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竹风雅:嘉定竹刻的前世今生

2013-04-18 12:50撰文陶继明
创意设计源 2013年5期
关键词:圆雕竹刻嘉定

撰文:陶继明

嘉定竹刻是中华工艺美术史中的一枝奇葩,至今已有近五百余年历史。嘉定竹刻以刀为工具,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文、印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有明显的地域性和鲜明的原创性,作品蕴含有淡淡的书卷气和金石味,风雅绝俗,是历代文人的雅玩。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嘉定刻竹人进入内廷,为皇家刻竹。康熙、乾隆帝曾在竹刻上题诗,表示喜爱和欣赏,由于皇家的倡导,嘉定竹刻的名声更加响亮,海外人士称“嘉定竹刻有超常的技巧和诗意的想象”,是“绝世的艺术”。在192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世博会上,嘉定时文秀斋和张文玉斋的竹刻作品获金奖,享誉海内外。

经过了数个世纪的辉煌,嘉定竹刻至晚清出现衰落。尽管时有亮色,但这种颓势持续了一个世纪,直至2006年,嘉定竹刻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历史渊源

嘉定古称“疁城”,今为上海市嘉定区。南宋嘉定十年(1218)建县,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嘉定地处吴中,为典型的江南水乡,自古人文荟萃,风物清嘉,人文底蕴丰厚,生态环境良好,有“教化之邦”的美誉。朱鹤是嘉定竹刻的原创者,称为“嘉定竹刻之父”。朱鹤活跃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祖籍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至朱鹤迁入嘉定县。①朱鹤定居嘉定后,在嘉定文人雅士的影响和鼓励下,以书画艺术融入竹刻,以刀代笔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能于竹之分寸之间,拓展游刃空间,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皆因势象形,因形造境,风格简老朴茂。朱鹤所制作品有笔筒、香薰、杯、罂诸器等。朱鹤之后,他的儿子朱缨、孙子朱稚征,传承和发展了嘉定竹刻,史称“竹刻三朱”。

明 朱缨《刘阮入天台香熏》

经过朱氏三代的开创打造,嘉定竹刻的样式和风格已基本确立。明代末年,是嘉定竹刻的活跃时期,当时的文人学者都十分关注这种艺术样式,有的也介入了竹刻,“嘉定四先生”中的李流芳、娄坚,书画之余,喜刻竹自娱,他们常学朱鹤的深刻,功夫不亚于朱鹤。文人学者的介入进一步提升了嘉定竹刻的文化品位。

“三朱”拥有一批从学者,第一代传人沈汉川、沈大生昆仲;第二代沈兼、沈尔望昆仲都是杰出的传承者。沈氏家族世代从医,又世代刻竹,活跃于明末清初,其作品风格直逼三朱,又有超越。沈大生、沈兼更是其中的翘楚。沈大生,诗画洒脱不凡,得朱氏真传,技法已超越朱氏。沈兼,工诗善画,精于篆刻,沈氏刀法犀利劲挺,老辣爽利,各种雕法混合使用,锋芒四露。清代前期和中期,有一大批竹人效法沈兼。他们的作品一般不留姓名,有的伪称小松、三松之类。其实,他们在嘉定竹刻史上自成一个群体,近宗沈大生、沈兼叔侄。他们为竹人之寒士,天天操刀,穷而后工,故他们的作品也熟能生巧,精益求精,如今存世的无名氏作品,大都出于他们之手。

明清易代之际,嘉定的文人士大夫经历和感受着时代变迁。王泰际、赵洪范、陆元辅、苏渊及吴梅村,汇集在嘉定东城侯玄汸(抗清志士侯岐曾之子)的秬园,开明月之堂,集岁寒之友,以侯崤曾的手制竹刻诗筒,传故国之思,诗和诗筒堪称双璧。②诗筒也成为当时竹刻艺术品种最重要的品种。与沈大生、侯崤曾同时代的还有一位传奇式的竹刻家秦一爵。③秦一爵也师法朱氏,但有创新意识,因其平日极为看重自身的技艺,轻易不肯为人雕刻,故世传作品极少。

