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毛泽东干部管理艺术之五:跟毛泽东学用人之道

2013-08-15 00:48冷宣荣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丁玲知识分子同志

冷宣荣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发展战略研究所 河北石家庄 050061)

用人之道就在于任人唯贤,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是毛泽东倡导和坚持的党的干部路线。他一再主张,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善于知人善任,是毛泽东干部管理的主要特点之一。不仅如此,毛泽东在领导干部的使用过程中,能做到最大限度地爱护和保护干部。

《申鉴·政体》中说,“惟恤十难以任贤能:一曰不知;二曰不进;三曰不任;四曰不佟;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失掩大美;八曰以奸讦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是谓十难。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用臣不贤,则国非其国也。”意思是“只有忧虑“十难”才能任用德才兼备的能人:一是不了解贤能;二是不进荐贤能;三是不信任贤能;四是不理解贤能;五是只重视责备次要方面而忽视了重要的品德;六是依据小小的错误而废掉了重大的功绩;七是依据小小的过失而抹杀了重要的善美本质;八是用奸诈的责骂来伤害忠良的正直;九是用胡言乱语扰乱正确的法度;十是用谗言嫉妒来废除贤能。这就叫做“十难”。如果这“十难”不消除,那么,贤臣就得不到任用。如果任用的官吏不是贤能之人,那么国家也就不成为国家了。《六韬·上贤》也说,“举贤而不能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1、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尉缭子》中有句话,“良马有策,远道可致。贤士有合,大道可明。”意思是良马受到鞭策就可以到达远方。贤士得到重用,就可以使政治长明。“任人唯贤”,是毛泽东倡导和坚持的党的干部路线。1938年10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明确指出: “必须善于使用干部”,“在这个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毛泽东倡导的“任人唯贤”路线,不仅能把优秀的人才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利于干部的成长和发挥作用,而且有助于反对宗派主义,促进党和革命队伍的团结和统一,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真正做到“任人唯贤”。

执行“任人唯贤”的路线,首先就要执行德才兼备的标准;其次,要反对“任人唯亲”的路线,“坚持正派的公道的作风,反对不正派的不公道的作风”;再次,在干部的选拔和使用上,必须坚持“五湖四海”的原则。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对于共产党以外的人员,不问他们是否有党派关系和属于何种党派,只要是抗日的并且是愿意和共产党合作的,我们便应以合作的态度对待他们。”

2、知人善任的干部政策

一个人的能力、知识、专长和性格上的差异,决定了这个人在某一特定的岗位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知人善任的干部政策,是建立在知人的基础上,只有知人,才能善任。

1 950年初,中央军委准备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刘伯承闻讯后立即请辞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职务,担负办校工作。毛泽东对刘伯承是了解的。刘伯承素有“古名将风度”和“常胜将军”之称。解放战争时期,挺进大别山,叱咤风云、远近闻名,立下赫赫战功的刘邓大军,就是由他和邓小平率领的军团。刘伯承先是在重庆陆军将牟学堂学习,后来又先后在苏联高级步兵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受过教育。他一向主张“治军必先治校”。早在革命战争时期,他所统帅的部队,经常办有军政学校、随营学校或轮训队,在中央苏区和长征中,还曾先后担任中央红军学校校长,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军大学校长。可以说,刘伯承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教育家。因此,毛泽东立即同意了刘伯承的请求,并亲笔复信。刘伯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主持工作七年的时间里,为我军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军事干部,对推进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知人之后如何任用?一个正确的原则就是用其所长。坚持用人所长,则人人可用,各得其所,正所谓“大匠无弃才,寻尺各有施”(唐韩愈《送张道士》)。善于知人善任,是毛泽东干部管理的主要特点之一。例如,安子文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能坚持原则,认真负责,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坚决贯彻整风运动的正确方针,同张鼎丞一起,反对在自己领导的单位搞“抢救运动”;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过地方党组织的组织部长,工作兢兢业业;建国以后,他在工作中又严于律己,“无己”的精神深受人们赞扬。毛泽东对安子文的这一长处非常器重,认为这对于一个组织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党的七大后,提名他担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在党的八大后,又提名他担任了中央组织部部长。

