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视角下普通高校棒垒球运动发展模式

2013-07-02 07:11郭雪奇
科学导报·学术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郭雪奇

[摘要]棒垒球运动为了自身的发展在不断调整、变革、创新项目特点;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正在自上而下开展阳光体育;而普通高校正好处于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以上三种因素的因缘际会,正好促成各种新兴运动项目的大力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东华大学近几年的棒垒球运动课内外一体化的开展情况,归纳出阳光体育视角下棒垒球运动开展模式,并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阳光体育视角;棒垒球运动;课内外一体化;新兴运动;模式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能够,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落后……”,同时指出,“战略目标……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为此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同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提出阳光体育大联赛的理念,形成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对于进行中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各种各样的新兴运动项目进入到大学的体育教学课序列。本文以东华大学近几年在阳光体育背景下棒垒球专项课课内外一体化的发展、实践经验,并结合棒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一条道路,以此进一步寻求体育教学训练模式的变革。

二、国内棒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与状况

(一)棒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棒垒球运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最辉煌的时候也曾经进入过奥运会。作为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运动项目,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创新、修正,从最早的只有棒球(Baseball),到产生垒球(Softball),然后再出现适应人们休闲运动意识的慢投垒球(Slow Pitch Softball)、乐乐棒球(Teeball或者Happyball),它的所有变化都是为了项目自身的发展,为了适应人们的需求变化。现在非常流行的慢投垒球和乐乐棒球就是在继承了快速棒(垒)球的需要团队合作、斗智斗勇的项目特色基础上,简化了复杂的规则,降低了击球难度,形成了简单易学,不靠身体对抗,而更多体现了高智慧和战术配合,男女老少可以同场竞技,以锻炼身体、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等鲜明特点,从而契合了快节奏的现代人的慢生活的要求,成为一项快速发展的运动项目。

(二)棒垒球运动在我国普通高校的发展

虽然棒垒球运动产生不久即传入我国,但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以及项目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其普及范围还不是很广,整体技术水平较低,知晓率也不高,直至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棒垒球运动慢慢从省市的专业运动队扩展到普通高校中。棒垒球真正进入国内的高等院校还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在信息社会的高度融合与发展的大环境下,普通高校的学生们通过各种渠道观看高水平棒垒球比赛、视频以及精彩的动漫等等,慢慢产生了对棒垒球运动的兴趣;加上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留学生的交流以及美国职业棒球联盟(MLB)出于文化推广的目的,棒垒球运动首先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普通高校逐渐开展起来。棒垒球运动独有的趣味性、游戏性、竞争性和高智商性等特点,使棒垒球运动成为非常适宜在我国高校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发展。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指导下,2003年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棒垒球分会成立,使得这项运动正式由自发、松散的缓慢发展阶段转向有组织、有领导的快速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棒垒球运动的水平也随之提高。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0多所高校加入了大学生棒垒球协会,一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棒球(垒球)联赛成为普通高校大学生棒垒球爱好者的嘉年华。

三、目前国内普通高校棒垒球运动开展方式及影响因素

(一)国内普通高校棒垒球运动开展方式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存有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均衡,由此造成我国普通高校棒垒球的发展也很不均衡,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开展方式:

1.省队校办型

以南京工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学校为代表,他们与当地体育局合作,把江苏省垒球队和上海棒球队整队“搬入”学校,主要经费由省、市体育局提供,球队管理由学校出面,运动队可以代表学校参加国际国内大学生比赛和代表各省市参加职业队比赛。学校会修建专业的棒垒球场地,或者也会开设棒垒球课程。这种以点带面的模式并不是很有前途,它的优点是可以很快提升学校的棒垒球水平,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缺点是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不一定会提高棒垒球在校园里的影响力和普及率,阳光体育大背景下的操作性也不高。

2.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成立校队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学校为代表,学校会招收一些高水平的少体校运动员(一级或者二级运动员)组成校队,代表学校参加大学生比赛。学校有可能建设专业的球场,也会开设棒垒球课程,但是球队的地位比较尴尬,比专业队水平低,又打不了普通大学生的比赛,但是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这种模式是以前普通高校各个项目运动队参与省、市大学生比赛的标准模式,已经不符合目前阳光大联赛的规定。

3.以学校为主导的全员普及型

以桂林旅游专科学校等学校为代表,该校将棒垒球项目作为整个学校校园文化的基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就是以棒垒球文化为底蕴而开展的,他们学校建有多个棒垒球场地,同时输送大批教师参加棒垒球技术培训,大量开设垒球课程,将垒球课设置成为必修课,然后从中选拔队员成立校棒(垒)球队。该校棒(垒)球队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棒(垒)球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这种以学校为主体,需要大量投入的大规模“全民皆兵”的模式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可以克隆的。

4.学生社团为主要组织形式

这是目前国内大多数普通高校棒垒球运动的主要发展模式,有的学校会有棒垒球师资并开设棒垒球课程,也有可能没有开课,但是棒垒球运动通过各种渠道已经进入了大学校园,而且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顽强地生存着。球队教练有的是体育老师,也有的是外国留学生,或者是居留在大陆的台湾人,还有一些球队是毕业的老队员在支撑着。这种模式由于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大的变数。

(二)普通高校开展棒垒球运动的影响因素

制约普通高校棒垒球运动的发展有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包括师资、安全、场地装备和理念等等,都应该合理的予以解决。

