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和消补法在癌症治疗中的辨证运用

2013-08-15 00:44郑丽娴袁立霞纪龙珊邱钰芹黄欣悦陈世贤
吉林中医药 2013年8期
关键词:补法补益正气

郑丽娴,袁立霞,纪龙珊,邱钰芹,黄欣悦,陈世贤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州510515)

中医学对“癌”的最早记载是《黄帝内经》,如昔瘤、筋瘤、石瘕、积聚等类似于癌症的病名,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述了“瘕”“积聚”“食噎“等病症,其中包含癌症的证候。在宋代《仁斋直指附遗方》中明确指出癌症之名,该书记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石之状,毒根深藏”。《黄帝内经》认为癌症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营气不通”“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邪气居于其间”“正气虚”“邪气胜之”等。《中藏经·论痈疽疮肿》则认为“五脏六腑蓄毒之不流”是导致癌症发生的重要原因。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则称:“积聚,瘕、痃癖,因寒与痰与血食凝结病也”。在治疗方面,《千金方》善用虫类药治疗积。《丹溪心法》认为积聚痞块多因“痰饮”“气聚”“血块”瘀滞而成,治当“降火、清痰、行死血块,块去须大补”。现代中医学综合前人的认识,认为癌症是在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袭,痰、湿、气、瘀、毒等搏结日久,渐积而成。其临床特点是体内出现肿块,表面高低不平,坚如岩石,并伴有脏腑虚衰的表现[1]。针对其病因病机,采用下、和、消、补4法可用于癌症不同阶段的治疗。现探讨如下。

1 下法

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在《内经》中其记载如“其实者散而泻之”“结者散之”“其下者引而竭之”。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丰富了下法的含义,认为“凡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泻气,凡下行者皆下法”。汉·医圣张仲景创立了峻下剂十枣汤等治疗因瘕积聚而成悬饮之证。清代医家尤在泾说:“十枣汤蠲饮破癖,其力颇猛”。瘕积聚类似于现代的癌症,是痰、湿、瘀等邪毒在人体脏腑内留滞不去,搏结渐积而成。然脏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今脏腑被此瘕积聚所堵塞,功能失调,水饮邪毒内停,可辨证运用下法使邪毒迅速去之,脏腑功能恢复,营卫气血生化有源,正气得到补充。在癌症患者正气尚足之时,更宜及早使用下法攻逐,不应迟疑。如《医统》指出“若夫大积大聚,如五积之而成征病,坚固不移者,若非攻击悍利之剂,岂能推逐之乎?”癌症患者出现胸、腹水及消化道肿瘤梗阻症状,病势急迫,形症俱实,邪在脏腑,应急用下法,泻下破瘀,荡涤逐水,使邪实从下窍而出,病人症状快速得到缓解。但下法所用药物可耗损人体正气,损伤脾胃运化之力,不宜单用久服,运用时也须注意药物药量的选择,谨慎辨证施治。所谓“量病之甚微,中病即止,不必尽剂,过而生衍”。

2 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将和法内涵全面体现运用于临床的首推张仲景,但其尚未阐明和法的理论,明代张景岳则在《景岳全书·和略》中详细阐述了和法,“和法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和之义广矣,亦犹土兼四气,其于补泻温凉之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不失中和之为贵也”。医家蒲辅周认为:“和解之法,具有缓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偏盛偏衰,归于平复。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苦辛分消,调和气血,皆谓和解[2]”。反观癌症的发生发展,皆因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外邪趁“虚”而入,痰、湿、瘀等积聚日久而成。和法意在调和人体脏腑阴阳气血,选用性能平和的方药,缓图慢治,务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气血调和,机体康复,正是对应了癌症的病因病机而治疗。《内经》中所说的“毒药治病去其五,良药治病去其七”正是“和法缓治”的精义所在。现代癌症的治疗观念也已从“祛除肿瘤”普遍转变为“带瘤生存”,和法是对应此新观念的一种中医方法。临床辨证运用和法,治疗癌症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也取得良好效果。

3 消法

4 补法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在中医治法上占有重要地位。《内经》曰:“虚则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都是对补法的阐述。各种虚损性疾病可通过运用补法,选取补益气血阴阳的药物“养正”而驱邪外出,消除积聚。癌症是在人体正气虚弱的情况下,邪气恶性增长的结果,如《灵枢·百病始生》指出:“壮人无积,虚则有之”;《医宗必读》:“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中医言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都有积聚之病”。癌症作为慢性疾病,局部肿块的发生、发展、转移势必损耗机体的阴阳气血,造成正气虚损,同时又助长肿块的增长,造成恶性循环[3]。因此,补益之法不仅要在癌症治疗中重用,还当贯穿癌症治疗过程的始终。前人认为“若治重症者,宜以脾胃为主”“五脏之伤,穷必归肾”,故癌症补之重点应在脾胃及肾。若脾胃健运,食欲增加,水谷精微才能充养全身,五脏得补虚象自缓;肾为阴液之本,藏精主骨生髓,主管人体生命物质。癌症病人多见胃气败、津液伤诸证,若不能及时扶助之,必沉疴难起[4]。尤其在癌症后期,患者多身体虚弱,不耐攻伐,更宜补益扶正,如《景岳全书·积聚》所论:“故凡治虚邪者,当从缓治,只宜专培脾胃以固其本,或灸或膏,以疏其经,但使主气日强,经气日通,则积痞自消。斯缓急之机,即万全之策也”。

5 结语

综上所述,下、和、消、补 4法各有特点,下则在急,和则在缓,消则在久,补则在始终,辨证运用于临床治疗癌症,使痰湿瘀等邪毒从下窍而出,脏腑、阴阳、表里和解调和,肿块痞积消散融化,气血阴阳得以补益,而达到治疗目的。

[1]田德禄,单兆伟,黄衍寿,等.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9.

[2]中国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疗经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

[3]殷忠东,蔡宇.攻补法则治疗恶性肿瘤应用的探讨[J].吉林中医药,1999,19(1):9-10.

[4]周先毅.补法与癌症[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8(2):21-24.

猜你喜欢
补法补益正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部分补益类中药多糖成分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方天祥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浅析应用“补法”治疗慢性肝病
药中补益绵黄芪(下)
药中补益绵黄芪(上)
响应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