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对《共产党宣言》基本思想的坚持与发展

2013-08-15 00:48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宣言生产力

吴 强

(福建省宁德市委党校 福建宁德 355000)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理论,其中作为一个最重要支点,是因为它坚持与发展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以来,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文献之一。尽管160多年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作为经典之作的《共产党宣言》中所蕴涵的理论,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仍然具有许多现实价值。

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宣言》所揭示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宣言》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分析了资本主义如何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出来的历史必然性;又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经过一个半多世纪的发展,实践表明:这一趋势转化为现实必然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经历马克思曾经讲过的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这样两个阶段,而且即使在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低级阶段,也会由于各个国家国情的不同而必然要经历若干不同的阶段和中间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理论体系清楚地表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遵循了《宣言》所揭示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我们走的是历史必由之路;而且我们在实践中根据中国国情把这条道路具体化了,这样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宣言》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尤其如此,因为它本身就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最新组成部分,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迈出了新步伐,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当代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宣言》唯物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把认识论从对立统一规律、侧重研究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以发展为切入点,将历史唯物辩证法,发展到了既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基础,又以和谐统一规律为核心的理论;不但研究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而且侧重研究系统事物的诸多方面,建立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两种理论是发展了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静态的不连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成为动态的连续的系统和谐社会理论;把现时目标、远大理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中级阶段、共产主义阶段,有机地连续起来。《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实践发展的光辉结晶,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种形态。它荟萃了资本主义向社会转化时代的时代精神和精华,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宣言》在它产生的一个半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实践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其理论不断被更新、发展,丰富,并悄然的在改变着自己的理论形态,展示着自己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三、科学发展观遵循了《宣言》所揭示的优先发展社会生产力基本原则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1]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宣言》明确指出:在“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之后,就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1]由此可见,无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后应当首先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他还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一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发展的核心内涵就是发展经济,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各方合理利益,并且切实体现在大政方针决策、工作部署和具体活动中,决不能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还要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相适应,使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一直使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相协调,理顺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四、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宣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宣言》中“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经典命题也是这个内涵:即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自由发展。马克思在不同地方,论证了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实现的前提和条件。自人类社会有“阶级”以来,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少数人(统治阶级)的发展必然靠牺牲多数人的发展为条件。然而,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扩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发展必定会有这么一天,无限丰富的物质财富能满足全社会每个人的需要,到这个时候,过去一直支配人们把追求财富作为唯一目的观念就不会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将把目标转向人本身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回到了《宣言》的基本思想上来,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的起点。这个新起点就是从过去片面地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为自觉地重视人的发展。

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笔者认为 “国富民穷”也不是社会主义。像中国这样一个欠发达的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穷尽一切力量发展生产力,应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根本任务。然而,在这里有一个发展的目的问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除了生产力发展速度外,更重要的是发展的目的。资本家发展生产,是为了利润;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人本身的发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核心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富民富”,达到小康水平,也只是走了一小步,离实现最高目标路途还相当遥远。“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人本身当前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是为实现最高目标添砖加瓦,创造条件。坚持“以人为本”,不是一个空洞口号,在不同情况下应有不同要求,在今天就是围绕着人的发展,特别是农民和困难群体的发展,关注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把效率与公平辩证地统一起来,使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处于一种共生和谐状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是解决当前各种矛盾的有力武器,但从根本上说它应该是长期的政策措施,直到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一运用都不会终止。

五、科学发展隐藏着《宣言》内涵中的全球化思想

在马克思的经典文献中,《宣言》开历史之先河,对全球化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虽然《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还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烙印,反映的也是全球化的早期形态,不过,这一思想在今天看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共产党宣言》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了”。由于有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打破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枷锁,交通工具的改善和先进动力装置的蒸汽机轮船的出现,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落地开花,把世界上一切落后民族和国家纳入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体系。可见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是《共产党宣言》中主要的思想,它从正面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全球寻找物质和金银财富的活动以及资本主义经济骨子里的向外扩张性。科学发展观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全球和谐打开了认识的视野。科学发展观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这既是一个目标,也体现了一种策略。虽然世界上不同国家间的发展层次、政治制度、文化传统迥异,但和谐的理念和方法,对任何国家如何研究社会问题、解决社会冲突、化解社会风险等,都提供了大有益处的启示;同时也对各国共同探讨全球性争端,解决全球性矛盾,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世界和谐,拓宽了认识的思路。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宣言生产力
Father's Day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TA宣言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