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毛泽东人民群众观逻辑新探

2013-08-15 00:48李治辉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资产阶级阶级界定

李治辉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上海 200241)

“人民群众”在毛泽东思想中是一个政治觉悟极高的社会群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作为阶级存在的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但毛泽东依然认为现实社会中并非所有的人都属于人民群众。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国家仍然存在敌我矛盾。那么在毛泽东的思想中,划分人民群众的标准是什么呢?从毛泽东的晚年著作中可以看出,其标准一个是阶级出身和现实地位,一个是政治意识和思想作风。

一、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范畴的界定标准

(一)阶级出身和现实地位的人民群众

毛泽东人民群众范畴的界定标准首先是阶级出身。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指出:政治经济地位低下的贫下中农,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都属于人民群众。三大改造完成以后虽然旧的阶级基础已被消灭,但那些被剥夺了财产的资产阶级残余分子依然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之中。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反对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被打倒了的地主阶级和其他反动派依然是一个剥削阶级。1964年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一定要很好地注意阶级斗争……划阶级主要是把坏分子清除出来。阶级出身和本人表现,也要加以区别。[1]毛泽东历次讲话中,可以看出在他的意识里,阶级出身是界定人民群众的范畴的重要标准。

毛泽东界定人民群众的另一个标准则是现实地位。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成领导党,为此许多人民群众摇身一变,成为国家干部。现实地位的改变引起了毛泽东的警惕,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告诫广大党员要时刻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防止广大党员在利益与诱惑面前丧失党性。毛泽东认为阶级基础虽然被消灭,但一些人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赋予的权力,控制生产资料,占有人民群众的财富,一味追求权力和地位,形成一个既得利益的官僚团体。[2]于是1965年毛泽东谴责说:官僚主义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两个尖锐的对立阶级,他们正在变成为“吸血的资产阶级。”这些人已经脱离人民群众的范畴,成为一个职能上的资产阶级。[3]

(二)政治意识和思想作风上的人民群众

毛泽东界定人民群众范畴的另外两个标准则是政治觉悟和思想作风。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提出“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社会主义革命”,并提出了“政治思想上的阶级”。

基于“政治思想上的阶级”逻辑,毛泽东进一步得出“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观点。毛泽认为“党内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在民主革命时期,反对三座大山是积极的,但解放后反对资本主义时就不那么积极了,打土豪分田地时是积极的,但解放后在农村实行集体化时就不能那么赞成了,这些人现在手握权力,却不想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些人就是资本主义当权派。[4]基于这种思想,在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方法上与自己存在分歧的人,毛泽东认为这些人已经脱离人民群众,成为人民群众的公敌。

毛泽东界定人民群众范畴的最后一个标准则是思想作风。晚年毛泽东认为资产阶级作风依然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之中。一些党员干部或群众干部在掌握权力后,脱离群众,整天游手好闲、提笼架鸟、养花摆花,成为人民的“老爷”。1964年毛泽东指出:摆设花盆是旧社会留下来的东西,这些是封建士大夫阶级,资产阶级公子哥提笼架鸟的人玩的,那些吃了饭没事情做的人,才有闲空舞养花摆花。[5]文革期间毛泽东指出部分干部遭到批斗的原因:一个是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群众有气,一个是官做大了,薪水多了,自以为了不起,摆架子,有事不跟群众商量,不平等待人,不民主,喜欢骂人,严重脱离群众。[6]从毛泽东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思想作风不纯的人已经不再属于人民群众的行列,至少其已经被边缘化。

二、毛泽东人民群众观变革的原因

建国后毛泽东根据社会条件的变化及时分析社会构成成分,以便使自己的思想能够真实的反映社会。纵观毛泽东人民群众观内涵的变迁,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

苏共二十大以后,对斯大林的批判引发了国际上一股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基于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分歧,中苏关系开始出现破裂;戴维营会议前后,赫鲁晓夫一面同美国拉关系,一面激烈指责中国。这些事件对毛泽东的思想都产生剧烈的冲击。

由于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毛泽东开始对党内外的一些人及“资产阶级和曾为旧社会服务的知识分子”不放心。晚年“左倾”思想浓厚的毛泽东基于这种认识,开始对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的不同意见特别是攻击性的言论极其敏感,从而错误的把持有不同意见的党内外人士划入敌对行列抑或把他们从人民群众中边缘化。

(二)毛泽东个人因素的影响

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晚年偏离了物质决定意识的科学论断,片面的夸大了文化阶级性的影响和现实社会中主观因素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一味追求纯而又纯的理想社会,错误的把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的意见分歧,认定为不同的阶级路线。

毛泽东在长期革命中形成的思维导致其习惯性的把本属于人民群众内部的意见分歧,看作敌我矛盾,把与自己观点相左的人看作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的恶意攻击,认为这些人已经变质并把他们排除出人民群众的范畴。

最后,毛泽东在追求理想的社会建设之中,缺乏充分的科学研究,越来越乌托邦化。对人民群众范畴的划分越来越主观化。同时制度的不健全,导致权力得不到制约,也是晚年毛泽东在人民群众范畴界定上发生错误的重要原因。

毛泽东一生都在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但由于对社会认识的偏颇致使其在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因此从毛泽东的人民群众观中积极吸取经验教训,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筑当代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三、毛泽东群众观的时代意义

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指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一切赞成、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这一科学的论断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

现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于攻坚阶段,新社会阶层层出不穷,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利益与价值观开始出现多元化。这些新阶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现实社会中却会出现了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弊病提出指责。那么是否因为这些原因就把这些人踢出人民群众的范围,当作敌我矛盾来处理呢!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这些新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中共十八大以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中国梦的根基在于人民群众。因此只有正确划分人民群众的范畴,才能正确处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才能科学的满足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求,才能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

[1][4]宋永毅.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出版,2002.

[2][3]《毛主席文选》出版物研究联合服务公司出版.第42—43页,第23页.

[5]《毛泽东思想万岁》第二册,1967年版,第332页

[6]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版,第385页.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阶级界定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俄国资产阶级军事改革家——米柳京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