心智阅读能力,发现自闭症儿童的心智阅读困难,并不是因为缺乏心理理论所预设的推理能力,而是因为其丧失在日常人际交流方面最基本的前反思的交互主体性体验所致。[21]

从对自闭症谱系障碍产生原因的探究发现,研究取得了相应的进展,如遗传在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作用等,可是虽然研究者提出的导致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原因很多,然而确切的原因仍然不知道,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干预方法的研究

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干预方法有:音乐治疗、结构化教学、应用行为分析、感觉统合训练、游戏治疗、药物治疗等等,但是研究主要集中于音乐治疗、游戏治疗及应用行为分析疗法。

(一)音乐疗法

研 究 发 现 (Bonnel、Motron、Peretz,2003;Heaton,2003,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音乐有特别的反应和爱好,他们有优越的音乐记忆和在音乐领域中的变通和创造能力,这为他们接受音乐疗法干预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音乐疗法的干预目标包括(Walworth,2007)认知、运动、音乐、自我帮助、社交、语言、控制等等24。

音乐疗法的种类有聆听法、主动法、即兴法、融合式法。聆听法又称“接受式音乐治疗”,即通过聆听特定的音乐以调整人们的身心,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Kem、Wolery和Aldridge(2007)采用接受式音乐疗法,增强两个3岁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研究者设计的早晨欢迎程序的独立性,研究结果发现,接受式音乐疗法有助于自闭症儿童进入教室,欢迎教师,和同龄人玩耍;歌曲使同龄人一样有更多的欢迎行为和同自闭症儿童交互作用[25];然而,Corbett、Shickman 和 Ferrer(2008)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托马提斯音乐疗法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接受和表达语言的能力并没有提高26。

主动法又称“参与式音乐治疗”,即引导直接参加到音乐活动中去,以得到行为的改善。即兴法即即兴奏式音乐疗法,指的是使用一种能演奏旋律的乐器,由治疗师引导病人随心所欲的演奏。

融合式法主要包括:音乐治疗与其他技术手段相融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个别治疗和集体治疗相结合。Brownell(2002),Pasiali(2004),Allgood(2005)等应用融合式法,针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不良行为等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融合式法能用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干预中。

(二)游戏疗法

游戏疗法是孩子通过沙盘游戏,激发出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动力,潜移默化地克服那些家长认为难以克服的坏习惯。该治疗主要适用于4-13岁儿童的攻击行为、焦虑、抑郁、注意力难以集中、违纪行为、社会适应障碍、思维障碍、应激综合征等。研究发现游戏治疗有助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沟通互动能力的提高,并且在融合班级里主动表示意愿、请求或要求的频率明显增加。[30]

此外,近年来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装扮游戏”的研究日益增多。Hobson认为,装扮游戏室儿童理解社会性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自闭症儿童由于缺乏人际交往以及对人理解能力低下,因而他们难以进行装扮游戏[31]。周念丽,方俊明(2004)发现自闭症谱系障碍幼儿的装扮游戏存在以下以及各方面的特点:1.对游戏本身缺乏兴趣;2.在游戏过程中缺乏与他人的经验分享;3.对玩具功能缺乏正确认知;[32]针对这些特点,周念丽,方俊明(2011)进行了提高自闭症幼儿装扮游戏能力的教育干预研究,该研究指出教师(家长)和同伴在提高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装扮游戏中的作用[33]。郭家俊(2011)针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装扮游戏的已有研究,介绍了装扮游戏的评估和干预。[34]

(三)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简称 ABA)

这一疗法建立在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上,其主旨在于分析并改善具有社会意义的、可观察、可测量的、有客观规律的人类行为。在操作层面,ABA有不同的干预方法,其中包括单元教法或回合教法 (Discrete Trail Teaching, 简称DTT)和关键技能训练法 (Pivotal Response Treatment,简称 PRT)。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广泛地应用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治疗干预中,我国的刘惠军、李亚莉(2007)从应用行为分析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的原理、方式、实施过程以及效果四个方面介绍了这一疗法的运用[35]。黄伟合、陈夏尧、李丹(2010)系统地介绍和分析关键性技能训练法的理论特色和主要操作技巧,并讨论分段回合教法和关键性技能训练法的共性与特色36。

(四)对于干预方法的简要评述

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干预方法除了上面列举的外,至少还有上百种,然而虽然方法甚多,但是却没有一种是公认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没有一种方法能最终治愈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

四、教育方面的研究

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国内研究的主要集中于对其教育安置形式的研究。江琴娣(2006)调查研究了上海市辅读学校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37]。大多数研究者支持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于松梅(2006);[38]连福鑫,贺荟中(2011)[39],并且提出了学前融合教育的建构模式 (周念丽(201140)。也有研究者对民办自闭症谱系障碍教育机构进行了研究,徐静(2010)指出了民办教育机构对自闭症谱系障碍教育康复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41]。

五、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研究进展的评价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研究甚多,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特征取得了较一致的观点;对其成因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并且针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特征,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干预方法。研究方法多样,实验法运用得较多。

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不足主要有:1.概念需要进一步界定,使用中也要注意概念的一致性;2.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成因还不明确;3.国内研究的诊断评价标准主要是采用国外的标准,且多为主观的描述,缺少量化等其他标准;4.干预治疗方法很多,但是没有公认的最有效的方法;5.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安置形式研究多,但是具体的教育策略、教学内容的研究少。

[1]Kanner,L.Autistic disturbance of affective contact[J].NervousChild,1943(2).