明 朱鹤《松鹤笔筒》

清 无款《圆雕群仙祝寿山子》 上海博物馆藏

清 张学海《圆雕狮子》 嘉定博物馆藏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嘉定在战乱后,经过休养和恢复,又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经济繁荣,人口增多,文化昌明。此时嘉定竹刻名家辈出,技法更趋新型多样,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嘉定竹刻作为贡品传入宫廷,它的声名远扬。继三朱之后,吴之璠是嘉定派竹刻的第一高手。吴之璠擅长圆雕、浮雕等各种技法,早年师法三朱,晚年变法,仿洛阳龙门石刻的浅浮雕,首用薄地阳文刻竹。他的作品传世不多,但件件都是精品,时人称之为“鬼斧神工”,乾隆皇帝看了欣喜万分,亲笔在他的作品上题诗:“竹刻由来说鲁珍,藏锋写像传有神。技哉刀笔精神可,于吏吾当斥此人。”吴之璠开创的“薄地阳文”丰富了嘉定竹刻技法,从他学习的后人甚多,最著名的为其女婿朱文右,刻工也精美传神。此外,还有王之羽,也为吴之璠亲手所教,王之羽的作品有乃师之风格,王氏后人刻竹者甚多,王鉴、王质、王玘、王梅邻均为著名竹人,继承了吴之璠的风格。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顾珏是另辟蹊径的大家。顾珏的刻竹继承“三朱”、“三沈”的神韵,但他传承而不泥古,独创刻露精深,细入毫发的风格。顾珏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谨,《竹人录》说他“一器必经二载而成。”顾珏的作品在其生前已价格高昂。

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三兄弟,是与吴之璠同时代的竹刻大家,号称“封氏三鼎足”,他们都精于圆雕人物,以封锡禄成就最高。后来,他与其弟封锡璋被康熙皇帝召入内廷为皇家刻制作品。封锡禄的圆雕“罗汉像”、“狮子戏球”,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封氏兄弟出生的嘉定马陆封家村,男女老少人人动手刻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竹刻之村”,金元钰在《竹人录》中除了为“封氏三鼎足”列传外,还为封氏家族中的封颖谷、封始镐、封始豳、封始岐立传。此外,又有封文官、封品官、封元官、封云生、封小姐等名列《竹人录》,他们都是封氏后人。封小姐“工刻蟾蜍,当时以一蟾蜍易银一两”,封氏家族把圆雕艺术推向极致。这个时期,王易、周乃始、王屺等也是有相当实力的竹人。

明 朱稚征《松下高士笔筒》 上海博物馆藏 高14厘米

清 封锡爵《圆雕白菜笔筒》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16.2厘米

乾隆、嘉庆年间是嘉定竹刻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领军人物是周颢。④周颢传世作品件件都是精品。与他同时代的著名学者钱大昕在《周山人传》一文中说周颢“用刀如用笔,不假稿本,自成丘壑,其皴法浓淡坳突,生动浑成,”“松壑云泉图笔筒”、“兰花秘阁”都是绝顶佳品。

与周颢齐名的还有周笠和施天章,时称“嘉定三艺人”。周笠,号牧山,周颢之侄,刻竹作画,两者都精;施天章,号焕文,工绘画,刻竹师承封氏技法,巧若天工,为一代圆雕大师,后被雍正皇帝召入宫内,所刻人物,古意浑厚,无人能及。这个时期,还有许多见于史册的竹刻高手,如邓孚嘉、王梅邻等人。这时期的许多文人也将竹刻作为雅玩,著名学者钱大昕刻的“竹刻抱对”,艺术水平不亚于职业竹刻艺人;文人、书画家程庭鹭也擅长竹刻,风格俊美,作品高古淡雅,极具文人画气韵。

清 封锡禄《圆雕罗汉》 上海博物馆藏

晚清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事不断,嘉定竹刻趋于衰落。竹刻人为生存,作品转向刻制日常生活用品,如墨盒、烟盒、筷子等,不少竹刻人开店营业,有时大经的“文秀斋”、韩玉的“云霞室”、叶端甫的“翠晴斋”、张学海的“文玉斋”、朱厚甫的“酉阳俎”、范雅堂的“文元斋”等等,不少作品被选送到南京参加劝业会展出获奖。

