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打造应用技术研发平台——电子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3-08-15 00:48张培忠李雄杰叶建波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校企人才企业

张培忠 李雄杰 叶建波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1 问题的提出

校企合作,在学校层面上来说,是与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从企业层面上来说,是培养出的毕业生能胜任企业的工作。近年来,发展教育事业是一项基本国策,各级财政(包括中央、省、市、集团公司)对教育投入也相当巨大。高校集中了高端的设备、仪器和人才体系。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服务社会,达到高校、企业共赢的目的,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找到一个合适的校企合作的切入点,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一般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举足轻重。实施正确的人才策略,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职工队伍素质是中、小企业能否发展的关键,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需求的着眼点在于实用,许多企业的困惑在于养不起、用不了高端人才,而灰领成为其创新的主体,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人才匮乏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其创新能力。

高职高专电子专业承担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培养灰领的重任。如何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合企业的需求,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小型企业由于基础较弱,创新条件有限,制约着其发展。人才流动频繁,而人才的流失将导致技术流失,直接制约其可持续发展。

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应用技术的研发平台,包括人员、设备、场地、技术及其有机集成,能够完成中小企业的电子及相关技术的应用研发。基于本平台,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学校和企业获得双赢的效果。

2 校企合作的动因

实体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支柱。应用技术类高校具有明确的目标,首先就是培养适合企业的人才。高校需要了解企业的需求,特别是技术方面的需求。深入了解企业技术需求的最好方式,就是与企业建立技术方面的合作关系。

2.1 中小企业的特点

在浙江省,中小企业在经济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占了企业的大壁江山。这些企业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感觉敏锐,作风朴素,艰苦奋斗。但他们的地理位置、工资待遇,则是这些企业的弱项。尽管中小企业富有竞争力,但高端技术人才匮乏,人才流动频繁,这也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成长中的烦恼,也是阻碍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研发硬件条件,中小企业一般重视生产,因为生产直接产生效益。而研发用的设备投入大,使用技术要求高,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很多研发设备使用频率不高,如高精度的台式万用表,价格高,一般生产测试比较少用到,而数据校准时则会有需要,总的使用机会不多,一般中小企业很少购买。

采用5并12串电池组进行锂离子电池安全预警防护系统的功能验证,将电池组中的一个电池单元进行过充直至电池起火冒烟,试验过程中电池电压及火焰传感器、烟气传感器的数据均报送至上位机,这一过程中观察系统能够及时作出预警并采取动作。图5是预警防护系统的预警界面显示的报警信息。

而在欧美发达国家,重视创新、尊重知识产权是一个普遍的价值观。在这个价值氛围下,存在许多创新型的研发类公司,接受其他企业的委托,专业完成产品开发工作,研发外包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但我国则相对缺乏这种价值观的土壤,企业普遍都是自己研发产品、自己生产产品。

上述现状导致了中小企业发展技术后劲不足,影响到企业发展。

2.2 高校的特点

各级财政对高校的投入,使高校拥有高端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使用率普遍不高,与生产实际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吸引了一大批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由这些人才组成的师资队伍比较稳定,组成结构比较完整、合理,但也存在对企业的需求了解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尚有待提高的问题。高校的人才与设备条件,是中小企业所欠缺并希望得到的。高校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条件,参与社会服务,高校老师面向企业,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企业需求,并且可以得到实际的锻炼。

因此,发展目标的互补性,高校和企业更容易形成合作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

3 应用技术研发平台探索

可以建立一种机制,以高校为基础建立应用技术的研发平台,依托高校的人才、设备优势,面向企业,服务社会。这个研发平台包括人员、设备、场地、技术及其的有机集成。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完成中小企业的电子及相关技术的应用研发。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建立应用技术的研发平台,创建出学校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的基础,尽量减少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落差。这样,企业可通过该平台提出需求,由来自企业的工程师、来自学校的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完成一定量的产品和应用技术研发任务。高校的各专业教师则可根据具体的需求,按步骤,与企业对应地展开合作。

研发平台的建构牵涉大量的人力、物力,涉及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因此,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使本研发平台能正常运行。

3.1 应用技术研发项目来源

中小企业有许多应用技术研发的需求,基于多种考虑,未必能放心地与高校开展合作。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在初期,可与少量企业进行合作,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广。应用技术研发平台面向企业,具体应用技术研发需求来自企业。

