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一种自觉、一种常态

2013-08-15 00:43筱陈
领导文萃 2013年14期
关键词:食粮肩膀阶梯

□筱陈

中国人见面,总是问候,吃了吗?这说明,吃很重要,物质食粮很重要。人不可以没有食粮,人倘若没有食粮,就无以充饥,就会危及人的生命。

除了物质食粮之外,我们还有另一种食粮,那就是精神食粮。精神食粮陶冶人的品质,给人以聪慧,让生命变得丰富,让人生变得多彩。我们在珍惜物质食粮的同时,同样必须珍惜精神食粮。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把物质食粮当成“硬”的、不可或缺的,而把精神食粮当成“软”的、可有可无的。有的热衷于牌桌,而忽视了书桌。物质食粮解决人的肚子饥饿,而精神食粮解决精神上的需求,对精神食粮的渴求程度与人的素质成正比,渴求度越高、读书欲望越强。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我们的党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党。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人们把读书比作磨刀,比作为器。在历史传统上,流传着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读书佳话,曾经在宁德市周宁县际头村,读到这样两个楹联:“养生谷为宝、继世书流香”,“四壁书声人静后,一簾花影月初明”。当我读到这两副楹联时,我的心颤抖了一下,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山村,淳朴的乡风和着清新的书风。回顾党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党的学习史,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党在延安创办了40多所学校,大规模地培养干部;在西柏坡,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我们党创办了马列学院,刘少奇在讲话中指出,“现在中国革命胜利了,不读书可不成”,纵览我们党的历史,在革命处于紧要关头,在改革处于转折时期,我们党都把学习摆在一个重要位置,号召党员认真读书学习,用学习来统一思想,用学习来解决面临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书,是人类进步之阶梯,也是个人成长之阶梯。

书,带着我们穿过了时光的隧道。就每个的生命来说,能活到一百岁,这已经是长寿了,但是,一百岁,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而我们又必须在沧海一粟中,去知晓在这历史长河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去记取历史给予我们的经验与教训,去采撷五千年历史之精华,通过读书,我们明理增智;通过读书,又把历史长河中属于我们的这一段写的更精彩。

书,让我们能够开眼看世界。三坊七巷,是福州的一张名片,有一句话“一座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我在想着,这一百多位人物是如何出现的。读书,没有读书,就不可能有这100多位人物的存在。林则徐虎门销烟,组织人们翻译西文报纸,被称之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沈葆桢担当船政大臣,选送了我国第一批留学生远涉重洋,其中有詹天佑、严复等一批学生,传播了西方的科学思想,传播启蒙主义思想,思考着中国的变革,推动着民族的振兴。你徜徉于三坊七巷,你一定能够感到,洋溢其中的是浓浓的书卷气。

书,让我们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可以让我们与时代同频共振。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过去,我们把不识字的人称之为文盲,而依据联合国重新定义的文盲标准,如果你不会看地图、不会使用计算机,那你就会被列入信息时代的“新文盲”之列。信息时代,要不想成为新“文盲”,就必须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去解决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本领恐慌”的问题。

书当读,但也不是见书就读。好的书籍,可以陶冶人的心灵,“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治愚”。但是,“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者变得更无知”,物质食粮可能造成餐桌污染,精神食粮也可能造成“餐桌污染”;物质食粮的餐桌污染侵害的是人的健康,精神食粮的污染侵袭的却是人的灵魂,让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扭曲、道德沦丧。即使是一些有一定影响的书,在读的过程中,也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影响甚广,给人启迪,但其中如“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却让我有些不敢苟同,因为社会需要沟通、人们需要坦诚,我们需要拆除人与人之间的那道蕃篱。《增广贤文》中的许多人生哲学,处事之道,让我读了受益非浅,但其中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也渗透着消极思想。读书不能奉行“拿来主义”,而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同物质食粮需要讲求营养结构一样,精神食粮同样要营养均衡。人需要主食,如果一个人只吃零食,而不吃主食,那一定营养缺乏,无益于健康。精神食粮也要讲求合理的饮食结构,让精神营养结构合理。读书修身、读书明德、读书益智,作为一个党员干部,首先要学习科学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用科学理论来保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近读了柴静的《看见》,其中写到药家鑫这一章节时,特别令我感慨。一个钢琴专业的大三学生成了杀人犯,受到了极刑。为什么,是他不读书吗,不是,一个有着梦想成为音乐家的人不可能不读书,是父母管的不严吗?他的父亲在微博上写道:“药家鑫的事情上,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平时管教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错。”那什么导致药家鑫杀人的呢?“农村人难缠”,“我害怕他没完没了地缠着我的父母”。如果在药家鑫的精神世界里,有依法解决发生问题的意识,没有对农民群众的偏见,他能有那种冲动吗?柴静在文章中写道:“人不能冲动,冲动是魔鬼。”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精神食粮也要注意营养结构,不能偏食。

书要读,读书必须培养读书的兴趣,养成读书的自觉。如同人当一日三餐,一日不食则饥,精神食粮也应当常 “食”,让读书成为一种常态。但人们对读书往往有两种心态,一种心态是,功利性读书,就是为了升学求职晋级而读书,但随着这种欲望的消失,读书的欲望也会随之消失;别一种心态是把学习当成一种常态,当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日不学则会感到日子枯燥乏味。曾经读过《我的世界无声无光无语》,作者海伦·凯勒,这个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世界的女性,在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写道:“在我生活的漫长黑夜里,我读过的书以及别人读给我听的书已经变成一座伟大光明的灯塔,向我揭示出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最深源泉。”两种读书的心态比较,我不能谴责功利性读书,但我更崇尚非功利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常态,让书香弥漫在你的心间。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当思。如同物质食粮当品一样。菜肴是在品中感受的。读书也一样,书当品,书当思,书要读进去,书还要读出来。书要读进去,去理解挖掘书中蕴藏的丰富内涵;读出来,联系实际,触类旁通,同样的一本书,在不同的人手中,收获大不一样的,有的人读后,没有感觉,有的人读了,却感叹相见恨晚。伏尔泰说过:“书读得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还很少。”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读书而不加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读书当思,思什么?思如何运用,思如何指导我们的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读书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知识的运用。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阶梯或是肩膀,给我们提供了三种的选择,其一,从阶梯或肩膀上上去;其二,站在阶梯或肩膀上不动;其三,从阶梯或肩膀上下来。我们所追求的是,站在前人的阶梯或肩膀上上去,使自己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

中国有梦,这个梦是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个人有梦,这个梦是实现理想抱负的成长梦。实现梦想,我们共同去圆读书梦,有了这梦,民族有望、成长有望。

猜你喜欢
食粮肩膀阶梯
落叶
落 叶
没有一座山高得过父亲的肩膀
苜蓿:天马的食粮
要借你个肩膀吗?
这是我的肩膀
爬阶梯
时光阶梯
你的肩膀担着你的健康
有趣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