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他,却越来越像他

2013-07-03 13:11顾建梅
检察风云 2013年24期
关键词:榜样暴力人格

文/顾建梅

恨他,却越来越像他

文/顾建梅

要建一座优质的楼只能根据一张优质的设计图。

朱可阳:是我分裂了?

七岁的朱可阳曾暗暗发誓,等他长大,长成一个强壮的男人后,若爸爸再敢打妈妈,他一定要把他狠狠地揍一顿,就像——就像他一贯打妈妈时那样。

是的,他恨爸爸,恨他一喝醉就动不动打妈妈。虽然,他从来没打过他。在他清醒的日子里,他偶尔也会是好爸爸,他能不费劲地将他一下子举很高,逗得他在空中咯咯地笑;他也不像妈妈那么在乎他因为踢球把衣服弄得脏兮兮的;他甚至给他买过溜冰鞋,亲自教过他溜冰……他一度因为这些而恨不起来。可是,每当爸爸发酒疯时就变成了另一个人,变成了童话书里的恶魔。无论表情和行为都像。伴随着这位恶魔的不定期出现,还有妈妈的惊恐、眼泪、淤痕和绝望,七岁的他感觉到了恨意,立誓将来要保护妈妈,绝不能让爸爸一直这样伤害妈妈。

17岁时,他勇敢地向爸爸挥出了第一拳,却未能伤着爸爸,除了爸爸惊讶的表情,他只觉得自己的拳头和胳膊都隐隐发痛,他记不清自己向爸爸吼叫了些什么,只见爸爸先用手指点着他骂骂咧咧一番,然后又转向妈妈,妈妈惊恐地往后一缩,他便踉跄着去卧室,瘫在床上打呼噜去了。

27岁时他初为人夫,妻子的性情如妈妈般温良,他也觉得婚姻很称心。让他不如意的是他的工作,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和主管领导总是有着这样那样大大小小的冲突。

某天发薪后,因为考勤与奖金的问题,他与上司理论,然后愈演愈烈,一个失控,他就爆了粗口,虽然话一出口他已经后悔,但怒气像拉开了闸门般止都止不住。那天,他和同事们一起喝酒,并未喝醉,回到家和妻子说话时他把和上司冲撞的事情告诉了她,妻子叹了口气,规劝了他几句,他听了很不入耳,便为自己辩解,后来辩解上升到争论,然后,鬼使神差地,他自己甚至都没意识到,他的拳头就已砸在妻子脸上,妻子捂着脸看向他,眼中满是错愕与伤心。一瞬间,妈妈的神情与妻子的重叠在了一起……

从七岁立誓到向妻子打出第一拳,朱可阳不明白:为什么恨没有让他走向与父亲相反的方向,反而殊途同归?这究竟是遗传还是宿命?

越来越像的背后

为什么?恨他,却会越来越像他……

是遗传吗?

基因是传递遗传的基本单位,它的力量是强大的,有时甚至是不可逆转的;不过,它也是有侧重的,人体内有3万~4万个基因,每个基因都与某个特定的特征或发育过程的特定方向有关——身高、体重、智力、外向性人格等等,但是对这些方面的影响程度却相差悬殊。例如,眼睛颜色这样的生理特征是由一个单独的基因控制和决定的,但心理特征却大多与几个或许多个基因相关,也即是说我们人格的大部分特征都不是来自于一个固定的基因,而是由几个或许多个基因随机组合而形成的,就如彩票的生成一样,所以又被称为“基因彩票”,而我们知道,哪怕仅仅是10个数字的随机组合,几十万注彩票中都很难产生中奖号码,那么,多个甚至是许多个基因的随机组合有多少种可能就不言而喻了。故而,生活中更为常见的反而是:外貌神似的同胞手足性情却相差极大,正所谓“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所以,基因会决定你眼睛的颜色,但,无法决定你的个性行为。

恨他,却又偏偏会越来越像他,其实是有一定的前提的,那就是,当你“恨”他时,你还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阶段,而这个“他”,却偏偏是你的教养者或教育者,或至少是长期接触的人,无论你有多么“恨”他,却无法摆脱他,他依然故我地活在你身边,日复一日。只有在这样的情形下,“恨”他,才最大可能地会让你“像”他。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间接地去学习。他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并针对此理论进行了“击打充气娃娃”的实验。

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实验对象之所以是儿童,那是因为儿童尚未形成自己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他们正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来获得知识,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而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则可以明辨是非,对他人的行为作出自己的评判,并依据自己的三观选择良好的行为。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证明:对儿童来说,哪怕仅仅只是目睹暴力,也会使他们学会暴力。但,这种“会”更多地还只是“知道了”,可是,若这种暴力在他们身边一再地重演,“知道了”便进一步上升为 “熟悉了” 、“巩固了”、“稳定了”,直至某一天,居然在憎恨暴力的目击者身上主动地“再现了”。

