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拳技击气力、肢体力、念力的诠释

2013-08-15 00:54周明进温昌盛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27期
关键词:气力中正无极

周明进 温昌盛

(1.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 湖北十堰 442000; 2.丹江口市红旗中学 湖北丹江口 442700)

1 理论基础

1.1 太极球:太极拳的运动理性

太极拳套路的练习中,太极拳动作都是在不断地画圆,都是“球”的运转,在不同的方向。太极拳技击双方也是如此,球在双方的技击之间。老子的学说就是从这样的运行规律中吸取精华,升华为自己的学说,老子说:道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抓不住摸不着的,但是有事变化的。道是一体的,分为一阴一阳的,它包括包含了所有,但是它和宇宙有着一定区别,道没有像宇宙那样必得其全,宇宙是必得其全。各种事物规律之合道,道合只为一,道无量。道是存在任何事物之中,无处不在。

1.2 “无极——太极”

太极拳的创编是从遵循身体的规律,力气开始从肢体中的力,再由的身体到精神中的气。从外观中的气到达身体内部的气,重点就在于内气转化为力的顺序及力气的引领。太极拳讲究的是力从地起,屈于腿,收于腰间,由肩过肘,行于指间,运用肌肉的力量与呼吸结合在一起,经过主要的关节瞬间迸发的力量。身法是绷捋挤按,还有是“虚领顶劲”,从头的百汇穴到两腿指间会阴穴,重心前后的变化。

“无极”是指天地混沌未开,初始的状态。先人描述为“太虚之初,廓然无象,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无形,动静无始,元气混而归一”。用这样的大道无形的言语来形容太极拳现象。

混沌未开的无极之状,空旷虚无没有具体的表现形式。然而,太极怎样从无极中产生出来,太极又该怎么样的来诠释。古人一直认为,在空空洞洞的无人可知的空间中,存在着我们中国人独有的一个词叫“玄机”,此处其应叫做“元气”或“虚无一气”。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为“恍兮惚兮”,在不同事物中都各有其“道”,天地万物都有着阳阳、开合、生发的动机。

1.3 “功夫——境界”

太极拳的讲的精气神包括了的太极劲、太极拳的速度及其变化,所以才有了我们的太极功夫。

(1)“功夫”已是中国人的代名词,然而功夫到底是什么,其实功夫就是一种知己知彼的一种本领。在无极圈中两边互加上一个互补的点,也就是所包括的一气,一气所含阳阳玄机,万物一有了生命也就有了阳阳,这种阳阳互动的那个过程即是太极。太极亦道也,不断衍生,大到无外小到无内,这就是太极的范围。整个宇宙也正是因为一阴一阳的转化,世界万物才得以运转,“象数未形理己具”就是这样来解释的。

天地本虚无,而初始化生为有,由此可见有生于无,无极化生太极也就随之产生。在天地初始时,混沌未开,动静未分。动静相对,在无极状态下没有绝对的静,动绝对的永恒。静是外在的变现形式,其内在才是太极动机的实质。

(2)“境界”之指的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是一种心境,这里指是无我无物的心境。无极和太极同时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太极。太极生两仪,即一阴一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对立统一,世界万物皆是如此,随时都在变化,随着其变化的运动状态而发生变化,由此而生生不息。阴极反阳,阳极反阴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其表现形态各异,这也正是无极到太极,相互变化循环的发展规律,无极即是太极的根源。道家修行者,要求与道合一,追求复归无极,也就是说把具体的机制上回归到最元始的终极状态。

2 气力、肢体力和念力

2.1 气力

太极拳的锻炼技法是方式——推手。推手练习的不是以力大打力小,而是靠毅力、气力、劲力,再结合身法的转换,将太极拳的“巧”劲用于技击之中。主要是要看肢体运用的灵巧性。

(1)气力的立身中正。山西王岳宗在《太极拳论》中阐述道:“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在《十三势行动心解》中说:“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在太极推手中,对方用大力气来压迫我,首先要做的就是立身中正,以腰为轴,不能让对方破坏重心,对方直力就以左右的横力泄之,使对方用的力气落空。如果对方力气落空,中心被自己拔起,此时将其发出非常容易。保持立身中正,中正安舒,为自己留足够的回旋的余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太极拳的交手中,是以直来横截,横来直截为发力方法,背部发力从下往上走的力叫做绷劲。在推手的练习当中就是必须坚持练习“喂手”,当对反用直劲打来时,就用左右横挒劲力发出,当对方用横挒的劲力攻来时,就用直劲发之。此时,如果是对方用双手大力向我胸部按来,封的非常紧时,必须以虚实劲化之,也就是用左手或者右手抚对方之臂或肘,向相应方向推去,对方必应重心不稳而跌出。

