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扶贫攻坚 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2013-08-15 00:48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全市农业农村

(中共沧州市委党校 河北沧州 061000)

近年来,沧州市抢抓国家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文明新村这一总体目标,坚持“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扶贫方针,以重点贫困村为基础和抓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扶贫开发水平,积极探索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和谐文明新村建设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扶贫攻坚工作发展现状

(一)农田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据统计,目前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788.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9.2%;节水灌溉面积484.2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42.5%。

全市现有蓄水工程493座,引水工程213座,水闸总数量达到403座。主要泄洪河道均达到了五十年一遇以上标准,主要排灌渠道的使用标准均为10年以上。

全市总蓄水能力达到7.4亿立方米。其中河道蓄水能力2.2亿立方米,沟渠1.2亿立方米,坑塘2.1亿立方米,水库1.9亿立方米。全市农田林网防护面积达到42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6.9%;全市保有机井92299眼,其中配套机电井90889眼。全市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配套机电井0.81眼,基本形成了以井灌为主、井灌与渠灌相结合的灌溉体系,使全市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科技和设施农业发展迅速

我市针对特殊的自然生态类型条件,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如粮食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低耗栽培技术、鸭梨、小枣、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等,对全面推动扶贫攻坚工作,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农业机械化水平全面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174.7万千瓦。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2145台,小型拖拉机25.1万台,排灌机械44万台,保有大型配套农机具4.4万部,中小型配套农机具53万部。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983.8万亩、1466.9万亩和747.1万亩,分别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4.3 %、100%和56.4 %。农业机械不仅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而且结构更加优化。铺膜播种机、免耕播种机、秸杆还田机、联合收割机等满足先进农艺要求的复式作业机械从无到有,增长迅速。农机装备由粮食作物生产向农、经、饲三元农业拓展。

设施农业发展迅速,从最初的设施蔬菜发展到设施花卉,设施果品,再到设施养猪,设施养鸡,丰富了群众的菜蓝子,也提高了农业的效益。

(三)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目前,城乡公路通车总里程为12760公里。其中县级以上公路2619公里,乡村级公路10141公里。全市5741个村已有5575个村通汽车,通车率为97.1%;农村自来水受益村达5613个,占全市的98.1%;有线及无线数字微波电视覆盖5741个村,覆盖率达100%;实现了村村通邮、通电和通讯全覆盖。农村居民拥有固定电话868843部,拥有移动电话2583510部。

城乡一体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9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0%以上,新型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5%,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四)文明新风日趋浓厚。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植农村科技示范户、经济示范户、乡土拔尖人才,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实施扶贫、信用、生态、文化、平安、健康“六大工程”,激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热情,提高了群众的整体文明素质,推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五)干群关系和谐融洽。

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增加更多收入作为扶贫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作为推进的切入点,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广大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党的扶贫开发政策恩惠,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和谐。

二、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的优势和不利因素

沧州土地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适合多种生物资源生长繁育。境内现有土地资源1.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39.4万亩,并且地势平坦,垦殖率高,有利于农业生产外延和规模扩大,为农林牧渔业生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余地。另外,沧州还有200万亩的宜农宜林荒地作为农业后备资源,有近百万亩的沿海滩涂资源,在当今人口和资源矛盾日益紧张的形势下,这一资源优势更显珍贵。沧州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温度适中,雨热同季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并有利于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这些都为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但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还有很多不利因素。

一是水资源匮乏。虽然通过兴修水利工程,开源节流水资源,沧州用水状况有所改善,但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基本状况仍未改变,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和8%,缺水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大部分陈旧老化、配套不够,排灌系统不完善,渠道渗漏,损坏严重。在农田灌溉工程中,有近l/3数量的机井已达到或接近报废年限,中小型灌区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不足O.5。农田排涝设施中,大部分排水渠道淤积堵塞严重,农桥、闸涵破损严重以致功能减弱,部分排水泵站因设备老化不能正常开机。新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标准偏低,节水灌溉工程只做到了一级防渗,缺少配套措施,水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市近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在数量和规模上还存在很大差距。截至目前,我市只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455家,并且大多数合作社注册资本都在3-10万元之间,经济实力不强。土地的使用限制、缺乏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内部运作不规范等方面因素也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四是农业投入支持保护力度不足。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大力推进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着力提升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由于城乡分割体制的弊端,财政支农投资总量仍然偏低,涉农资金严重不足。

三、加快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各级财政每年用于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它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用好国家投入资金。我市每年农业、林业、农业开发、水利等农口部门从中央常规拔发的项目资金有几个亿,这些资金要统筹安排,合理利用,避免“撒芝麻盐”使其起到最好效益。把粮食直补、综合直补、农机补贴、优良品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五大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做到公开透明,操作规范。

(二)加强水利建设。一是搞好水系水网建设,加快“两横一纵十库”配套水系建设,形成“东西连通、南北互济、库渠互补”的全区生态新水网。

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保障农民饮水安全、农业用水安全,加强新建和维修桥、闸、函、站、井,节水管道,进行河道和坑塘清淤,建设高标准农田,做到旱能浇,涝能排,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

三是加强防汛抗旱建设,预防大的洪涝灾害的发生。重点推进子牙新河综合治理工程,做好南排河、北排河、宣惠河整治前期工作,及时推进项目进展。

(三)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充分利用国债资金,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在继续加强家庭用沼气池建设的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大中型沼气建设。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秸秆气化和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大力推广“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解决农村能源紧缺与生态发展的问题。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采取国家、集体、农民集资三结合的方法,解决农村道路、电网、自来水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建和维修,进行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使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全市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