此时,嘉定竹刻艺术仍有退色的辉煌。张学海的圆雕令人瞩目,张学海具有创新意识,擅长大件圆雕,他的圆雕大狮子,精气十足,是他的代表作。时任礼部尚书的嘉定人廖寿恒曾将精美的竹手杖赠给帝师翁同龢,翁同龢为嘉定竹刻的高超艺术水平而惊叹,赋诗一首:“三尺提携轻若无,玻璃根节翠肌肤。”“桄榔栗楖皆凡品,拟画江村篆竹图。”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嘉定竹刻史上有名有姓的竹人共有一百三十余名,走过了四百余年的辉煌,但至20世纪上半叶,嘉定竹刻出现了生存危机,处于停滞衰退时期,只有少数竹人苦守相望,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世纪,嘉定竹刻系纯手工操作,制作流程长,费工费时,且对艺术有综合性的严格要求,行业出现了后继乏人的景况,技艺有中断之虞。

二、艺术特色

嘉定竹刻同书画艺术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文学性强,追求诗情画意,风格简朴、深浅合理,注意到画图与工艺之间的关系,画为工艺服务,而不是工艺为画的附庸。正如德国包豪斯所倡导的理念:“艺术不是一种专门的职业,艺术家和工艺师之间,根本没有任何的区别。建筑、雕塑、绘画应该构成‘三位一体’的环境艺术,三者都应该转向与工艺的结合。”嘉定竹刻的风格是动态而变化的,随时代而变,随个人的境遇而变,随人们审美情趣的趋向而变。明代中叶嘉定竹刻创始之时,其总体风格为质拙浑朴,端庄敦厚。雕刻时注重表现丰富而立体的画面层次,重视写实、突出传神、强调形神具备,尤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有浓厚的北宗画派风格。朱鹤的作品煦煦清雅、高古浑朴;朱缨的作品气韵生动;朱稚征逢晚明之世,其作品萧疏逸趣;侯崤曾值明清易代,其作品多呈现沉郁苍凉之象;而同时期沈大生的作品,则洒脱不凡。

清代早期,嘉定竹刻的总体风格秀气遒劲,奇峭新意。随着清政权的巩固和统一,社会稳定,嘉定经济得以复苏,文化发达,加上皇家喜爱工艺品,竹刻艺术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涌现出一批技法创新,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竹刻大家。竹人强调个性表现意识的多样化和艺术风格更加鲜明。吴之璠作为开启一代竹刻艺术新风的倡导者,他在精熟地掌握朱氏的各种雕刻技法之后,勇于创新,顺应时代的艺术潮流脱颖而出,创“薄地阳文”新技法,使嘉定竹刻的艺术风格突破了朱氏所创的固有风格,有了新的跨越和发展;与此同时,嘉定竹刻又涌现出另一个以专攻立体圆雕人物见长流派——封氏流派。其中以封锡禄的艺术风格最为显著,封锡禄的作品在注重刻画形态的同时,更能以传神创新,并且善于随镌刻对象的不同而赋予其内在的气质。

清代中期,嘉定竹刻的总体风格繁猗多姿,富丽堂皇。此时由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嘉定竹刻进入它的鼎盛时期。此时,嘉定竹刻史上又诞生一位重要的竹刻艺术家——周颢。周颢以画法施之于刻竹,综合南北画法为一体,开创了一种前无古人的“铁笔深刻绘画法”。这种铁笔代毫,以画法阴刻入竹,用刀痕在竹材上再现笔墨意趣的竹刻风格,独树一帜,对后世竹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封氏传人施天章的圆雕,突破了封氏的模式,呈现出浑厚苍深,古朴凝重,有如夏、商、周青铜器的风格;邓渭的竹刻,好刻折枝花,枝叶比附,薄如轻云而映带回环,秀媚精雅。王梅邻的作品较为突出,较好地继承了前代名家的风格,尤其是着意模仿周颢,以铁笔浅浮雕绘刻为主,题材以蔬菜、花卉为主,风格清新秀媚,雅丽明朗。

