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弱证临床观察

2013-08-15 00:44周正华
吉林中医药 2013年4期
关键词:痞满吴茱萸新药

卢 艳,周正华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餐后饱胀等[1],属于中医“痞满”范畴。笔者于2012年夏季,采用脾胃贴穴位贴敷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弱证患者18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2012年7月-8月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的患者,共187例。其中男85例,女102例,年龄最大72岁,平均年龄43.61岁,病程在6个月~5年之间。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中药新药治疗痞满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拟定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参照2006年修订出版的《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病》[3]。

1.2.1 中医诊断标准 痞满中医诊断标准: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的特点;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慢长;3)多因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凡具备以上1)、2)项,参考3)项及其他症状、舌苔、脉象即可诊断。痞满脾胃虚弱证:主症见脘腹满闷,时轻时重,胃脘疼痛,喜温喜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次症见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主症必备,同时具备次症中任意1项,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脾胃虚寒证。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的1项或1项以上;2)通过内窥镜、血液生化、超声和影像学检查,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证据。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近2周内未使用影响治疗的药物如抑酸制酸剂、胃黏膜保护剂及中药理气剂;3)年龄在20~75岁之间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先以生理盐水将患者腹部擦净,将脾胃贴(吴茱萸、肉桂、丁香、附片等)固定于神阙、关元、气海处。每次贴药4~6 h,1次/周,3周为1个疗程。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痞满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拟定。将胃脘满闷,胃脘疼痛、喜温喜按、纳呆、大便溏薄5个症状采用半定量等级资料积分评价方法,即按无、轻度、中度、重度4个等级,主症分别计 0、2、4、6分,次症分别计0、1、2、3 分。分别于治疗前及用药后4周进行积分记录,观察治疗前后积分变化,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证候积分。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3.2 治疗结果 临床痊愈11例,占5.9%;显效81例,占43.3%;有效 67 例,占 35.8%;无效 28例,占15.0%。

4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为30%~50%[4]。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胃肠动力障碍为其主要机制。

中医将该病归属于“痞满”的范畴。痞满之名首见于《内经》,称为否、满、否塞、否膈等,而《景岳全书·痞满》指出:“痞者,痞塞不升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伤寒论》谓:“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在病机方面,古代医家曾明确指出,本病的根本病机在于脾气虚弱,主要病变脏腑在于脾胃,可以说脾气虚弱贯穿于痞满各证型始终。脾气虚弱,运化失职,中焦气机升降紊乱,脾不升清,胃失和降,则气机痞塞,以致于气滞中满,发为痞满。

脾胃贴运用中医理论,并经过多年临床验证研制而成,由吴茱萸、肉桂、丁香、附子、补骨脂、蒺藜、细辛、生姜等药物组成。吴茱萸、肉桂、附片为辛、热之品,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之功效。《本草经疏》云:“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助以丁香、补骨脂,温脾助阳而散寒滞。蒺藜辛、苦、微温,归肝经,平肝疏肝,在温脾的基础上使气机调畅而胀满自消。细辛、生姜亦为辛散之品,有解表散寒之功,起到引药的作用。全方辛温苦燥,温脾散寒,达“虚则补之”“寒则温之”之意,使脾运寒散,痞满自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在选穴方面,神阙、关元、气海均属任脉之穴,任脉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称为“阴脉之海”,故三穴合用,使脾阳气得生,运化有权,胃肠气机调畅,而痞满消除。另外腧穴亦有近治作用,神阙、关元、气海均位于腹部,可直接促进肠胃运动。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2.

[3]Drossman D.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病)[M].柯美云,方秀才,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26.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年)[J].胃肠病学,2008,13(2):114-117.

猜你喜欢
痞满吴茱萸新药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苏玉伦主任治疗痞满的临床经验
鲁先平:一个新药的14年
新药来自何方
吴茱萸敷腹治疗婴幼儿腹泻及护理69例
吴茱萸脐敷治疗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