企业有较多的应用技术研发内容,而学校则需要开展横向项目。平台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也乣看到,企业存在较强的实用性倾向,与高校存在对知识、知识产权的认知上的不同。

3.2 应用技术研发平台项目的进度控制

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而应用技术研发项目来源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在实施过程则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时效性。对应用技术研发项目进行进度控制,是平台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由企业工程师协助控制具体项目的进度,实际运行效果较好,相关项目计划得到较好地实施。

在对学生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可以借鉴,进行具体项目的进度控制。

3.3 教师、学生在研发平台项目的参与度

由于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而学生同样有着学业计划。如何保证应用技术项目研发的正常实施,是一个关键问题。通过协调项目化课程,配合特长生和带徒工程制度,将企业的项目融入到特长生课程中去,部分调整特长生的课程,协调项目的实施,让学生担当企业工程师的助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4 企业的技术保密

任何企业对技术保密都比较重视,在校企合作创建的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基础上进行项目运作,对于企业来说,从技术保密层面上不利的。是否解决技术保密问题,是平台良性运行的一个关键。实际工作中,校企双方的尊重和信任基础上,采用书面协议或合同方式,即采用保密协议的办法,是解决该问题较好的办法。

4 应用技术研发平台探索的主要成绩和不足

4.1 应用技术研发项目主要收获

通过探索和实践,建立单片机及嵌入式应用为主的电子信息专业研发合作平台,通过该平台为依托,开展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校、企双赢的效果。

4.1.1 高校服务社会有坚实的基础

通过应用技术研发平台,与多家企业进行横向合作,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服务了社会。譬如,与宁波兴隆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磁性材料表面磁场测试仪,效果良好。

4.1.2 更新教学内容

单片机课程教学内容,普遍以汇编语言为主进行教学。而企业项目要求采用C 语言为主。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单片机课程教学中,以C 语言为重点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1.3 为学生开展学科竞赛提供了技术支持

电子设计竞赛是每年举行的较大规模的专业学科竞赛,每次均有大量院校参与,竞争激烈。通过应用技术研发平台,使学生参与该项赛事有了技术支持,成功有了保证。2008 年、2009 年这两年的竞赛均涉及无线数据的传输内容,而合作的企业在生产应用中有成熟的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参赛学生采用合作企业的无线数据传输模块,解决了技术问题,获得良好成绩。

4.1.4 提升了教师的能力

通过应用技术研发平台,与企业开展合作,多位教师进入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使有关教师的业务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对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4.1.5 获得较好的企业兼职教师资源

应用技术研发平台运行过程中,与企业技术人员有更多直接交流机会,获得较好的企业兼职教师资源。企业技术人员具有的行业特长、刻苦、专注、敬业精神,也促进教师的进步。

4.1.6 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研发合作平台,增加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了学生就业、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

4.2 应用技术研发项目的不足

本项目平台开展过程中,合作的企业规模较小,集中于民营企业,学生进入这些企业工作的热情不高。

4.2.1 时间投入上问题

研发平台参与人员承担课时较多,基本上都兼任班主任等工作,而项目化合作方式需要花费较多的连续时间,时间安排上存在矛盾。

4.2.2 硬件支撑上的问题

设备、场地等硬件支撑方面,高校所具有的通用设备,一般尚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特殊需求。而采购一些专用设备则可能导致浪费。

4.2.3 课程教学要求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差异性

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内容,对学生、教师跨学科的综合性要求不高;而企业实际需求一般综合性要求较高。

综上所述,通过探索和实践,建立单片机及嵌入式应用为主的电子信息专业研发合作平台,通过该平台为依托,开展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电子技术已经融合到各个行业中,与其它行业开展合作,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发展的一个方向。采用应用技术研发平台方式,本专业与企业进行合作,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通过实际尝试,证明效果良好。

[1]金素珍.台州中小企业人才匮乏问题的思考[J].经济师,2007,(6).

[2]梁寒冰,陈伟.灰领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

[3]段姝.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8,(2).

[4]周雪梅.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4,(3).

[5]朱燕.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人才流失-基于心理契约角度[J].人才资源开发,2009,(8).

[6]朱新财,银路,肖凡平.基于委托代理机制的研发外包边界[J].系统工程,2009,(3).

猜你喜欢
校企人才企业
企业
人才云
企业
企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