嘉定竹刻博物馆

清代后期,嘉定竹刻的艺术风格趋于平淡单一,较少创意,进入了衰微期。由于竹刻的样式由笔筒为主逐渐转向以扇骨与臂搁为主,随着社会上碑学的兴起,与金石学的蓬勃发展,出现了大量表现金石碑帖铭文的竹刻作品。程庭鹭的作品有较高的艺术水准,程氏精于篆刻,以篆刻印章之法刻笔筒、臂搁,风格高古简洁,极具文人笔墨韵味;张学海的大件圆雕作品,深得乡先辈的刀法,风格古雅有致。

一种艺术样式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还需要善于吸收其他艺术样式的营养。嘉定竹刻艺术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既坚持自己的原创性的审美观,又吸收了邵阳翻黄、常州留青姐妹艺术,得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嘉定竹刻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风尚、竹人自身的秉赋和师承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又形成了各自的流派、正是云蒸霞蔚,流派纷呈。嘉定竹刻的流派,按吕舜祥先生所分,大体分述如下:

(一)简老朴茂派。始于朱鹤,效法者除朱缨、朱稚征外,还有侯崤曾、周乃始、沈禹川、秦一爵、沈汉川、沈兼、沈尔望、侯松音、侯友鹤等。(二)竹章篆刻派。如杨褒、杨谦父子等。(三)奇峭生新派。创始于封氏兄弟,特别是封锡禄,继之者为封颖谷、封始镐、施天璋、封始豳、封始岐、封品官、封元官、封云生、封源官等。(四)工细入微派。首始于顾珏,继之者为赵学海,学海妻吴氏,子得三。此后的周锷、王纪常等也属此派。(五)用画法刻竹派。首倡于周颢,后此的吴嵩山、周笠、杜世绅、徐枢、严煜、孙效泉、浦灿、徐宣等同用此法。(六)讲究刀法派。有时钰、时其吉、时其祥、时澄之、时汝鉴、时以成、时大经、时湘华等。(七)直起直落派。好刻折枝花,直起直落,枝叶比附,重花叠叶,薄如轻云。如邓孚嘉、马国珍、邓士杰、邓渭、张步青、朱世瑔等。(八)工巧人物派。有蔡时敏,贺其吉等。(九)竹刻照相派。有张宏裕等;刻印法派。用刻印章的方法来刻竹,如瞿中溶、程祖庆等。(十)竹根大件派。以竹根刻狮子、寿星等大件,如张学海、时大经等。

三、工艺流程

嘉定竹刻的工艺流程包括选材和制作两个步骤,两者在竹刻艺术中是有着因果关系的环节。竹材的好坏,往往决定竹刻作品的品质高低,竹材的大小及外形,又成为刻制何种作品的制约因素。嘉定竹刻的制作工艺流程复杂,要求很高,为嘉定所特有。清初诗人封毓秀在其赠两竹人兄弟诗中有“取材幽篁体,搜掘同参苓”之句。认为好的竹材如同珍贵的人参、茯苓一样,十分难得。竹人在创作作品前,取材是关键性的第一步。

嘉定马陆育才联合中学向往竹刻社竹刻教学课现场

嘉定竹刻创始之初,由于交通不便,往往就地取材。当时竹人们往往选择本地出产的一种较为大型的竹子——护居竹(俗称“哺鸡竹”)。护居竹每节长一尺左右,阔二寸左右,品质较好,不曝不裂。竹人一般将其刻成香薰、诗筒。作为随身携带或书桌小件摆设。圆雕就选用竹根作为材料。旧时嘉定农家几乎户户都在屋后有竹园。竹园须定期翻种,数年一次。农家在翻竹园时,竹人往往到那里选购竹根,作为圆雕的材料。然后,根据竹根的外形构思创作,将其制成人物、鸟兽等圆雕小件。