3、因事择人的干部配备原则

任何工作都有一定的需求条件,只有具备相应条件的人员才能胜任。干部的配备,就是要根据工作和事业的需要,再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安排其职务。在干部的配备上,主要领导干部的配备无疑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如果干部配备不适当,不仅不能成为实现组织目标的保证,而且还会干扰组织的有效活动,阻碍和破坏目标的实现。毛泽东对人才的选拔和人用,充分体现了因事择人的干部配备原则。

1 949年初,王稼祥赴西柏坡出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找王稼祥谈话,对王稼祥的任职征求他本人的意见。毛泽东以同志式的口吻说:“稼祥,有两个工作给你挑选,一个是中央宣传部长,一个是 驻苏联首任大使,你选择那一个?”王稼祥经过考虑,选择了驻苏联首任大使的职务。他之所以选定外交工作是因为他曾在苏区当过外交部长,而且他在苏联住过一段时间,精通俄文,对苏联的国情和苏联共产党的历史也比较了解,相比之下,驻苏联大使的职务比中央宣传部长的职务更有利于党的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经过毛泽东推荐,王稼祥正式出任中国首任驻苏联特命全权大使。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王稼祥协助毛泽东做了大量的工作,使这次出访获得了圆满的成功。1951年初,党中央决定成立对外联络部,毛泽东考虑到王稼祥熟悉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特别是苏联共产党的情况,又富有同国外其他政党打交道的经验,经党中央决定,调王稼祥同志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任联络部部长兼外交部副部长,负责党中央的国际活动方面的工作。

4、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干部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如何对待犯了错误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志,有人说要看他们改不改。我说,单是看还不行,还要帮助他们改。这就是说,一要看,二要帮。人是要帮助的,没有犯错误的人要帮助,犯了错误的人更要帮助。”“按照情况,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恰如其分的合乎实际的批评,甚至必要的斗争,这是正常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对犯错误的同志不给帮助,反而幸灾乐祸,这就是宗派主义。”

延安整风时期,丁玲因为写了《三八节有感》以及在她主编的《解放日报》文艺栏发表了王实味的《野百合花》而犯了错误,受到了批评。当时,丁玲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诚恳地作了检查。不料却被个别人抓住不放,甚至在毛泽东主持的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还认为丁玲是“在骂我们的总司令”,要把丁玲“一棍子打死”。这时,毛泽东站起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三八节有感》和《野百合花》不一样,《三八节有感》虽然有批评,但也有建议,丁玲和王实味也不一样,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毛泽东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立场鲜明地保护了丁玲,使丁玲受到很大的震动。

1 944年,薄一波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时,响应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干部要“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的倡议,写过一篇自我检查,检讨了他本人在山西工作中的一些缺点以至错误。毛泽东在这份检查上批示说:“个人,同整个党一样,都有一个觉悟过程,文内所说,都是这个觉悟过程中的事。其中有些,我还没有做到,我还要努力。”这个批示,亲切、谦虚,令人感动!毛泽东帮助薄一波同志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启发他不断觉悟,努力把工作做好,使薄一波从中受到不少教益。

5、最大限度地爱护和保护干部

爱护和保护干部是用好干部的重要环节。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提出,我们“必须善于爱护干部。爱护的办法是:第一,指导他们。这就是让他们放手工作,使他们敢于负责;同时,又适时地给以指示,使他们能在党的路线下发挥其创造性。第二,提高他们。这就是给以学习的机会,教育他们,使他们在理论上在工作能力上提高一步。第三,检查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有委托而无检查,及至犯了严重的错误,方才加以注意,不是爱护干部的办法。第四,对于犯错误的干部,一般地应采取说服的方法,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只有对犯了严重错误而又不接受指导的人们,才应当采取斗争的方法。在这里,耐心是必要的;轻易地给人们戴上“机会主义”的大帽子,轻易地采取“开展斗争”的方法,是不对的。第五,照顾他们的困难。干部有疾病、生活、家庭等项困难问题者,必须在可能限度内用心给以照顾。这就是爱护干部的方法。

毛泽东对待犯错误的同志,始终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尽最大努力作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同时,对下级从严要求,对严重错误决不纵容,让更多的同志醒悟,这也是对干部的一种爱护的方式。

