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语境下长笛艺术教育的民族音乐传承

2013-04-11 04:13
关键词:长笛民族音乐母语

姜 磊

(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音乐文化的生成、繁衍到枝繁叶茂受到各个民族的社会环境、生产方式、语言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它构成了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传统音乐的民族本体性和民族文化生存延续所形成的传承性是相互渗透的,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沉淀,传统音乐不断地“吐陈纳新”,在传统音乐根基的基础上其民族音乐精华得以延续。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不断发展推动了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民族音乐自身的民族性和民族文化延续而形成的传承性在音乐教育中有着不可言喻的推动作用。长笛艺术以其清透的音乐灵性自传入我国始便在此生根、发芽、繁衍,长笛艺术扎根本土并与本民族文化互溶,使得长笛艺术在民族音乐元素的传承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纵观我国西洋乐器教育教学,多重技能轻文化,对民族音乐的挖掘更是少之甚少。笔者通过长笛艺术教育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分析民族音乐元素在整个母语环境中如何与长笛艺术融合,并力求通过教学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一、中华文化母语语境下的民族音乐教育的迫切性

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具有典型的地域性、丰厚的传统性和广阔的发展性,传统音乐的根基和精华在历史的流变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祖辈们通过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留给了我们一笔博大精深的珍贵的音乐遗产。最早在河南舞阳贾湖村考古发现的骨笛,使得我们的民族音乐的乐器具有了八千年的历史,长久以来,我国音乐的传承主要通过民间、文人和专业班社来进行,而近现代以来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多是通过专业的音乐教育来实现的,而近现代的音乐教育实践多以西方音乐文化为重心,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却极少地开采和挖掘,使得民族音乐的教育在我国处于从属地位,在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对母语音乐的价值、思维、音乐操作、记谱方式等均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使得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接受的是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思维方式。西方音乐富有理性,拘于理论,在以后的工作中传播的是西方的音乐文化。我国音乐特点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地和谐统一,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思想使其更富有等级色彩,音乐主要来源于民间,立体地表现出人们的内心感受,使得我国的音乐形神兼备,具喜怒哀乐,如婚、丧乐曲。天人合一,宗庙等级,民间生活劳动创造,三者揉和决定我国的音乐。中西方音乐文化具有极大的差异,西欧音乐文化冲击着我国的音乐文化,在分析各种音乐形态时,大多套用西欧音乐的理论术语,使得音乐学习者不自觉地按照西方的音乐文化体系对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异化处理,本民族的音乐元素则逐渐被同化。近几年,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逐渐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如在九年制义务音乐教学《大纲》中规定:对待外来文化,我们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在体现民族性的同时,也注意选择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而且遵循了这样两条原则:(1)在我国音乐作品中,积极发掘少数民族音乐作品;(2)在外国音乐作品中,尽量扩大选择面,避免外国作品只讲西欧的作法,照顾各文化圈的优秀艺术作品。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编写教材的编者受到的是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使得其编写的音乐教材各个要素仍然采用西方音乐体系,而我国的民歌、戏曲等必须采用中国传统的音乐结构和音乐形态进行分析和解读,使得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力,有鉴于此,重视我们文化母语言教育,重构母语音乐体系,已成为当前音乐教育的迫切任务。

二、长笛艺术与我国民族音乐的互溶关系

建构中华文化的母语音乐教育,需要在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开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华文明大地开花繁衍,在具有丰厚的历史承载的西方音乐艺术面前,坚持民族音乐传承的音乐学者们依然坚持自身的文化选择模式。长笛艺术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在中华文明的大地上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接受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渗变和创新。长笛音域宽广,音色清澈柔美:低音区婉约如冰澈的月光,中、高音区则明朗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长笛演奏擅长花腔,演奏技巧多样灵活。如何将长笛艺术与我国民族音乐进行互溶?

