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视域

2013-04-11 04:13贺长余
关键词:视域生产力马克思

贺长余

(辽宁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马克思哲学是基于进化论的社会进步思想,充满主体精神的实践原则诠释的自然观、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强调经济基础决定地位的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哲学是关于历史发展的哲学,历史发展的双重动力是阶级革命与生产力的发展。随着马克思哲学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意识形态化的工人阶级的“圣经”。历史进展的双重动力也随之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与发展”两大视域。

一、马克思关于历史发展双重动力阐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两大视域形成

马克思关于历史发展的论述形成了现代唯物史观,在阐述现代唯物史观的进程中马克思直接提出历史发展的双重动力因素即生产力发展与阶级革命。随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场域中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关于历史发展双重动力因素的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两大视域即革命视域与发展视域。

(一)马克思关于历史发展双重动力阐述

马克思指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但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1]23并且“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1]23一开始人与自然之间就有一种天然的现实关联,由于需要的日益满足,这种关联更加丰富起来。马克思认为这种现实需要的日益满足和丰富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马克思指出:“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而这种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1]24“同样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现为历史,他不需要有专门把人们联合起来的任何的政治的或宗教的呓语。”[1]25马克思直接将生产力要素作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现有的生产力发生了矛盾。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是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之间不发生矛盾,则只有消灭分工”。[1]27因为“分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例证,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这种力量现在却经历着一系列独特的,不仅不依赖人们意志和行为反而支配着人们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阶段”[1]30。这样的发展阶段被称之为异化。要消除这种异化必须消除这种异化力量的统治阶级“每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即是他的统治要求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式和一切统治,就像无产阶级那样,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以便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利益,而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1]30。所以马克思提出这种异化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即“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他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世界相对立”[1]30。“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了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1]35因而“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1]36。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历史的发展既不是“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纯粹思辨进程又不是超验实体的有意安排而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革命双重动力因素推动下的现实展开。

马克思哲学是学院外的非黑格尔式的非思辨哲学。马克思反复强调哲学实践的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的根本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现实性力量和真理性的根本标准”等观点都凸显了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关切。马克思的一生就是为了消除人类异化样态实现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一生。他痛斥青年黑格尔派和所谓的“真正社会主义者”空喊革命词句,畏惧和脱离现实状况的卑下行为,并与其空谈幻想的哲学决裂。他身体力行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和内在实质,提出了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革命的学说。由此,为当时社会底层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改变自身命运的现实路径。马克思哲学自然而然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意识形态化的工人阶级的圣经。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两大视域形成

当然,马克思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差异,但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历史发展的双重动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视域即革命视域和发展视域。以列宁、斯大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就秉承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视域。列宁明确提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2]此后,斯大林也提出“现代社会生活的轴心是阶级斗争”的观点,并在党内开展大规模的肃反、清洗运动。与此同时,在苏联国际环境影响下,本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际,毛泽东也提出了“阶级斗争为纲”的论点,并在国内大规模开展反右、文革等运动。可见,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思路,崇尚阶级革命在现实中的作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视域。

然而,由于阶级革命的暂时效用,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视域得以夸大并僵化,产生许多不堪回首的历史灾难。进入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深刻反省自身出现的历史问题,及时转变不合时宜观念。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进行深刻检讨指出:“我们教条化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反而显得有理论根据。”“我们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误当成保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会议最终提出“对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的主要是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3]。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就是要面向现实面向我国当下实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确立了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发展生产力成为新时代中国面临的新主题,又回到马克思哲学关于社会生产力理论的根基上。邓小平在反思中国建设的实践经验后提出了一系列新方针。当代中国“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到开放,从固守成规到各方面改革”[4]。社会主义应该有比资本主义更加发达的生产力,经济文化落后不是社会主义。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上的周期性重演的革命动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观念以表述过千百次,但这对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1]36由此可见,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应时代呼唤重新将生产力发展提到历史核心地位,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视域。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视域与发展视域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视域和发展视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革命视域与发展视域有着根本不同的内涵和理论表征,在历史进程中,由于过于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视域从而忽视或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视域,造成重大社会历史问题的产生。以此,我们需要认真反思马克思哲学这两大视域。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视域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视域是在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中,过于强调阶级革命的重要性和唯一性,突出革命和斗争的历史核心地位,夸大并僵化革命斗争因素的一种解读维度。