其实,朱可阳再现父亲的暴力行为并不是在他27岁打老婆时,而是在他17岁,当他的拳头挥向父亲时,虽然是在反抗,但沿用的却是和父亲一模一样的方式。

且看来自于美国律师协会亚洲法律项目主席劳拉·斯坦恩所著文章《家庭暴力使儿童陷入十分危险境地》中的内容:“根据最新的联合国报告,估计每年全世界大概有1.33亿或2.75亿的孩子目睹了家庭暴力。儿童经常性地目睹母亲被其男性伴侣殴打会严重影响一个孩子的行为、个人发展以及他在儿童期和成年后的社会交往。其在感情方面的影响对未成年人的伤害尤其大……麻州的一项研究表明,相对于没有生活在暴力阴影之下的孩子来说,那些生活在暴力之中的孩子企图自杀的比例要高出六倍之多,实施性侵害的可能性要高出24%,实施侵害他人的犯罪可能要高出74%,另外酗酒吸毒的可能则高出50%。而这些生活在家庭暴力之中的孩子甚至也攻击他们的家庭成员。”

此外,加拿大一项针对少年犯的研究发现,超过50%的因故意伤害罪受到指控的少年犯,他们在童年时曾在家中挨过打,或目睹过母亲挨打。

由以上内容可知,并非只有虐待儿童的家庭暴力才会伤害到孩子,让儿童目睹母亲受到男性伴侣的殴打一样会对儿童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而观察学习理论也提醒社会:注意让孩子远离媒体和网络的暴力因素,净化儿童的社会环境。

青春期的心理任务

当然,这并不是说,“朱可阳们”将必然重蹈父辈的覆辙,仍有另外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目睹家庭暴力的儿童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

那么,良好的转机在哪里?

另一位心理学巨匠艾里克森创立了著名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他认为,人格的发展应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他根据这三个过程把人格分成八个阶段,表明一个完整的人生周期,而每个阶段都由敌对冲突或两级对立的矛盾所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解决危机会增强自我的力量,形成某种良好的自我品格,人格就能健全地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反之亦然。

在教育孩子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对这八个阶段有所了解,就会有明确的方向与目标,理解并帮助孩子安全地度过危机,顺利完成某个发展阶段的心理任务。那么,对朱可阳来说,重要的人格发展阶段在哪儿呢?就在他的青春期——12~18岁。

青春期的心理任务是要形成自我同一性,而这一阶段的危机便是角色混乱。

艾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是一种不断增长的信念 。

具体在朱可阳身上,便是他知道自己现在是个怎样的人,将要成为怎样的男人,朝哪个方向努力,过怎样的生活,而这些认识都是协调一致的,没有对立、矛盾和冲突。反之,如果这个阶段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心理自我彼此冲突,无法整合,对将来没有方向感和确定的目标,便会陷入危机:角色混乱。

如何在现实中帮助孩子完成自我同一性,避免角色混乱呢?一个有效的标志就是,让孩子在内心树立起自己的同性榜样。即,让他有属于自己的偶像。如果你把一张施工图拿给建筑工人,告诉他:这张图是错的,请你们一定不要把高楼建成这个样子。试问,他们能依照你的警示正确地施工并达标吗?只怕不能。要建一座优质的楼只能根据一张优质的设计图。

同理,一个孩子对自己说,我恨他,我不要成为他那样的人,也不能让他走向幸福。要想成为健康快乐的人必须源于爱,源于一个美好的榜样给他这样一个信念:我爱他,敬仰他,我将来一定要成为他那样的人。于是,“朱可阳们”才能循着榜样的模板,完成他们的自我同一性。

通常,对男孩来说,这个榜样的第一顺位是父亲;当父亲无法胜任这一使命时,一定要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或者文字作品和影视形象中找到一个给予他正能量的同性榜样。

最后,男性的角色认同还有其特别的意义:父亲形象在男性的潜意识层面是权利和权威的象征,一个无法形成自我同一性的男性对代表着权力和拥有话语权的人与机构往往持有敌意和否定的态度,即便他有较好的友伴关系,甚或同情弱者,但难以与“强者”友好共处。而长期目睹暴力会在目击者内心积压过多的愤怒,敌意和愤怒都会成为引发其习得暴力的导火索。

恨是一服毒药,只有当你心里的爱多过恨时,你才可以解毒,才能不像他,而像更好的自己。

编辑:成韵 chengyunpipi@126.com

猜你喜欢
榜样暴力人格
反性别暴力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暴力”女
暴力云与送子鹳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向暴力宣战
漫画之页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