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价值取向:七个“怎么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之钥

2013-04-12 18:02陈建清
关键词:民生问题民生发展

陈建清

(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4)

为深入回答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理论界的部分专家学者撰写了《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以下简称七个“怎么看”)这本通俗理论读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同此前相比,2010年的“理论热点面对面”这一系列读物将一贯坚持的民生视角更加集中、充分地展示出来。

1 七个“怎么看”民生问题的内涵解读

1924年,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民生主义》的演讲中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他明确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1]孙中山先生也曾将民生问题概括为衣、食、住、行四要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生问题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理念中,民生的具体内容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生存的民生,主要是指人的基本生存状态。这是民生的底线和基础,主要表现在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基本需求的满足情况,是人的生命和人类社会延续下去的一种保障。第二部分,生活的民生,主要是对人的生活质量的一种衡量,是人在最基本生存问题满足之后对生活品质的一种追求,是更好地生存的需要。第三部分,发展的民生,主要是指人的发展状况、发展权利、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是人的发展权的表现形式[2]。下面,我们就用民生三个部分的内容来解析七个“怎么看”。

第一部分,生存的民生,这是民生的底线和基础。主要集中在“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和“怎么看就业难”。

自1978年以来,中国GDP年均增长近10%,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在我国方方面面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却更加凸显出来。根据2009年的数据,“目前全国4 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94.1%”[3]4。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完成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按2010年标准贫困人口仍有2 688万,而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 300元人民币/年),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以贵州为例,贵州省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问题,并未掩盖城乡、区域之间发展的巨大差距,提出了应该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落后地区贫困群众生存问题的人文关怀。

就业是民生之本,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而且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可以说,就业是一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怎么看就业难”重点提出了如何促进农民工就业、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和帮扶困难人员就业。特别是指出了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扶持力度,因为“在我国庞大的就业大军中,有一个自身条件较差、非常渴望工作岗位而又很难实现就业和创业的群体,被称为就业困难人员。这一群体,主要包括以‘4050’人员为主的大龄失业人员、残疾人、低保对象、‘零就业家庭人员’等。”[3]32他们尤其需要就业扶助。

第二部分,生活的民生,是为了更好生存的需要。主要集中在“怎么看看病难”和“怎么看房价过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3岁,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63岁),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75岁)。但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新型健康问题不断出现,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然比较强烈。“而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农村居民看病最难。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不仅医疗资源不足、技术薄弱,而且看病就医极不方便”[3]38。“怎么看看病难”提出了应该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群众看病困难、医疗费用过高等问题。

“蜗居”、“蚁族”、“房奴”、“裸婚”等热词的流行,表明高房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承受之重”。安其居,才能乐其业。“住有所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怎么看房价过高”强调了住房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强化政府在住房保障中的主导与核心作用,要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

第三部分,发展的民生。主要集中在“怎么看教育公平”和“怎么看分配不公”。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工具,教育公平了,社会才能公平。”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当前,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3]54。“怎么看教育公平”重点提出了要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

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传统,分配的公平不仅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发展权利和发展机会。如果分配不公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那么社会就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穷人愈穷,富人愈富。“怎么看分配不公”指出,在绝大部分百姓的收入来源都是劳动收入的情况下,解决分配不公问题首先要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收入,扭转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的趋势。

最后,政治是民生的保证。“怎么看腐败现象”提出了要确保权力的合理运行,降低腐败发生的几率,就要让权力“晒”在阳光之下,正如人们常说的“腐败是腐蚀剂,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当前我国民生领域出现的问题,除了发展不够外,也与现阶段的制度安排和体制不完善有关。因此,必须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特别是要确保权力的合理运行,破除制约民生改善的体制性障碍。

2 将以“民生”为核心的七个“怎么看”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改革教学中

思想政治教育与民生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关注民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诉求。“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4]现阶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不关注民生问题,是无的放矢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定是空洞而无用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授课对象是当代大学生,他们已经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比较功利,对政治理论缺乏兴趣。如果再以那种教条式的方法来展开本课程的教学,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政治理论,那么就会显得空洞无物,必将引起学生的排斥。要想使“概论”课显得充实、生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我们可以把以“民生”为核心思想的七个“怎么看”融入到教学当中。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参与主体是农民的特点,紧紧抓住土地分配等基本民生问题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入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根据地的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身做主人,在经济上分到自己的土地,生活上有了明显改善,农民成为我们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为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为了充分调动全民族各阶层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及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减租减息”政策符合全民族共同抗战的需要,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土地政策,为使税负建立在合理水平上,中国共产党还采纳了边区政府议员李鼎铭先生的建议,实行“精兵简政”的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土地改革为经济工作重心,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使广大群众分到了土地,把农民从封建关系中解放出来,充分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热情。

新中国成立之初,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明显提高。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成为国家主人,为解决民生问题奠定了政治基础和制度条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由于大跃进、“阶级斗争为纲”等左的思想影响,也使民生工作出现了曲折。“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全国解放二十几年还是没能彻底解决全国人民吃饱饭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问题。邓小平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确立了“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我国进入到了民生改善的快速发展期。不管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都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民生。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5]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是一个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改善民生的阶段性目标。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到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的高度来认识,是这一阶段党的民生思想的重大发展。

在改善民生的方法上,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和激励作用。提出只有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更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才能更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运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快速发展,成为党改善民生的重要思路。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度关注并着重解决民生问题,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大力改善民生,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民生活大大改善,民生建设上升到一个新水平,并将推进科学发展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民生乃是和谐社会之本,能否满足社会成员物质文化需求,能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所在。

总而言之,七个“怎么看”与“概论”课程的融合,首先就是把七个“怎么看”的民生价值取向,贯穿到“概论”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民生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中国共产党人不管是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要想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6]。

其次,虽然七个“怎么看”是在2010年出版发行的,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七个问题仍将是群众长期密切关注的热点。因为这七个问题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而且这七个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这七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可以成为“概论”课教学的经典案例,运用到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中。

[1]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802.

[2]叶琛.中国共产党民生理念探析[J].前沿,2012,(4).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6.

[6]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7.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民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