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辅怨》中的反抗权力

2013-04-12 18:02陈超霞熊保霞
关键词:规训福柯基辅

陈超霞 熊保霞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公共外语部,河南郑州451191)

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的小说《基辅怨》(The Fixer,1966)描述的是一个犹太青年雅科夫由于被诬告谋杀而被送进沙俄监狱,在狱中与各种痛苦和折磨作斗争的过程。按照米歇尔·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小说中的沙俄是一个到处充斥着权力关系的监狱式的规训社会。

然而,福柯说过,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反抗。权力与和反抗是共生的,它们同时存在于权力关系中。“只要存在着权力关系,就会存在反抗的可能性。”[1]47沙俄是一个规训社会,但规训社会并不等同于被规训的社会。规训权力并不是万能的。尽管俄国当局对犹太人进行区域隔离和种种迫害企图使他们驯服,但是犹太人,尤其是雅科夫,并没有完全屈服于这种规训,而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着反抗。

1 雅科夫的“越界”

历史上,由于犹太人杀害了耶稣·基督,所以被认为是背信弃义、危险的人。基督徒将他们看作是自己的敌人。小说中的沙俄在东欧以迫害犹太人而臭名昭著。与俄国人相比,犹太人在政治和社会上被认为是低人一等,他们住在远离俄国人的犹太人定居区。

福柯认为,人们应当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抗权力,而且反抗的基本要素是有不顺从的决心[2]417。雅科夫刚好有这种不顺从的决心,他敢于抛开经文的限制并且想知道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他的反抗是不可避免的。对雅科夫来说,他所生活的犹太人小村是个像坟墓一样腐朽的地方。他不满足于那种监狱似的艰苦悲惨的生活,也看不到任何改善的希望,于是他离开犹太小镇,“越界”到了基辅,他不愿意屈从于不公正的俄国法律和规定。在基辅,为了挣钱谋生,他化名为一个反犹分子工作并且居住在了犹太人禁止区,其间还差点与反犹分子的女儿发生关系。在反犹氛围浓厚的俄国,雅科夫的大胆行为是对俄国权威和法律的公开挑战和践踏,是对俄国专制统治和不公正社会秩序的勇敢反抗。

2 雅科夫对规训权力的反抗

福柯认为,个体在权力关系中并不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能够反抗施加于身上的权力甚至逆转权力关系成为支配的一方。《基辅怨》中,雅科夫采取各种措施对抗严酷的生存环境。为了打破漫长的监狱生活的单调和无聊,他尽最大努力安排各项事情以寻求某种秩序,比如用长短木片记录时间,每天打扫囚室等。监狱规定禁止他阅读任何东西,他就设法读一些给他擦屁股的报纸片,记忆并回想他读过的东西。为了挫败当局的阴谋,“他跟自己挣扎、搏斗,对自己呼喊,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3]237,决心不让自己的受苦付之东流。当他意识到食物有毒时,他拒绝进食送来的食物直到获准去厨房取饭。他短暂离开囚室的特权是对权力关系的暂时颠覆,是他反抗的一大胜利。后来他还产生幻想与沙皇打斗、辩论并杀死了他,反映了他的不屈不挠以及与不公正待遇作斗争的决心。

福柯认为,权力和话语是不可分割的。话语是权力的一种形式并为权力服务;权力可以产生不同种类的话语,并决定哪种话语是合法、可接受的。话语不仅是实施权力的工具也是控制权力的关键,它可以加强权力也可以颠覆权力。《基辅怨》中,话语是雅科夫反抗俄国规训权力并证明自己无罪的重要方式。

在基督徒的世界里,犹太人的声音通常被认为是谎言而被忽略或压制,因为他们与专制俄国的规范和标准“不一致”。换句话说,对犹太人的歧视使大多数犹太人变得“无声”,他们的话语被边缘化。然而,话语不仅可以被用来压制也可以用来反抗。小说中,尽管犹太人没有话语权并处于边缘化的地位,雅科夫并不屈服于这种可悲的形势,而是通过竭力争取话语权并发出自己的声音来反抗不公正的社会秩序。面对当局的有意诬陷,以及为了迫使他认罪而进行的各种威胁和诱惑,雅科夫一直没有屈服,相反,他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声音,揭露事实的真相。他在给他的认罪书上写道:“句句是谎言。”[3]277有时为了抗议可怕的暗示和诽谤,他以问代答,充分暴露主流话语的不可靠性,给官员以重重一击。当格鲁贝索夫许诺只要雅科夫在坦白书上签字承认犯了谋杀罪就放了他时,雅科夫通过有力的反驳暴露了提议的自相矛盾:“对不起,那你怎么跟沙皇解释你放走了一个坦白承认谋杀基督教小孩的凶手呢?”[3]214另一次,当雅科夫听一个牧师对犹太民族进行毫无根据且荒谬的宗教谋杀指控时,他生气地喊道:“这全是瞎编的鬼话,每一句都是假的,谁能相信?我就不信!……大家都晓得《圣经》禁止我们吃血。《圣经》上从头到尾都这么说,法律和别的也全这么说的。”[3]127以上事例表明,话语是雅科夫为自己辩护的一种必要方式。通过揭露事实,引用《圣经》,雅科夫以权威代码的形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说出了自己的冤情和愤恨,表达了对不公世界的反抗。

