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外校企合作模式

2013-05-07 09:51高娟白文杰
科学导报·学术论坛 2013年2期
关键词:国内国外校企合作

高娟 白文杰

【摘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样离不开良好的高等职业教育。笔者旨在通过对国内、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及特色的研究分析,为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相关研究及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国内;国外;校企合作;模式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样离不开良好的高等职业教育。为此,笔者将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做了比对,目的在于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浅析

(一)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分类企业主导模式类。这类模式包括日本的“企业访问”式、韩国的“产学合作”式、德国的“双元制”式等。职业教育在这类模式的主导下,以企业培训为主、辅助以学校教学。包括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和美国的企业——职业学校“契约合作”式等。这一类模式遵循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读交替的原则。学校主导模式类。这类模式包含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式、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式等。此模式以学校为主导、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

(二)国外校企合作模式特色对比

企业主导模式的代表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和韩国的“产学结合”式。特点:企业或生产部门既是校企合作的对象,也是组织者和管理者,企业在内部均设有培训机构,企业具备相应的社会监督或保障系统,学校教育的比重远远小于企业培训的比重。校企合作模式的典型代表为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式、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式。特点:这类模式的操作是以学校计划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通过综合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点,寻找企业雇主,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以及生产实践培训场所的具体条件,展开校企合作。

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浅析

(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浅析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该模式中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方,企事业单位是用人方,校企双方针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办学条件、师资、技术等方面采取全方位合作,通过订单培养模式,以“工学交替”形式,把学校和用人单位都作为教学点,学生培养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就业。这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它不仅可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而且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这种模式有利于调动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有利于促成校、企、生“三赢”。

2、“2+1”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是有两个育人主体,一个是学校,另外一个是企业,学生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育人环境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使我们这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下的人才,最大限度的适应和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也就是学生在高职三年的学习中,其中两年在校内完成,另外一年在企业完成。校内主要讲授理论课,以实验、实训等环节为辅助;学生到企业要从事至少一年的顶岗实习,同时还必须学习部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结合自身的生产实习经历,在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帮助下,选择毕业设计,制定论文题目,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强调了对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授课方案,双方为着同一目标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再到企业从事生产实践,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实践再回到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互相交替,边学边用,学用紧密结合。入校学生第一学期先到企业从事生产实习,在这一过程中由企业负责新生的入学和思想教育,然后学生轮岗实践,以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了解员工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第二学期,学生才到学校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生到了第三学期第二次返回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四学期,学生二次返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第五学期,跟第四学期一样,在学校内完成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第六学期,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胜任工作岗位,独立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在这一模式中,就业是导向,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是核心,实践教学是中心,专业需要是保证,同时要改革课程结构,变换教学内容。“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突出实践性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企业全面参与其中,同时可以把在理论学习中的知识通过实践来强化,从而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4、“实训一科研一就业”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

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实训是实践基础,科研是理论需要,学生是价值中枢,旨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这是一种由学校、企业共同合作,以项目开发或技术服务等科技活动为媒介,将优质课程与有效实训进行完美整合的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把科研引进到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通过科研把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理论来解决,同时用实践来验证。

5、“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模式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从而实现学生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以及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两种不同的资源和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技术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培养高级实务运作的或工艺实施型的生产、服务一线人才。该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改善了一种合作,改变了一个关系,即把企业的被动合作变成了主动合作,把单向关系变成了双向关系,校企双方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储备优秀人才。

6、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有政府的参与。在这一模式下,学校、企业和政府在教育中都要投入必须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同时它们均负有相应的管理责任,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多赢”。政府在这一模式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可以是领导者,也可以是参与者,同时也可以是中介者。因为这种教育需要合作方共同努力,整合优势资源,合作方要有共同的合作教育理念和利益点,具备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双师型人才培养团队,资金保障,才能使合作教育顺利进行。

(二)中国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适合于专业技术专业,例如笔者所在院校就与多家企业开展了“订单式”教育、推行了“互培共用”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模式,企业为人才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培训课程,邀请学生参与,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参加过培训的企业就业,或是去培训企业的客户处就业。该模式的规模不是很大,主要适用于金融保险、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在经过两年理论学习以及一年社会实践后,可以独立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才能考取并获得相应的高级职业技能证书或资格证书。实践证明:“工学交替”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岗位的要求比较高,学生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企业实践,然后胜任相应岗位工作。例如我们学院的食品加工技术、汽车维修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应用技术等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具备相应的企业工作经验。“实训一科研一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则不同,该模式多适合于诸如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新能源汽车、物流管理等专业。随着专业技术快速更新,学校只有不断加强科研力量,鼓励技术开发、申请专利,才能在实训、科研、就业三方面实现“双赢”。而劳动密集型行业相对适用“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人才培养模式,例如笔者所在院校开设的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热能动力运行与维护专业,这些专业相对应的顶岗实习企业在用工方面相对密集,具有季节性。笔者所在地区,每到秋季正是蕃茄成熟的黄金季,此时食品企业将出现用工荒,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便成了惹眼的对象;再比如我国北方从10月份开始到次年的4月份是供热供暖期,此时热能动力运行与维护等专业的学生便成为热力公司争抢的香饽饽。所以这种模式可适用于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学校和企业围绕共同目标,依据各自的需求、不同条件各尽其责,享受各自的权力和义务,形成特色后再工学结合、双向介入,在紧密合作基础上不断融入发展,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多赢战略。“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是比较理想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适合用在与钢铁、石油、金融等大型国有企业的合作。因为大型国有企业具有相对雄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

猜你喜欢
国内国外校企合作
国内不动产登记制度初探
探析国外税务会计的经验和启示
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内二手市场交易模式的影响研究
国外市政工程管理质量控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收益报告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