毛泽东关心爱护干部,在关键时刻还能站出来挽救干部。

1 927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办了第一个培养红军基层干部的机构——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教导队。当时,教导队一区队长陈伯钧试枪误中了教导队队长兼党代表吕赤,造成当场身亡。事情发生后,陈伯钧被软禁起来,听候处理。毛泽东得知后非常痛惜。一是痛惜我党失去一位优秀的好干部;二是陈伯钧虽属无意,但却造成了严重后果。按当时的军法,打死人是要偿命的。陈伯钧十六岁就在黄埔军校学习,曾参加过秋收起义,作战英勇顽强。虽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参加井冈山斗争。三湾改编后,毛泽东曾派他和游学程、徐彦刚等三人最先到井冈山,帮助训练和改造袁文才、王佐的地方武装。在革命斗争正是缺乏人才的时候,已经死了一个好同志,如果再拿一个好同志去抵命,对革命事业是不利的。经过再三考虑,毛泽东把教导队支部书记蔡钟和张令彬找去商量。毛泽东提出自己的建议:陈伯钧既然不是有意伤人,还是不要让他偿命,让活着的同志去完成死了的同志未完成的事业。你们回去给士兵们做做工作,大家讨论一下,给陈伯钧一个适当的处分。蔡、张两人都觉得毛泽东说的有道理,便立即回教导队给战士们做工作。后来经过大家商议,给了陈伯钧留党察看和打手心一百板的处分。这件事处理得令人心服信服。

陈伯钧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确实勇猛善战,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经过烽火年代的洗礼,后来成长为我军一名优秀的指挥员。这就是毛泽东爱护干部的结果。

6、正确使用知识分子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使全国人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前途。这时,有成批成批的革命青年,冲破国民党反动派重重封锁,汇集到延安,投身革命。这其中有很多都是知识分子。对于革命的知识分子,毛泽东很是看重。他认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建设事业,哪一样都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参与。一九三九年十二月毛泽东发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文,就阐明“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一切战区的党和一切党的军队,应该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我们的军队,加入我们的学校,加入政府工作。只要是愿意抗日的比较忠实的比较能吃苦耐劳的知识分子,都应该多方吸收,加以教育,使他们在战争中在工作中去磨练,使他们为军队、为政府、为群众服务,并按照具体情况将具备了入党条件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吸收入党。对于不能入党或不愿入党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应该同他们建立良好的共同工作关系,带领他们一道工作。”“对于一切多少有用的比较忠实的知识分子,应该分配适当的工作,应该好好地教育他们,带领他们,在长期斗争中逐渐克服他们的弱点,使他们革命化和群众化,使他们同老党员老干部融洽起来,使他们同工农党员融洽起来。”

他要求知识分子加强实际锻炼,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要做只会纸上谈兵的空头理论家。能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而委以重任,做到敢用而又善用。

1 936年冬天著名作家丁玲来到延安。毛泽东问她打算干什么,她说要当红军。毛泽东就派她到前方总政去锻炼。丁玲到了前线,进行了行军、执勤、宿营、作战等锻炼,还做了群众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工作,接触了不少普通的红军战士,也结识了许多红军高级指挥官。到前线后,毛泽东还特意为她写了“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诗通过红军电台转发给丁玲,令丁玲很受鼓舞。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回来后,丁玲向毛泽东汇报自己的体会。毛泽东听后非常高兴,决定任命丁玲为中央红军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丁玲担心自己干不好。毛泽东就鼓励她说:“不会就学嘛!你总愿意学习吧?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想当红军,说明你愿意学习红军,只要肯学,一切都可以学会的。我们闹革命,搞武装斗争,开始也不会,还不是学中干,干中学,慢慢学会的嘛!”“当领导也并不难,只要钻进去什么都好办了。我看当主任无非是抓那么几条嘛!首先是要放下架子,深入实际,团结干部,团结战士,搞好各方面关系;其次是多动脑子,注意学习别的领导好的工作作风和方法,取长补短,把上级精神吃透,把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再就是严格要求自己,身先士卒,理论联系实际。”丁玲听了毛泽东的话,深受启发。回到部队后,果然干得很好。

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对干部管理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在他的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才管理思想。毛泽东干部管理思想是马列主义干部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对我国干部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的理性思考与回答;是对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干部管理与建设经验的理论概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深入研究毛泽东的人才管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丁玲知识分子同志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OVER THE RAINBOW
她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一生经历四个男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