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的基层意识培养思考——以漳州师范学院为例

2013-08-15 00:49方江振黄晓农
关键词:师范生意识基层

方江振,黄晓农

基层是一个政治概念,表示其在我国政治架构中所处的位置,即最基础的层次。在我国特指县级以下组织,一般指乡镇,包括农村和城市的社区。所谓师范生基层意识培养,即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师范生进行面向基础教育第一线以及帮助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实际情况、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教育。通过此教育让师范生切实接触基础教育第一线,接触基层中小学校教学实践,接触中小学校广大师生,增强他们对基础教育实际情况的感性与理性认知和对基层教学生活的切身体验,引导师范毕业生就业向县以下一般学校、农村学校和师资薄弱学校倾斜,使师范生怀着为社会进步、家乡富饶、地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尽己所能的理想,肩负起应尽的义务和时代使命,坚定到基层、到农村、到艰苦边远地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一、加强师范生基层意识培养的意义

师范生基层意识的培养是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人性化诉求,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兼顾师范生个人成长成才与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师范生基层意识培养的两个方面,对积极引导师范生踊跃到基层锻炼自我、成长自我,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基层观和正确的就业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基层意识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植于生活,以基层生活、社会实际、基本国情为基点,加强基层意识教育,把知与行结合起来,开展各类教育实践活动。只有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引导师范生积极地构建价值观体系,才能促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只有地方高师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办学目标,才能真正凸显“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才是广大师范生的成才诉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第二,加强基层意识教育,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是教师教育人才健康成长、励志成才的正确选择。基层是最锻炼人、也是最能成长人的地方。农村有广阔的舞台,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是最好的指导老师。引导师范生走出校门,到基础教育的前线去,凭借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法、新的知识结构,利用与中小学生年龄接近、知识面宽、掌握网络科技的优势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缓解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历史的结论告诉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老一辈革命知识分子、教育家积极投身于基层实践,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赢得了群众认可,实现了人生价值。

第三,有利于端正择业态度,转变就业观念。师范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教师教育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师范生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近年来,城市中小学校师资相对饱和,而且城市中小学校教师补充大多数是由基层学校选拔上来,应届师范毕业生的需求量极少。但是,乡镇一级以下中小学校师资紧缺,特别是个别小学学科师资短缺,例如音乐、美术、地理、体育等学科教师需求量非常巨大。通过宣传引导、政策鼓励、对师范生进行基层原动力教育和岗位成才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激励等方式,转变其就业观念,积极投身到基础教育第一线,特别是广大乡镇基层学校、艰苦边远的广大农村基础教育中小学校,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四,有助于引领和服务基础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就不能形成优秀的高等师范教育。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农村,教育既是基础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师范生是基础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基层意识观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输送成效。因此,对师范生加强“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的教育,帮助其树立扎根山区教育事业的信念,符合当前基础教育和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二、师范生的基层意识现状分析

基层意识的培养既是师范生自身成才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但是,广大师范生却存在轻视实践、轻视农村基础教育、缺乏面向基层就业的基层意识。

(一)师范生基层意识薄弱的表现

在校师范生的基层意识从主流上讲是积极向上的,是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特征的。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非主流的异化的基层意识观仍然在一部分师范生中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基层意识淡薄,存在轻视实践、轻视基层教育的思想意识。由于广大师范生长期脱离基层教育实际、不了解中小学校的真实需要,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视劳动、轻视教学实践、轻视基层教育的思想意识。由于农村中小学校工作生活环境差、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思想根深蒂固等原因,使得他们视到大城市、大机关就业方为光宗耀祖,视到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任职为畏途,这与党和国家提倡的“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生产第一线去”的要求以及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上得来”的目标相距甚远。

第二,推崇求乐避苦的享乐主义,缺乏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识。市场经济对广大缺乏社会经验的师范毕业生在观念上的冲击非常巨大,使得部分师范生在择业中或多或少地发生了价值倾斜。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乡村教师不会有大出息。缺乏奉献精神,在择业时不是以社会需求为主,而是普遍推崇求乐避苦的享乐主义,把择业的好坏简单地等同于物质享乐,视下基层、到基础教育第一线为苦役和受惩罚。

第三,无职业思想准备,职业意识模糊,职业认同感虚无化。认为当今的师范生已不仅限于师范院校,其他非师范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通过修学规定科目并通过考试达到要求的也可成为师范生,而师范生也不一定要以从教为最终职业,有些甚至毫无职业思想准备,就业定向意识模糊,教师职业认同感虚无,对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匮乏现状漠视,只是为了享受师范生待遇而报考师范专业。