1.师资力量的问题

专业教师是影响我国高校棒垒球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教师可以说是学校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关键人物,而棒垒球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感,更是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棒垒球的发展深度问题。凡是棒垒球运动发展出色的普通高校,至少有一名甚至于几名棒垒球项目的专业教师扮演着教练和指导老师的双重角色。留学生、退役老队员或者台湾人做为教练会因为各种的原因,造成或者流动性比较大,或者与学生交流不够深入,从而使得学校棒垒球的发展变数太大,无法达一定的深度,往往容易半途而废。

2.安全问题

在国内很多棒垒球初学者由于条件限制,经常最先接触的就是危险系数相对最高的硬式棒球(或垒球),加之他们对棒垒球运动了解不多,安全意识淡薄,技术动作不熟练,或者教练的教学水平不高,以及运动能力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容易造成意外受伤。这些意外伤害的发生,很容易在学校领导或者家长、学生的意识中,造成棒垒球运动很具有危险性的不良印象,有许多实例证明,意外伤害事件往往会对棒垒球运动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打击。

3.场地装备问题

棒垒球运动所需要的器材装备相对比较昂贵,而且很多器材装备属于消耗性的,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就需要重新采购部分器材;同时一般学校里没有专门的棒垒球运动场地,往往需要与足球、田径等项目争夺场地,这样又不能达到棒垒球项目的安全要求。由于受到场地需求和装备、资金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棒垒球运动在普通高校的发展之路充满艰辛。

4.观念的差异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也会造成观念的不同。当前我国社会整体对棒垒球运动的了解程度十分有限,即便是在许多体育教师对棒垒球运动也缺乏一个正确而直观的认识。而棒垒球运动本身推广力度的不足加上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因素等等,就会产生对棒垒球运动的曲解或者误读,从而形成影响该运动发展的阻力。如何让人们摆脱这种错误的观念,通过进行沟通,消除不好的影响,也成为摆在很多棒垒球教师(教练)面前的现实问题。

四、棒垒球运动校内外一体化发展模式

东华大学于1998年首次选派教师参加上海市高校的棒球教练员培训班,并且成立了校棒球队;2002年恰逢学校采用教学俱乐部的方法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由此开始设立棒球课。东华大学十余年的棒垒球发展经历包括:成立棒球队——开设棒球课——开设垒球课——开设慢投垒球课的过程,在此期间成立学校棒垒球社团,棒球队队员主要从社团同学中选拔,同时也会从选修棒垒球课程的同学中选拔。目前东华大学棒球队的水平位于上海市高校的前列。

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较合理的棒垒球课内外一体化的模式如下图:

1.首先要选派教师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并在此基础上开设棒垒球专项课;

2.指导学生成立棒垒球社团,最初需要教师或者外聘教练在技术训练方面进行倾力指导;社团运作以经理(学生)为主,老师指导为辅;

3.从社团或者上专项课的学生中选拔技术好并且对棒垒球有浓厚兴趣的同学组织成立校队,该阶段技术上面还是以专业教练指导训练为主,教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球队管理由经理为主,全体队员参与制定球队的规章制度;

4.挑选技术好且表达能力强的队员到专项课上做为助教协助教学,另选技术顶尖的队员或者退役队员协助社团活动和带领球队训练。该阶段以助教带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通过新老队员互帮互学,不仅提高了技术水平,而且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5.教练员(专项老师)通过教学与训练中发现自己专项技术的差距,继续参加技术培训,回炉深造,专业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然后用于教学与训练之中。

这种模式优点是比较适用于新兴运动项目,因为这些项目比较新颖、时尚,很容易吸引大学生;同时这些项目由于在国内传播时间不久,老师大部分都是其他项目转行的,对新项目不是很懂,许多训练方法与手段都是一边学习一边探索;对该项目的认识也是一点一点的逐渐提高,这种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优点正好可以弥补以上这些不足,使老师与学生同时得到提高;而且参加阳光体育联赛的运动队有别于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大都是体育老师兼职的,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训练上面,利用学生助教也可以弥补训练时间上的矛盾。

2009年笔者将该模式开始用在另一项新兴运动项目(旱地冰球)上进行验证实验。目前旱地冰球项目在学校的教学、社团及运动队各方面开展运作得非常好,旱地冰球专项课学生好评如潮,并且校旱地冰球队连续2年获得上海高校旱地冰球比赛的第一名。

五、结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管理能力,而大学老师有着太多的教学、科研压力,课余时间不可能天天在学校里指导社团、带队训练,在这种时刻就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责任心,培养其团队意识。该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可以看到,被选定做助教的同学能够认真配合教师上课;在指导社团或者带队训练时会认真准备训练计划,上网查询新技术(或新规则)和训练方法,教师转而会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体育课教学之中;球队经理会与全体队员一起讨论制定球队的规章制度,认真记录每次的训练情况,然后告知老师;同时教师、经理与助教一起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改进意见,提高训练水平与效果,学生的认真态度不亚于专任教师。该模式既提供给学生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平台,又突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符合现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将会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途的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

3、梁友德,少年棒球教程[M],中国棒球协会出版,1997.09

4、庞中,我国高校开展棒垒球运动的可行性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05)

5、王进,李定忠,我国高校开展棒垒球运动的可行性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5,26(01)

6、胡安义,肖信武,高校篮球技战术教学与实战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06)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基于案例化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