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为主治疗特发性震颤1例

2013-08-15 00:44张世新杨白燕
吉林中医药 2013年8期
关键词:体针脑髓太溪

张世新,杨白燕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以震颤为唯一表现的常见运动障碍性疾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三分之一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笔者跟随导师杨白燕教授学习期间,运用针刺疗法治疗1例特发性震颤患者,收到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病案举例

张某,女,52岁,2012年2月初诊,主诉:双上肢不自主颤动数年,最近加重。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不自主微颤,因未影响日常生活未予以治疗,1年后症状加重,并出现右上肢不自主震颤,经外院诊断为原发性震颤,经多方治疗未见好转。现患者双侧上肢不自主震颤,每因劳累、情绪紧张后症状加重,双手无力,无疼痛,伴头晕,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颅脑MRI及肌电图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震颤,中医诊断为颤证。基本病机:肝肾不足,髓海失养。治则:补益肝肾。针刺选穴:1)头皮针焦氏头针中的舞蹈震颤控制区双侧。操作:均选用平刺法,间隔1寸施针1枚,深度达帽状筋膜,采取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手法 。2)体针 人中 、百会 、太阳、风池 、臂、曲池 、内关、合谷、太冲、血海 、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操作 :嘱患者选取仰卧位,选用华佗牌0.30 mm×40 mm不锈钢毫针,穴位处皮肤常规消毒后刺入。人中穴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2~0.3寸,用雀啄手法,至眼球湿润为度;内关、太冲、合谷、血海均取双侧捻转泻法;风池、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均取双侧用捻转补法;余穴常规针刺。1次/d,每次留针30 min,14次为1个疗程。经治疗2个疗程之后,震颤略有减轻,头晕好转,又针4个疗程,手颤明显好转,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时偶有颤动。

2 讨论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人之脑髓空者,……知觉运动俱废,因脑髓之质,原为神经之本源也。”说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与脑髓空虚有关。钱镜湖在《辨证奇闻》中提到,“脑气不足,则肝之气应之,肝气太虚,不能应脑”“肾主骨,生髓,上荣于脑。”以上说明了颤证与中医肝、肾、脑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临床以肝肾亏虚,虚风内动之证多见。[1]

头为诸阳之会,《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于头。”而且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等联系集中于头面部。所选舞蹈震颤区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督脉有督领全身阳气,统率诸阳经的作用;足太阳膀胱经“其直者,从巅入络脑”,且与肾经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足少阳之筋……上额角,交巅上”,且与肝经互为表里。故针刺舞蹈震颤区既能通过调节督脉、肾经达到补肾填精益髓之功,亦能通过肝胆经以达平肝潜阳、熄内动之肝风的作用。体针中,合谷、太冲相配属“开四关”法,可通行气血,调和阴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可补益肝肾,熄风止颤。头皮针同时配合传统体针穴位,对证施治,共奏补益肝肾、填精益髓的作用。[2]

[1]张金培,闫咏梅.定风除颤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肾不足型颤证42例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2,32(7):683.

[2]黎舒敏,许军峰.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脑外伤后意向性震颤1例[J].吉林中医药,2012,32(5):432.

猜你喜欢
体针脑髓太溪
伍大华应用脑髓理论治疗痴呆经验*
《针灸大成》太溪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温暖手脚
基于脑髓生成理论探讨补肾化痰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的应用
太溪穴的临床应用浅谈
体、火针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耳穴按压配合体针治疗酒精成瘾临床分析
迷信让南非秃鹰濒临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