列宁曾指出:“俄国的纲领实质就是组织无产阶级斗争,领导这一斗争,争取达到最终目的——由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和组织社会主义。”[5]“阶级斗争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问题之一”“经济派只承认阶级斗争中的那些从自有资产阶级的观念看来最能容忍的东西,而拒绝比自由派更进一步,拒绝承认更高级的,自由派所不能接受的阶级斗争,这种阶级斗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阶级斗争概念,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唯一的实际动力。”[6]斯大林进一步继承前人阶级革命的观念指出现实的历史就是“自发的发展过程让位给人们自觉的活动,和平的发展让位给暴力的变革,进化让位给革命。”[7]转向国内,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中也曾指出:“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得到认识的方法论。可是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

显然,以列宁为代表的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者迷信阶级革命的权威,将阶级斗争视为推动历史的唯一动力因素。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阶级革命成为解开历史困境的有效路径,但它并非历史进展的万灵妙药。现实表明夸大、僵化阶级革命的历史效用,产生的历史教训是惨痛的,是有目共睹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视域存在历史局限性,他自身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理论表征:

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视域强调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对立。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演讲时说到:“唯心论和唯物论学说都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存在,在阶级没有被消灭以前,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对抗是不会消灭的。唯心论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代表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起着反动的作用。唯物论则是革命阶级的宇宙观,它在阶级社会内,从对反动哲学的唯心论之不断的斗争中生长与发展起来。”[8]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视域突出辩证法中的否定环节,弱化辩证法中的肯定环节。列宁指出:“根据马克思怎样运用从唯物主义来理解的黑格尔辩证法的例子,我们能够而且应该从各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这个辩证法……举马克思运用辩证法的实例,以及现代史尤其是现代帝国主义战争和革命提供得非常之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方面的辩证法的实例予以说明。”[9]由此看来,列宁突出辩证法的否定性、斗争性、批判性原则。不仅是列宁本人而且还有很多马克思主义者都将辩证法视为否定性的。其原因在于教条化地曲解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评价:“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10]其实,在此处的上下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并非将辩证法等同于否定性的辩证法,只是将其视为把握现实的方法论原则。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视域强调阶级革命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对效用。指出阶级革命、斗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巨大杠杆”“唯一动力”。有些社会主义国家“斗争哲学”“阶级斗争为纲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的思想成为主导,大范围开展“革命”“斗争”运动。其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视域以两级对立的思维框架审视社会历史的发展。革命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者强调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对立,强调不同阶级之间的直接对立。在这种僵固对立的框架下,唯一解决矛盾对立的路径只有一方通过斗争或革命方式战胜另一方。除此路径而外,其他解决方式或是一种妥协或是背叛、欺诈。唯有你死我活的斗争哲学才真正有助于历史轮轴的拓步前行。

综上,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视域以突出阶级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主导作用为终极指向。曾为苏联、中国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有力指导。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一定效用,但因此而夸大、僵化革命视域,遮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视域,却导致社会主义国家一系列“动乱”。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视域内涵

马克思曾鲜明指出:“异化当然只有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1]30无论通过革命实现消除异化,还是通过革命达成历史发展,其根本在于生产力发展。马克思在1874年写的《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针对巴枯宁所鼓吹的“彻底革命论”“随时革命论”“在俄国很快的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提出:“彻底的社会革命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条件联系的;这些条件是社会革命的前提。”[11]在苏联及中国近现代,共产党人以革命论为指导,成功地发动了一场深刻的社会政治革命。但在接下来本应该倾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由于长久的反复的专注于阶级革命的理念,导致不能复归理性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不可能长期忽视或忍受生产的匮乏。当革命迟迟不能兑现当年的理想承诺时,势必引发对这种理念本身的质疑,并且在当今时代,随着时代主题由战争转向和平发展,核心矛盾与中心任务由阶级斗争转向发展生产力,以及无产阶级政党政治角色由夺取政权转向执政。这些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视域转向发展视域提供了契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视域同样是一种马克思哲学的解读维度。不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视域在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中,凸显生产力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展中的基础作用及核心地位。“生产力是人们的全部历史基础。”[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视域即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是时代精神的彰显,其本身有这样几个理论表征:

