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2013-08-15 00:51杨志芳
中国校外教育 2013年26期
关键词:幼小小学教师幼儿园

◆杨志芳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友谊幼儿园)

孩子由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期。由于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往往会使刚入学的儿童难以适应小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即产生“陡坡”。合理调整这一坡度,需要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从幼儿切身利益出发,用发展的眼光把握好教育契机,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减少困难和问题,提高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以便使幼儿从心理、生理上都做好向小学生过渡的充分准备,使其在由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中尽快较好地适应。

孩子们即将结束快乐的幼儿园生活,无可选择地走向一个新的天地——小学。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因为它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我通过学生家长了解到,许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开始兴致挺高,可几天下来发现,却总是丢三落四,不是把铅笔盒丢在家里,就是忘了老师让带什么东西,老师上课讲了什么也说不出来,上学的兴趣也不大了;有的孩子特别胆小、孤僻,有什么事情也不对老师说,上课尿憋急了宁愿尿裤子也不举手请假;有的孩子不会听讲,不做作业不说,连基本的课堂常规也不懂,老师今天讲,孩子明天又忘。每天都有同学忘带书本和学习用具,还抱怨爸爸、妈妈昨天晚上没给他装进书包。还有一些孩子则不敢跟别人说话,不会和同学交往,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虽然都是教育机构,但是在教育教学任务、学习方式、作息制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如何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成了我们大班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是单方面因素就能解决的,需要调动各方面因素一起做好准备。

一、大班教师为幼儿入小学做好身心准备

1.帮助幼儿完成教学中的知识性教育任务。语言教学中的识字及口语能力训练,数学教育,常识、自然、社会中的粗浅知识、动手操作技能的训练等的全方位培养,对幼儿进行独立学习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完成系统性知识内容。

2.培养幼儿良好的身体素质。大班阶段多开展一些户外活动,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去适应小学学习方式。

3.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素质和独立性。要求幼儿必须遵守并培养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及各种工作,有意识锻炼其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

4.对幼儿进行综合性生理训练。在作息时间上,课间适当增加,每节课时间相应延长到35~40分钟。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环境布置与情景的创设,桌椅的摆放像小学一样排列,增加看书、手工、写字作业时间,适当留作业等。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在幼儿将要离园阶段,教师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教育启发,认识到上小学证明已长大,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每个孩子都应该上小学,使幼儿从情感上接受,从而减少对小学生活的恐慌感。

三、幼小衔接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家长应帮助幼儿做好准备

幼儿在幼儿园这一阶段的教育来说,家长们的积极配合程度,直接决定幼儿进步的速度。因此,在幼小衔接方面,家长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小学后,孩子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家长要帮助自己的孩子进一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具有良好的饮食习惯,睡眠、盥洗等卫生习惯。

2.能自己整理自己穿衣、鞋帽等,注意保持个人卫生的干净、整洁。

3.会动手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书包、铅笔盒等)。

4.掌握自我保健的有关常识和简单方法,能沉着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5.家长应为幼儿在家里设置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将幼儿房间的玩具慢慢收起来,给幼儿创设一个学习的环境。

四、小学教师应树立“幼小衔接”的意识,促进了幼儿的角色转换

小学教师应树立“幼小衔接”的意识,重视“幼小衔接”问题,促进了幼儿的角色转换。

1.了解儿童,熟悉幼儿园工作

作为小学教师,应学习一些有关学前儿童的心理理论。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即将跨入小学的儿童的一些生活习惯、能力、品德行为、兴趣爱好及教育的环境等。如:到附近的幼儿园了解大班儿童的学习、兴趣、能力等基本情况,了解幼儿园的课程设计、教育进度,与幼儿园教师一块讨论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等。

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儿童熟悉校园;教师也可对即将入学的儿童进行家访,了解儿童在家的表现,父母的教育态度以及家教环境等,并向家长介绍一些小学的教育情况与特点,指导家长为儿童入小学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2.科学制定儿童入小学初期的生活和学习制度,安排好儿童的一日生活

小学教师应根据本班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幼儿园大班后期课程设计的特点,适当地减少语文、数学等知识性课程的学时。应根据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减负要求,尽量地不留或少留家庭作业,特别是书面作业,减少儿童过重的课业负担。在教学中不能片面追求知识量地增加,不人为地提高标准,提出不适当的要求,在教学进度上应适当地放慢,促进儿童综合素质地培养,打好儿童学习的基础。

3.改善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小学教师应改变一年级的教室环境,如把“高高在上”的讲台改为平面低矮的半圆形,在教室里设置“自然角”“图书角”等。实践证明,改变环境,可增加一年级儿童与教师的亲近感,促进“幼小衔接”。小学教师应根据儿童感知、思维、注意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发生发展的规律,精心设计,准备并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应注意教具的研制、学具的开发,充分发挥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的作用,使儿童的感觉器官、思维器官、运动器官都活动起来,手脑并用,学用结合。小学教师还应把游戏引进课堂,注意动静结合,让儿童在玩中学,学中玩,尽量减少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方法在衔接过程中的困难,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总之,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需要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三方面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从幼儿切身利益出发,用发展的眼光把握好教育契机,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减少困难和问题,提高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在幼小衔接上,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从幼儿的思想准备入手,逐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幼儿的认识中缩小幼儿园和小学在各方面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搞好幼小衔接工作。

猜你喜欢
幼小小学教师幼儿园
刘辉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我爱幼儿园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欢乐的幼儿园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儿园应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