[2]许天威等.新特殊教育通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125.

[3]黄伟合.Asperger综合症[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

[4]周念丽.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

[5]Kanner,L.Autistic disturbance of affective contact[J]. NervousChild,1943(2).

[6]徐翠青,张静.儿童孤独症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2004(2).

[7]Folstein,Piven,BailyPiver,J.Thebroadantism phenotype:A Complementary strategyfor molecular genetic studies of autism[J].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Genetics,2001(105).

[8]RutterM.Genetic Studies of Autism;From the 1970s into theMillennium.JAhnonn Child Paychol,2000(28).

[9]Maeetrimi E,Marlow AJ,Weeks DE,et al.Molecular Genetic Investigationsof Autism Autism DevDis-ord,1998,28:427-437.

[10]FatemiSH,Halt AR,Stary Jm,etal.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65 and67kDa Proteins are Reducedin Autistic Parietaland CerebellarCortices.BiolPsy-chiatry,2002,52(8):805-810Wilcox,2002.

[11]Fatemi SH,Halt AR,Stary Jm,etal.Glutamic AcidDecarboxylase65and67kDaProteinsareReduced in Austic Parietal and Cerebellar Cortices.[J]BiolPsychiatry,2002(8).

[12]戴旭芳.自闭症的病因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6(3).

[13]李素水,谭钊安.孤独症患者围产期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

[14]Hultman,Wilkerson,Hultman CM,Sparen P,Cnattingus S.Perinatal Risk Factors for Infantile Autism.Epidemiology,2002,13 (4)&WilkersonDS,Volpe AG,Dean RS,etal.Perinatal Complications as Predictors of Infantile Autism.Int J Neurosci,2002,112(9).

[15]戴旭芳.自闭症的病因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6(3).

[16]Premark,D.&Woodruff,G.Doesthe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mind[J].Journal of Comparative BehavioralBiology,1978(107).

[17]Baron-Cohen S,Leslie AM.Mechanical,behavioral,and intentional understanding of picture stories in autistic chil[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6(4).

[18]卢天玲,李红国外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及规则使用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9]任真,桑标.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及其与言语能力的关系 [J].中国特殊教育,2005(7).

[20]焦青,曾筝.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情绪理解[J].中国特殊教育,2005(3).

[21]陈巍,郭本禹.自闭症儿童缺乏“心理理论”吗?——基于神经现象学的解读[J].中国特殊教育,2011(3).

[22]BonnelAC,Motron L,Peretz I,etal.Enhanced pithch sensitivity in individuals with autism:a signal detectionanalysis.JournalofCognitiveNeuroscience,2003,15:226-235.

[23]Heaton P.Pitch memory,labelingand disembedding in autism.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Psychiatry,2003,44(4):543-551.

[24]WalworthDD.Theuseofmusic therapywithin the SCERTSmodelforchildrenwith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ournalofMusic Therapy,2007,44(1):2-22.

[25]Kern P,Wakeford L,AldridgeD.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ofayoung childwith autism during selfcare task using embedded song interventions:a case study.MusicTherapyPerspectives,2007,25(1):43-51.

[26]CorbettBA,Shickman K,FerrerE.Briefrepot:the effectsoftomatissound therapyon language in children with autism.J Autism Dev Disord,2008,38,562-566.

[27]BrownellMD.Musicallyadaptedsocialstories to modifybehaviorsin studentswithautism:fourcase studies.JMusicTher,2002,39(2):117-144.

[28]PasialiV.Theuseofperscriptive therapeutic songs in a bone-based environmentwith spectrum disorders. Music Therapy Perspectives,2005,23(2):92-99.

[29]Allgood N.Parents’perceptions of familybased groupmusic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Music Therapy Perspectives,2005,23(2):92-99.

[30]姚嘉,毛颖梅.游戏治疗对轻度自闭症幼儿沟通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

[31]Boucher,J.Lewis,V.Generativityin thePlayof Young People with Autism.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1995,25,2:105-21.

[32]周念丽,方俊明.探索自闭症幼儿装扮游戏特点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7).

[33]周念丽,方俊明.提高自闭症幼儿装扮游戏能力的教育干预研究 [J].中国特殊教育,2011(9).

[34]郭家俊.自闭症儿童装扮游戏能力的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1(6).

[35]李亚莉.应用行为分析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7(3).

[36]黄伟合,陈夏尧,李丹.关键性技能训练法:ABA应用于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新方向[J].中国特殊教育,2010(10).

[37]江琴娣.关于上海市辅读学校自闭症儿童就学现状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6).

[38]于松梅.学前全纳教育中自闭症幼儿的教育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06(8).

[39]连福鑫,贺荟中.美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1(4).

[40]周念丽.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3-138.

[41]徐静.民办自闭症教育机构生存现状及发展策略探析——以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0(7-8).

猜你喜欢
谱系自闭症研究者
神族谱系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再论东周时期铜簠的谱系和源流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