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视域反对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僵化对立,强调实践观。改革之前的苏联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贯穿着唯心论与唯物论绝对对立的逻辑主线。秉承发展视域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才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要素。实践是实现了人与物、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能动的生活过程,它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实践诚然受到一定现实条件制约,可它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有机关系,体现着人类的创造性与真理性。邓小平曾鲜明提出:“我们不要盲目争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人类历史的发展以实践观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唯心论与唯物论直接对立所造成的历史发展困境。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视域弱化否定性辩证法,突出和谐辩证法。否定性辩证法将否定的环节上升为辩证法的轴心原则,将“否定”“批判”“革命”教条化,使之成为“斗争哲学”“阶级斗争为纲论”等政治第一、革命至上的意识形态范式的理论基石。与此相反,和谐辩证法是对对立面关系的重新认识和重新对待,是向对立面的统一性倾斜。其实对立面本身包含有彼此一致的方面。双方不仅能够结合,而且他们的结合会产生出一种新的机制,更好地促进事物发展即达至否定之否定的最高环节。发展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者注重和谐辩证法的理论实质,弱化否定性的辩证思维,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视域主张建构和谐社会。历史经验告诫我们发展需要稳定和谐的社会条件。在此前提下生产力才可有序发展,同时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行。由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适时提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并把此目标定为今后长期发展的核心。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视域在当代中国的回响

近现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视域的引导下,确实成功开展了一系列社会革命。可“文革”等运动的历史教训清晰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视域只适用于特定时期,不可教条化,否则将会成为谬论成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严重障碍。“文革”之后深处痛苦中的中国人民经过深刻反思,将被革命视域遮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视域提上日程。

1978年底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明确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的最大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不只是当前恐怕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到经济工作上面。”[13]194虽然“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于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13]251。所以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14]375。显而易见,此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视域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以此,当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果敢地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邓小平直接指出:“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14]237因而“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4]370-371。所谓的改革开放就是变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最终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要找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核心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进历史的最终动力。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阶级对立与斗争已不复存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需要彻底转变,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同匮乏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才是当下中国社会实质矛盾。只有发展生产力,只有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顺利开展。否则“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3]150。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视域引领下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逐步踏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以发展为指向,引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继邓小平之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的伟大旗帜,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深入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国际社会主义出现巨大困境,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空前的压力。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又一次处在历史关头。以江泽民为领导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临危受命,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方针不动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面前,成功稳定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捍卫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捍卫了社会主义事业,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利益,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在前行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我们摒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视域下所坚持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两级对立,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的新局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这一创举不仅受到国内人士的反对,而且也遭到国际方面的质疑。他们都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才搞市场经济。按此逻辑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两相对立,万不可结合的极端。可是当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视域向发展视域的转换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便成为现实。我国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现样式,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提出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制定和实施了“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方针,从而使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中国的共产党人进一步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视域的框架下,才能合理有效地建立起来。实现社会和谐,建立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在中国古代有“大同世界”“小康社会”的和谐之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可这种理解与认识带有空想性。与此不同,现如今当下中国所要建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视域为其提供了科学理论框架。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不能建立在以革命冲突为导向的社会基础之上。否则有序将被动乱所取代,民主法治将被暴力革命所取代,正义将被冷酷无情所取代,友爱将被冷漠所取代。在革命视域的理论框架下我们不能发现和谐因子。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视域在当代中国日益凸显,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建立提供了平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样也要在此平台上建立。当我们还在偏执人与自然根本对立之时,生态的破坏、自然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繁光临,使得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为了人类的现在和未来我们必须转变对待自然的先前态度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视域使得对立面相互结合的空间和余地得以产生并扩展开来。不仅使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和谐有序,而且使得所有原初被视为绝对对立的因素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利的、共同的条件。正因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令世界惊异不已的“中国奇迹”。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列宁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99.

[3]李洪林.我们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1):6.

[4]邓小平文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69.

[5]列宁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04.

[6]列宁全集:第 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7.

[7]斯大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230.

[8]毛泽东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9]列宁全集:第 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9-30.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3.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7-288.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7-478.

[13]邓小平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邓小平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视域生产力马克思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