由于嘉定为平原地带,竹的品种虽多,但大都为小型竹。如要刻制大件,必须取材毛竹,而嘉定不产毛竹,因此竹人们就要到外地选购毛竹。明代已有竹刻大件,但由于取材不易,故数量极少。从清代康熙时期起,嘉定从事竹刻的竹人数量大增。士人注意讲究居家摆设,对竹刻大件的需求量上升。竹刻大件逐步成为主流,毛竹的需求大大增长。嘉定竹人联合派人在新竹初伐时期到浙江湖州的梅溪、泗安等地拣选优质材料。因取得好竹不易,竹人须深入竹林,尽力搜求。伐竹须审竹龄,嫩者质地未坚,疏松不堪用。老者文理粗疏,不耐精雕,故以三年之竹为最佳。采竹须在入冬后,此时竹的精华内敛而虫蠹较少。

在伐竹和运竹时须十分小心。竹材未干透之前,表皮青筠,切不能丝毫擦伤,否则纵然刮去青筠,肌肤仍有渍痕,再难磨泯,将会影响艺术效果。因此竹人们都以重价雇佣当地山民掮运下山,置在竹商的竹排上小心郑重地运回嘉定,以免受水浸而保持干度。

大型圆雕须采购毛竹根,毛竹根坚厚细老,竹人根据竹根的外形,创作各种圆雕作品。旧时,竹人在平日留心收集各种久老、坚厚、纹理细致的竹根藏置待用。竹人常常家中陈列无数的竹根,构思创作。例如擅长圆雕的张学海常常陈列许多毛竹根于自己的院中,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罗列如星。他每晨细致观察,忽然灵光至时操刀在其根上刻几刀,忽然停止,仍向竹根细察远望。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视其形而决定雕刻成某种造型。

竹人在选好竹材后,就要进入制作阶段。制作大体由煮晒、制坯、起稿、粗刻、加工,再修整抛光这几个环节,才算完成。(一)煮晒。将新竹入锅内沸煮十五分钟,擦去油脂,在阳光下晒干,然后置放于阴凉处,逐步淘汰变形或开裂的竹子,确定最后的用材。(二)制坯。在坯材上根据需要用薄刀刃或碎玻璃刮去表层,用砂纸打磨光滑,制成坯子。留青的竹坯,修整好要保留的青筠,用清水煮沸一小时后取出,当即用软布擦净表面脏物与油脂,晾干后即可用。(三)起稿,在坯材上画上自己创作或临摹的画稿,起稿的本身是艺术创造。根据自己的腹稿,确定何处用单线,何处用双勾,阴阳画面的结合,阴阳线的选用均已胸有成竹。通过起稿进行全局运筹,体会线条变化的韵味。刻前要用纸包裹竹坯,只需留出待刻的部分,以免刻制时手汗污染竹坯。(四)粗刻,用刻刀在画稿上刻出作品的大体面貌,然后用刀刮,整理刀痕,再用羊肝石或细纱纸打磨平地,务求地面平整光滑。(五)加工。粗刻完成后,再用刀细刻局部,刻出作品的细微处,最后阴刻题款。(六)修整抛光,刻竹时棕帚时刻不离手。刀口内的竹屑要随时清刷。作品完成后再整体仔细修整,以防疏漏。最后用水砂纸打磨。通过这几道工序,一件竹刻才告完成。

四、技艺传承

竹人的技艺传承,主要有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两种,自学成才者占少数。民国后有通过学校,列入教学的趋势。

首先是家族传承。前述嘉定朱氏家族、沈氏家族、封氏家族为嘉定竹刻史上典型的竹刻家族。又如,清代前期,在居嘉定城西的王氏家族中,最早从事竹刻的为王之羽。王之羽从小生活于南翔舅父家,舅父家隔壁正好是著名竹人吴之璠家。王之羽遂拜吴之璠为师,“尽得其运腕之法”(金元珏《竹人录》),成为一代竹刻名家。后王之羽迁回嘉定城西,将竹刻技艺传授给其兄王鉴、其子王质。王质又将技艺传授给其子王圯,王圯又将技艺传授给其子王梅邻,王梅邻成为清代中叶嘉定竹刻一代大家。王氏也成为代代相传的竹刻世家。