用长笛表现我国民族音乐作品,营造出不同的音乐感受,最终将民族音乐作品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舞台,是长笛艺术在我国良好发展的具有研究价值的方向。随着长笛艺术的发展,很多中国风格的长笛音乐作品随之产生,这些作品既能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得以良好的保存,又能够体现长笛艺术的魅力,丰富了音乐形式。2009年在上海音乐厅上海音乐学院何生奇教授的长笛音乐会演奏了《春江花月夜》《幻想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三首中国作品,为这场音乐会增添了不一般的分量。这三首作品均由上海音乐学院长笛教授方定昊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谱写,这些作品体例、篇幅都很完美,在难度和深度上也不逊色于西方的长笛作品,但是在教学中人们习惯性采用西方经典作品以致于这几首带有中国特色韵味的作品被“淹没”其中。因此,何声奇教授呼吁:“中国作品要靠演奏家以演奏的方式推广。”据悉,在上海音乐学院等多方面的努力下,收录了10首中国作品的《红色的记忆》长笛作品专辑唱片已陆续出版。长笛艺术与中国民族音乐的互溶促进了中国作品在国际舞台上传播,由我国著名长笛演奏家谭密子先生改编的长笛曲目《夕阳箫鼓》中典型的中国民族风格使得这部作品受到了许多长笛演奏家的青睐。国际长笛界泰斗皮尔·兰伯(PierreRampal)曾在他的音乐会表演中演奏过该曲目,我国的民族音乐作品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传播到世界各地。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贺绿汀生曾提出将中国古老的、有特色的东方音乐用新的方法、新的技巧、新的意识,发展到它最高的形式而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民族音乐……从中不难看出,在中华文明大地上,长笛艺术的流入为中国民族的音乐又增添了一种不同的音乐器材、一种不同的音乐形式、一种不同的音乐文化,但最终目的是将二者进行互溶产生新的音乐形态,以我们的民族音乐为基础,将民族音乐改良后二者合为一体,将我国的民族音乐推向世界舞台。当然文化的融合不仅仅局限于西洋艺术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文化是充满活力和包容性的,能在一定地区发展起来的文化,必定会对该地区人们的社会环境认识和创造活动产生影响。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原来在不同民族间存在的语言、服饰、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的差异的逐渐缩小乃至消失,进而产生新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融合必然出现的大趋势,这也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的体现,但是无论音乐文化如何融合与发展,都需要以本民族音乐为根基,形成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

三、母语语境下长笛艺术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

世界音乐文化是多元发展的,每种形式的音乐文化都有其独立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我们应重新审视各种音乐文化和认识自我母语的价值。而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了解和掌握呢?植根于中华文明大地的音乐学者如果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都难以把握,那么又何以对只靠书本和其他方式了解的西方的音乐文化进行深入地探究呢?无论哪种音乐教育如果能够对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丰富的音乐遗产进行深入的开采和挖掘,那么民族音乐将成为一朵美丽的花朵绽放在各个角落。只要对传统的音乐进行探究,其规律是可以掌握的,其体系也是能够总结和归纳出来的,只有中国人能够说清楚中国音乐是什么和中国音乐的魅力所在时,中国音乐的独有魅力才能够得以展现,母语音乐的价值也才能得到重视。纵观世界各国的音乐形式,都能够体现出本民族音乐的独特特点,2010年南非世界杯官方主题曲《Waka Waka(This Time For Africa)》这首歌曲有浓郁的非洲气息,一经推出则在世界各地快速传播并流行于世界各地,其旋律和音乐风格都体现出该民族特点,让人联想到非洲的阳光、草原,以及非洲人随着激昂的节奏扭腰起舞的情形,联想到南非人民的热情和激情。有如此浓厚的民族特色,此曲必将成为传世经典。

要构建中华文化的母语言音乐教育是以中国的音乐语言为传播,西方乐器长笛在我国的教育的基本原则则是以长笛的整个风格、音色、节奏等特点来丰富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终以传扬我国的民族音乐。目前的音乐教育现状均是以欧洲音乐体律为中心,而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规律和特征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使得本民族的音乐精华被淹没。作为长笛艺术的演奏者和研究者,应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为己任,这仅靠几个学者来研究是完成不了的,需要每一名音乐学习者和研究者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共同参与,王耀华教授曾提出的应该包括中国音乐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美学、价值观念以及音乐形态学等方面。在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纵向深入研究中,在与东西方诸民族和中国各民族、各地域之间的横向比较研究中,探寻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特性,重建中国音乐的理论体系。

在长笛艺术教育过程中,笔者注重对民歌、曲艺、戏曲音乐等内容的乡土音乐教材的作品选择,并分析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异同,培养学生热爱中国音乐文化的情感和音乐思维。以改编后的《夕阳箫鼓》为例,这首曲子改编于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作品为无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依照古曲《春江花月夜》的旋律改编而成散板性质的引子由C宫系统的D商调开始,逐步通过共同音G转到降E宫系统的C羽调,引出主题。该作品的特点是每四句一换韵,是典型的古诗词具有的特点,这需要演奏者具有一定的古文化底蕴,了解作品中作者描绘的江南春夜的景色,作者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并寄寓了游子思乡的离别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这样的作品只有植根于中华文明大地的炎黄子孙才能够理解其中的境界,即使具有再精湛的演奏技艺的长笛演奏家,如果不了解中国古诗词文化,也难以演奏出该作品的精华和神髓。