(3)太极拳的练习中虚领顶劲,以气运身,后发先至,变化多端。山西王宗岳先生在《打手歌》中说:“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与对方交手时,观察对手,也就是“彼不动,己不动”。查探到敌情时故而发力,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发劲要求力从后脚跟到腰再到前臂,全身完整一气把人发出。关于化解对方的来劲,陈微明先生曾说:“假若推其手,手动而肘不动,推其肘,肘动而肩不动,推其肩,肩动而身不动,推其身,身动而腰不动,推其腰,腰动而腿不动,故能稳如泰山。若放人之时,则又由脚而腿而腰而身而肩而肘而手,连为一气,故能去如火箭”。在技击的过程中,当某一部位被对手制住时,就要把那个部位放松,身体的其他部分不能随便移动,否则就可能破坏重心。

2.2 肢体力

太极拳和其他拳种不同之处就是将对方之力为我所化,以彼之力还施彼身,从而达到精气神的充盈。当太极拳修行到一定的境界时就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界定神通。如果在练习太极拳的同时结合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的练习,更能练出更高层次的修为。自然形成成修炼的生活方式方法,这才是太极拳肢体力的练法。

(1)太极拳技击讲究后发制人,也就是听劲。听劲的功力修炼关键在于心智的修炼,运化为功力的显现。传统中一般认为有五个境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眼睛是传达的是一个人的神,眼神透着的身体的弧线。《太极拳论》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此功全靠的是个人的感觉灵敏,才能应付自如,也就是听劲的功夫。虚领顶劲中顶劲是行功的关键所在,拳谱中说:“尾阊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尾阊亦称为尾骨,也就是骶骨,道家称之为仙骨。在现代医学认证此骨中含有非常密集的神经丛,其中两条直通精关(前列腺)。还有四条主要神经线,其中两条肾脏相连,还有两条与心脏相连,共有六条神经直通的全身。太极拳中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靠着这些神经来实现的。练习内家拳,行功时必先学会提肛、敛臀,这是所有太极拳高深功夫的关键点。敛臀主要是臀部放松中正,自然下收,气充于丹田,腰椎中正,使得横膈式呼吸更加顺畅,让生殖系统、肾脏系统的功能更加强大。

习练太极拳者都必须谨记,气运丹田,丹田运转,会阴阳阳开合,如此方能使丹田之气充盈,丹田气充盈则周身气血和畅。“心静专一”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心静才能专心仔细感受到放松时的身体的细微的变化,心静才能沉气,气沉之后棚圆、顺逆缠丝,运转丹田到调动身体的其余的关节,所以练习时必须专心致志,要心无旁骛。

(2)太极拳练习推手的目的就是为了感受对方的力气,而不是与对方进行抗衡,也就是用意不用力。太极拳名家吴鉴泉在推手技击上曾经说:“太极拳练时不用气力,设遇力大之人,如何对付呢?一个人几十斤气力总是有的嘛!”正符合拳谱上讲:“牵动四两拨千斤”太极拳是借力打力,意识是自己不能用力对其进行顶抗,顶抗则被他人借力反而自己被发出。假设对方从右边的向我攻来,则使用偏身化之,用左手加以的捋,是对方脚跟浮起,或者用横劲化之。凡是练习太极练习者,与人交手时最好不加阻挡,除非使用横劲,随着对方的攻击而进行化解。

2.3 念力

太极拳主要是眼神及步法的结合,达到一个巧劲,周身达到一个高度的统一。眼神决定了你讲对手发人的方向,看远处就将对手发到远处,看高处就吧对手往高出发,看低处往地处发,发出去之后眼睛还留在对手的方位,“劲断(眼)冲不断”中所体现的就是此功法。相传杨澄浦先生与人推手时,都是眼神一看就让人心绪不宁,这就是体态与精神合一的体现。行功要修炼到一定境界时才能体会。

“神聚气敛”,有“神气不令割断”之作用。练神还虚,以“神”致用,从中领略奥妙的存在与其出现时所显现的灵通变化,可以在推手上做到“知觉灵敏”和懂劲功夫。神为主宰,乃是太极拳技击之真谛。

[1] 胡伟荣.太极拳高层次修炼——神[J].武当,2005(11).

[2] 郭振华.太极拳的起源与中国古代性文化的逻辑关系[J].陕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6).

[3] 韩旭升.浅释太极拳与道[J].中国科技信息,2005(19).

[4] 李龙,虞定海.中华武术的一体多元格局[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5).

[5] 李龙,虞定海.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现实关切[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6).

猜你喜欢
气力中正无极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基于重型装备室内搬运及移位的组合式气力搬运装置设计
Investigation of the fast magnetosonic wave excited by the Alfvén wave phase mixing by using the Hall-MHD model in inhomogeneous plasma
无题(3)
中国古典舞作品《月满春江》的气息运用研究
基隆文化
网速太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