清代中叶至民国初期,居嘉定城东的时氏家族也是嘉定的竹刻世家,更是历时最长的竹刻世家。时氏家族中最早学习竹刻的是时学庭和时钰兄弟。时氏兄弟向何人学习竹刻无考,但都精于竹刻艺术,金元珏《竹人录》称时氏昆仲“刻竹唱酬时轧轧不休,削竹讲明刀法,颇能步武前人。”后时学庭之子时其泰、时其祥,时其泰之子时澄之,时澄之之子时汝鉴,时汝鉴之子时以成,时以成之子时大经,都继承和发展了时氏刻竹。时大经善于吸收、创新,首次在嘉定竹刻中引用湖南邵阳的贴黄技艺,并在嘉定城中开设时文秀斋竹刻店,又将技艺传承给其子时湘华。

上海工艺美术大师张伟忠在指导学员

从福建流寓到嘉定的邓氏家族也是竹刻世家。邓氏家族中以邓孚嘉为最早,邓孚嘉的技艺有创新,以直起直落为主,引人注目。邓孚嘉将技艺传授给其弟邓士杰、儿子邓渭。直至民国时期,家族传承仍然是竹刻传承的主要形式。当时一大批竹刻店几乎都是家族竹刻传艺场所。如潘松筠在城中开“松筠斋”,潘松筠将技艺传授给妻子,妻子也一起刻竹,后潘松筠又将技艺传授给儿子潘行庸,子承父业,潘行庸也成为竹刻高手。位于城中的“文玉斋”由张学海创始。张学海擅长圆雕,后张学海又将技艺传授给儿子张春泉,张春泉又将技艺传授给儿子张晓生。张氏精湛的技艺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其次是师徒传承。师徒传承也是嘉定竹刻的重要传承方式。一个家族不可能将竹刻技艺坚持到底,一般在数十年,多者一百多年,就会中断。嘉定竹人不保守技艺,乐意招徒传授。如“三朱”创嘉定竹刻,由沈禹川、沈汉川学习后加以传承。朱氏还向秦一爵、侯崤曾、李流芳等人传授技艺。清代康熙时期,竹刻大师吴之璠向王之羽、朱文右传授技艺。清代乾隆时期,竹刻大师周颢招收了严煜、徐枢、孙效泉、吴嵩山、杜书绅为弟子,培养了一大批竹人。封锡禄也曾招收施天章为弟子。至近代,嘉定城内的竹刻店铺大多招收徒弟学艺。竹人之间,为了更严格地授徒学艺,相互易子而教。如潘行庸除了随父潘松筠学艺外,潘松筠还让潘行庸到时文秀斋学艺,让潘行庸掌握更多的技法。

师徒相传在现当代仍十分流行。潘行庸曾先后招收李志庸、范灏、张迎尧、范其昌为徒传艺。当代竹人王威曾招周铿、王乐平、张伟忠、苏玉蓉为徒,传授技艺。

“三朱”研刻场景(嘉定竹刻博物馆)

民国初年起,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竹人尝试通过学校,将竹刻技艺的传授进入课堂。竹人潘松筠曾在江苏省立第四中学开设竹刻技艺课,向学生传授竹刻技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嘉定的各高等小学都在手工课中加授竹刻一项。近年来,嘉定不少中小学都纷纷开设竹刻兴趣班,聘请竹人传授技艺。师徒传承成为当代最重要的传承方式。

五、保护发展

2006年,嘉定竹刻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乘着这股东风,嘉定竹刻协会建立,这是嘉定历史上第一个竹刻行业团体,从此竹人有了自己的家园。2007年,嘉定区政府创建了“嘉定竹刻名师工作室”,投入专项经费,导师王威与张伟忠承担了业务培训的重要任务。2009年,竹人王威与张伟忠被批准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年,张伟忠被评为上海工艺美术大师。嘉定竹刻传承有了核心力量。同年,嘉定竹刻又获商标注册。嘉定邀请民国竹刻大师潘行庸的弟子张迎尧、范其昌为竹人作系列讲座和指导,竹人还去美术院校进修旁听,接受正规的美术训练。

嘉定竹刻艺术传承人王威在指导学员

嘉定区为竹人创造必要的条件,鼓励有条件的竹人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带徒传艺。迄今为止,已建立了竹缘堂(王威)、新篁馆(张伟忠)、绿玉轩(蒋玉铭、苏玉蓉)、竹汀斋(丁黎良)、多艺轩(张建忠)、草竹轩(张旦秋)、竹韵堂(王乐平)、竹筠斋(周铿)、博竹斋(庄龙)、三宜阁(罗一农)、研竹轩(潘峰)、明典堂(王珍)等12家竹刻工作室。

