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2013-04-12 18:02吕晓凤
关键词:导向职业高职

吕晓凤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高职院校在近几年陆续开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与设计,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专业课程如火如荼的发展相比,高职公共英语课一直被视作是孤立的公共基础课,所教授的内容没有跳出学科体系的范畴,没有与学生的专业课程有效结合,无法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现实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表明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1 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近十余年间得到了快速发展。《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责任年会暨质量报告》发布会于2012年7月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11年,全国高职学校为1 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数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近3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全国850万个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零”的突破;2011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89.6%,与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基本接近,平均月收入为2 482元。从这些数字中不难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10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超过1 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社会提供培训超过2 000万人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支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同年11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强调要加大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计划从2006年-2010年重点支持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通知》,决定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推进地方政府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这些政策的支持就像一支支强心针,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给予高职教育发展强有力的支持,开创了高等职业教育新局面。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举世瞩目,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内驱力”、“人力资源的蓄水池”、“社会和谐的稳定器”[1]。2012年5月14日至16日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在上海成功召开。这次大会以“为工作和生活培养技能”为主题,117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和72个国际组织的800余名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大会上倡议:“应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驱动作用,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提升作用,以及对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发言中提到,中国政府正在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规划将对未来中国职业教育进行通盘考虑和整体设计。本次大会还透露,今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将比去年增加5 800余亿元,且优先保障职业教育。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也强调:“要密切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与世界各国开展政策对话、项目合作与专业建设。中国将在10年内形成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在,我国职业教育正在进入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时期,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这个时期最为紧迫的重大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课程始终处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建设的国际背景

西方发达国家比较重视职业教育,把它看作是全社会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它使一个国家的整体的民族素质从中不断获益和增强[2]。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被称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澳大利亚这些年经济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也是得益于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10-2011》中,瑞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三。这也是与瑞士全民重视职业教育分不开的。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理念也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德国是当今世界对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最先进、最深刻的国家。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和24所研究性大学非常重视对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出现了许多领跑世界职业教育的成果。比如,关于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关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以及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主流思想等。这些理论都是德国对世界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伟大贡献。为了更能适应知识社会的需求,真正体现职业教育属性的课程模式,1996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职业学校使用的被称为“学校领域”的课程指南。所谓学习领域的课程指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根据不莱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以劳耐尔(Rauner)教授为首的职业教育学专家的研究,工作过程指的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所以,工作过程的意义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特征。它同时具备普适性和特殊性。普适性在于,每一职业或者职业群都具有其相对稳定的工作过程;而特殊性在于,每一职业或职业群,又都具有区别于其他职业或职业群的工作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把企业的生产流程融入教学中,强调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3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在学习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课程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借鉴德国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基础上,吸收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丰硕成果,2008年,教育部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评审委员会提出了“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与设计”的课程标准,这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在当前高职课程教学与改革中的地位与意义。国内多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已经陆续进行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使得专业课程的职业特色越发鲜明。然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突飞猛进式的发展相比则显得有些落后[4]。

公共英语课程是为高职各专业培养人才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但是长期以来却一直参照本科英语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单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没有突显职业教育的特点。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不是以逻辑思维为主,因此他们的大学入学成绩相对普遍较低,而其中公共英语的基础就更加薄弱。受传统教学理念和习惯做法的影响,以前喜欢英语,学习兴趣高的学生由于成绩的不理想,久而久之英语的学习热情也慢慢减退。公共英语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较弱,能较流利地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3%。在英语阅读能力方面,能较熟练地进行一般性英语文章阅读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0%。在英语写作能力方面,能写简短英语段落,较清楚地进行交流且错误较少者占学生总数的18%。在英语翻译能力方面,能应对日常英语翻译且错误较少者占学生总数的22%[5]。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最为薄弱。而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则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没有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有效结合,无法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学生看不出英语对于他们以后职业生涯的帮助,因此学习兴趣不高,再加上基础较差,就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现象。虽然高职英语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断地进行这样那样的教学改革,但大多都是在原有英语学科体系框架内进行部分的调整和有限的增减。尽管这些改革在不同的阶段起过积极有效的作用,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都没有跳出英语学科知识体系的樊篱,最根本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比如:高职英语教育目标错位,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没有通盘考虑英语在职业中的运用;所学的内容与未来工作岗位脱钩;教学模式比较落后,教学方法古板单一;考核方式不合理,不符合就业需求。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用英语,四分之三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中国加入世界经贸组织之后,与国际间的经济与技术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职业教育是培养为社会直接创造价值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教育。高职毕业生除了要有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具备用英语交流等语言应用能力,比如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会话和基本的涉外交际活动;能看懂进口设备的说明书和使用手册,以及国际通用技术标准和正在使用的成熟技术和先进技术的原始资料等;能草拟和处理一般的英文函电,比较熟练地以英语为工具开展职业岗位所包含的各项业务活动。当前高职生就业市场调查报告也显示:英语水平的不同已经成为决定毕业生工资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4 结语

公共英语课程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要跟上职业教育的改革步伐,就必须冲破英语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不能单纯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要转变观念,以最新的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公共英语课程改革道路,这就要求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等方面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调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与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紧密联系,真正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7~13.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7:68~79.

[4]马俊波.基于职业教育理念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4):101~103.

[5]刘黛琳,张剑宇.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外语,2009,(6):77~83.

猜你喜欢
导向职业高职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偏向”不是好导向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我爱的职业
犬只导向炮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