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荣辱观现状及教育途径探析

2013-08-15 00:48张熊玲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荣辱校园文化道德

张熊玲

(石河子大学 新疆石河子 832000)

荣辱观是人们对于荣和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具体表现。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之心人皆有之,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荣辱观。荣辱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国家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今天我们国家比起古代不知富足了多少倍,但是我们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忽略了思想道德建设,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下降。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为社会主义公民树立起道德标杆和价值坐标,也为大学生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素质提供了行动指针。

一、大学生荣辱观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商品原则激发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个人意识等,但市场经济讲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最大化配置,追求利益最大化,市场经济改革中出现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急功近利等观念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部分大学生的荣辱观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不知荣辱、不明是非、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依然存在。

1.荣辱观念混淆甚至颠倒

当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价值危机不是道德理想的失落,不是功利主义和世俗文化的泛滥,而是中国文化中底线伦理的普遍崩溃。[1]底线伦理的崩溃的就是指人们内心深处耻感和罪感意识在逐渐的淡化,荣辱观念界限模糊,甚至以耻为荣。有些学生之所以“恶习”难改,并不是他不想学好,而在于他的价值观、是非观、善恶观等在认知上存在着偏差。首先,荣辱认知上的混淆。一些大学生认为没什么荣辱感,对什么思想和行为都采取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对他人不讲诚信、贪图享受、不劳而获等行为不加批评,对自己获得荣誉内心没有自豪感,认为生活应该随心所欲,快乐就行,无所谓荣辱之分。一些大学生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出现了“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他们把盲目消费、透支消费、吃饭讲排场、穿着讲档次、追求时尚时髦看作是光荣的行为。其次,荣辱颠倒,以荣为耻,以耻为荣。部分大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混一张文凭,把坐在教室认真学习当作是书呆子的行为,把辛勤劳动看作是没本事的表现,把老实、诚实看作是窝囊、迂腐的表现,把感情忠贞看作是封建思想行为。而把迟到、早退、旷课等行为看作是一种潇洒行为,把考试作弊、乱闯红灯等违反纪律的行为看作是个性的张扬、勇气的表现,把公众场合情侣过分亲密的行为看作是让人羡慕的浪漫行为。

2.荣辱观的意志力较薄弱

意志力是指一个人根据确定的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孟子曾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动地反映了坚强的意志力和信念对塑造人的重要性。多数大学生对荣辱观有正确的认识,知道什么样的思想、行为是光荣的,什么样的思想、行为是耻辱的,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他们都非常清楚。但部分大学生荣辱观的意志力较薄弱,面对外界环境中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他们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容易被他人左右而摇摆不定,最后改变自己正确的荣辱观念和行为。一些大学生原本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成功源自于自身的努力,但面对就业市场人才的激烈竞争,再遭遇困难挫折之后,他们改变了原来的想法,最后形成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干得好不如娶得好”或者是“找工作靠关系走后门”的思想观念。又如,原本不抽烟喝酒的大学生在同学的影响下学会了抽烟喝酒,原来不上网包夜的学生在室友的陪伴下经常夜不归宿,原来不逃课的学生看到其他同学逃课后来也经常逃课,以及看到他人通过考试作弊取得高分成绩也走上不诚信之路。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容易受外界环境和同辈群体的影响。

3.荣辱观的认知与行为相脱节

知与行相结合是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只有将荣辱的认知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为表现,才能在大学生的心中形成真正的荣辱观。然而,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道德认同感强,践行能力较弱的现象。在生活中,部分大学生提倡勤俭节约,花钱却大手大脚,超前消费、盲目消费;提倡艰苦奋斗精神,却吃不了一点儿苦,不愿干半点脏活、累活,毕业后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成为在家依靠父母的“啃老族”;提倡助人为乐,却只为自己利益着想,从不会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吃半点亏。在学习上,想刻苦专研、博览群书成为一个知识渊博、受人敬仰的人,却从不静心看过一本书,心里浮躁。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厌恶别人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自己却把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目前一些大学生的恋爱观完全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傍大款、追求高富帅、对方有车有房已成为当代一些女大学生择偶的标准。还有些大学生对他人的不良思想和行为能大胆指出和批评,却对自己行为任意放纵,不加评论。因此,大学生在荣辱观的认知和行为上还存在脱节现象。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途径

在大学生荣辱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认知是情感和行动的基础,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有正确的情感认同,才会表现正确的行为。“教育为本,德育为先”,作为高校教育者应该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道德修养,将荣辱观教育真正付诸于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完美体现,是正确的荣辱观,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指引了方向。大学生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知是基础,情是动力,行是关键,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认知上升为情感,再从情感发展为意志,最终将意志落实到实际行动,形成一种稳定的、持续的道德修养习惯。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

学校是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的主要场所,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教育部长周济指出,“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教育中突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2]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教师要通过课堂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提高大学生分清美丑、辨别荣辱的认知能力。课堂教学不应采取单纯的授课灌输教育,而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学生自身的需要设计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正确辨别哪些思想和行为是光荣的,是值得人们去学习和赞扬的。哪些思想和行为是耻辱的,是人们应该谴责的。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是一种光荣行为,而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并且用“八荣八耻”的价值观念去评价和判断自身及他人的言行。

2.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促进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包括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校园精神、校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设施等。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3]以校园文化环境为载体,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融入大学校园文化中,通过开展隐性教育潜移默化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学校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使校园中的每个角落都能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大学生的思想,可在校园中贴一些催人奋进的名言名句、温馨的文明用语等等。同时,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引导大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以榜样为示范,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力

榜样示范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重要传统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俗话说,学高为师,身高为范,要正人,先正己。教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一举一动。“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4]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可以坚定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因此,老师在课上课下要言行一致,号召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抵制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健康而充满力量的情感,熏陶学生、感化学生,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转化为情感和信念。同时,教师善用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向先进典型看齐。

4.以社会实践为桥梁,实现知与行相统一

道德建设是一个知与行相结合的过程,知与行不统一,再好的道德标准也只是一句空话。要完成道德的内化,就离不开社会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行为是衡量大学生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古人语:“知易行难,行重于言”。大学生不仅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更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当中。第一,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在实践中融入荣辱观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实践、自主参与,使其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升华认识,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外在表现为行为。第二,大学生自己要将荣辱观念融入到日常行为中。荣辱观听起来似乎很抽象、很空洞,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是荣辱观的具体表现。因此,大学生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学习上,刻苦努力,勤奋学习;在生活上,勤俭节约,不盲目攀比,不超前消费;在工作上,脚踏实地,兢兢业业。自觉在生活中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德和校纪校规的好习惯。不断锤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不断增强他们对荣辱标准的坚信度。

[1]陈汇,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以底线伦理到终极价值的转换为视角[J],《教育探索》,2011(6)。

[2]张婷婷,大学生荣辱观培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06,01。

[3]李晓兰,析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现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20(4)。

[4]李亚九,当前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世纪桥.2009(5)。

猜你喜欢
荣辱校园文化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无题(新韵)
沙漏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