2006年初,嘉定区创办首届嘉定竹刻师资培训班,培养中小学竹刻专业指导教师。教育局劳技教育中心成立了竹刻科,区内的马陆育才联合中学、黄渡中学、城中路小学等三所学校先后成立了竹刻社。城中路小学成立了“晨晓竹刻社”,请名家进校辅导,学习嘉定竹刻的基本技能,师生还举办作品展。马陆育才联合中学、黄渡中学的竹刻社,也在摸索中不断前行,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马陆育才联合中学还专门编制了《竹刻艺术基础》、《竹刻技法的学习与提高》等辅导教材。传承嘉定竹刻技艺,成人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嘉定的一些街镇成人社区学校举办过多期竹刻班,也培养出了一批竹刻爱好者,嘉定镇成人社区学校还编写了教科书《嘉定竹刻》。成人学习竹刻是一项高雅的业余爱好,还可以领略竹文化的魅力,陶冶情操。如退休后才学竹刻的唐兆宽老人,现已刻得像模像样,作品参加市民间工艺作品展,获上海市老龄会评为老年工艺美术银奖。如今,他年已八旬仍坚持刻竹,还将竹刻作品的拍卖所得,捐给慈善机构。嘉定竹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理应在它的原产地有一个永久性的收藏、展示中心。2007年,在嘉定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嘉定竹刻博物馆在风景秀丽的风貌保护区内建立。

嘉定竹刻博物馆面向大众,收藏展示历代竹刻艺术精品。还面向全国,开展多次全国性的竹刻艺术交流展,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竹人的热情支持。随着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善,收藏热的持续升温,竹刻艺术品的价位逐步攀升,竹人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竹人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人们的尊重。嘉定竹刻已摆脱困境,在传承和创新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正呈现出复苏的端倪。尽管振兴嘉定竹刻仍然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它的复兴和辉煌,终将变为现实。

①朱鹤曾随书画家曹时中学习篆学印章。后随曹时中经常出入松江望族陆深家,并与陆深引为知交。朱鹤在陆深家常与书画家交流,观摩陆深的藏品,切磋技艺,打下了扎实的书画功底。朱鹤还精于诗文、金石,具有多方面的造诣。朱鹤的作品传世绝少,南京博物院藏有朱鹤竹刻《松鹤笔筒》,采用天然生成的老竹根琢制,构思巧妙,刀法熟练圆浑,精细入微,同时融入了诸多画理,整体构图颇具画意,但朱鹤的作品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件笔筒在形神兼备的把握上尚有欠缺,如笔筒上的双鹤古拙有余而矫健不足。朱鹤所创的嘉定竹刻有待于后人完善和提高。

②侯崤曾,抗清志士侯峒曾族弟,明亡后,以遗民自居,经年不入城,潜心刻竹,将满腔悲愤融入竹刻,风格奇古高雅,他特别擅长刻制诗筒,后来以诗筒集诗成为文人雅集的一种风尚。

③在明末清初,秦一爵名声响亮,与侯崤曾、沈大生合称为三朱之后的“嘉定竹刻三大家”,他们都是著名的遗民竹人。

④周颢,字晋瞻,号芷岩。他是一位全才,精通写诗作文,能书会画,他的竹刻更是精致,他是将南宗画派引入竹刻的第一人,是他开创了以浅刻、写意为特征的竹刻风格,使主宰竹刻二百余年的北宗画派风格为之一变,也使竹刻艺术更具文人画气息。

猜你喜欢
圆雕竹刻嘉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百年不朽的竹——竹刻宗师周芷岩的竹刻
对宋代动物形、瓜果形玉佩饰的几点认识
漫谈云浮石雕艺术的雕刻技法
浅谈对圆雕的认识
嘉定竹刻传统技艺研究
明成化唱本嘉定出土记
小记者在行动
——小记者在超市宣扬“感恩环卫”系列活动
走进博物馆,感受嘉定800年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