要构建传承中华母语文化音乐教育,需要每一位从事音乐的人沉淀下来做实事,积累经验并加以推广,相互交流和融合,最终合力构建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引进其他国家先进的演奏技巧或音乐处理方式。当然目前我们也做出了许多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以长笛专业为例,开设了民族音乐史的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邀请致力于传统音乐的专家来进行讲座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中小学音乐课程增设了传统音乐教育的内容,个别地区依据自身的地域特点,自编本土民族音乐的教材,包括戏曲音乐、民族音乐、曲艺等,通过本土的音乐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与民族音乐思维。笔者所处的学校处于东北地区,该地区的学生对东北民歌比较熟悉,并易于接受,东北小调分为山歌、歌舞曲和萨满调。东北民歌格调生动活泼,极具当地民族的特色,在长笛艺术的教育中,笔者选取以东北民歌为素材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如以其他民族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学生对作品理解不到位,也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如以刘锡津、霍殿兴改变的长笛作品《春潮》,乐曲创作依据东北民歌音乐素材,描绘了春日江上船歌回荡,千舟弄潮捕鱼忙的美好画卷。引子部分描绘了春江晨景,慢板通过动听的旋律展现出江上逐渐繁华的画面,波浪式律动的快板勾勒出船影叠叠捕鱼的景象,最后快板的缩减再现抒发了渔民的喜悦之情。整部作品以西方的音乐技巧展现了东北民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学生们仿佛置身于自身的生活之中,对作品易于理解和掌握。再如陈大可作曲的《小八路勇闯封锁线》同样以东北民歌为素材,乐曲通过描绘小八路骑马冒着敌人的炮火,通过封锁线递送紧急情报的情节,歌颂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代少年英雄。乐曲背景简单易于理解,学生更加容易掌握。而在演奏曲目之前,需要演奏者确定作品中的民族意蕴,在长笛的演奏过程中技巧以及情感等音乐处理均围绕其进行展开,不能脱离东北民歌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旋律,一旦脱离了民族地域性的音乐风格,作品主要的特色被淡化,那么当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便会显得苍白平庸,难以吸引人,只有主旋律突出、音乐民族风格独特的音乐作品才有可能在世界舞台上得到广泛地流传。

因此,构建母语体系的长笛教学,需要在作品和音乐风格的把握上更多地选用我国具有民族特点的优秀作品,并充分展现长笛的艺术特色,使二者相互摩擦、融合进而产生崭新的火花。再如,现代的音乐节奏注重低音变化,而传统的中国音乐(如戏剧、民乐)则没有低音节奏变化。在作品改编时这丰富了我国民族音乐的主题结构,丰富了音乐形式,使我国的传统音乐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突出了主旋律又创新了音乐形式。

总之,音乐文化是弘扬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而本民族的音乐语言以最质朴手法表达了人类最真挚的情感,这也只有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才能够更深地体会,随着音乐交流逐渐频繁,这为长笛艺术与我国民族音乐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这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元性是离不开的,也是长笛艺术长期在我民族环境发展过程中适应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而被动的选择,优秀音乐教育者需要掌握多种的音乐艺术形式,进而在表演和教育的过程中自然地突出本民族的音乐特点,中西音乐文化之间、音乐形式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二者的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重点是在保持我民族原有艺术特性的基础上,更好地保存和发展长笛音乐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在长笛艺术教育过程中进行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也只是进行我国民族文化探究的冰山一角,还需要更多的音乐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保留本民族音乐的特色并与世界音乐文化接轨,传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而丰富整个音乐文化。

[1]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育编辑室.初级中学音乐:第一册(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34.

[2]乐新.中国长笛音乐作品创作研究[J].音乐创作,2006(2):95-97.

[3]王耀华.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之得失及发展[J].音乐研究,1995(2):56.

[4]孙继南,周柱锉.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46.

[5]刘超.长笛独奏曲《夕阳箫鼓》中的音乐内涵与特殊技巧运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1):111-113.

[6]樊祖荫.中华文化母语与专业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1996(2):22-24.

猜你喜欢
长笛民族音乐母语
长笛与圆号的咏叹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母语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论长笛在交响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母语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