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对学生生活的引领——对德育回归生活的反思与超越

2013-08-15 00:48王晓静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理想建构

王晓静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24)

德育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人们更多的关注德育对生活的适应,一定程度上有让生活取代德育的危险。忽视了德育在生活中对人们的引领与超越作用。生活不是既定的客观存在,而是为个体实践所建构,这由生活的实践本性所决定。生活世界是根据每个人的意愿、实际遭遇去创造、建构的。德育在引领学生适应生活与超越生活之间应该保持适当的张力,不可偏废,不可走极端。回归生活的德育不是要单纯的回归现实生活,一味地迎合生活,消解于生活中。而是要人们对日常生活进行反思,让人们以一种理性的、自觉的心态去创造生活,建构可能生活,引导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一、 回归生活的德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回归生活的德育从理性过渡到了非理性的极端

针对以往的德育过于注重道德知识普及却使德育人格走向了迷失的缺陷,学者们提出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以日常生活世界所蕴含的感性思维取代科技所蕴含的工具理性思维,但把德育回归生活仅仅理解为回归日常生活,否定科学世界,是对现代德育的极大误解。德育始终处在感性与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割裂状态。“在缺乏引导的学生参与和感性体验中,经验性预示着学生对于德育内容可能有某种惰性认识,这可能使德育内容和活动的主旨消融在德育过程中,因而可能导致德育流于活动的生活化形式,变成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1]德育完全迎合生活,消解于生活中,德育作为教育的超越性被抹杀了,德育失去了自身生存的依据。

2.回归生活的德育易使学生陷入道德困惑,放弃道德理想

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提倡让学生亲自到现实生活中去感受生活,获取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实际生活的逻辑与德育的逻辑并不具有天然的一致性。他不像书本上知识固定不变的,而是复杂多样随时发生变化的,尤其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思想也呈现多元化。当学生在学校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观念与现实生活体验发生碰撞、冲突时,他们就很难养成清晰、稳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陷入矛盾的、无所适从的困惑中。而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针对以往的教育过分地注重德育的意识形态作用,只强调从宏观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学生个体实际生活状态这一弊端,提出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直接面对现实的挑战。可是在学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没有一定的道德辨别能力,就将学生放置社会的洪流中是非常危险的。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与自己的道德理想发生矛盾冲突时,选择放弃道德理想,无条件的迎合生活,让学校教育消融于生活中。

3.回归生活的德育忽视对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

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一直是德育改革的目标。一个只能顺从,听话于别人的人是没有自我的人,这样的人是不成功的,是没有思想的。所以,生活德育更加提倡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挥。可是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人们误以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就是以学生个人为中心,追求个人利益至上,忽视对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只讲竞争不讲合作,只注重物质追求忽视精神上的需要,使学生走向功利化,社会责任感下降。如果人们没有对一定的价值规范认可、信服,没有对要过有道德的生活进行思考和反思,就不可能真正成为道德生活自由自觉的主体。同时德育很多内容只是以“生活”的名义进入德育教材和活动中。没能很好的与学生的品德心理发展阶段相适应,出现德育内容简单化,德育过程随意化,德育目的庸俗化,忽视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增强,阻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二、 德育引导学生超越现实生活必要性

1.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道德从实质上看,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创造出来用以认识、肯定、发展、完善、超越自己的手段。”[2]德育引导学生实现对生活的超越,使学生过健康、有意义的生活,是由人所具有的实然性与应然性所决定。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也在于人能通过自身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摆脱实然存在的束缚与限制,实现其应然性,从而使人的存在呈一种生成性与开放性,超越其他存在物的预成、封闭和宿命的存在方式。人所具有的应然性,使人总是不满足于它的实然性存在,在它的生存活动中要创造出有别于既有的实然的新的实然,要超越其对象物和各种对象性关系,要生产出新的对象物和对象性关系。人在自然生活发展状态下并不能满足人自身发展的要求,德育对学生生活引领的出现,就是让学生有自己的理想,过健康有意义的生活。德育过程中的人的发展是一种在人有目的参与、干预下所发生的运动过程,改变人在生活当中由自然、自发状态下的发展结果。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应该是实然性回归与应然性回归的结合。德育既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其具备适应生活的能力,又要学生注重意义生活,不断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德育的内在本质彰显

“生活世界既是事实世界又是意义世界,是两者相互联结的世界”[3]。“道德教育的要旨不在于使受教育者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而在于使他们掌握:人们的行为有可能是怎样的?应该是怎样的?道德的理想是什么?人何以接近这种理想?”[4]其实在当下物质主义泛滥,科技至上、经济至上、消费至上,精神方面缺失的年代,人们过于推崇理性至上,而忽略了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德育是人们驾驭物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防止人们将道德与生活的关系功利化,道德不是人们过美好生活的权宜之计而是生活的必要内容和为人的基本原则。他是一种人本德育,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感情,有思想,能独立面对生活的人。当代德育就是要自觉引导超越性生存的文化精神,使人自身的人性得到不断地提高,从不同方面去开拓自己,追求精神愉悦,学会享受生活。

