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制药技术类专业课程标准与设计的实践研究

2013-04-12 18:02丁岚峰刘伯臣姜旭德梁运霞王伟包玉清刘宇峰
关键词:技术类工学结合制药

丁岚峰 刘伯臣 姜旭德 梁运霞 王伟 包玉清 刘宇峰

(1.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66;2.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双城150100;3.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50;4.黑龙江省科学院大庆分院,黑龙江大庆163000)

课程标准一词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解释为:“规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文件。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写教材的基本要求。”[1]1952年在全面学习前苏联的背景下,称课程标准总纲为“教学计划”,各科课程标准为“教学大纲”。

近年来,多数学者将课程标准定义为:“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具体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实施建议及评价,体现该课程期望学生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2]它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简言之,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开发、设计到实施和评价的标准化规定。

课程标准与设计是确定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与内涵的纲领性文件。规范制药技术类专业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的课程标准与设计,对于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考核、课程实施与设计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课程标准与设计的原则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制药技术类专业课程标准与设计必须坚持以下六项原则。

(1)动态性原则。制药企业是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朝阳产业,其现代化程度和生产工艺日新月异。建立制药技术类专业的课程标准与设计时要与时俱进,跟上制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只有以培养学生把握制药产业职业主流技术能力为课程标准与设计的重点,才能培养出适应毕业生从事生产、管理、服务制药业领域的第一线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要求课程主讲教师必须具备主动跟踪、把握制药产业前沿发展的能力,及时了解制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建立课程标准与设计教学团队时,硬性规定必须有企业专家参加,使得建立的课程标准与设计具有动态性、可持续发展性。

(2)职业性原则。课程标准与设计制订应与有关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充分吸收行业企业的意见,从事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技师应当是课程标准制订的主要参与者。课程标准与设计应与国家职业大典的职业标准相适应,突出岗位性、实践性的职业性原则,以提升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为出发点,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相关工种使用手册、职业技能鉴定大纲和各种考证相关内容。

(3)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原则。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进行课程标准与设计[3]。以实际的一个或多个职业岗位项目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以完成一个项目下某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课程标准与设计要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学习的课程实施方案。除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支撑性知识外,要将“教师教,学生学”根本性转变为“教师导,学生做”。

(4)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原则。在注重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制药技术类专业课程标准与设计应当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安全生产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养培养做为课程标准与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全学程贯穿“三支导师”(专业教师、辅导员教师、企业指导教师)育人机制,把德育教育实落实到课程教学之中。

(5)过程性考核原则。制药技术类专业课程标准与设计制订时应注重过程性学习考核,要把学生平时完成每一个项目、每一项任务的状态与在本门课程中体现出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安全生产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结合起来进行课程考核,彻底扭转一考定乾坤的局面。

(6)指导性、可操作性原则。制药技术类专业课程标准与设计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集教学团队、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的思想于一体,对课程教学的实施具有指导性作用。同时,各课程组应当充分考虑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状况、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软硬件设施,精心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标准。

2 制定课程标准与设计的步骤

制药技术类专业课程标准与设计的步骤决定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对实现课程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应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阐述,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找准专业的核心能力,明确课程的定位、任务和目标。

其次,应依据课程的定位、任务与目标和针对核心能力,确定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和素质要求。

第三,将已确定的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和素质要求按照科学合理的分类及顺序构建课程和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排序中,以项目、任务、课题实施的不同阶段、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互相联系的学习情境。

第四,落实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细则,制定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细则,将课程内容以完整的项目、课题、任务为载体,完成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第五,建立考核知识、能力、技能与素质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提出学生学业评价的考核方法。考核指标能够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要进行程度描述,指明应获得的执业证书的种类和等级。

整个过程需要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广泛的调研,让社会、行业和企业广泛参与,特别是培养目标、核心能力的确定要充分采纳行业和企业的意见,不能闭门造车。

3 课程标准与设计的基本内容

制药技术类专业课程标准与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标识、课程性质、设计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情境设计、教学实施补充建议、课程考核建议、教学资源要求等八个方面。

(1)课程标识。主要说明课程代码、适用专业、学时数、学分数、执笔人和制订(修订)日期。

(2)课程性质。主要叙述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课程类型、课程与职业岗位关系、课程对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以及与前、后续课程的关系等。