当审判快要开始时,政府试图通过对某些罪犯的赦免来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所谓的仁慈大度。然而,当雅科夫得知他是以罪犯的身份被赦免时,他坚决拒绝了这一赦免并决心要进行审判。在某种意义上,雅科夫的拒绝是对沙皇尊严和权威的冒犯和挑战,表明了他对沙皇优越权力的蔑视。在这次与主流话语的对抗中,边缘话语取得了胜利并成功地脱离了对方的控制。

为了摆脱单独囚禁带来的无聊和紧张,雅科夫阅读了耶稣基督的故事。当卫兵告诉他基督徒是热爱基督的人时,他反问道:“怎么大家都热爱基督,却把一个无辜的人关在监牢里受苦呢?”[3]222对那些把犹太人当成骗子和魔鬼,宣称自己是无辜受害者的人来说,这句话真实地暴露了他们言辞的荒谬可笑,给他们以狠狠的一击。《新约全书》,基督徒的神圣之书,也是实施权力的工具,在此成了雅科夫反抗俄国规训权力的有效工具。总之,一方面,《新约全书》作为压制力量通过宣扬对现行社会秩序的容忍和顺从来规训个体;另一方面,它为反抗规训提供了方式,被用作颠覆策略。

讲依第绪语是反抗俄国规训权力的另一种方式,因为这使俄国人失去了语言的优势。在俄语是所谓合法语言的国家,任何其他语言对主流话语都是一种挑战和威胁。曾经,雅科夫担心他会在巨大的压力下发疯并坦白他没有犯的罪。于是,他用依第绪语坦白,用希伯莱文背诵《诗篇》,一个俄文词也不讲。另一次,当拉伊莎到监狱看望雅科夫时,他们在卫兵面前讲依第绪语,尽管他们应当说俄语,因为卫兵告诉他们说“本监狱是俄罗斯的一个机构”[3]272。律师朱里尔斯·奥斯特洛夫斯基也用依第绪语与雅科夫交谈。他们都明白,尽管监视者并不总是在场,但是他们处于无所不在的监视之下。他们通过讲依第绪语进行反抗,这样监视者即使能听到他们说的话也不理解其意义。讲依第绪语削弱了俄语的霸权地位,挑战了俄国官员们至高的权威,阻碍了他们权力的实施。

同时,俄国规训权力也遭遇到体系内部的反抗。正如福柯所说:“突然间,强化权力的东西反过来对它进行攻击。当权力运作于身体之后,发现自己处于同一身体的反攻之下。”[1]169小说中,监狱里的卫兵不仅是实施规训权力的工具也是权力规训的对象。他们被限定在一个特定的领域且不能多说话。晚上的卫兵柯金是规训权力工具的典型代表,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社会地位低下,但他仍然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并改变这个腐败的世界。于是,当副监狱长要枪杀雅科夫时,他勇敢地站出来试图阻止这一行为。最终,通过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柯金暂时获得了话语权,表达了自己对严苛压抑的监狱规定和法律的深刻不满。然而他的反抗并没有强大到足以对抗俄国权威的压制,所以他受到无情的惩罚和规训。

由于规训权力渗透整个俄国社会,所以对规训权力的反抗也无处不在,以各种形式存在着。监狱外面,比比柯夫、斯莫尔以及各种社会机构都愿意帮助雅科夫并尽最大努力证明他的无辜。他们的行为不仅说明了反抗的广泛性,也反映了俄国民众对腐败专制的沙俄政府的不满。