3.学生全面人格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个全面人格发展的人,应该是一个能够自主进行道德判断与选择,面临价值冲突时能清醒的进行道德分析,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能灵活的自主自愿践行道德规范的人。是一个有道德人,有健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对生活充满希望,具有创造性的人。德育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就是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个体的现实生活和交往过程当中,在学会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过程当中,使个体的道德主体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赋予自己新的规定性,在自我创造中不断完善自己,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目标的人,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是健康有意义的生活,是一个追求幸福的生活。

三、 德育引导学生超越现实生活的路径

1.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培养学生成为自觉的生活建构者

建构可能生活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进行的,超越是在适应现实生活基础上的超越。过去,我们的德育过于强调学生的未来生活,而对学生的现实生活重视不够,这实际是一种脱离生活的德育目的。德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更重要的为学生的现实生活服务,离开现实生活,未来的生活就是一句空话,成为无土栽培。所以德育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惑与问题将是最好的德育主题依据。此外,在德育组织的过程中,也要按照学生生活的范围和顺序进行,不能主观按照成人的生活理论将其扩大化,那样就违背了学生的成长规律。所以教育者要加强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自觉的生活建构者。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倾向,引导其有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一个缺乏自觉的人很容易被给定的体制、习惯、思想等所束缚、同化,人的超越性、创造性从而受到抑制、遭到消解,本能地按既定的模式去生活。德育的使命就在提升人的自觉,打破因循守旧的生活机制和不假思索的生活习惯,使人有可能超越现在的狭隘眼光,把人从自在的生活中引领出来,释放人的超越本性。

2.培养学生超越现实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建构可能生活

德育要培养学生不断地反思自我,成为有一定精神追求的人,有超越意识的人。一个人若只沉湎于日常的闲谈之中,随波逐流,而不能真正倾听自我的内在的呼唤,将是没有意义的人生。虽然对于人类来说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完美无缺是不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但人们就是在这种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鼓励下不断的突破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人类社会也因此在不断进步。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固步自守,谁都不敢打破生活的限制,只在一个固定的圆圈里生活,那样的生活只能是无限制的循环,是没有意义的人生,人类的双重本性也不允许人们这样生活。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有建构可能生活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可能生活。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不断反思,以此生发出建构更好生活的愿望和指向。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视域,开阔眼界,在学习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转换自己的观念。对人们的生活而言,不存在永恒的现实生活,只有永恒的可能生活,现实生活只是通向未来生活的一个驿站,道德是对可能生活的一中把握,它反映的不是“实是”,而是“应是”。生活的本性就是不断地超越现存,回归生活的德育也不是教育人保持生活的原状,而是要引导人去追寻更好的生活。帮助人树立起生活是可以更加美好的信念,要勇于改变生活,改造世界,使人去探寻理想的生活可能是什么。

3.注重学生理性意识的培养,引领学生过有意义的、有道德的生活

回归生活的德育并不是对日常生活简单、消极的迎合与苟同,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批判、判断和选择,分辨出真善美与假丑恶。因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及其复杂而且多变,有好的、有坏的,有高尚的,有下流的,是真善美与假丑恶含混交织的具有弥散性、自发性的世界。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以及人们的无限制的物质欲望,都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很大的影响,容易使他们陷入道德迷茫与困惑。加之学生对是非丑恶的判断能力还不够,如果不经过滤不加选择的运用,会对学生的品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并不是简单用现实世界取代教育世界。而是要更好的发挥德育在学生生活中的引导作用,凸显德育的意义主题。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学会用所学道德知识去分析身边的人和事,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不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

4.培养有理想的人,让学生在理想中超越现实生活

理想,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只有人才有可能打破现实的种种束缚进入并不存在的可能领域,因为人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既人实际生活的现存世界;一个是理想世界,这是一个尚不存在的可能世界,是人们不断追求为之奋斗的世界。但正是这个理想的世界才赋予了人们生活的意义,人的生存意义也更能从实现理想的自主、自觉的努力之中体现出来。理想是对现实存在的批判与否定,他激励着人们不断去创造新的生活。可是,在这个经济利益至上的年代,人们的理想逐渐被物质满足所取代。“现实主义”取代 “理想主义”的理念正充斥着当代青年。诚如有的学者所说:“正义和善的意义是以生活意义为先决条件而生长出来的,生活的意义是不可还原的绝对前提”。[5]道德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理想,而且要树立积极向上,正确的理想。要注重对学生道德的培养,注重精神追求,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要培养一个道德人格完善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生是庸庸碌碌的,没有意义的。所以生活德育既要让学生立足于自己的现实生活,又要有自己的理想。有了理想我们才有前进的动力,生活才变得充实,人生会变得更加有意义。为了让人们过更健康、更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促使更加美好、更加完善的世界的到来,培养有理想的人,让学生在理想中不断超越现实生活。

我们期待回归生活的德育,在实践中实实在在地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人,关注人的世界,关注人的生活。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切实地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理解人生,过有意义、有道德生活。即德育要从笼统地关照生活的层面深入到关照意义的层面,凸显德育的意义主题。德育在引领学生适应生活与超越生活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不可偏废,不可走极端。这样,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理念才能走向深入,德育才能真正切入生活,服务于生活。■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理想建构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假期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