(3)设计思想。主要阐述课程标准设计原则、设计思想,描述设计思想在教学组织实施、课程内容结构、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先进性和创新点,说明方案设计的理由,能够体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校企联合的高职培养特点。

(4)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分学习能力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4]。学习能力目标是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的信息搜集能力和知识获取的能力;职业能力目标是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的相应职业、岗位或工种的实际工作能力;职业素养目标是指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养成的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品德,团队合作意识、安全生产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爱护公私财产的良好习惯等。

(5)课程内容及情境设计。主要阐述学习内容、课时安排以及教学设计方案,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教学改革方向,确定项目以及实施各项目应完成的任务和如何完成任务。情境设计要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要体现教学改革的创新性和先进性。项目、任务的选取要体现职业岗位实际技能需求,大小和数量应适中,不宜过大、过多,项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真实性(职业性)、典型性、完整性。

(6)教学实施补充建议。是对情境设计中教学实施进行的补充建议,如现场教学、分组讨论教学应该重点考虑、解决的问题,课时分配如何合理、灵活掌握等。教学实施补充建议要重点考虑:教师应依据工作任务中的典型“产品”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应按照项目(模块)的学习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或模块任务单,项目任务书或模块任务单应明确教师讲授(或演示)的内容、明确学习者预习的要求、提出该项目整体安排以及各模块训练的时间、内容等。如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对分组安排及小组讨论(或操作)的要求,也应作出明确规定;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主体设计教学情境结构,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者学习兴趣、信心与成就感;教师应指导学习者完整地完成项目,并将有关知识、技能与职业精神和情感态度有机融合。

(7)课程考核建议。建立课程标准与设计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考核要体现主体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样化,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各课程在评价上的特殊性;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要有具体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包括各教学过程所占的比例,同时要强调考核方案设计的公正性、公平性和科学性。

(8)教学资源要求。课程教学对教室环境、现代化、信息化教学资源、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中心)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的主要要求,要结合学院教学条件现状,同时也要考虑发展因素;列出可选用的教材、参考资料,包括国家及行业标准和规范、企业规程、职业及岗位工作手册、工种培训手册和职业技能鉴定手册等。

4 课程标准与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及内涵评价

制订制药技术类专业课程标准与设计应特别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课程标准与设计应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讲授一门门课程来实现的,课程标准必须充分反映教育目标,与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相一致。如课程标准脱离了培养目标,也就失去了意义。

(2)应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纳入课程标准。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在人才培养上,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是新时期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因此,课程标准不能只规定知识和能力标准,而应将素质培养纳入课程标准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融入相应的素质教育内容以及应该达到的具体要求。

(3)课程标准应该是合格标准,而不是选拔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不应过分强调选拔与淘汰,而应强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标准应理解为课程的基本要求,应有一定弹性。为学生提出一个基本能达到的学习要求,使其在个性上能得到一定张扬。

(4)课程标准应面向未来。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及其技术技能结构,应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深化。适应未来的课程,必定是综合考虑现在和未来需要的课程,是把发展潜在能力与获得技能结合在一起,体现行业主流技术、核心技术,介绍行业的先进技术、未来技术的课程。

在完成制定制药技术类专业课程标准与设计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及时的内涵评价:评价课程标准与设计是否建立在职业能力标准上;是否反映工学结合理念,以工学结合为基本环境;是否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是否包含至少两个项目或任务;学习环境怎样支持学生动手能力和直接经验的培养;如何将专业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融合在一起;教和学的方法中在多大程度上基于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师能力的提高得到了怎样的支持和鼓励;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如何融入课程考核之中。

[1]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肖俊华,尹高飞.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建设探索[J].北京劳动保障学院学报,2012,(2).

[3]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制药技术类专业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方案[Z].2010.

[4]王秀娟,张红燕.高职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探讨[J].林区教学,2011,(12).

猜你喜欢
技术类工学结合制药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少先队科普技术类阵地
兼具市场与技术类课程 CEDA培训(广州站)圆满结束
从翻译行为理论视角探究德语土工技术类文本汉译策略
三生制药集团
三生制药集团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植物研究》荣获“2015年中国高校技术类优秀期刊”奖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