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社会转型新思维

2013-08-15 00:43孙立平
领导文萃 2013年14期
关键词:官民社会转型悖论

孙立平

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

现在都在说改革,似乎新的改革共识正在形成,其实这种共识是虚假的。在表面的共识背后,其实是深刻的分歧,这种分歧突出体现在官民之间。但这只是有关改革的表面层面。其实更重要的问题是,改革这个理念缺乏有足够潜力的价值目标。从表面看,改革这个词本身是没有价值目标的,只要变就是改革,甚至将改完的改回去也可以叫改革。实质性的改革无法进行,而改革的口号又不能放弃,于是在一些地方就出现胡改乱改的瞎折腾。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改革这个理念时,是有一个隐含的价值目标的,这就是效率。第一,效率应当是社会的诸目标之一,其主要应该体现在经济领域。当把效率作为整个社会目标的时候,也就摧毁了其他目标的价值。第二,当把效率作为唯一目标的时候,改革也就只能限于经济领域,政治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根本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其实应当是手段,而不是目标。

话语转换:从改革到建设公平正义社会

现在改革所面临的困境,不仅仅体现在改革的实际进程中,同时也体现在改革话语本身。从现实的作用来看,改革这个词已经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换一个什么话语体系?笔者主张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至少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有明确的价值目标,而且这个目标能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第二,这个理念是建设性的,既可以解决中国社会实质性问题,又可以避免大的社会动荡;第三,有巨大的潜力;第四,社会有广泛共识。

要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必须有一系列制度保障,就需要建立一系列新的制度安排。比如说,要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权力总得受点限制吧,得有一套制度来限制权力;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老百姓的权利需要得到保障吧,得有一套制度来保障;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经济上要有公平竞争的环境吧,妨碍公平竞争的东西得破除掉……。

社会转型的动力

现在说要重新启动改革,至少面对这么几个问题:一是既得利益集团已经做大;二是在和改革相关的这些问题上,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充满着分歧甚至对立;三是改革作为30年的一个过程,已经高度疲惫;四是国际上对中国充满着警惕;五是老百姓现在其实已经越来越不耐烦。那么,社会转型的动力在哪里?说到社会变革的动力,不能忽视的是社会矛盾和冲突所形成的压力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社会变革的推动。可以预期的是,今后一段时间社会矛盾和冲突也许会是一种U字型走向。在短期内,新一届“惹事型施政”将会减少,“体恤型施政”将会增加。但目前的结构决定了基本的利益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变数在于,一两年后在经济和利益格局的双重压力之下,会不会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而且,既得利益集团在经历短暂的观望后会做什么。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在前五年的中后期,社会矛盾和冲突有可能会重新呈现增多或加重的趋势。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使社会矛盾形成的压力转变成为社会变革的动力。

以反腐为起点,形成官民的良性互动

什么会成为形成良性互动的切入点?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反腐败可能就是现实提供的一个可能的切入点。现在关于反腐的分歧集中在治标与治本、运动式反腐与制度化反腐上。笔者的看法是,目前中国的反腐可能需要经历运动式反腐与制度化反腐两个阶段。运动式反腐起的是破局的作用。在运动式反腐阶段,形成官民良性互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这在现实中也是可以看到的。现在的问题是,在经历了一段运动式反腐之后,能不能及时转入可以导致制度变革的制度化反腐。这个谁也不敢打保票,但应当意识到的是,这种怀疑和疑问就是正向的压力,它表明民智渐开。

如果考虑到上述因素,反腐在制度的层面向前推进,一些重要的制度变革不是没有可能的。首先,官员财产公示有可能会比没有这场运动式反腐推进得快一些。其次,经过进一步的努力,巩固和扩大运动式反腐提供的言论空间也是有可能的。当然更关键的是,能否实现下面的路线图:运动式反腐——反腐制度建设——限制权力——落实权利——扩大言论权利空间。而这只有通过官民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这种互动中的博弈,才有可能实现。

实现官民良性互动的关键是破解“江山思维”

实现官民良性互动的主要障碍之一,是所谓的“江山思维”。无论今后的路怎么走,往往都会涉及到这个问题。可以说,如何用建设性思维破解这个问题,就成为实现官民良性互动的关键。近些年来,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已经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由此引起的官民对立的情绪是很明显的。在这种情况下,“江山思维”就很容易造成官民隔阂,甚至民众与执政者的对立。

应当说,破解“江山思维”是实现官民良性互动的关键。要破解这个思维是很困难的,破解的思路在什么地方?笔者觉得是分享、共享的理念。如把江山理解为我们这个社会拥有的一切,即古之“天下”,就是要通过一套制度安排来分享这个江山。通过共享和分享的理念来破解“江山思维”,需要解决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官民双方形成有关社会变革的政治善意,二是改革者要勇于与既得利益集团切割。

突破转型悖论

社会转型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会遭遇一系列的矛盾与困境。对于这当中一些困境,笔者称之为转型悖论。

转型悖论之一,人的作用和制度的作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有两点人们一般都会认同,一是关键是制度建设,二是人治是靠不住的。但问题是,制度建设从哪里来,制度建设如何可能?这样来看,首先还是人的作用,而关键是相关的人得到必需的位置后能不能转向制度建设。

转型悖论之二,运动式变革与制度化建设。在转型期的变革中,只有形成稳定的制度安排,才能确保变革的成果。但事情不能陷入教条化。

转型悖论之三,改革与革命。促进变革,避免革命,是当下社会中许多人的共识,一般说这也是不错。但问题是,且不说革命有时是一种必然,不是谁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更经常的情况是,没有革命的压力,改革的动力从何而来?因此,革命是需要避免的,但革命本身不应当被抹黑。关键的问题是,执政者如何将可能的革命压力变成现实的变革动力。

转型悖论之四,渐进式变革与激进式变革。实际上,中国渐进式变革的弊端现在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来。首先,在一个以渐进式改革实现社会转型的国家中,既得利益集团从容形成的条件更为有利,更容易陷入转型陷阱。第二,对于有些改革,只强调渐进,不大刀阔斧,是根本改不动的。在这种情况下,渐进式改革往往成为不改革的借口。

转型悖论之五,上层的力量与下层的力量。革命是自下而上发动的,改革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因此,最有力量的改革模式是执政者意识到社会中的危机,自觉地推行自上而下的变革。但这样的情况可遇而不可求。因而,大部分变革是上下合力的结果。也就是说,变革中上下的呼应是很重要的。

转型悖论之六,变革与秩序。怕乱,往往是不改革的最主要理由。中国社会中该改的不改,甚至不作为,往往与这个因素有关。但从最简单的角度说,变革的时机非常重要。及早启动变革,执政者还保持着较强的权威或执政能力,解决问题还较为容易,民众的情绪也比较克制。

这六条“转型悖论”主要是想说明,改革和转型中的许多问题,不能绝对化、教条化,要恰如其分地看待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猜你喜欢
官民社会转型悖论
视神经炎的悖论
《行政执法中的枢纽——官民关系》
海岛悖论
司法审判如何对接道德方能让群众信服之冷思考
——从于欢案“官民”互动和江歌案的中日舆论反差说起
“帽子悖论”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乡土社会“官民”纠纷的化解原则与消弭机制
美妆悖论
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