(二)师范生基层意识淡薄的原因

第一,社会环境私欲化、市场经济功利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全社会普遍蔓延,“效益至上”论让师范生对现实世界的物质利益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刺激了他们追求现实利益,使部分师范生在思想上重功利,轻奉献;讲实惠,轻理想。久而久之以有形的价值标准衡量择业,在行为选择上偏重金钱和物质待遇,乐于追求享受,强调“自我实现”意识,偏向“以我为中心”。

第二,家庭教育片面化、思想观念世俗化。家庭对个体的思想理念、品性习惯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望子成龙心切派生了对孩子较高的期望,从出生伊始就担当起孩子的人生规划师,过多关注孩子的分数、升学、就业状况,而忽视对孩子基层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很少让孩子尝试从劳动过程和获得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喜悦,处于被保护状态的他们较少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人群,加上家长间自觉或不自觉的攀比,认定孩子毕业后的最佳去向是留在大城市,是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是挣钱多的地方,而较少鼓励孩子到对社会贡献大的边远沿海、山区、基层从事艰苦工作。

第三,理想信念虚无化、道德品质庸俗化。除了上述源自社会、家庭对师范生基层意识观的异化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些师范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严重缺失,滋生怕吃苦、好逸恶劳的思想。在道德层面,推崇实用主义的人生观,提倡合理的利己主义,只有对自己有利可图的事情才会做;在生活方面,追求物质享受,金钱化倾向明显,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在职业理想上,社会责任意识缺乏,注重经济利益和舒适度,有些师范生虽然来自农村,但是不愿意回到条件较为艰苦的农村,即使去了也是为了自己的前途需要,不会长期留校。

三、加强师范生基层意识培养的有效路径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大学生这一社会中最敏感的群体。漳州师范学院长期以来始终结合时代的要求和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坚持从知、情、行等方面加强对在校师范生进行面向基层第一线的引导、认知教育、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实现自我价值,为全省乃至全国地方基础教育前线输送了大量的优秀师资,探索出了一条师范生基层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科学的基层观,明确基层就业方向

师范生青春活力、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但大部分师范生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缺乏基层艰苦生活的磨练,对到农村基础教育第一线就业的意识模糊。他们往往是在“前人”的指点或者“人生规划师”的安排下选择报考师范专业,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志向。漳州师范学院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改革,进入大学学习一学年后,学生本人和学校实行双向选择,选择面向基础教育就业的培养对象。入选的学生把今后的师范专业学习视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自觉地将自己与基础教育联系起来,时刻铭记自己的学习目标。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加强对他们进行面向基层就业的原动力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基层观,让他们在“自我实现”中明白:基层教育既是施展才华的舞台,又是砺练人生的学校;基层不是句点,只是他们一个必要的历练过程,更是精神的超越。“优质的教育人才到基层历练,熟悉中国国情,同时也要掌握教育理论,具有国际视野,这样才能培养中国未来的教育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的环境,不仅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还能够增长才干。

(二)历练基层就业本领,提升基层就业自信

从大学生的个人能力而言,现有政策往往将大学生想象成肯定具有适应基层工作的能力,而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他们从小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没有让他们在劳动中磨炼自己,上大学后,大部分时间用来“游戏人生”或者谈情说爱,缺乏基层工作的经验和能力,适应能力差。漳州师范学院历来重视师范生基层能力的培养,从1996年开始,针对在校师范生举办教师职业技能竞赛,距今已经举办了18届。教师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包括演讲、辩论、戏剧、写作、课堂教学、“三笔”字比赛等项目,加强师范生的校内第二课堂建设,对基础教育第一线的环境进行仿真,磨炼他们的各项教学技能。学校还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院校项目,建设教师教育技能实训中心,平时对师范生免费开放,安排专业、教学法教师值班指导。多平台的校内实训是师范生练就本领的地方,更是培养师范生面向基层教育自信心的舞台。

(三)开展实习支教,体验基层生活,培养基层感情

“师范生教育实习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漳州师范学院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基层中小学校参加为期半年的实习支教,让青春在实习支教中闪光。从注重校内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转向学生的躬身实践和情境感受。在罗杰斯看来,人不仅是思维的存在,也是情感的存在。通过在基层的实习支教,让广大青年师范生体验被学生需要的快乐与满足感,使他们的幸福感在基层就业中提升。在实习支教中,发现典型,树立奉献基层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基层从教信念。

[1]李远贵.高校应重视加强大学生基层意识教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0(1).

[2]张松.略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师范生基层意识教育[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3]石国亮.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构建[J].当代青年研究,2007(11).

[4]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R].教发[2007]4号.

[5]西南大学三大举措推荐免费师范生培养[EB/OL].教育部网站,2010-08-19.

猜你喜欢
师范生意识基层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基层在线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