3 雅科夫的精神成长

福柯认为,权力不仅是压制性的,也是生产性的。“实际上,权力能够生产。它生产现实,生产对象的领域和真理的仪式。个人及从他身上获得的知识都属于这种生产。”[4]218在受苦和反抗的过程中,雅科夫逐渐意识到他不幸和受苦的原因,精神上成熟起来。在某种意义上,俄国规训权力成功地改造了他,但是是朝着相反的方向。雅科夫不是被规训削弱了而是变强大了,并最终获得了精神上的成长。

雅科夫精神成长的第一阶段是他对自己受苦原因的觉醒。刚开始,他不知道自己的犹太身份是他所有痛苦经历的根源。他天真地以为只要说出事情的真相自己就会被释放。在狱中,雅科夫经历了一系列诱惑和威胁,慢慢了解了真相,意识到在一个腐败的国家里没有犹太人是无辜的。在独裁专制的俄国根本没有道理或正义可言,他刚好成了政府企图转移大众不满的替罪羊。事实上,在小说中,不光是犹太人,俄国所有少数民族都遭到迫害。雅科夫最终意识到,他悲惨命运的原因在于他的犹太身份以及腐朽的政权。

雅科夫精神成长的第二阶段是他决定为其他人受苦。大多数评论家一致认为,马拉默德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对人物变成熟和接受责任的能力的肯定。《基辅怨》也不例外。雅科夫明白了犹太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后,在道德上逐渐成熟起来,开始承担起保护民族的责任。他最终决定要为其他人受苦,并渐渐明白了自由的真正含义。他对政治的态度也随着精神成长发生了改变。

当雅科夫被链条锁到墙上时,他想到过自杀并将之归罪到官员的头上。他打算以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对俄国权威的反抗,并同时结束自己的痛苦和羞辱。这样,他还可以自己做次主,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将自己的命运交到敌人的手上,成为规训社会里被征服的对象。然而,他又意识到,如果他这么做的话就说明了自己确实犯了血腥罪行,那样就可能会有一场大屠杀,俄国所有的犹太人都将被置于麻烦中。在这种情形下,他的死除了将自己从痛苦中解放出来外并没有带给他任何好处,同时却给整个犹太民族造成了更大的痛苦,“因为他自己没办法使自己死亡的后果不去牵累别人”[3]259。雅科夫逐渐意识到他的命运是与整个犹太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他最终决定不再去死,而是为其他人活着,为其他人受苦;他决心斗争到最后,尽自己所能保护他的民族。由此,他达到了他的偶像斯宾诺莎定义的终极自由。他顿悟到,自由的目的就是为其他人创造自由。

关于政治,雅科夫开始认为与自己无关。然而经过两年半的监禁和反省后,雅科夫明白了,“根本没有不问政治的人,特别是一个犹太人。”[3]319他还明白了,在面对不公正和暴政时,被动地受苦是没用的,必须斗争和反抗。人们应当采取积极的行动与一切邪恶和破坏性力量作斗争,因为没有斗争就没有自由。在去审判的路上,雅科夫无声地向街道两旁的群众喊道:“反犹分子该死!革命万岁!自由万岁!”[3]319

4 结语

《基辅怨》中规训权力并不是万能的,它受到权力关系内部另一方力量的反抗。小说中的人物受到规训,但并没有被完全规训。以主人公雅科夫为代表的规训对象在权力关系发生作用的地方对规训权力进行各种各样的斗争和反抗,并获得了精神上的成长,体现了权力不仅压抑而且生产的特点。雅科夫的经历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被各种权力关系控制的人们来说,也是一种启示。当面对不公正的社会秩序以及专制压迫时,人们如果不积极斗争反抗就无法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应有的社会地位,被动地屈服和顺从只会将自己置于永久的被压迫地位。

[1]包亚明.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美]詹姆斯·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M].高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伯纳德·马拉默德.基辅怨[M].杨仁敬,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4][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杜志卿,张燕.一个反抗规训权力的文本——重读《达洛卫夫人》[J].外国文学评论,2007,(4):46~53.

[6]洪流.规训权力与反抗权力——吉尔曼《黄色墙纸》的权力机制解析[J].外国文学,2006,(5):59~64.

[7]赵稳稳.马拉默德作品中主人公的精神成长历程——解析《店员》《装修工》[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2008.

猜你喜欢
规训福柯基辅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联合国秘书长访问基辅
基辅:一座文学之城
规训与惩罚:雍正尊孔的帝王心术
基辅60
主体的黄昏:福柯视觉理论中的镜子与画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规训与政治:儒家性别体系探论
后现代语境下科学话语在广告身体规训中的转向
福柯美学视阈的贾樟柯电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